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6100250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齐抓共管、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的良好工作格局。创新设立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建立形成“财政资金投入、金融资本贷款、社会资金入股、政策保险兜底”的财政金融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一、 做强全链型农业,促进山地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高效种养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为依托,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延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

2、链,拓展山地特色农业功能,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一)推进现代高效种养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基础,提高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低效品种更新换代、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兴仁薏仁米、遵义朝天椒、织金竹荪、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麻江蓝莓、威宁洋芋、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石阡苔茶、锦屏茶油等1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力争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

3、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25年,重点围绕食用菌、精品水果、道地中药材、牛羊产业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再争创4个以上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围绕适合加工的茶叶、刺梨、辣椒、中药材、果蔬、薏仁等特色农产品,按照相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的要求,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基地”等模式,推广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方式,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巩固食品加工原料基础。到2025年,万亩以上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3个

4、以上。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直供基地。围绕蔬菜、食用菌、茶叶、精品水果、特色林业、生态畜禽等特色农产品,面向粤港澳和国际市场需求,按照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备案基地及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标准的要求,健全与国内外接轨的特色农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安全标准监管,打造一批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标准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及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达到200个以上,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达到30个以上。(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分层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提升加工水平,完善加工体系,着力培育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

5、业集群。提高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水平。重点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减损耗、降成本、提品级”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加大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推动现有设施装备升级改造,提高农产品生鲜入市品级。蔬菜、水果、食用菌、竹笋等生鲜产品,重点发展清洗、分级、预冷、保鲜、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牛羊、生猪、家禽和水产品等畜禽渔产品,重点提升屠宰、分级、分割、冷冻初加工能力。茶叶重点普及杀青、揉捻、干燥、储藏等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茶叶初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生产水平,确保在原产地完成毛茶和半成品原料

6、茶制作。中药材聚焦天麻、白及、黄精、淫羊藿、石斛、太子参、薏苡仁、钩藤等重点单品和党参、艾纳香、山银花等地方特色品种,推进一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净制、分级、切片、蒸煮、烘干、储藏等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制定重点单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实现中药材标准化初加工。坚持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依托重点产业村(基地)建设一批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初加工共享车间。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设备全覆盖。着力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强高成长企业培育、高效益产品打造和新技术应用,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适应“大众快销”产品定位,对高成长企业

7、培育单品的生产标准、包装、标注、标识等进行规范和优化,推动标准化生产。不断丰富产品的健康属性、文化属性、功能属性、旅游商品属性,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和指导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制订转型升级方案,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全力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遴选和培育,促进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做优做精,打造贵州农产品加工联合舰队。聚焦茶叶、辣椒、中药材、食用菌等高效益产品,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快生物工程、超临界萃取、分离和纯化、低温真空干燥、检验检测等技术集成应用,有序开发茶多酚、辣椒素、菌菇多糖等高纯提取物,深度开发适销对路的药品、功能食品、特色饮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等。做精黔味食

8、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特色调味品和风味食品,加强名优传统特色食品资源挖掘,鼓励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开发系列旅游休闲食品和黔味伴手礼。推进加工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以山地特色农业资源集中的县(市、区)为重点,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加工集聚区,加强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废污处理等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补齐公共研发、质量检测、融资担保、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郊区和省内大型物流节点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积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

9、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到2025年,在每个农牧业大县(市、区)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园,全省力争建设10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形成5个以上100亿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三)建设高效率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下行便捷高效、上行聚市增值、内外循环畅通、线上线下融合、产地销地匹配的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山地特色农产品由省内区域市场流通向国内国际市场大流通转变。完善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规划山地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形成以骨干网络为主、零售市场为辅、产地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构架。健全农产品市场骨干网络,围绕重要流通节点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完善一、二、三级农产品批

10、发市场功能,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及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努力建成全国辣椒等定价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优化终端零售市场布局,加快建设公益性菜市场、平价菜店等公益性农产品零售网点,推动农贸市场、便民超市改造升级,引导社会资本建设标准化连锁生鲜门店、社区生鲜零售点,规划建设一批“黔货出山”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专区。打造产地专业市场和田头市场。依托山地特色农产品优势集中产区和生产基地,发展壮大遵义辣椒、湄潭茶叶、兴仁薏仁米、威宁“三白”4个产地专业市场。依托“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地,规划布局建设一批田头市场。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物流企业等建设经

11、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配备节能环保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新改建一批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强化城市社区配送终端冷藏设施建设,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支持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省冷链投资公司、遵铁物流等国有大型企业加大公益型冷链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开展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提高冷链流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到2025年,全省新增冷库库容300万立方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到3000辆以上,果蔬、肉禽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5%和35%以上,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0%左右,建成10个共享型移动预冷中心。培育特色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主体。实施流通主体培育工程,着力提高山地特色农产品流通组

12、织化程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流通龙头主体,支持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贵州蔬菜集团、贵阳农业农垦集团等龙头企业实现跨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引进国内快递物流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特色农产品定制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积极引进省外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参与批发市场运营,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批发龙头企业,支持大型生鲜连锁店、综合超市加快在贵州布局,鼓励贵州合力超市等本土生鲜超市规模化、连锁化发展。积极组建一批山地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和流通大户,鼓励发展农产品批发、运销联合体。(四)发展高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业以黔地文化为魂、山水田园为韵、创新创意为径,打好山地特色农业旅游牌,打造全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高

13、地。开发山地特色农业多重功能,促进传统农旅产品升级换代。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创意”,推动茶园、菜园、果园、菇棚等景观化改造,积极融入科技创意元素,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康养”,依托特色林业、生态家禽、生态渔业、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展,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疗养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推动药膳餐饮、中医疗养、休闲渔业、森林康养、山地运动、避暑旅居等旅游业态一体化发展。推进“山地特色农业+文化”,扎实推进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开发,结合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非遗等,推动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

14、发展乡村特色文娱活动,研发生产融合苗乡侗寨、传统制作工艺等特色文化的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工业旅游”,鼓励茶叶、水果、食用菌等加工企业建设“观光工厂”,强化功能分区,完善解说、导览、亲子研学等工业旅游服务。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点水、电、路、迅、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购物等设施条件。健全乡村休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加强行政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加强山地特色农业旅游整合营销和重点旅游线路整体推介。(五)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创建行动。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

15、、培育大龙头、深化大合作”的思路,抢抓粤黔东西部协作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省级现代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区。推动园区建设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相结合,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加快“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二、 发展科技型农业,提升山地特色农业技术创新应用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面向重点农

16、业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围绕农业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农业科技创新融入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全过程全要素,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水平。(一)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种业科技创新链条,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自育品种占有率,保障山地特色农业供种安全和品种质量。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全省农业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尽快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完成第三次农作物普查与收集、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及系统调查工作,完成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重点开展关岭猪、贵州白水牛等濒危农

17、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和收集保存,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确保种质资源不丧失;建立省级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分类组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专家委员会,制定相应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标准,对优异种质资源重要性状表型与基因型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和资源表型数据库,加强高通量鉴定等先进技术应用,深度发掘有育种利用价值、品质性状优异的标记基因和等位基因;统筹建设一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加快补齐资源保存短板,提升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共享能力。强化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制定特色品种中长期育种计划,强化育种技术、优良基因挖掘

18、、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新选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大力推动“换种工程”,加强种子(苗)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以及加工贮藏、质量检测、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品质测试等相关技术研究。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农作物种苗育种创新中心等种业科技研究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专精特种业企业,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升山地特色农业良种保供能力。继续推进大方天麻、湄潭茶叶、从江香猪、兴义矮脚鸡、长顺绿壳蛋鸡等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管理,聚焦重点特色品种,新(扩)建良种繁育基地8个。加快推进集约化商品苗繁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

19、现代化的育苗工厂。加快新优品种展示推广基地建设,建成一批新品种展示基地。推进生产主体“看禾选种”,促进“农企对接”。推进种子市场观测点建设,加强种子供需信息的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确保种子供种安全。(二)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围绕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科技赋能强农工程,完善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新路。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申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扩容提质,优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创新高地。建立贵州山地特色和

20、优势作物病虫害防控研究平台,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深入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植物功效成分提取等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生物技术集成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完善山地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体系。继续实施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打造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升级版。围绕山地特色农业育种制种、产品精深加工、冷藏保鲜、山地机械、农业数字化等重点领域,支持科研院所联合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农(林)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开展提质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系列化、标准化、高质量的特色产业技术成果包。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新增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3

21、0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 健全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系统梳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大任务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农业科技前沿方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考核机制,将服务“三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作为学科评估、人才评价等各类评估评价和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基地

22、。支持企业牵头搭建跨高校、科研院所和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三)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健全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打通科研向产业转换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落实到产业发展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健全山地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明确公益性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的现代农技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加快解决“网破、线断、人散”问题,确保农技人员归队归位、专职专用。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绩效管

23、理,实现全程全覆盖。创新山地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围绕农业优势重点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个核心技术团队、一条科学发展路子、一套技术支撑方案,实现每个坝区和合作社技术团队全覆盖。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山地特色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步伐,全力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引导农技人员、专家教授等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在线开展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服务。加强山地特色农业科技示范。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水城、播州、黄平)建

24、设,打造全省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域和优质品种、绿色技术展示窗口。依托全省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开展农技指导和培训服务。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以示范效果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等为重点,精准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三、 培育生态型农业,全域打造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地特色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山地农业体系,发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彰显生态优势,促进山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推动山地特色农业

25、全产业链低碳治理,逐步减少农业产供销过程中的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种养殖。积极开发和推广山地农业固碳技术、土肥低碳技术、高光效和高碳汇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土壤碳汇技术、生物炭碳汇技术等,提升农作物增汇固碳能力。加强山地新型低碳农机推广力度,改造老旧电机、泵等高能耗设备。强化养殖低碳治理,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严格控制近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开展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高效安全复合饲料,开发减少牲畜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技术和减少畜禽粪便甲烷排放技术。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低碳化。加强农产品加工

26、园区清洁能源供应,提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节能减排改造,严控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废气排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全组分梯次利用和绿色低碳加工方向发展。推动农产品储运销低碳运行,支持开发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新型绿色包装材料制备技术、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技术,鼓励利用农产品和农资低碳储运销设施设备,实现包装、储存、物流环节节能减排。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协调管理,降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损耗,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协调运行,构建低碳循环型农产品物流体系。积极发展林业碳汇。开展碳汇造林和森林抚育增汇试验,营造碳汇示范林。开发林草增汇技术,增强

27、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林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森林碳储量与森林碳汇量现状、变化与潜力评估,查实摸清林业碳汇资源本底。探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健全交易体系,推动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交易,形成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开发多种形式的碳中和项目,丰富碳交易产品。(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点,积极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实施循环农业示范行动。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依托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园区、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县、实施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循环农业示范主体,积极开展循

28、环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循环农业技术装备、绿色药肥、高效种植、畜禽粪污循环利用等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打造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引领全省循环农业发展。创新循环发展模式。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集成推广“畜粪(肥)果(蔬)”模式,大力发展“稻+”“菜菌菜”等综合种养和设施化生态循环水养殖。全面开展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创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生态立体循环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农民实行秸秆还田利用,依托市场主体,开展农作物秸秆“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试点示范。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

29、%以上。积极发展原料安全评价后的酒糟、粪便、秸秆、食用菌废菌棒、蔬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三)推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实现绿色农产品增值为导向,建设一批产业强、产品精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广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立体栽植、喷灌滴灌等集约化生产技术,推进农业节水、节地、节能。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持续开展“清园行动”,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加大增施有机肥补贴和有机肥生产企业奖补支持。强化面源污染治

30、理。继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建设,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执行国家农用地膜标准,加快普及标准地膜,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推进废旧农膜回收。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促进畜禽养殖排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四、 发展目标到2025年,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质量、效率、效益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

3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农业水利化建设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不断推进,农机装备、服务组织和作业水平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农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农业规模化取得重大突破,山地特色农业“多、小、散”发展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山地特色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产销衔接更加顺畅,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率持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新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品牌化体系逐步形成,“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整体形象深入人心,“贵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力、影

32、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五、 主要机遇交通条件历史性改善拓展特色农业发展空间。交通基础设施发生历史性变化,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民用航空“市市有机场”,“市市有高铁”项目全部获批建设。2020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527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607公里,综合密度居全国第一,形成贯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川渝滇等地区的高铁通道,我省作为西南地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优势越发凸显,为吸引农业投资、集聚要素资源、促进“黔货出山”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拓展山地特色农业发展

33、空间,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从相对封闭型发展模式向现代开放型产业模式加快转型。数字经济先行优势赋能特色农业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为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链价值链水平提供了新手段,有利于增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动能,提升我省山地特色农业核心竞争力。居民消费升级提供特色农产品强大需求支撑。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美元,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对优质特色

34、农产品、生态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改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为我省发挥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等优势,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强大消费市场支撑。农村改革纵深推进激发特色农业发展活力。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的领域、深度不断拓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为推进耕地林场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激活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集聚资源要素创造了新模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为开展两权抵押、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等

35、提供支持。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创新,促进农民、基层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丰富与健全特色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脱贫政策稳定有利于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置五年过渡期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物流、重大水利工程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有利于加快补齐我省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我省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帮扶,扶持脱贫人口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六、 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围绕适合加工的茶叶、刺梨、辣椒、中药材、果蔬、薏仁等特色农产品,按照相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的要求,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基地”等模式,推广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方式,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巩固食品加工原料基础。到2025年,万亩以上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3个以上。资料整理来源:贵州省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