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案合集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案合集北师大版.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案合集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单元教学目标1、经验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依次,并能认、读、写010各数。德国闻名数学家克罗内克说:“上帝创建了自然数,其它数都是人造的。”孩子们小学阶段学习的1、2、3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六年级总复习时,有个学生曾说:所谓自然数,就是自然中原来就有的数,比如1棵树、2块石头、3只鸟、4朵花等等。这个说法很好的说明了自然数的形成过程自然数是古代人民在计数中产生的,是从羊的只数、玉米的个数等等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这个过程经验了几千年
2、的时间。孩子们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就是要把这几千几百年的历程浓缩成两个星期8课时来完成,时间浓缩,过程浓缩,但该走的程序一步都不能少。第一步,从实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数。数人数、数小树有多少棵、数小皮球有多少个等等,都是为了将数从详细实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来,并且学会数数,能“物”与“数”一一对应、手口一样。1,不仅表示1个手指头(我身上的),也可以表示1个太阳(遥远的物体);既可以表示1棵树(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1棵小草(很小的物体);既可以表示1个萝卜(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这一类物体的集合)等等。每相识一个数,都要从许多种类的相同数量的物体中抽象出这个数,否则,就有可能让孩子分不清
3、3和4,或分不清5和6。此类状况,参见后文她为什么分不清3和4。其次步,把数符号化。数学发展到今日,已经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英国闻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把数学符号化,简明扼要,便于沟通与推理。把1个手指头、1个太阳、1棵树、1棵小草、1个萝卜、1筐萝卜都用“1”这个符号来表示、来记录;把2个手指头、2个太阳、2棵树、2棵小草、2个萝卜、2筐萝卜都用“2”这个符号来表示、记录依此类推。1、2、3自然数就能高度概括的表示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第三步,为数建立内部秩序。儿童学习数,其本质是在相识数的同时相识数之间的关系,即数的大与小。先有1,比1大1就是2,表示为1+1=
4、2,;比2大1就是3,表示为2+1=3,以此类推,数有大小,并且规定了谁大谁小,还能推理出谁比谁大几,这就为数建立了可以推理演算的内部秩序。请参看后文基数与序数。2、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相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欢乐的午餐”中各种餐具“够不够”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数清晰物体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清数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一一对应构成了儿童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理解数量关系的“算理基础”。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数数或比较,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慢慢养成有条理地思索问题的习惯。3、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
5、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请参看后文数学故事“”、“”和“”的本事。4、在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起先学习仔细倾听、思索、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是培育学习爱好和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孩子能仔细倾听、专心思索、清楚表达、规范书写等等好习惯,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须要专心培育。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数的相识与数的运算有着亲密的联系,本套教科书将对自然数的相识分五个阶段:10以内数的相识;20以内数的相识;100以内数的相识;万以内数的相识;相识更大的数。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能帮准我们了解孩子们对本单元学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孩子们大致上已经有了什么样的基础,这次学习
6、的重点什么,下一个重点又将在什么时候学习,便于我们既不会“不掉队”,也不会强行“超车”。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数学出110各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10的意义110的书写0的相识与书写相识“=”、“”、“”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20以内数的相识20以内数的加法、不退位减法及其应用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加法及其应用100以内数的相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一年级上册其次单元比较教案合集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其次单元比较教案合集北师大版 其次单元比较 第一课时 过生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多少、大小的比较,体验一些详细的比较方法,感
7、知要想知道誰说谁少,就必需进行比较。 2、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力和推理实力。 3、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细致视察、仔细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让学生获得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 学习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大方法和结果。 学具打算 电脑课件杯子水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喜爱过生日吗? 生:喜爱。 师:老师今日给你们带来一个寿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生日是怎么过的?餐桌上都有什么?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假如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 1、比较大小。 师:假如有的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呢? 师:你为什么这
8、么安排? 师:同学们真聪慧,虽然安排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挺合理的。合理的缘由是你们已经比较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知道哪块最大,哪块最小。 师:假如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它的大小呢? 2、比较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蛋糕时说得都很清晰,理由也都很合理,我都挺佩服你们的。下面我来给他们一家三口安排一下饮料,你们来看一看我这样安排你们能不能接受? 师:第一杯我给妈妈喝,其次杯我让爸爸喝,第三杯我让小男孩喝。你觉得我这样分合理吗?生思索后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还发觉他们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这两瓶饮料哪瓶多,哪瓶少呢?你们能比较吗? 师: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两
9、个饮料瓶的高矮、形态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精确地推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视察,然后揣测的,有时候不太精确。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学生动手操作 3、再视察。 师:出示生日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能不能用刚学的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餐桌上的物品? 学生可能会发觉盘子的大小不同,西瓜和西红柿的大小不同。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点什么呢?跟大家共享一下吧! 其次课时 下课啦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薄厚)时,须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找寻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验与他人合作沟通比一
10、比的方法,并尝试说明自己的思索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经验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过程,驾驭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几根长短不一的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下课都玩什么嬉戏那么喧闹啊? 生1:跳绳生2:抓人 师:这么多种嬉戏啊!肯定很好玩。但要留意平安哦。同学们,调皮和他的同学下课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玩了许多种嬉戏,你们想不想去他们学校看看?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下课啦”,让调皮他们出来玩吧。生齐喊:下课啦! (出示主题图)师:看,他们都出来玩了。谁来说说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比身高,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比身高,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修凳子
11、。 师:是啊,他们玩的嬉戏也不少。似乎有人在叫我们,看看是谁?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师:原来是老师,她说想考考我们,看看谁的小眼睛看的最仔细。假如能闯关拿到三个签章,就有奖品哦。想不想要? 第一关:比高矮1、(出示比高矮图片)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 生:在比高矮。 第一关的闯关题目就是请我们同学们来当裁判,他们两个比,谁高?谁矮? 生1:他们一样高。生2:不对,男孩子偷偷垫脚尖了,不能比。 师:那怎样比才是正确的呢? 生:两个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谁在上面谁高,谁在下面谁就矮。老师演示并小结。 2、体会高矮是相对的 师:我们也来做比高矮嬉戏,谁情愿来?(提示学生留意视察比高矮要留意在
12、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 三名高矮悬殊大的一些学生上台。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三名学生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说清前提谁和谁比或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恭喜大家闯过了第一关,老师给我们签一个奖章,叫“高矮”。 其次关:比长短 其次关来考我们的是这两个跳绳的小挚友。他们的闯关题目是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一比他们的跳绳,谁长?谁短?师:跳绳我们自己也有。四个同学一组,摆一摆,看看怎样才能正确地比出长短,不出错。要留意什么?反馈师:谁来说说,你要怎么比?生: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师:请你大声告知这两个同学,让他们照着你说的方法比一比。师: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叫做“长短” 第三关:选钉子 老师要修凳
13、子,有三个钉子,请同学们仔细想想选哪个钉子合适?为什么?生:其次个。因为木板很厚,第一个太短了,第三个太长了。只有其次个刚好合适。出示另外两个不同厚度的木板,选钉子。师: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叫做“厚薄”。恭喜你们闯关胜利,等到了老师的奖品,每人一朵小红花,下课找老师领。 三、课堂练习 还想不想闯关?我们一起去闯闯才智岛吧。(21页练一练) 1、快速回答第1题 2、第2题问:为什么?生:因为其次条绳子没有拉直 3、第2题演示:线越短绕的圈数越少,越长绕的圈数越多。圈数越少绕的线越短,圈数越多绕的线越长。 4、第3题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说说为什么 5、第3题谁最高?谁最矮?没有在同一水平线
14、上,你有什么方法比高矮?引导学生找寻参照物横线。数数占几行? 6、同样是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怎样比这些笔谁长谁短?从短到长排。引导学生找寻参照物数格子。 7、提示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引导数线段。四、全课小结今日我们闯关用到了许多学问。谁来说说?(比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比长短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 第三课时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欢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
15、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试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日我们一起做个小试验,有爱好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视察这位同学,你发觉了什么? 提问2:问做试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学问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看其次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挚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依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
16、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挚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推断出原委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合集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合集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经验分类的过程,学会按肯定标准进行分类
17、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化。 教学重难点:经验分类的过程,学会按肯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打算:水彩笔、各种学具 教学方法:活动参加 教学过程: 一、整理房间 1、出示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 2、假如你是小明,你打算怎么整理房间? 3、依据你的想法自己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4、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 二、巩固练习 1、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1)学生自己视察,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评析。 2、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1)明确题意: 看看第2题图上有什么,可不行以给
18、它分类。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完成练习 3、分一分 (1)看题目: 说图上有些什么,根据什么要求给它分类。 (2)分一分,归归类。 (3)校对,评议: 玩具: 文具: 服装鞋帽: 三、实践活动 自己整理自己住的房间,回来沟通整理的方法。 看谁最爱劳动! 四、作业:完成黑板抄题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一起来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视察、操作、嬉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育学习爱好,培育操作、合作、表达的实力,体验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样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19、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实力、比较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分类多样性。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2、对了,小挚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两个小挚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挚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书包竞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1)小挚友们平常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挚友们商议一下,准备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挚友们起先相互探讨。 (3)小组汇报整理的状况
20、: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5、组织学生看书。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分一分。 1、分人物头像。 (1)请小挚友们以四人为一组,相互探讨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学生边说老师边归纳,边依据分的状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态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2、分动物。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1)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可爱的动物,藏在袋子里,请小挚友们打开袋子取出图片。 (2)生取出图片看到
21、动物后进行分类。 (3)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3、分几何图形。 (可以按颜色、大小、形态来分。) 你们有本事给这些图形也分分类吗?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挚友们自己先独立地思索,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挚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4、分算式。你们能给这些算式也分分类吗?怎样分? 三、总结。 今日,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事分类。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须要用到它呢? 小挚友们以后在生活中还会常常用到。 板书设计: 一起来分类 语文数学 颜色形态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教案合集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教案合集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结合熟
22、识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阅历,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视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究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从详细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日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挚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特别好!再请大家细致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
23、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仿照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
24、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日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视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
25、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情愿帮帮老师吗? 生:情愿!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行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当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
26、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 师:大家相识这个符号吗? 生:相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学问都驾驭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晰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27、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日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日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3+2=5 读作:3加2等于5.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还剩下多少 教学目的: 1.在详细情境与活动中,相识减法的含义。 2.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3.能依据供应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洁的减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联系 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打算: 情境图,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日期: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示果
28、树图,让学生视察图,读取图中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去描述这些信息。 二体会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视察图,说一说笑笑看到了什么/ 2.依据图,提出问题,并引出减法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你怎么知道是3个。从图中看出来。比5个少2个是3个。 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 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3.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 还剩3个。 3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5个圆片表示什么, 再拿走2个表示什么,最终剩下3个表示什么/? 换个算式5-41摆一摆 4.还剩下几块饼干?说一说,数一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多少块,搬走了几
29、块,还剩多少? 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列出算式。 5-23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5.你能象这样说出几个减法算式并读出来吗? 6.找寻身边的减法问题 小挚友相识了减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减法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算一算书P27 学生先划去圆圈,再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试一试 小组内先相互说一说图意,弄清搬走几个?用什么 方法计算,再列式计算。 3.看算式,说一说 出示4-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说一说这道算式可以表示 什么? 四拓展延长 完成练一练第2题 最终两道开放题要求图要和算式相对应。 多请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回首这一节课
30、,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还剩下多少 减法的相识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 5-23读作5减2等于3. 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第3到6。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可爱的小猫 教学目的: 1通过视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相识。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具打算: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过“小猫钓鱼”的故事,谁能告知大家,小猫为什么1条鱼也没钓着吗? 学生可能会说: 因为小
31、猫不用心,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所以没有钓着鱼。 因为小猫还小,它还没有学会钓鱼。 师:说小猫还小,虽然有肯定的道理。但是,假如小猫长大了,还是这样不用心,你们想会怎么样呢? 生:还是会钓不到鱼。 师:对!所以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了,都要养成做事仔细的习惯,大家可不能像小猫那样不用心哪!依据“小猫钓鱼”中的妈妈钓了3条鱼,小猫1条鱼也没钓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师:问题想得好,这也正是老师想提的问题。你们会列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列式,老师巡察指导。 师:谁情愿告知大家你的想法?怎么列的算式? 学生可能会说:小猫1条鱼也没钓到,妈妈钓到了3条鱼,列算式就是
32、0+3=3。 师: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回到家。妈妈把3条鱼做好了,出去办点事。小猫在家等妈妈,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没有回来,小猫会怎么做呢?你们想知道吗?看动画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景图) 师:结果怎样? 生:小猫把鱼吃完了。 师:3条鱼都小猫吃了,那么列式就是33,1条鱼也没有就用0表示,所以3-3=0。得数是0,这就是今日我们探讨的重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进一步学习减法。 师:怎么最终成了0条鱼了?我们再次看动画,探讨探讨这是怎么回事?出示课件。 看完动画,让学生讲一讲这个小故事,留意提炼其中的数学信息。 师:盘子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等妈妈等的实在焦急了,就吃了1条鱼
33、,这时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还剩多少条鱼? 师:是啊!老师也想知道这时还剩几条鱼,计算还剩下多少,我们应当用减法,谁能把算式告知大家?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3-1=2 师:小猫等着等着,又想吃鱼了,可是妈妈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小猫又吃了1条鱼,这时还剩几条鱼呢?该怎么列式呢? 生:2-1=1,还剩1条鱼。 师:看最终一幅图,小猫又吃了盘子里的最终1条鱼,还剩多少你呢?该怎么列式? 生:1-1=0,还剩0条鱼。 师:起先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假如只看第一幅图和第四幅图的情境,就列式为3-3=0;假如只看其次幅图(盘子里有2条鱼)和第四幅图的情境,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 生:2-2=0,因
34、为其次幅图的盘子里有2条鱼,第四幅图2条鱼被小猫吃了,所以说是2-2=0,最终1条鱼也没有了。 2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嬉戏:老师把计数器上的5个珠子,分开拨成了4个一堆和1个一堆,你能用我们学的数学学问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想出这么多种算式,假如老师把珠子拨成3和2,又该怎么列式呢? 师:同学们细致看看,探讨一下:每幅图可以列出的四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3试一试。 师:同学们都喜爱套圈的小嬉戏吧!套圈是一项健康好玩的消遣项目,你看这个小挚友的手里拿着几个圈?(出示课件)你们猜一猜,他可能套上几个?(拿着4个圈,可能套上1个
35、, 也可能套上2个) (1)当小挚友套上1个圈时,你能看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 (1+3=4或3+1=4)(4-1=3或4-3=1) (2)当他套上2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2+2=44-2=2) (3)当他套上3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1+3=4或3+1=4)(4-1=3或4-3=1) (4)当他把全部的圈都套上了,该怎么列式呢? (0+4=4或4+0=4)(44=0或4-0=4) 师:今日我们主要学习了得数是0的计算,知道了当把全部的物体都拿走以后,一个也不剩了,这时候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就是0。 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得数0的减法) 3-1=2 2-1=1 1-1=0
36、2-2=03-3=0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娴熟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育学生依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娴熟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打算: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视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其次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探讨沟通“+=5”和“=1”这两个算式,激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
37、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终引导学生发觉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视察第1小题。 (2)组织生分组沟通。 (3)反馈探讨结果。 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三、作业:课本5、6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猜数嬉戏 教学目的: 1经验视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8、。 教具打算: 棋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玩嬉戏吗?今日我们一起玩一个小嬉戏?看谁最聪慧。(板书课题:猜数嬉戏) 师: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颗棋子?(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拿出了几颗,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依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还少了一些”或“多了些”引导学生猜数)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时间不长,对数的相识及数数均不是非常熟识,因此这样支配单手猜数的嬉戏活动,既可以复习10以内的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主动性。 师: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啊,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觉了什么? 生:一只手有4颗棋子,另一
39、只手有2颗棋子。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爱好的猜数嬉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实力,也为下面解决问题做打算。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握着几颗
40、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 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 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可以列式算出来:633。 (学生的回答只要意思对,老师就要赐予激励) 2分一分,填一填。 师: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面,你有哪些分法? 生1:可以一只手里面放O颗,另一只手里面放6颗。 生2:可以一只手里面放1颗,另一只手里面放5颗。 生3:可以一只手里面放2颗,另一只手里面放4颗。 生4:可以一只手里面放3颗,另一只手里面也放3颗。 生5:可以一只手里面放4颗,另一只手里面放2颗。 生6:可以一只手里面放5颗,另一只手里面放1颗。 生7:可以一只手里面放6颗,另一只手里面放O颗。 (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要记录下来) 师:打开教材第34页,依据你们的分法能填好这个表格吗?试试看。 学生填写表格,老师巡察指导。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