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采薇解读.ppt(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经背景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是个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全书全书分为分为“风风”、“雅雅”、“颂颂”三部分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各地民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诗经背景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2、。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骋。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恐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大意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猃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
3、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结 构 分 析全诗六章,可分三层。采用倒叙的手法。第一层为前
4、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怀乡情结与战斗责任感交织在一起。第二层为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第三层为第六章,表达士兵归家途中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艺 术 特 色1.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第一层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艺 术 特 色2.赋比兴,意蕴丰富 首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
5、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又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比)。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比)。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所谓“赋”。艺 术 特 色3.乐景哀情,倍增其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中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
6、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诗 歌 主 题 这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诗 歌 主 题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