《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德州学院 中文系 山东 德州 253023摘要: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开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生命状态;觉醒与升华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乱,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
2、泊蹉跎,游宦无门。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心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疑心,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困惑,生命意识随之觉醒。?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汉末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根本是游子思妇之辞。诗中表达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内涵。无论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还是人生的无常之感,都表达出一种人性的复归,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中更加关注“人
3、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凸显出强烈的人本精神,是文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一、传统价值观的衰微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谓永恒的价值,便是个人的道德自修,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义,并为了道的弘扬延续而建立功业,?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古代的文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求名垂青史,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于儒家体系,人生的意义就寄托在一个虚假的道德承诺里。这样的观念在?古诗十九首?里受到了质疑,在那个大汉王朝气数将尽的时代里,儒家经典已极难解释和平息各种锋利复杂的矛盾斗争,逐渐失去了理性的光荣和正义
4、的权威,在政治舞台上悄然后退。文人自己的生命尚且朝夕不保,何论功名事业。面对生命如寄,功名无望的残酷现实,他们对人生产生忧虑并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挺进庙堂的路径一旦被隔断,文人反而会更专注于内心,将最真实的东西呈现。知识分子从儒家人生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解脱了出来,开始注意个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儒家传统中,人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情感,“诗以道其志,志是先贤明君的道德理想,倡导面向国家、社会、道德、伦理抒发大志,人本身的所有生命欲求、情感本体也同时蒙上道德的外衣,而对于另一种情感,表现人作为生命的本能的自然欲求、人性化的愉悦的世俗之情,那么都是不屑、不敢,或是不能为之
5、的。那些士大夫所不敢正视处,也正是诗的价值所在,在?古诗十九首?中,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发出了源自内心的真正自然的呼喊。它意味着人对生命感受的沉着咀嚼,而非呆板的故作清高。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缺乏,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那么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6、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假设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那么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1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如:表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的?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同有之情,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情绪和体验,由于作者把这种情绪和体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加以概括,因而能
7、引起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出路的理性思考。它不再是不关痛痒的畜优献物,历史选择了它来载负这个大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世界。也正是因此,?古诗十九首?当得起“一字千金、 “五言冠冕。2?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人在他乡客居总是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漂泊感,因此游子的思乡之情更是强烈。面对世路的艰辛,人生的渺小和生命
8、的短暂,游子内心世界更加困惑,迫切想回归乡里,见见亲人。但是关山万里,障碍重重,游人的思乡之情难以得到排解,于孤独的情绪之中更加感概人生。这种感情在?古诗十九首?的很多篇章中都有非常充分的表达。如?涉江采美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思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涉江采英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可是,欲送却不得送,因为“所思在远道。他只好遥望着通向恋人居所的漫漫长路而浩然兴叹,空间的辽远成为他们情感的阻隔。感伤寂寞的游子只能发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慨叹。欲见而不得使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产
9、生了巨大的痛苦。?庭中有奇树?的表现方式亦如此,同样是“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因空间的阻隔,爱情得不到表达和实现而倍感孤独。?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与游子相比,思妇的倾诉更为热切和哀伤。游子还可通过建功立业来填满人生,而思妇却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时光。?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皆为女词,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前者是思妇的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这两位主人公都因婚姻变故而有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们不是随着岁月的
10、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 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她们担忧游子喜新厌旧,担忧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忧外力离间。独处的精神苦闷,显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青青河畔草?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寂寞直言不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直白的表露不是没有原因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河边的草地发芽泛青了,园中的柳树吐叶变绿了。这节候的变化猛然间提醒了站在窗前的她对时间的记忆。节候向她们提醒着逝去的时光,时光又压迫着她们的孤独。?冉冉孤生竹?的主人公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像?行行重行行?一首那样,她也耿耿于“悠悠隔山坡,道阻且长
11、,会面已不可知。可以说,在思妇诗中饱含的孤独之痛、寂寞之苦大体都是相同的,对时光易逝的哀叹,对游子归乡的期盼,在?古诗十九首?中都有直率而真切的流露。元人陈绎曾评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 3可谓精当。情真方能动人,?古诗十九首?的真率之情中饱含着精神绝望后的哀思和无所归依时的心灵呐喊。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是非常让人震撼的。游子在外,心绪不免孤寂,而且时节的变迁,生活的单调重复,时光的匆匆易逝都使眼前的一切浸染了一层轻哀,而人的生命随着时节的变迁而流逝,更是增添了苦闷的心绪。游子常年漂泊在外使他们对于对短促人生的体验更加强烈,他们不仅会思考怎样的人
12、生有价值,还会思考怎样的人生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回车驾言迈?是诗人在长途跋涉中见到事物迁移,感到时光易逝,生命短促,希望早日建功立业。“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诗人看到景物更新,没有想到生命的欣欣向荣,而是生命的衰落,这不能不使人凄然。这黯淡凄凉的春景中渗透了诗人的主观心情,渲染和衬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空虚无着落的悲哀,这样的景色这般的心绪倍增伤感之情。在这样的心境支配下,诗人自然而然想起人的倏忽死亡,不觉死后茫茫,深深感喟惟有“荣名以为宝。“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样坦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热衷仕宦,要求立身扬名的愿
13、望十分强烈。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今日良宵会?写道:“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这是要在仕途的剧烈竞争中捷足先登,占领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回车驾言迈?亦称:“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位作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还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通过扬名后世使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游子对于内心的忠实,不虚伪做作,正是值得推崇的生命本真状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荣名、利禄、女色都被儒家视为道德的对立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道德和利益的
14、取舍之中,儒家教义当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而我们从这些率真而大胆的表述之中更听出了反叛意味,这是对儒家严格宗法制度的反动,也是对温柔敦厚诗教的反动,以大胆的声音呼唤新鲜的生命,他们在追求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再为一些外在规那么与制度而活着,这是魏晋人与文的觉醒的前昭与先声。它为魏晋时期人文精神的开展和文学的自觉成熟开拓了深厚的领地,蓄积了足够的力量。二、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对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
15、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饱满,个人关心已然前置于社会关心。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波权门。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这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时空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精神上,他们同样无所依附。?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
16、,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借爱情来排解,想借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在人生无常的悲哀和及时行乐的惆怅背后,渗透着孤独落寞的无限感伤。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感时伤怀。而汉未文人从自身体会出发,诉说失意群体共同的悲伤、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显悲凉而深沉。?古诗十九首?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预示着人本价值的复苏。它的基调消沉,充满了孤独、哀伤以及前途无着的忧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青陵上柏?)
17、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都在诗中有所表达。“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展现了士人的困顿和漂泊无依的孤独,这些都暗含着游子遭遇的人生短暂和一事无成的感慨。文人们从现实生活的情感入手,以特有的方式倾诉着乱世时期内心的迷惘和无所寄托的精神孤独,表达了一代文人无所归依的人生悲凉。孤独并非寂寞无聊,而是精神的渴望。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将这种心灵的体验外现得相当充分:“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孤独的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希望将全部的苦楚心境倾诉在对方身上,并与对方达成某种心灵的共鸣,来缓解人生的孤独。然而结果是令人丧气的:“不惜歌者苦
18、,但伤知音稀。人情淡薄,知音难觅,这更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明月皎夜光?那么抒写了诗人的另一种失落,那就是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展开竞争,原先的友谊就发生了变化。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起落,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他们内心包含了无限凄楚与彷徨的巨大精神力量,此时可以安排灵魂的,也就是爱情与故园了。然而距离的阻隔造就
19、着刻骨的哀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最后的温情抚慰,也只是遥望而终不能实现,由此我们可以体验他们哀伤,孤独以至於绝望的凄楚心境。处于乱离时代,无处排遣苦闷的人们深切体味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人生寄一世,奄忽假设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把他们推向了悲苦人生的忧思之谷。既然一切“都是虚假的或值得疑心,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是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李泽厚?美的历程?4,那么怎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于是在进退不得的痛
20、苦中,他们试图选择及时行乐,用美酒、美女、美服来麻痹自己,消解痛苦,在这些文人粗率鄙直的享乐宣言背后,是一次次对生命困惑与苦恼的突围,饱含着一股愤激的真挚情怀。对人生的迷惘与痛苦的感受,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那种要紧紧抓住人生的欲望等,都真切地表现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作为仕途上的失败者,他们要在其他方面寻找慰藉,用以保持心态的平衡。?古诗十九首?作者的人生意识是清醒的,他们不相信成仙术,头脑里没有长生不死的此岸世界,只想在现实中过得更快活、更自在。于是,他们“荡涤放情志 ?东城高且长?,去追求燕赵佳人。?驱车上东门?也写道:“服食求神仙
21、, 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是说要以美酒华服来消磨人生,同样表露得非常坦率。由于仕途的挫折,这些士子人生追求的层次由高向低跌落,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他们是在寻求某种补偿,既然时不我待,人命奄忽,无论贤愚、贫富到头来都不过是郭北墓中的一个土馒头,现实社会的状况如此残酷,何不欢悦地渡过青春年华呢?如?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假设飙尘。 ?回车驾言迈?中“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又如?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
22、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上东门?中“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古诗十九首?处处表达了这一思想。 这些表达及时行乐思想的作品,正是东汉末社会时代思潮所导致。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疑心和否认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外表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慨中,深藏着的恰
23、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外表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受,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竭力追求。4当人们试图确立新的意义时却发现一切都不是真的,只有人是要死的,只有人生在世有那么多的悲苦才是真的,于是他们不再乞求生命的永恒,他们觉得极时行乐,就是生命的最大的意义,快意当前是最应做的事情。“不如饮美洒,被服纨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这外表看来似乎是一种自暴自弃、玩物丧志的行为,实际在放纵的背后是对个体生命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最大追求,他们只能以此种方式来表达对于
24、生命的珍视,这并不是对生命的厌弃,而是深沉的挚爱,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 在?古诗十九首?中,充满了中下层文人的追求情欲生活的气息,对于荣誉、地位的庸俗渴望,把感官享受作为麻醉精神替代品的迷乱,对脆弱生命不能承当愿望之轻的无奈,甚至对放纵生活的追忆和沉醉。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一书中说:“这些思想是庸俗和粗野的,它的气质是浪漫而活泼的,但其中却蕴藏着一种现实的积极的因素。5感伤的情调和享乐主义的思潮,正反映当时文士对人生的珍惜和执着。享乐思想不过是假象的肆意畅怀,其背后真实的那么是人体的自觉和觉醒之后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中珍惜自己的生
25、命,及时行乐的种种表现中实际充满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和无可奈何的的心情,这应被看作是觉醒时对人生价值追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三、生死对照中表达生命意识的升华?古诗十九首?,作为汉末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对生命的关注,对终极意义的关心具有超越时空的感人力量。汉末文人所以把生死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对死亡进行剖析。古人在感慨生命时看到了生命无可挽回的消灭趋势,由人生的短暂进入到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针对自己个体生命价值,坚持探寻生命意义。 在?古诗十九首?中,对生的短促是从对死的观照中发现的。因“死意识到“生,由死后的漫长领悟到生的短暂。这种领悟和认识,正是他们生命觉
26、醒确实证,是他们对人的主体生活与生命追求的开始。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饱满人生,不虚度年华。在追求人生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生年不满百。正因如此,死亡就象一记记重锤击打在诗作者的心灵深处,故而在他们的诗中,不仅显现出一种深沉的人生哲理,而且也抒发出深刻的人生悲慨。在与死亡和永恒的抗衡中,诗人充满了无力感,因为清醒地看到了生的短暂和死的永恒, “人生寄一世,奄忽假设飙尘。(?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这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悬在头顶的死亡
27、的焦虑和恐惧,思考着短暂的个体生命和永恒的时间的对立。这些诗歌从自然界出发,对生死对立、瞬间与永恒的对立的思考具有深刻而感人的力量。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主题,?古诗十九首?将这一主题挥发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它是一种真正的表现生命主题的文学。死亡是一种生命的消退,生者的缺失,它揭示着人生的虚无。正因为人类“必然要死亡,才引发人们对长生的梦想;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导致了人类悲哀情绪的勃发。诗人在悲观宿命论中融合了积极入世的胸怀,强烈地关心着现实存在和终极意义,这种对现实的清醒造就了?古诗十九首?中深刻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体验,激起了跨越时空的共鸣:“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28、。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在?去者日以疏?中,面对死者和坟墓,更感觉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生命的格外可贵,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死亡的回避,而是直面与思考,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的追问和人生的思考。 死亡把无限变成了有限,它是生命无法逾越的大限,人生的意义也由此而生,因此人生意义确实立,往往是从思考死亡开始的,人们在思考“死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在?古诗十九首?之前,传统的儒家对“死是采取回避态度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儒家更关注于整个人世间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对于形而上的思考,往往是避而不谈的。儒家重视生命过程中道德价值的实现,强调道
29、德价值要高于个体生命。东汉末文人于是便打破以往的传统,开始直接面对死亡、思索死亡。?古诗十九首?中的士人那么有着直面死亡的勇气,并且思考着死亡。如“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生,奄忽假设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考等等。 ?古诗十九首?对死亡的思考,符合了社会心态的真实形态。如?驱车上东门?的“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去者日以疏?中“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反映
30、出东汉末文人对死亡的忧虑与无奈。东汉末文人的低徊吟咏都是基于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痛切而清醒的认识,生总是与死相对存在,正因为感受到死亡随时在窥视自己,诗人们就加倍强烈的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然而生命却是短暂的,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正因为如此,?古诗十九首?关于死亡的咏叹才那么惊心动魄、真切感人。?古诗十九首?中,诗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生总有一天要让位于死,别离最终取代欢聚,曾经拥有的一切终究会在时间的流逝里全部失去。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表达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他们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
31、,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古诗十九首?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面对人生观、人生哲学、个体生命等问题作出了人生的抉择,它对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做出清醒而痛苦的体认,在冰冷的历史中凸显了脆弱的生命的存在。?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标志着文学的觉醒和人性的觉醒。四、小结?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个体意识强化的表达,是文人自我觉醒的开始。它秉承了民间文学的自由真率之传统,从下层文人的角度书写社会动乱中内心的思索与吟唱,它用真诚、大胆而深刻的语言坦露了内心情感与生命体验,使精致的人文精神代替了粗糙的神学伦理。它以“千古五言之祖之名反映了人性
32、的崛起,诗中文的觉醒、人的觉醒,是整个建安时期“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前奏,6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生命意识随之觉醒,奠定了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正如钟嵘的?诗品?赞颂“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斤。参考文献:1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卷之三 ,汉三2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诗品上 ,古诗 ,第4页3 (元)陈绎曾.诗谱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杂体3 李泽厚.美的历程M. 第2版.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第89页4 马茂元.古诗
33、十九首初探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第24页5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页The Primary Investigation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Liangxin(Chinese Department of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Abstract:The poems of 19,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an dynasty literati five reflect the end of the Han d
34、ynasty literatis concern for the individual value and thinking. Make contribution in the Psalms establish a business ambition, Life is short and the wailing of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and the awakening of self - consciousness of life, so that people in the era of literary consciousness of Life Cons
35、ciousness be strengthened, It shows the end of Han Dynasty and lower class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mind of literati course, reveal their life and values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sons, in Chinese literature widened literature theme of life, so that individual life consciousness has become a common sense of the times, but also make pilot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Key Words:?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fe consciousness ; The state of life ; Awakening and subli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