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症状 [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86例疗效观察]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胆囊炎的症状 [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86例疗效观察] .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慢性胆囊炎的症状 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例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视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均15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5%。结论: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 辨证论治 临床视察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86例病人均符合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2175岁,病程5个月11年,单纯性胆囊炎56例,合并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等共30例。86例病人中均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临床表现均有持续性右上腹难受,可放射至右肩背且高脂餐后难受加重,或伴腹胀、
2、胃灼热、嗳气吞酸、恶心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查莫菲征属阳性或可疑阳性。协助检查,B超诊断率可达90%以上,可见胆囊边缘毛糙、增厚或胆囊变形。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中药)临床探讨指导原则1拟定。持续性右上腹钝痛不适,伴有右肩胛区难受;有口苦、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道症状,进食油腻后加重;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胆汁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育阳性;B型超声波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部分可见胆结石。 疗效性观测:胁痛、呕吐、黄疸、大便等改变;腹部体征;血常规、血清胆红素;胆囊B超;必要时行X射线或胆道内镜检查。 辨证
3、分型:肝胆湿热型:共28例,占32.6%。症见右上腹灼刺痛,胸闷口苦,恶心欲吐,厌油腻食,或兼发热,或兼身目黄疸,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肝气郁结型:共24例,占27.9%。症见胁肋胀痛,或左或右,或两胁均痛,部位走窜不定,甚则引至胸背肩臂,发病轻重每与情志因素有关,或伴有胸闷不适,嗳气频作,妇女可兼乳房胀痛,舌质红或质黯,苔白或白腻,脉弦或弦细。气滞血瘀型:共15例,占17.4%。症见胁痛经久不已,其痛如刺,部位固定,入夜尤甚,食欲不振,口千舌燥,舌质红或质黯,或有瘀斑,苔黄,脉细涩。脾虚湿阻型:共10例,占11.6%。症见上腹隐痛,胸闷腹胀,纳差便溏,四肢倦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4、厌食油腻,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濡缓。肝胃阴虚型:共9例,占10.5%。症见上腹或右上腹隐痛,缠绵难愈,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或口苦心烦,纳差干哕,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疗方法:肝胆湿热型:治宜清肝利胆,调气和络。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药用茵陈、栀子、黄芩、柴胡、白芍、枳壳、木香、蒲公英、金钱草、郁金、延胡索、川楝子。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理气和络。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白芍、枳壳、姜黄或郁金、延胡索、茵陈、金钱草、木香、青皮。气滞血瘀型:治宜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红花、穿山甲、大黄、桃仁、延胡索、川楝子、金钱草、丹参。脾虚湿阻型:治宜健
5、脾化湿。方用六君子汤合胃苓汤加减。药用金钱草、茵陈、苍术、白术、党参、云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泽泻、川朴、苡仁、石菖蒲等。肝胃阴虚型:治宜滋阴柔肝,养胃止痛。方用一贯煎合麦门冬汤加减。药用太子参、熟地、麦门冬、枸杞子、沙参、当归、川楝子、玉竹、石斛、生白芍、郁金等。 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全部病例均连续服药15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服药结束后做B型超声波检查,再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状况分别判定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探讨指导原则2。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逝,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逝,影像学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
6、和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改善。 结果 治疗结果:共治疗86例,显效62例(72.1%),有效21例(24.4%),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 探讨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胆胀”、“胁痛”、“黄疸”等疾病范畴。病位在胆,肝胆互为表里,故以肝胆为中心,可涉及脾胃,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分泌与排泄胆汁,注于胃肠,助脾胃消化水谷。胆以通降为顺,因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肝失疏泄,气血郁积胆腑和湿热瘀积中焦,必影响胆的“中清”与“通降”,胆腑通降失司,胆汁结聚不通,气机不畅,致肝气郁结。肝胆与脾胃同属中焦,肝胆气逆最易犯胃侮脾,造成肝木乘脾,肝郁脾虚或胆胃不和。脾胃不运,湿食停聚,蕴
7、生湿热,反而滞于肝胆,酿成肝胆湿热。肝胆气郁日久,易使胆汁瘀积,湿热阻滞,络脉不畅,致气滞血瘀。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以右上腹部难受、饱胀不适等症为主,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其病因多因偏食油腻厚味,损伤脾胃,土壅木郁,而致肝胆瘀滞,使气机壅塞,肝胆湿热煎熬胆汁,胆汁通降不畅,久郁蕴热或内损外感致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生本病。 本病的病理特点为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气血相关,气滞则血瘀。实践证明,早期运用活血化瘀药,有助于气滞的改善和胆系功能的复原。但由于本病顽固不愈,屡受攻伐,以致正气耗损,体愈虚而发作愈频,终致肝胃阴虚、脾胃虚弱等,即时可用补益脾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与胆汁成分变更和胆道动力障碍有关,并与细菌侵袭有关;其基本病理变更是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细胞侵润,使胆囊壁增厚,肌肉纤维萎缩,故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因此在治疗上的一个难点是胆囊壁的不良重构而引起胆囊收缩功能的丢失,临床上应用西药消炎很难达到复原胆囊收缩功能的目的。笔者在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加上相宜的饮食和情志调整作为协助,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陶晓丽.清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8例.湖南中医杂志,2003,19(3):38. 2 焦河玲,樊岚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2例临床视察.中国试验方剂学杂志,2006,1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