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邓浩教学目标:1.基础学问目标: 诵读、诗意。2.思想教化目标: 杜甫的思想。3.实力培育目标: 诗歌鉴赏。教学重点:诗意。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教学类型:鉴赏。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 客 至 一、诵读提示 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 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依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动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厚、跳动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平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开心,这是全诗的基调。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为
2、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挚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终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短暂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其次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
3、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间或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挚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的确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挚友之间间或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的确非老挚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原因;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 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孤独之中
4、忽有挚友来访,表达了喜不自胜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看法,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三、鉴赏要点 诗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无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奇妙:原来他太孤独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悲观的心情,只
5、好甘守孤独了。这其实正是为下旬作铺垫,因为下旬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连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挚友来了,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挚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款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莱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
6、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非常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爽明快风格之一例。 旅 夜 书 怀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终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二、整体感知 杜甫于唐代宗广
7、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原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其次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始终患有肺病和风痹,时常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常,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准备,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缘由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非常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前一层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
8、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诗人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袤;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一生的经验。后一层先将自己的文名和它运作了一番比较。然后以“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诗人好以鸥鸟自况,但前后含义不同。在“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在丞文二十二韵)中,白鸥是青年时期杜甫“英锋俊彩”的象征;但在这首诗里,它已成了飘泊无定的可传物了。 三、鉴赏要点 1.寓情于景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
9、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后、。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寂、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间的快速消逝 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王官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
10、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关键是如何理解诗的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关照,这终于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明显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确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缘由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验却不难看出
11、,缘由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樟州写的“圣朝元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纳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最终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行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改变:“群山”二句点明咏歌
12、的对象,可用诗人指引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懊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缓缓读最终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整体感知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旺盛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
13、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说明:“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可资参考。 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 三、鉴赏要点 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
14、甫擅长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非常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担当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旧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诞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也许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的确须要巨大的志气和毅力,而这宏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毅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
15、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实,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毅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知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旧憧憬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终归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奇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白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
16、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终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妙的品行,又怜悯她的不幸。 2.诗人的寄予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受跟昭君太相像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阁 夜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
17、写的,结尾还表达了消极的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为避开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改变。又,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美丽。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
18、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验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斗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担心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特别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 诗的头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瞬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在地资州为“天际”,有自伤飘泊之意。颔联出句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示意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战局惊慌,故士兵天未明即起进行操练;对句承上文“霁”字写三峡中景象,因雪
19、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颈联出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非杀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对句写“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问不通的状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显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三、鉴赏要点 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三处:“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来宾,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anz
20、hua),煤楼(di令则占,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的确能
21、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定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相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优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亲密,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旁边,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登 岳 阳 楼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厚,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
22、“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好像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厚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二、整体感知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23、从诗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时间是其次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出名。 全诗分两层: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憧憬之意,惋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缺,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尝。接着就给读者勾画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
24、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自不待言。“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茨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事实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非常清楚。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明显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苦痛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善犯边的状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奇妙地照应了其次句,以此
25、结束全诗恰到好处。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三、鉴赏要点 雄浑阔大的意境。 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见“有关资料”)而蜚声诗坛,但杜甫青出于蓝,此诗颔联“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金玉诗话云:“洞庭无下壮丽,自首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
26、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涵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假如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诉”“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嘉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概何等磅密!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
27、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比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脑次豁达。”这话有理。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雄伟壮美,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赞扬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遗忘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 新唐书本传闻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状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
28、一个有力的证明。 一这几首诗都不难成诵,最好在自读之初一边看注释一边练习背诵;待到成诵后再进行鉴赏分析。所设计的三个小题,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快速成诵。题中所涉及的学问有押韵、对仗和章法,这些过去都学过,不必再讲。这道练习无须一次完成,读一首完成一首,如旅夜书怀:押韵属正格;首联也是对仗;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后一层抒发自伤飘泊之情。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
29、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
30、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公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接州,居之。秋,寓西闻。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壤西。秋
31、,迁东屯。未见,复自东屯归壤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 7 6 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未见,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人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玠乱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了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附录二、宋祁新唐书杜甫传(有删节) 南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鲨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数上赋领,因高自称道,巨言:“先臣恕、预以来,承
32、儒守官十一世,追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杨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翩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浪为布衣交,浪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书,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日:“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琅,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琅才湛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现其深念主化
33、,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诧殖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遭疼惜人情,一至估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nu),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jie)激,违忏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崔吁等乱,甫往来样费间。大历中,出霍塘,下江陵,诉沉湘以登衡山,因客表阳。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评。为歌诗,伤时烧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作业:诵读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