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讲义(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讲义(精品).ppt(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讲义(精品)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1.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了城市规划各阶段须有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及所需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1.1.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公共交通总体布局,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战略方针,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城市干路系统、大城市轨道交通网、交通枢纽等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相应对交叉口规划的要求:根据
2、干路系统规划,从系统整体交通组织的角度,确定主要交叉口的布局,协调交叉口布局与用地布局的关系,初定立交用地范围。1.1.2.分区规划阶段:定干路红线、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支路走向、宽度,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设施的位置、规模,轨交线路控制范围,主要停车场布局、规模。相应对交叉口规划的要求:分区内干路交叉口及立交布局,优选干路交叉口及立交型式,控制点坐标、标髙,初定交叉口红线范围,为控规提供依据。初步框定立体交叉用地范围城市骨干道路系统规划关键交叉口交通功能分析(尤其转向功能)路网系统整体交通组织初步选定立体交叉型式主要交叉口系统布局(含立体交叉)总体规划阶段交叉口规划流程图
3、分区道路交通组织方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区路网城市总体规划初定立交及干路交叉口红线范围立交及干路交叉口布局优化选择立体交叉型式干路交叉口型式选定主要交叉口交通功能分析分区规划立交及干路交叉口控制点坐标和标高分区规划 阶段交叉口规划1.1.3.控制性规划阶段:据交通需求分析,定各级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型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标高。着重确定支路系统及交叉口规划,使系统各类道路有合理的组成结构,定道路交通组织方案,籍以确定各类交叉口的规划方案。1.1.4.交通工程规划阶段(控规同步展开):是界于综合交通规划与工程设计之间的重要环节,有效协调交通规划、道路设计与交通管理的关系,充分实现系统的交通功
4、能。1)分新建与改建、治理交叉口规划:改建与治理规划应根据交叉口现状分析评价及可行条件,提出改善目标、对策与规划方案,并须对涉及的周围环境作影响分析与估算建筑拆迁量。2)干路平交应做渠化方案,信控交叉口应协调渠化与交控方案。立交应明确交叉层次及平面布局方案,定主线、匝道、集散车道、辅助车道等各组成部分的规划,明确重要技术参数的取值。3)平、立交均须把公交停靠站、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布局作一体化规划,提出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的方案,并作规划评价。城市分区规划(对组织编制的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组织编制的城市)片区用地详细规划片区道路系统详细规划片区道路交通系统交通组织方案主要交叉
5、口交通功能分析(尤其转向功能)明确片区内各类交叉口型式道路横断面规划各类交叉口规划控制点坐标、标高及纵坡确定各类交叉口红线范围交叉口附近地块和建筑物出入口控制立体交叉红线范围立体交叉初步方案主要平面交叉口初步方案)次要平面交叉口标准化路口红线范围主要平面交叉口红线范围交通需求分析1.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1.2.1.总则总则目的目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作用作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
6、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依据,对外交通、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原则编制原则: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 1.2.2.城市道路
7、系统城市道路系统:按照与道路交通需求基本适应、与城市空间形态和土地使用布局相互协调、有利公共交通发展、内外交通系统有机衔接的要求,合理规划道路功能、等级与布局。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优化配置城市干路网结构,规划城市干路网布局方案,提出支路网规划控制密度和建设标准。(2)提出城市各级道路红线宽度指标和典型道路断面形式。(3)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的用地控制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的用地控制要求。要求。1.2.3.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确定公共交通专用道公共交通专用道(专用进口道专用进口道)设置原则和技术要求,规划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方案,提出港湾式公交港湾式公交站点站点的设置原则和规划建议。
8、1.2.4.步行与自行车系统:步行与自行车系统:按照安全、方便、通畅的原则,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合理规划步行与自行车系统。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确定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网络布局框架及规划指标。(2)提出行人、自行车过街设施布局基本要求。)提出行人、自行车过街设施布局基本要求。(3)提出步行街区布局和范围。(4)确定城市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布局原则。(5)提出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原则和基本要求。1.2.5.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按照人性化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合理确定交通管理和交通信息化发展对策及设施规划原则。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确定交通系统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原则和建设要
9、求。(2)提出交通需求管理的对策。2.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2.1.城市道路分类问题城市道路分类问题2.1.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中等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小城市:干路、支路。2.2.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问题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问题2.2.1按城市大小及相交道路类型的分类相交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快-快交叉口 主干快-主交叉口主-主交叉口次干快-次交叉口主-次交叉口次-次交叉支路主-支交叉口次-支交叉支-支交叉相交道路主干路次干路
10、支路主干路主-主交叉次干路主-次交叉次-次交叉口支路主-支交叉次-支交叉口支-支交相交道路干路支路干路干-干交叉口支路干-支交叉口支-支交2.2.2.平面交叉口按微观交通组织方式不同应分为 信号控制交叉口(平A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类)环形交叉口(平C类)三种类型。1)信号控制交叉口应分为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1类)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平A2类)两种类型。2)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应分为支路只准右转通行交叉口(平B1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交叉口(平B2类)全无管制交叉口(平B3类)三种类型。2.2.3.立体交叉按微观交通组织方式不同应分为枢纽立交(立A类)一般立交(立B类)分离立交
11、(立C类)三种类型。2.3.各类交叉口的功能和基本要求各类交叉口的功能和基本要求 2.3.1.快快-快交叉口快交叉口应满足快速路主线车流快速、连续通行,车行道应为机动车专用车道,主线上不得因设置匝道而使匝道进出口上游与下游通行能力严重不匹配;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在主要公共交通客流通道的快速路应规划快速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及港湾式停靠站;行人、非机动车必须与机动车分层通行。2.3.2.快快-主交叉口主交叉口应满足快速路主线车流快速、连续通行,车行道应为机动车专用车道,主线上不得因设置匝道而使匝道进出口上游与下游通行能力严重不匹配;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主干路上应按公共交通客流需求规划快速公共交通或
12、主干公交专用车道及港湾式停靠站;行人、非机动车必须与快速路上机动车分层通行,主干路的人行过街横道中间应设安全岛并应采用专用信号控制。2.3.3.快快-次交叉口次交叉口应满足快速路主线交通快速、连续通行功能和次干路局部生活功能,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次干路-快速路间提供必要流向的转向、集散交通通道;次干路应按公交客流需求规划主干公交或区域公交专用车道及港湾式停靠站;次干路人行过街横道中间应设安全岛并应采用专用信号控制。2.3.4.主主-主交叉口主交叉口应满足主干路主要流向车流畅通,能以中等速度间断通行,以交通功能为主,并应符合主干路的基本要求。2.3.5.主主-次交叉口次交叉口应满足主干路畅通及
13、次干路-主干路间转向交通需求,能以中等速度间断通行,以集散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次干路局部生活功能,并应符合主、次干路的要求以及交叉口通行能力与转向交通需求相匹配的要求。2.3.6.主主-支交叉口支交叉口应满足主干路畅通、能以中等速度连续通行,支路应右转进出主干路,有必要时,经论证可以选用其他相交形式;主干路应以交通功能为主,支路应以生活功能为主,并应符合主、支道路的要求。2.3.7.次次-次交叉口次交叉口应满足次干路主要流向车流畅通、能以中等速度间断通行,兼具交通与生活功能,并应符合次干路的要求。2.3.8.次次-支交叉口支交叉口应满足次干路集散交通功能和支路的生活功能,当不采用信号控制时,应保
14、证次干路车流连续通行,并应符合次、支道路的要求。2.3.9.支支-支交叉口支交叉口应满足生活功能,并应符合支路的要求。2.4.交叉口选型交叉口选型应满足安全、通达、节约用地及交通功能的要求。2.4.1总体规划阶段应按以下原则选定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型式:1)城市快速路系统上交叉口应采用立体交叉型式。2)除快速路之外的城区道路上不宜采用立体交叉型式。3)当通过主-主交叉口的预测总交通量不超过12000pcu/h时,不宜采用立体交叉型式。交叉口类型选 型应选类型可选类型快-快交叉立A类快-主交叉立B类立A类或立C类快-次交叉立C类立B类主-主交叉平A1类立B类中的下穿型菱形立交主-次交叉平A1类主-
15、支交叉平B1类平A1类次-次交叉平A1类次-支交叉平B2类平C类或平A1类支-支交叉平B2类或平B3类平C类或平A2类2.4.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交叉口类型选择 3.交叉口规划范围交叉口规划范围平面交叉口平面交叉口规划范围应包括构成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和进口道、出口道及其向外延伸10m20m的路段(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渐变段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公交车站)所共同围成的空间。新、改建交通工程规划中交叉口规划,须对交叉口规划新、改建交通工程规划中交叉口规划,须对交叉口规划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口道、出口道各组成部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口道、出口道各组成部分作整体规划。分作
16、整体规划。立体交叉立体交叉规划范围应包括相交道路中线投影平面交点至相交道路各进出口变速车道渐变段及其向外延伸10m20m的主线路段间(包括道路主线、各条匝道及其加减速车道、集散车道、辅助车道,立体交叉范围内的辅路、平面交叉口、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公交站点在内)所共同围成的空间。3.1.平面交叉口规划范围3.2.立体交叉规划范围4.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 4.1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阶段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阶段,交叉口红线应总体考虑进口车道、出口车道、行人过街安全岛、公交车站所需要的空间。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按照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两倍进行控制,出口道规划车道数应与上游路段各进口道同一
17、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多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平面交叉口转角部位红线应作切角处理,红线切角长度主、次干路宜取2025米,支路宜取1520米,且应满足安全停车视距三角形限界的要求。4.2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宜同步开展交通工程规划,根据交宜同步开展交通工程规划,根据交通工程规划规定的详细尺寸确定交叉口红线。通工程规划规定的详细尺寸确定交叉口红线。交叉口规划红线范围内的高架路、立交桥或人行天桥桥墩台阶及隧道进出口等可能遮挡驾车视线的构作物应做安全视距分析。4.3改建、治理规划改建、治理规划,检验实际安全视距三角形限界不符要求时,必须按实有限界所能提供的停车视距允许车速,在交叉口上游布设限速
18、标志。4.4.各阶段平面交叉口规划中,除支-支交叉口之外,其他新建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均应展宽 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5.立体交叉红线规划立体交叉红线规划 5.1.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阶段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阶段,当已选择立体交叉方案时,应框定所选择的立体交叉方案红线范围;当未选择立体交叉方案时,可按苜蓿叶形互通立交的外框初步框定立体交叉的红线范围。5.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根据选定立体交叉的类型及其规划方案的平面图确定立体交叉的规划边缘线,以规划方案边缘线外延5m10m的范围作为立体交叉的红线控制范围。立体交叉规划红线 5.3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平面交叉
19、口进口道红线展宽、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 5.3.1.新建、改建交叉口,可按公式确定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路段上划有路缘带和分隔带时,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应扣除路缘带和分隔带可用于进口道展宽的宽度。W=rxwxn 式中:W-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单位:m;w-路段平均一条车道规划宽度,单位:m;r-进口道展宽系数;n-路段单向车道数。路段平均一条车道规划宽度(m)3.003.253.503.75展宽系数r1.000.850.710.605.3.2进口道规划设置公交港湾停靠站时,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应在本条531规定的基础上再增加3m。5.3.3.进、出口道部位机动车道总宽度大于16m时,
20、规划人行过街横道须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必须在本条531规定的基础上再增加2m。5.3.4.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0m。改建与治理交叉口,当建设用地受到限制时,每条机动车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8 m,公交及大型车辆进口道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0 m。交叉口范围内可不设路缘带。注:1进口道规划设置公交港湾停靠站时,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还应加上公交港湾停靠站所需的长度。2 改建、治理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比其路段红线应予展宽的宽度与延伸的长度,应根据所在地点的具体情况确定。交叉口展宽段长度展宽渐变段长度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主8012
21、03050主-次70100507020402040主-支5070304020301530次-次50702030次-支4060304020301530进口道规划展宽长度5.4平面交叉口出口道红线展宽、车道宽度及展宽平面交叉口出口道红线展宽、车道宽度及展宽段长度段长度1新建交叉口出口道规划设有公交港湾停靠站时,规划红线应在路段规划红线的基础上展宽3.0m;上游进口道规划设有右转车道时,应相应增加右转出口道宽度。2 新建交叉口出口车道宽度不应小于下游路段车道宽度,改建和治理交叉口每条出口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25m。3 出口道展宽段长度,视道路等级,主干路不应小于60m,次干不小于45m,支路不小于3
22、0m,有港湾停靠站时,还应增加停靠站的长度。展宽渐变段长度不小于20m。4 改建、治理交叉口出口道规划红线的展宽宽度、展宽段长度和展宽渐变段长度应根据所在地点的具体情况确定。5.5交通工程规划阶段,信控交叉口规划交通工程规划阶段,信控交叉口规划1 应对信控交叉口的全部进行一体化规划,包括:进出口道车道数、进出口道车道宽度、长度和车道功能划分、交通流导向交通岛等的交通渠化以及人行过街横道、过 街安全岛、非机动车道与公交停靠站等。2信控交叉口平面规划方案应与交 通信控 相位方案同步进行,协调进口车道 渠化与信 控相位,达到两者最佳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 信控交叉口的交通安全与通行效率。3 信控交叉口
23、规划,须使干路进口道通行能 力与其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6.立体交叉规划立体交叉规划 6.1.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根据交通需求和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定具体立交型式枢纽立交应选全、半定向、组合型等立交型式。一般立交可选全苜蓿形、部分苜蓿形、喇叭形、菱形及环形或组合型等立交型式。直行和转弯交通量均较大、需高速集散车辆的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的枢纽型立交,应选全或半定向型立交;左转交通量差别较大的枢纽立交,可选组合型立交。相交道路等级相差较大,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一般立交,可选菱形、部分苜蓿形或喇叭形立交型式。城市中不宜选占地较大的全苜蓿叶形立交;如需设置同侧的环形左转匝道时,应在两相邻
24、左转环形匝道间设置集散车道。左转交通量较大的立交不应选用环形立交。6.2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系统规划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系统规划:根据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快速路网规划布局和快速路与干路规划交叉口的位置及转向交通的需求,规划立体交叉的布点。快速路主线基本车道数应在立交系统中保持一致;当基本车道数减少时,应进行通行能力分析。立交匝道出入口型式应统一,出入口均应设在主线右侧。出口应设在立交构筑物上游,当出口设在立交构筑物下游时,应设集散车道,将分流点提前到构筑物的上游。立交系统各组成部分技术要求应相互协调。相邻互通立交交叉点间的间距,应大于上下游匝道出入口间变速车道与交织段长度之和,及满足设置必要交通
25、标志的要求,且不宜小于1.5km。6.3 互通式立交匝道布置互通式立交匝道布置:高架(或地下道路)和地面道路系统间的匝道应能疏解市内交通、集散对外交通、分流过境交通。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与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向。相邻匝道间距应合理,减少出入口对主线的影响,且不宜使匝道的交通量过份集中。快速路与城市干路相交形成的菱形立体交叉,快速路进出口匝道与相交道路的平面交叉应采用信号控制;支路与快速路辅路交叉应规划为支路只准右转通行交叉口。6.4立体交叉辅助车道规划立体交叉辅助车道规划6.4.1 当进、出口匝道的上、下游主线不能保证车道平衡时,应在主线车道右侧规划布设辅助车道。.6.4.2 辅助车道的宽度应
26、与主线车道相同,且与主线车道间不设路缘带。辅助车道右侧应设停车带,停车带宽度宜与正常路段的主线停车带相同;当用地或有其他条件限制时,应设置港湾式紧急停车带,且宽度不得小于2.5m。6.4.3 辅助车道长度(包括渐变段)在分流端宜为1000m,不得小于600m;在合流端为600m。辅助车道渐变段渐变率不应大于1/50。当一个互通立交的入口与后一个互通立交的出口均设有或其中之一设有辅助车道,且入口渐变段终点至出口渐变段起点的距离小于500m时,应延长辅助车道并将相邻出入口连通。7.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规划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规划7.1.行人过街设施规划 1)交叉口行人过街设施规划必须保障行人过
27、街的安全与便捷,符合无障碍通行要求。2)交叉口均应规划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其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道路网规划、非机动车和行人系统规划,并与交叉口的几何特征、人流与车流特征、微观交通组织方式等相协调。3)行人过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功能性质、交叉口类型、交通控制方式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应优先选用平面过街方式。4)交叉口行人过街设施应具备各方向均可便捷过街的功能,且同一交叉口的过街方式应协调。5)交叉口行人过街设施位置的选择,应满足交叉口周围公共汽车站、轨道交通车站、商业网点等人流安全集散的要求。减窄交通岛设置过街安全岛利用转角曲线扩展空间设置安全岛减窄进出口车道设置安全岛 7.2立体过街设施设置立
28、体过街设施设置 1)当行人需要穿越快速路或铁路时,应划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2)城市商业密集区、文体场馆、轨道交通车站附近的交叉口,可设置与周围建筑物直接连通的立体过街设施;在学校、医院等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可规划设置立体过街设施;在必须规划设置的立体过街设施上,应设置自动扶梯或预留自动扶梯的位置。8.非机动车过街设施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8.1 非机动车独立进出口道非机动车独立进出口道 1)当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流量较大或路段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有隔离设施时,在交叉口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进出口道,机车与非机动车道间应设置实体分隔设施。2)非机动车独立进出口道可采用非机动车与机 动车相同或非机
29、动车与行人相同的通行规则和 交通组织方式。3)不得在非机动车独立进出口道上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相同的交通组织及布置型式有转角交通岛的交叉口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及布置型式8.2 行人非机动车混行进出口道行人非机动车混行进出口道 1)新建交叉口不宜规划行人-非机动车混行进出口道。2)改建、治理交叉口规划,非机动车流量 较大或人行道宽度较窄时,不应在交叉口 将非机动车道同人行道合并设置为行人 非机动车混行进出口道。3)混行进出口道的人行道宽度不小于3m,与非机动车道间宜设置实体分隔设施。4)行人非机动车混行进出口道应用非机 动车与行人相同的交通组织方式。非机动车与行人相同的交通组织及布置型
30、式 9.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设施规划 9.1 道路交叉口公共汽道路交叉口公共汽(电电)车停靠站车停靠站 1)应保证乘客安全,方便乘客换乘,满 足公共汽(电)车安全停靠和顺利进出的要求,降低对交叉口交通的影响。2)道路交叉口公共汽(电)车停靠站间的换乘距离:同向换乘,不宜大于50m。异向换乘和交叉换乘,不宜大于150m。任何换乘方向,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50m。9.2 交叉口常规公共汽交叉口常规公共汽(电电)车停靠站设置车停靠站设置 1)平交常规公共汽(电)车停靠站宜布置在交叉口出道,与出口道进行一体化展宽,且应靠近交叉口人行横道。2)常规公共汽(电)车停靠站的布置不应造成公交停靠排队溢出。3
31、)右转的公共汽(电)车停靠站可设在进口道。进口道有展宽车道时,应将公共汽(电)车停靠站 设在展宽车道的上游,并与进口道进行一 体化 展宽;当进口道无展宽车道时,应将公共汽(电)车停靠站设在右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上游 15m20m处。4)无轨电车与公共汽车应分开设站。无轨电 车停靠站应 设置于公共汽车停靠站的下游。路侧直线式公交停靠站侧港湾式停靠站(机非分隔带小于4.5米)路侧港湾式停靠站(机非分隔带大于4.5米)9.3多条公共汽多条公共汽(电电)车线路合并设置的停车线路合并设置的停靠站站 1)公共汽(电)车并站线路数应根据公交车靠站频率、停靠站台长度及其通行能力确定。2)一个站台的停靠泊位数不宜
32、超过3个。3)同一停靠站台,停靠标准公交车线路不超6条;停靠大型公交车线路不超3条,特殊情况下不超4条。同一停靠站线路超过此数时,应分开设站,站台总数不超3个,站台间距不小于25米。9.4 快速公共交通停靠站规划快速公共交通停靠站规划1)快速公共交通站台宜与常规公共汽(电)车站分开设置,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并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站台应结合人行过街方式同步进行布置。2)快速公交车道单向只有一条车道时,应用港湾式停靠站。3)规划在中央分隔带上的快速公共交通左侧岛式站台应把两向停靠站设在同一路段;右侧式站台除可把两向停靠站设在同一路段外,也可分开设在各向的进口道上。4)规划在路侧的快速公共交通停靠站可采用相同于公交专用道的设站方式,站台宽度、长度应符合快速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5)快速公共交通站台高度应与车型相匹配。中央分隔带左侧港湾式站台中央分隔带左侧港湾式站台(单单向向)中央分隔带右侧港湾式站台中央分隔带右侧港湾式站台中央分隔带左侧直线式站台中央分隔带左侧直线式站台(单单向向)中央分隔带右侧直线式站台中央分隔带右侧直线式站台左侧港湾式、直线式站台左侧港湾式、直线式站台右侧港湾式站台右侧港湾式站台右侧直线式站台右侧直线式站台分开布设的右侧港湾式站台分开布设的右侧港湾式站台新年愉快新年愉快事业兴旺事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