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江苏自考南京大学-公共关系-复习资料-重点笔记-03291-人际关系学大纲(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江苏自考南京大学-公共关系-复习资料-重点笔记-03291-人际关系学大纲(附答案).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优质文本03291-人际关系学大纲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识记:1、 人际关系:1、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开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是为了满足某种人类的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或互动所形成的彼此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3、是人与人之间遵循彼此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标准,彼此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4、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意义的互动过程。5、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感情格局,维系格局的纽带是双方的感情。6、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7、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活动中相互 交往与联系的关系。领会:1、 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驱使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根底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2、 人际关系的两个根本维度:1、情感上的“亲疏 2、地位上的“尊卑3、 人际关系的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3、客观性4、情感性5、复杂性6、变动性7、网际关系4、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1、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表达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2、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表达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开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3、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表
3、达得更明显、更强化。5、 人际关系的客观性: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开展规律具有客观性。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6、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1、人际关系纷繁复杂2、人际交往的层次纵横交错3、人际交往的内容丰富多彩4、人际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第二节、 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识记:1、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开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来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领会:1、 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1、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2、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开展规律。1
4、、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开展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4、人际关系的类型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6、协调人际关系的原那么7、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9、根本人际关系的调适技法10、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第三节、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原那么与方法识记:1、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3、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4、
5、社会调查法:是指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5、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6、统计法:是指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领会:1、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一、理论方面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界线二、实践方面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3、建立、开展新型的人际关系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那么:1、系统性原那么2、客观性原那么3、
6、开展性原那么4、统一性原那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多学科方法论4、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1、文献法2、观察法3、实验法4、社会调查法5、社会测量法6、统计法7、人际关系评估法5、人际关系评估法的几种方法:1、社会测量法2、参照测量法3、人物推定法4、自然观察评估法5、心理测评法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领会:1、 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所以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深度都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2、 人际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3、 交往的开展趋势: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主义社会
7、将实现普遍交往。第二节、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识记:1、 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主要包括四个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鼓励的问题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被人们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而排列成一个等级层次。可分为七类,需要呈逐级上升趋势,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果遇到高层次的需要虽然有可能得到满足,但低层次的需要反而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他就宁可放弃高层次的需要而去追求或谋取低层次的需要。3、舒
8、兹的人际需要理论:舒兹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舒兹假设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沟通的需要,人际沟通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关于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人际支配的需要就是人际关系中所谓支配权;爱的需要,相爱的需要就是与他人建立密切情感联系的需要。领会:1、 霍桑试验的过程和内容:1、人际关系与工作态度的试验2、会见与交谈的研究3、对“非正式组织的考察2、 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生产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里因素的影响。影响组织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生产中开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新观点:1,以“社会人
9、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2,否认“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鼓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4,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3、 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1933年,与梅奥一起参加霍桑研究的罗特利斯伯格,先后出版了专著和与人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气?,对人群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地阐述,为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奉献。4、 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0、主张研究改良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等观念,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理论也有其片面性。如,往往不恰当的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理科学对立的倾向;将人际关系看成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等。2、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1、生理的需要2、平安的城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7、追求完美的需要5、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认为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的根底,符合一般人的共同心理过程,具有一定道理。这一理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1,每一种需要都要在前一种
11、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使前一种需要得到百分百满足后,后一种需要才会出现。2,其上七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渐次展开,就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是正确的。3,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而且层次清楚,这种划分方法也明显的存在着弊端。6、 舒兹人际需要的根本内容:1、人际沟通需要2、人际支配的需要3、相爱的需要7、 对人际需要理论的评述: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人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成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无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同时,也夸
12、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第三节、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识记:1、 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标准的行为模式。2、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3、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望或要求。是一个人行为的动机。4、 角色冲突: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5、 角色实现: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根底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6、 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7、 前台和后台:前台特指进行表演的场所;后台相对于前台而言,是指
13、非表演场所。8、 不协调角色: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谋、职业侦探、中介人和调解人、雇员或仆人。9、 角色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领会:1、 角色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奠定根底,后经罗伯特帕克、雅各布莫雷诺、拉尔夫林顿等多位学者的不断丰富和开展,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蓬勃开展起来的一种人际互动理论。2、 戏剧交往理论:3、 对戏剧交往理论的评述:欧文戈夫曼主要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揭示那些隐含着的、不公开的互动规律。他认为,日常生活中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所给人的印象。他把人们的交际行为比做戏剧表演,并借用了戏剧
14、艺术的术语来阐释人际互动和印象管理,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之为戏剧交往理论,有时也叫做印象管理理论。4、 人际交换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教授。他认为,交换不仅有物质财富的交换,而且还有精神财富、心理财富的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受经济原那么支配的一种社会交换过程。5、 人际交换理论的根本原那么:1、成功原那么。在一个人所采取的所有行为中,如果某一个行为经常获得奖励,那么该行为越可能重复出现。2、刺激原那么。如果在以往的交往经验中,某一刺激的出现常伴随着对某人某行为的奖赏。那么,现在出现的刺激状况如果与过去相类似,那么此人越有可能采取某行为或某行为相类似的行为。3、价值原那么
15、。某种行为的结果越有价值,那么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4、剥夺满足原那么。如果某人经常获得某种特定的酬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酬赏对该人的价值就会降低。5、攻击赞同原那么。如果某人的行为未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受到了惩罚,便会感到委屈、受挫愤怒,并导致攻击性行为。如果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甚至超过预期的报酬,或者未受到预料中的惩罚,那么就会感到这种行为的结果很有价值,并产生喜悦,导致让对方更加赞同的行为。6、理性原那么。人们总会选择那种可能带来价值较高结果以及较能获得该结果的行为。6、 对人际交换理论的评述: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人们了解人际交往、人际吸引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6、但从本质方面考查,人际交换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场交换形式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际交往的原那么,这具有片面性。第四节、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识记:1、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由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提出。此理论虽然源于精神病治疗,但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理论,它对于改善现实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此理论过分夸大了儿童心态在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影响。2、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不尽一致,但不一致总是趋于向一致性方面转化,人们在不一致时总会不断地引起冲突、紧张和焦虑,直到获得某种一致为止。领会
17、:1、 三种不同的心态:伯恩内认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三种不同的心态:1、每个人身上都好似保存着儿童时代的特征,即三岁时的自己。2、每个人身上又都好似存在着自己父母的特征,即大脑皮层对于耳闻目睹父母亲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3、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具有的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前两者分别称为“儿童和“父母,后者称为“成人,这三者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又称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2、 十种交往行为分析:见书P54-553、 对平衡理论的评述:平衡理论以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之间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和同化等方面。这一点对于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人与人之间
18、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开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平衡理论只考虑到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的系统,忽略了这个系统中的其他大量因素,因此,对平衡模式的讨论显得有些简单,由此得出的结论也难免片面。人际关系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人们在心理上都在追求“完美的形式。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最根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知觉绝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人们在心理和认知活动中不是单纯地论述某一现象,不是单纯追求某一元素,而是追求“完美的形式或“完美的形象。当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平衡时,人们往往设法使之平衡。也就是说,这种“平衡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交
19、往关系的认识,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否那么,就会出现不平衡。人际关系中既存在平衡结构,也存在着不平衡结构。平衡理论认为,不平衡结构会向平衡结构转化。从不平衡转化为平衡可以多种方式:平衡理论强调的是“最省力原那么,即人们为了使不平衡状态变成平衡状态可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变。平衡理论还认为:对于自己愈喜欢的人,愈希望与其保持关系平衡;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那么不大注意关系是否平衡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开展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开展历程识记:1、 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根底建立起来的
20、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领会:1、 猿猴社会内部的“亲缘与“朋友关系:见书P622、 猿猴社会内部的“斗争和“等级关系:见书P623、 猿猴群体的交际工具:见书P624、 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具有同步性。劳动使猿类祖先发生了三个主要体系的变化。这三个主要体系的变化,也同时是人际关系发生的前提和根底:1、机体的进化和器官的完善2、心理的开展和意识的形成3、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5、 人际关系的开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2、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3、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4、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5、社会主义的平等关系6、
21、 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人际关系。7、 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奴隶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依附关系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8、 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宗法关系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9、 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根底 2、以等级差异为准那么 3、以土地占有为标准10、 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以雇佣和交换关系代替了宗法等级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利益关系。11、 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关系的表现:1、经济上的平等2、政治上的平等3、生活中的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12、 社会
22、主义社会平等关系的建立必须注意哪些:1、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与思想;特别需要警惕以维护人人的尊严、价值、权利为幌子,而兜售极端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时也要继续批判抹煞人的个性,无视个人正当权益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和个人、他人与自己的利益。2、 要重视并应用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改善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状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和谐度、吸引力、凝聚力。3、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个体的良好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第二节、 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识记:1、 先决条件:是
23、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开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有的学者称为动力系统,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的生产、精神的生产。任何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是社会内部这三种生产相互作用和协调开展的结果。2、 具体条件: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开展具有直接影响的条件。3、 悦纳:就是喜欢。4、 时间条件:是指对于开展人际关系来说需要经历的过程。5、 冷淡:是在漠不关心的根底上表现出更多的否认态度和行为。领会:1、 人的生产而形成的人际关系:1、生产了家庭关系2、生产了亲属关系3、生产了社会关系2、 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人口的数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人口的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 物质生产对开展人际关系的
24、作用:1、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开展2、物质生产的开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3、物质生产的开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4、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4、 精神生产对形成和开展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 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5、 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相同的思想观念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2、思想意识是否正确,决定着人际交往是否恰当3、思想认识的深浅程度,影响结交人际关系的速度6、 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相互之间交往多2、 知识层次高的人与知识层次低的人交往内容
25、不一样3、 知识层次相近的人之间具有共同语言4、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越来越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条件7、 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就精神生产方面来看,主要表达为生产工具不同、生产主体不同、物质载体不同等因素2、 就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看,主要涉及到交往的范围、交往的时间、交往的频率以及交往中的地位等方面8、 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近似3、互相补充4、相互悦纳9、 建立人际关系的时间条件:1、注意阶段2、吸引阶段3、适应阶段4、融合阶段5、依附阶段10、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1、漠视阶段2、冷淡阶段3、疏远阶段4、别离阶段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开展趋
26、势识记:1、 网际关系:指以电脑联网和数字符号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一机一人互动根底上形成的人际关系。领会:1、 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这对于人际关系的开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应当认清和顺应人际关系的这一趋势,冲破狭隘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和开展新型的人际关系。2、 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应当提倡自主、自律、自强、自立的精神,克服懒惰、自私的依赖思想,建立发奋向上、充分自主的人际关系,以适应剧烈竞争形势的开展需要。3、 人际关系依赖性的具体表现:1、子女依赖父母 2、女人依赖男人 3、本人依赖他人 4、下
27、级依赖上级4、 自主性的具体表现:1、自主建立人际关系2、主动处理人际关系3、独立意识普遍增强5、 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见书P91926、 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见书P93947、 封闭性的表现:见书P938、 开放性的表现:见书P939、 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见书P949510、 合作性增强的原因:见书P9411、 合作性增强的趋势:见书P9412、 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见书P959813、 网际关系的特征:1、多维性 2、虚拟性 3、不确定性 4、非中心化简单应用:1、 应用人际关系的开展趋势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现象:1、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2、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
28、。3、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4、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5、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6、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7、网络时代产生的新型的网际关系。第四章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结构识记:1、 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或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又可以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2、 交往主体: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交往主体既是交往活动的发动者,又是交往结果的首先且直接受益者。3、 交往对象: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活动的指向者或接受者。交往对象的不同特点在客观上影响着交往主体选择并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4、 交往手段:是交往主体为
29、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一般说来,交往的手段可分为:1、语言手段2、物质手段5、 语言手段:1、有声语言2、书面语言3、体态语言4、辅助语言5、类语言6、 物质手段:是指用以进行人际交往的各种具有价值的物质。如金钱、烟酒、特产、器具、文物等。7、 交往情境:通常表现为交往双方的内在心情,实质上是人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心情的有机统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兴趣、交往行为和交往结果。8、 交往目的:是指通过交往使参与者到达的目标。9、 交往过程:是指交往起点到交往结果之间的开展过程。1、单线式2、多线式放射式、凝聚式10、 单线式交往:指交往目的、交往对
30、象、交往结果单一的交往。11、 多线式交往:多线式交往程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射式交往,即交往主体出于同一交往目的经过不同的交往路线而到达同一交往结果。另一种是凝聚式交往,即假设干交往主体出于不同的交往目的与同一个交往对象进行交往,从而实现不同的交往结果。12、 交往内容:是指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内容,包括:1、信息交流2、影响作用领会:1、 构成人际关系的显性要素:1、交往主体2、交往对象3、交往手段4、交往环境5、交往目的6、交往过程7、交往内容2、 主体与对象的相对性:1、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是相对而言的。在具体的人际交往活动中,首先产生交往动机并采取交往行为的一方称为交往主体;2、但在随
31、后的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便会开始角色互换。只有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交往才能正常顺利地进行并取得交往结果,实现交往目的;3、如果没有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的角色互换,那么,人际交往或者不会发生,或者中断和终止。3、 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1、利益因素 2、情感因素 3、尊严因素4、 交往条件:是人际交往环境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合理地利用交往条件是能否适应和很好地利用交往环境的关键。 5、 利益因素:指金钱、财产、权利、声誉、信息、知识、时间、空间、感情、友谊等。6、 情感因素: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对于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一种内在感受;是人们对于环境和条件,对
32、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7、 尊严因素: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有一个区别于动物的最原始的自我意识,即“我是人这个原始的认识在本质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尊严。简单应用:1、 应用人际关系结构的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功能识记:1、 人际关系的功能:1、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2、交流感情,有益于身心健康3、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4、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5、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2、 社会化: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由单纯的自然人转化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称之为人的社会化。3、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
33、性的反映。4、 整体效应:是指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体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作用或效果。5、 “合力:是指假设干个体能力的结合所产生的总体作用。6、 互补:是指群体内部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互相学习或取长补短,从而增强或提高能力的行为。领会:1、 社会化及其必要性: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创造物质财富;人在生活中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精神需要。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需要繁衍后代,需要有人继承。2、 社会化是任何个人的必经之路:1、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创造物质财富;要创造物质财富,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本领和条件;而这些本领和条件都是社会性的,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获得。2、人在生
34、活中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精神需要,如需要文化、娱乐、消遣等。这些需要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得以满足。3、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需要繁衍后代,需要有人继承。因此,必须一代一代地接续培养新人,不间断地完成社会化过程。3、 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人际交往是传递社会化信息的重要渠道2人际交往是学习社会标准的重要途径4、 人际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1、消除孤独,交流情感 2、减轻痛苦,增加快乐 3、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5、 人际交往有利于自我完善:1、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个性2、有利于开展健全的自我意识6、 人际交往有利于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7、 人际交往有利于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1、良好的人
35、际交往能够形成互补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产生合力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激发潜能8、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激发潜能:人际交往之所以会激发个体的潜在能力,是因为其中存在着相互鼓励的因素。相互鼓励的因素主要有:1、群体压力2、人际比较3、参与竞争简单应用:1、 通过人际交往具体案例的分析说明人际关系的功能:1、 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2、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3、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4、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5、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第五章 人际关系的类型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划分识记:1、 经济关系: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关系,经济关系主要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36、等。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在互动中结成的关系。3、 交换关系:是交往双方各以自己所拥有的商品或货币与对方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需求的关系。4、 消费关系:是人们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关系。5、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经济根底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6、 道德关系:是反映人们在属于道德标准调整的范围内所发生和结成的关系。7、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那么,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8、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
37、为准那么,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效劳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9、 法律关系:是人们依法律标准而结成的关系。10、 宗教关系:是指人们在参与宗教活动中形成的关系。领会:1、 经济关系包括的内容:1、生产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2、分配关系 3、交换关系 4、消费关系 2、 政治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1、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在氏族成员协商、议事时,大家都是平等交换意见,虽谈不上民主,但人们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关系。2、 阶级社会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压迫被统治阶级,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阶级社会最根本的政治关系。3、 社会主义社会
38、消灭了阶级,但仍存在矛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有两种不同的政治关系:一种是阶级性的政治关系,如与敌对分子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非阶级性的政治关系,如人民内部之间的涉及政治问题的相互关系。非阶级性的政治关系其实质是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3、 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底:1、社会公德2、职业道德3、家庭美德4、 根本道德标准的要求:1、爱国守法2、明礼诚信3、团结友善4、勤俭自强5、敬业奉献5、 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区别:1、规定方式不同:法律关系是有文字规定、有条款依据的;而道德关系有的有明文规定,有的那么没有文字记载而是口头流传
39、的、约定俗成的。2、产生的时间不同:法律关系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道德关系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3、作用不同:法律关系注重惩罚,道德关系那么注重说服教育。4、执行机构不同:法律关系是由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等国家机构、执法部门执行。道德关系那么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传统、习俗等来维持和约束。5、强制程度不同:法律关系带有硬性和强制性,而道德关系相对带有软性和非强制性。6、 宗教的门类: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新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孔教、印度教、波斯教、神道教。7、 中国的宗教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2、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
40、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阻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4、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8、 宗教关系的处理: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妥善处理和协调宗教关系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纽带划分识记:1、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是人际“第一关系。2、 地缘关系: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往地域而结成的关系以,主要表现形态是邻里和同乡。3、 业缘关系:是以人们的职业生活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特点:获取性、直接性、调节的两重性、角色行为的差异性4、 趣缘关系:
41、是以人们的专业技术特长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5、 代际关系:是指上下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青年人与老年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领会:1、 血缘关系的特点:1、血缘关系是先赋的,与生俱来的,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2、血缘关系是在人的一生中是交往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关系 3、血缘关系的根底是血缘和感情4、血缘关系对人的成长和开展影响甚大2、 确立婚姻家庭夫妻关系的原那么: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5、方案生育 6、夫妻之间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之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3、 代际关系的类型:1、民主型 2、专制型第三节、
42、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其他形式划分识记:1、 对抗关系:主要是指相互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如敌我关系。2、 非对抗关系:主要指的矛盾但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可以调和的关系。如人民内部的关系。3、 平等型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地位是平等的,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的平等以及人格的平等。4、 不平等型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所处的地位不平等,或分出一定等级。5、 对立型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处于对立地位,在人际关系上形成对抗关系。当事人双方对立、上下关系对立、平行关系对立6、 合作型关系: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7、 竞争型关系: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8、 应酬型关系:一
43、般性的交际往来关系。9、 亲密型人际关系:是指交往双方存在的极强的,以血缘、亲缘或情感维系的,相互依存的,最密切的关系。10、 冲突型人际关系:是指矛盾外表化、公开化,已发生剧烈吵闹、争斗,不能维持正常联系的关系。领会:1、 政治地位平等的内容: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有监督权3、有宗教信仰自由4、有人身自由权5、财产权、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2、 法律平等的内容:1、权利无差异 2、平等地对待 3、不允许存在特权3、 公民有履行同等义务的责任的具体内容: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
44、会公德。维护国家平安、荣誉、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其他义务。4、 不平等关系的类型: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平等 2、政治权利的不平等3、经济生活的不平等 4、文化水平的不平等5、 建立合作型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1、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 3、双方都富有诚意 4、双方能互相配合 5、双方能互相理解,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 6、合作结果最终能到达互惠互利6、 混合型人际关系的四种情况:1、合作中含有竞争 2、竞争中含有合作3、应酬调节合作与竞争 4、合作、竞争、应酬交叉混合,主次轮换7、 亲密型人际关系表现出的特点:1、交往频繁 2、相
45、互依存 3、追求共享 4、互相接纳 5、心理相容8、 维持型人际关系的特点:1、双方互不认同 2、双方互不谅解 3、双方关系没有激化 4、双方关系不能稳定第六章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一节、 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识记:1、 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是指关系主体本身所具有的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2、 生理需要:主要指人们对水、空气、食物、性、休息、运动等人类最原始、最根本的需要。是人际交往活动最原始、最根本的动机。3、 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分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4、 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5、 需要: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