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数学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数学教案相识米用米量 第三课时相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页,相识米用米量的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依据实际状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培育学生视察实力、动手操作实力、空间想象实力和团结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教具、学具打算: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教学过
2、程: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驾驭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学问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便利,而且也不简单得出正确的结果。)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师讲解并描述:看来,同学们假如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方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慧,能想出这么多的好方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珍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珍宝是什么?二、实践操作,相识米。1建立表象。(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珍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
3、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便利多了。(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老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视察1米有多长。(3)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是1米,并比划出来,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量一量,双手张开多大是
4、1米?把这个长度记在你的头脑里。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米。(门的宽)2相识厘米和米的关系。(1)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请你用手比划出来。(2)分组试验。(课前让学生打算10厘米长的纸条若干条、不同长度的厘米尺作为测量工具。)同学们,你们桌上都有一条1米长的绳子,你们能测量出它有多少厘米长吗?请选择你最喜爱的工具去测量。(3)指名汇报。提问:从刚才大家的试验中,你发觉了什么?(1米100厘米)(4)验证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引导学生通过数米尺上的刻度验证刚才试验的结果。3用米量师创设故事情景:明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个星期天,明明去探望奶奶。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帘已经
5、破旧了,他想:平常奶奶多疼我啊,我也应当孝敬奶奶。于是,明明确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窗帘布。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户的长和宽,再把这个尺寸告知布店的老板,老板帮明明选了一块又实惠又好看的布。明明把这块布送给奶奶,奶奶用它做了漂亮的窗帘布。大家直夸明明是个聪慧孝顺的好孩子。(1)师:同学们,我们应向明明学习,关切、孝顺爷爷奶奶。你们能像明明一样,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吗?(能)假如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大家先沟通沟通。学生探讨:假如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尺子假如不够长,应当怎么办?学生汇报。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肯定要从物体的一头起先,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
6、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肯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精确的长度。(2)学生分小组测量自己喜爱的教室中一物的长度。(汇报时,假如学生量同一物出现不同的结果,老师要留意让学生视察比较他们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缘由,以此让学生驾驭正确的测量方法。)三巩固练习。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四、扩展练习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全课小结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通
7、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怎样用米来量?你们会吗?说一说。 板书设计: 相识米用米量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相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教学重点 驾驭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精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问?( 1上节课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
8、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相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学问驾驭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情愿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打算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供应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知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
9、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相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视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老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视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相互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相互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相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
10、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老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老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老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老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肯定要从物体的一头起先,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
11、度上,这样才能量出精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相互量身高,是_米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爱好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沟通(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相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探究活动 测量与统计 活动一: (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2)沟通每个家庭的身高 (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
12、成统计表(老师要加强指导) 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 (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觉? (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 活动二: (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 (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 (3)依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 (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留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相识米、用米量(参考教案二)具体介绍: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
13、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驾驭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打算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留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便利,不简单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
14、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相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相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视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视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老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老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视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视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相互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
15、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老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老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老
16、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肯定要从物体的一头起先,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精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相互量身高,_米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沟通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相识长度单位“米”是在相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
17、,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起先,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特别不便利,使学生体会到须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相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相互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其次层次,依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探讨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
18、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晰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供应显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纳小组合作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驾驭测量要领最终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相识米、用米量(参考教案二)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相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
19、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嬉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究,也可与他人合作) 相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便利的测量就要相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知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凡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
20、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四周有多长。想一想,应当怎样量?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事?1米究竟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米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相识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
21、重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打算: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就来相识它。 1、相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
22、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视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留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起先,始终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老师再加以总结。 2、完
23、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赐予适当帮助。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填写,老师提示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示留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并说明缘由。 四、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相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m 教学反思: 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视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觉规律,并在合作沟通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胜利体验。
24、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厘米 用厘米量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厘米 用厘米量数学教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相识厘米 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相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相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25、 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识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老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老师巡察指导。 3.全班沟通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相识尺子 1、 为了精确、便利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独创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相识尺子。 为了便于沟通,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相识尺子提高学生的
26、学问面,为下面的学习作打算。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相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视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挚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老师巡察指导。 沟通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老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挚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沟通。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挚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
27、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四周,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显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挚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打算的纸条。留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老师巡察,加强个别指导。 3.沟通反馈。老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验学习数学学问。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沟通检查。 2、4人
28、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老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在活动中相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29、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打算: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驾驭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问? 生1:上节课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须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假如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老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接着
30、相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相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情愿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留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终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老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老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
31、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视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打算好的长绳,量出1米。(留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沟通反馈,接着量2米
32、、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老师指出:通常状况下,我们不行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老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相识
33、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老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相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沟通。(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相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相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许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觉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相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
34、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其次课时相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其次课时相识厘米用厘米量 中上市东升镇求实学校小学数学精品课程单元开发小组黄丽艳 教学内容: “相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学问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沟通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5、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操作实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看法、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学问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初步培育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育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打算: 老师打算: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打算: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老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老师巡察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
36、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老师引导学生相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晰,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精确、便利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独创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相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相识厘米 (1)相识刻度尺 老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知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老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知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37、。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打算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视察边思索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老师要刚好告知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老师要进一步引导视察,从起先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知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后告知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相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
38、的表示什么意思,老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老师要刚好给学生说明: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有数字,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老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老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起先,表示刻度从这里起先(这叫尺的0刻度)。 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视察)引导学生视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老师依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39、相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老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详细刻度和长度相互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相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
40、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假如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老师可以将在课前打算一些物体供应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育学生解决实际简洁问题的实力) 三、动手操作,培育实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老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老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
41、米。 2、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终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育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实力) 3、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老师巡察指导。 4、深化练习。 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小组探讨,依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小组探讨后动手测量。 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果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果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探讨,全班汇报。 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用手指比一比。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学会了什么本事? 老师小结:今日我们相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板书设计: 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