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012版).docx

上传人:z**** 文档编号:6112482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012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012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012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012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优质文本第二章运动(yndng)与能量1、认识运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2、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2、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考系和质点概念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教学重点: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2、质点概念的理解。3、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

2、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常我们所说的:飞机在蓝天上飞、汽车在奔驰、河水在流动,这些物体都做机械运动,而且我们早晨一起床,就在做机械运动,比方离开宿舍去教室,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就学过的有关知识,答复有关问题。 出示投影片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有 ,叫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动 2被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 参考系 板书: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为了描述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 3、知道实际选择参考系,要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那么。

3、 4、知道质点是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能正确判断运动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质点。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以汽车载货物在公路上行走为例。 学生(xu sheng)分析:以路旁的房子为参考系,看到汽车以及货物都是运动的,而以汽车为参考系,看到货物却是静止的。 要求学生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举例:3老师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那么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方,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不懂得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

4、阳作参考系简单。强化训练题月亮在云中穿行,参考系是 云.月亮跟着人走,参考系是 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2、质点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 学生: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 老师:对,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0。质点,并完成以下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片,学生填写: 1质点就是没有 ,没有 ,只具有物体 的点。 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3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

5、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 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 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运动 ; 是直线,叫直线运动; 是曲线,叫 。师生共评: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这是一种科学抽象,就是要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这就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局部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看作质点。比方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研究它运动的特点,汽车的大小、形状及车上各局部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可把汽车看作质点。而研究车轮的转动,是研究汽车上局部的运动,就不能把汽车看作质点,再比方原子核很

6、小,要是研究质子与质子的作用时,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例1:火车在研究从北京到天津所需时间时可看作质点,而要研究其通过某一位置所用时间,却不能.例2: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看作质点,而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看作质点。结论: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必须看具体情况而定。强化训练题以下运动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有BDA.研究一端固定并可绕该端转动的木杆运动时B.研究月球绕地球运动时C.研究体操运发动在平衡木上的动作时D.教练员记录长跑运发动的分段成绩时以下关于质点的说法(shuf)中,正确的选项是DA.质量很小的物体就可以当作质点B.体积很小的物体就可以当作质点C.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一个物体可以视为质点,那么

7、在研究另一问题时,这个物体一定可以视为质点 D.物体能否看作质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参考系、质点的概念,这将是后面大家学习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根底,所以同学们要结合实际问题将它们理解。 四、作业 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1、2、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

8、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一节的重点与难点。三、教学设计及实施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zhngyu),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答复,只用此引入课题。二过程实施1运动

9、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请同学看课本23页图2-2-5,a、b两幅图中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复。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学生答复: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教师讲解: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复: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答复。设疑:怎样判断

10、物体是否运动?此题不用学生答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4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答复实验中所提的问题。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教师讲解: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复。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学生:答复。教师(jiosh)讲解:有了参照物,不但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火车为例,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学生:列举身边的物体

11、运动或静止的事例,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教师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的方便来确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一根吸管还有水。实验内容:在一瓶中灌满水,盖紧瓶盖,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插进一个吸管。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参加到空瓶中。提问:以空瓶子为参照物,那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答复。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播放高空把戏跳伞的视频。提问:如

12、何判断运发动的运动情况?学生:答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学生:一位学生自当太阳,而让另一学生当卫星,然后,两人很有默契的转了起来。三小结:1、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的方便来确定3、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作业:随堂练习册第三节 运动的速度【教学目标】1 知识(zh shi)与技能:(

13、1)知道如何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拟,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比照、讨论; (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讨论。【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录

14、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答复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拟。如何比拟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1、怎样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1)假设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答复: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设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答复:看谁先到达终点。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b tn)角度来比拟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拟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拟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

15、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那么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读作10米每秒

16、。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答复: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算算看: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拟哪个大? 所以1 m/s1 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拟它们的大小?学生答复: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拟。【例题1】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通过此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s=50m,t=24.79s。求:v=?解:根据(gnj)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注意

17、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求,解,答。复习提问: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a.匀加速直线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 ; 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学生答复:比拟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答复: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学生答复:变速直线运动

18、: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小结: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一)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wt)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 v 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例题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

19、此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解:根据题意,得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刚刚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第1秒 3.7米; 第2秒 6.3米; 第3秒 7.7米; 第4秒 8.0米; 第5秒 8.1米; 第6秒 8.2米。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漫程度。

20、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的公式: St。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wt)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说明: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

21、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例题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解: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那么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假设求前10s内平均速度那么是5m

22、/s;求20s内平均速度那么是2.5m/s2. 测平均速度:实验步骤a. 按图示要求将斜槽固定;b. 分别测出乒乓球通过前一半路程和通过整个路程所用的时间,并记入表中。c.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乒乓球运动全程,前半程,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 、。记录(jl):路程段路程长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全程S1t1前半程S2t2后半程S3t 3t1-t2 (三) 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速度公式: v St路程公式: S vt .它说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时间公式: t Sv .它说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时间与其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例题4】光的速度是300000km/s,光从

23、太阳到地球需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解:根据v=s/t得,答: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51011m。结合例题说明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1写出己知条件,并统一单位;2要求的物理量;3解: a:写出依据的根本公式; b:导出要求的物理量; c:代入数值和单位; d:得出结果。4答。【例题5】王宁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5km/h,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多少?解:根据v=s/t得,答: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0.1h。【例题(lt)6】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2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

24、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平安区?解法一:v1=0.8cm/s,v2=5m/s,s1=92cm,s 2=500m,求:t1、t2。解:由 得,t1t2人能跑到平安区。解法二:v1=0.8cm/s,v2=5m/s,s 2=500m,求:s1。解:由 得s1=v1t1=0.8cm/s100s=80cm ,s1500m能跑到平安区。解法四:s1=96cm,v2=5m/s,s 2=500m,求:v1=?解:由 得v10.8cm/s 人能跑到平安(png n)区。解法五:s1=96cm,s 2=500m,v1=0.8cm/s求:v2=?解:由得v25m

25、/s 人能跑到平安区。【布置作业】第三章 声第1节 什么是声音一 目标要求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照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

26、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二 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2.过程(guchng)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

27、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方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2)声波与水波相比拟引出

28、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拟,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发动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把戏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

29、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拟,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方罩内 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 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 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

30、内 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 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观察(gunch)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4)声速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

31、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拟,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5)人耳的听声能力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根底上,提出频率的

32、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根底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一、目标要求1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上下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2.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3.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二、重点和难点难点音色的认识三、

33、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放音乐,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上下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2.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上下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yndio)上下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

34、对超声、次声的定义。2设计响度的演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拟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说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3音色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

35、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4观察声波的图形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拟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3作业。第3节 奇异的声现象

36、一、目标要求1.了解回声和共鸣。 了解混响现象。2.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 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阅读 “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回声。共鸣是难点。三、教学过程1.回声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jn sh)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

37、一起,可加强原声。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混响、混响时间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它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3.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如教材中第42页图3-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提出以下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如果是真

38、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认识。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4.教材中第42页和第43页的图可让学生自己阅读,其内容包含了声的多方面知识,如声音传递信息,声可在水中传播,超声,次声,回声现象等。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图中获取信息。四、作业:一“自我评价

39、参考答案1.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再次被接收称为回声.二“家庭实验室指导1.回声一般比原声要弱得多,这是因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局部能量损失。回声的强弱还与声波所撞击的材料有关。有些材料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有些材料能吸收投射到它们上面的大局部声波。研究材料反射和吸收性能,在声音的应用方面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材料的声性能有些了解。2.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当敲击其中一个装有水的高脚杯时,另外一个发出了相同的声音,说明它们的固有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知道共鸣是要有条件的。第4节 噪声一、目标要求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

40、防止噪声的途径。2.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liyun)。结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知识:,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3. 在知道噪声危害的根底上,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拟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初步认识噪声。2.过程展开结合图3-4-1和图3-4-2 是噪

41、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什么是噪声?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根据第46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进行总结:1噪声及其来源强调从环保的角度,但凡阻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来源大致为以下几方面:交通运输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的分贝数,让曾

42、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另外,可以向学生说明,噪声除了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影响外,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噪声能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例如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窗震裂。3如何使噪声小些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教材中图3-4-4,图3-4-5,图3-4-6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

43、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44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与共鸣),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做声音屏障的材料。四、作业 “走向社会指导可以(ky)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学校或社区周围噪,声来源的调查报告,提出减少噪声的建议.做一份呼吁人们采纳这个建议的海报.第5节 声与现代科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 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3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重新看P43图3-3-6(动物和声音).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过程展开1超声是个多面手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效劳。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3-5-1声纳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测出什么?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纳测距、定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