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程序及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浇筑程序及注意事项.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混凝土浇筑程序及注意事项商品混凝土浇筑,是商品混凝土施工最后成型和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商品混凝土浇筑过程包括分层铺料、平仓和捣实三个工序。下面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混凝土浇筑程序及注意事项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1 分层铺料开始浇筑前,要在基岩面上或老商品混凝土面,特别基岩面上要铺一层23厘米厚的水泥砂浆,以利结合。砂浆的水灰比不得高于所浇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砂浆铺设的面积应与商品混凝土的浇筑进程相适应。铺料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层铺筑法。商品混凝土按水平层连续地逐层铺填,直至达到规定的浇筑块高度为止。如果仓面很大,商品混凝土的拌合能力小,采用平层浇筑法各层之间可能产生冷缝时,则应采用斜层浇筑法。
2、即按倾斜层次进行,一次连续浇筑完成,斜层坡度一般不宜超过10,采用斜层浇筑时,浇筑的高度一般限制在1.5米左右,超过的应减小仓面面积。铺料时,上下两层的间歇时间,不允许超过商品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允许间歇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泥的品种和当地气温条件,可通过试验决定。当商品混凝土掺用速凝剂时,允许间歇时间更短些;掺用混合材料时,则时间长一些。如果超过允许的间歇时间,而上层商品混凝土又未能及时覆盖,就要产生冷缝。这时应停止浇筑,并按施工缝处理,间隔一定时间后再继续浇筑。每层商品混凝土的铺料厚度,应根据拌合能力、运输距离、浇筑速度、气温和振动器的工作能力来决定。对大体积商品混凝土,每层铺填厚度一般为
3、3560厘米。振捣器要插入下层商品混凝土内5厘米以上,使上下层商品混凝土结合良好。铺填最大厚度应不超过振捣器锥长的1.25倍,铺填最小厚度应大于骨料的最大料径。对于钢筋商品混凝土铺筑厚度可取为2030厘米。人工捣实商品混凝土时,铺筑厚度不大于20厘米。如在一个仓内浇筑两种标号的商品混凝土时,应按规定的标号分区辅料。先浇筑高标号的后浇低标号的,防止减小高标号区的断面,以保证质量。2 平仓工作平仓就是把卸入仓内成堆的商品混凝土很快地摊平成要求的厚度。平仓不好,会影响浇筑速度,而且常常造成骨料架空现象,严重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只有在振动器不足的情况下,才用人工平仓。人工平仓,一般使用铁锹,平仓距离不
4、超过3米。使用振捣器作用下使流态商品混凝土自行摊平。必须注意,使用振捣器平仓,不能代替下一个工序的振捣。同时振捣器也不要垂直插入锥体的顶部,因为这样会造成粗骨料沿锥体四周下滑,集中在中间形成砂浆窝,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3 商品混凝土振捣振捣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商品混凝土中的空隙,消除商品混凝土内部孔洞和蜂窝,并使商品混凝土与模板、钢筋及埋件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商品混凝土的最大密实性。振捣分为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人工振捣,要求商品混凝土的击落度较大,捣实层较薄,不超过20厘米。机械振捣比人振捣商品混凝土无论在保证质量、节约水泥、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都有很大优点,振捣器产生振幅不大但频率很高的振动,当
5、插入或接触商品混凝土后,在振动力作用下,骨料间的摩擦力与粘结力大减低,使干稠的商品混凝土获得高度的流动性,因此骨料在重力作用下互相滑动而排列紧密,粗骨料间的空隙全被流动性很大的砂浆所填满,商品混凝土中的空气形成气泡上浮排出。在振捣器作用范围内,这样就使商品混凝土能向四面流动,填满板内的空间,使商品混凝土均匀密实,提高了振捣效果,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量选用机械振捣。在使用振捣器振捣商品混凝土时,应首先在仓面附近布置电源开关或风管阀门。振捣时应垂直插入商品混凝土,斜插入会减少深度,影响振捣效果。插入要快,拔出要慢,以免在商品混凝土中留有空洞。每次插入商品混凝土中的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秒,振实
6、标准要根据以下一些现象来判断:商品混凝土表面停止沉陷;在振捣器的作用半径范围,商品混凝土表面出现一薄层水泥浆;振捣器周围气泡不再显著发生。振捣器的有效振动范围,以振动作用半径表示,振动作用半径随商品混凝土的击落度和振捣器的构造而不同,最好要经过试验来确定,一般为3050厘米。振动器振捣商品混凝土时,是一点一点的振捣,点间移动的距离不能过大,否则容易产生漏振现象。两个相邻插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其影响半径的1.51.75倍。使用振捣器时,不要碰到模板、钢筋以及预埋件。但离模板的距离也不应大于2030厘米,以免因漏振使商品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振捣器容易出现故障,须细心使用,注意随时修复和保养。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备用振捣器,以免影响浇筑进度。更多关于“混凝土浇筑程序及注意事项”等建筑方面的知识和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中国建筑网建设通进行查询。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关注手机建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