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txt 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 我们知道,长期的精神不愉快或紧张会使人出现各种机体病变。这种以精神因素为诱因引起的躯体病变,被心身医学命名为心身疾病。例如,精神紧张对有的人可引起消化系统病变。初期可仅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吞酸等症状。如果精神紧张长期得不到缓解,病变则可能由功能紊乱发展到胃肠粘膜糜烂,转为器质性病变,成为消化系统溃疡。这是一种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病变方向发展的结果。相反,保持精神愉快,会使机体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而
2、有序化的状态,使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增强,从而起到健身防病和治疗躯体病变的作用。这是机体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过程。气功锻炼可使这种机制加强。 我们知道,练气功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练功人必须达到入静状态。所谓入静状态,是练功人发挥意识能动性,放松心身,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由清醒进入到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的过程。放松心身与排除杂念主要靠自我暗示的方法。例如,本来是大白天,站在黄土地上练功,你可想象是在月光如洗的宁静夜晚,站在河边小树林的绿草丛中,想象自己的身体象青松一样挺拔屹立将自己带入到一种自我创造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再练功时
3、,你就会很快使意识进入到入静状态。这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乃是一种自我暗示与自我催眠。入静较深时,练功人仅知道自己是在练气功,大脑除自知练功这一区域保持清醒兴奋外,其它部分则进入主动的类似睡眠样的高效率的休息抑制状态,气功术语叫做“一念代万念” 。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从主观上练功人会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全身非常舒适,心胸非常开阔,整个心身都处于一种有效的放松和美好的感受中。从客观上可以检测到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向着协调有序化的方向发展,起到健身与治病的作用。这种心理生理形态过程,以及配合呼吸与运动
4、的锻炼,是气功产生效应的重要机制。也是传统气功的真髓所在。所以我们说气功是人类向自身内部寻找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与科学。 练气功有哪些益处?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这是前人对气功作用的总结概括。近年来随着气功的广泛传播,数百万人的练功实践进一步证实前人对气功防病与治病作用的总结概括。下面介绍一下练气功对健康者的益处。 1、预防保健:黄帝内经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表明练气功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练气功具有明显的消除心身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作用。随
5、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长期的心理紧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导致功能性甚至器质性病变。因此,善于在紧张的节奏中学会适时地松弛,对健身和防病都是非常必要的。气功锻炼恰好能有效地起到这个作用。实践证明,长期练功的人不容易疲劳,平时总感到精力充沛,很少患感冒等病。 2、陶冶性情:中国传统气功强调练功要修心养性,即优化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等。这既是练功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通过气功锻炼能逐渐得到的直接效益。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会体验到非常愉快和舒适,不仅有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畅,整个心身都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
6、。长期坚持气功锻炼,就能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培养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练功还可使人感到做事得心应手,效率增加,而且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开发智能:气功实践可以开发人的智能,这一点在古代气功典籍中有很多明确的论述。随着气功研究的深入,逐步证实了气功的这一作用。通过气功锻炼,能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有关专家认为,气功有可能成为提高人类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4、延年益寿:中医认为人到老年,阴精虚衰,真元渐亏,身体各种机能都逐步减退。也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未老先衰。实
7、践证明气功能够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潜力,推迟或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智能减退,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此外,气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歌舞、竞技、体育、演奏乐器、杂技训练等多种领域,可以帮助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增强心理稳定性,消除紧张心理,调动生理潜力,提高其所从事活动的效率。 练气功的禁忌 1.忌气恼、烦躁 许多病都是由生气、恼怒、烦躁引起,因为情志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久之会产生病理状态。练功者如不忌气恼、烦躁,有可能多年练功而毁于一旦。 2.减少房事 人身三宝是精、气、神,练功使精、气、神旺盛,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练功人如果不节欲、房事多,必然耗精,引起肾阴不足和肾精
8、亏损。如此下去非但练不好气功,恐怕会患多种疾病。有些人练功效果不明显或长功慢多与此有关。练功应以减少房事为宜。 3.忌贪念 练功须忌贪财、贪名、贪利、贪酒、贪色有贪念则心不会静下来,因此练不好功。有贪念就会有贪的行为,就可能招来许多麻烦,引起许多矛盾。贪为邪念,练功应当心正、心净。贪为万恶之首,有贪念心就不正,就会犯错误,犯错误就会受惩罚。因此练功人忌贪十分重要。 4.忌任性 练功提倡顺其自然,任何事物都是按客观规律发展的,超越客观规律以主观想象行事则谓任性。例如:通大小周天应是水到渠成,功到自然通。如果功夫不到,强行以主观意念通就不自然了,就可能将气血积聚在某一处,或产生头痛、头晕、或某处疼
9、痛、胀满。另外,日常处事也忌任性,任性容易钻牛角尖,容易气恼引起气乱,影响练功效果。 5.忌“假” 练功要练“真气” ,忌假的意念和行为。因此练功要先练做真人;说真话、办真事,诚实做人,才能练出真气。练功中一些做作的言语行动也是要不得的。 6.忌骄傲自满,忌自吹自擂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有本事的人往往谦虚谨慎,没有多大本领的人反而容易骄傲自满,自吹自擂,夸大自己的功能,给病人治病大包大揽,打保票等。这都是练功者应禁忌的。须知医学上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世界上的事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因此任何时候说话、办事都应留有余地,切忌江湖气干扰了自身的修炼,引起不良后果。练气功出偏的原因和种
10、类 1.违反练功规定 有些功法不能几种同练,因为信息高的功法之间信息不同会产生较大的反应。有些练功者认为所练功法越多越好,因而不分青红皂白,将几种功同练,也有的早上练一种,晚上练另一种;或半不同功法中的特点硬拼凑在一起练。那样练即使把原来各种功法中的精华凑在一起成为一种,也是大杂烩,也不一定能有练一种功法的作用大,弄不好还会出偏。因为这里有一个“气合”与“气不合”的问题,气不合时不仅会互相抵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更有甚者就会出偏。例如:薄,男,49 岁,本没有病,因多种功混练引起偏头痛和失眠。 2.练功时意念太执着,不自然 练气功的目的不外乎健康、长寿和开发智力、出功能四种。要达到这四种中
11、的任何一种目的都要首先练得自身体内的经络畅通、气机升降平衡、气血运行正常等等,从而达到体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人练功最好的状态是要达到婴儿在母体内那种先天的、自然的、没有七情、六淫干扰的平衡状态。如果练功的意念太重、太死,破坏了人体原有的“自然平衡” ,就会产生一定症状,就会引起练功出偏。 练气功时的意念作用是较强的,练功人的意念能够影响气血运行,敏感的人尤其如此。因而练功时的意念活动应当是“点到为止” ,不可过多,过重。这其中的火候正是练功的奥妙之处,有时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练功中要下功夫的地方,决不能掉以轻心。例如:站桩功有一种意念是:人好似在淋浴,温水轻轻地从头上淋下,一
12、直流到脚。有的人练得恰到好处就能感到似有水从头上淋下,渐渐感到体内气血在流动,非常舒适,病也渐渐好了。而意念过重的人太执着这个意念,反而不能产生这样好的效果。例如:张,意念过重,温水好似变成粘稠和芝麻酱从头上糊下来,糊满了全身,顿时觉得窒息、胸闷气短,在停练功后仍胸闷,结果冠心病发作了。如果在停止练功以后还有不良反应,这可能就是练偏了。 3.练功中受惊吓 练气功最安静的时候也是最怕受惊吓的时候。因为人在似睡非睡半睡眠状态时体内比平常更接近阴阳平衡,如果突然受惊吓打破了体内阴阳的平衡,人就会感到不适应。 内经素问中说:“惊则气乱” 、 “巩则气下” ;突然受惊会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因
13、而感到惊慌失措,心悸恍惚。恐惧过度会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因而会产生二便失禁,腰酸腿软,遗精等现象。如果受惊吓之后这些症状长久不消失,继续练气功又无效,这就可能提出偏了。 4.精神受刺激 练功的人在大气、大怒之后,或精神受刺激、或长期精神郁闷、或原来有精神病的人练功往往容易出偏。因为按照中医理论肝在志为怒,大怒则伤肝。肝在五脏之中是主疏泄的,肝伤则疏泄失调,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就会产生气郁、气滞、气逆。又因为“气为血帅” ,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因而气机不畅又会产生气滞、血凝之疼痛。如心前区疼痛、胸胁串痛、头痛身痛等。由于肝经通巅顶,大怒则肝气上升,肝火上头,因而有的出偏人
14、有头沉、头胀、头痛如裂、头顶似冒火等症。又由于肝开窍于目,肝藏魂,魂魄与精度、神有密切的关系,又对视、听有影响,因而大怒伤肝后有的出偏者有幻听、幻视或有幻觉,能看见稀奇古怪的可怕的幻影等。例如:朱,女,32 岁,由于想调工作,多年未调成,又与领导关系不甚好,长期心情郁闷。在听某气功师带功报告后第三天开始与幻影对话,28天不能正常入睡,每天只睡 2 小时,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按精神分裂症治疗也无效。后经气功调偏才神志清醒了。 练气功的人在突然受刺激、非常悲痛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出偏。这是由于肺主气、肺藏魄,大悲伤肺,肺气不足,则全身正气亦不足,邪气上升,就可能引起精神不正常,精神恍惚等不良
15、反应。例如:胡,女,38 岁,其母病故,她非常悲痛,练功中大哭,双手打自己胸部,不能控制。因此在悲痛中不能自控时可暂不练功。过分受刺激的普通人也可能引起精神不正常,但是这与练功人出偏不同,是病症。练气功者过分受刺激,如果自身不能控制就有可能出偏。 5.练气功的环境不好 练气功的人在不清洁、不安静的地方练功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时会产生出偏,因此练功时要注意选好练功场地。不要随便找一个地方就练,因为有些地方表面不脏但地气不清、阴气(如潮湿、污秽之气)过重,在这样的地方练功之后就容易头晕或产生不良幻觉。如在空气污染、噪音严重的厂房里,坟地边,臭水坑旁,沼泽地或其它有浊物、浊气之处练功,也有可能出偏。
16、6.功德不够,心理状态不健康 练气功出偏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功德不够,思想上有邪念引起出偏的。如有的人老想着用黑气打别人;有的人老想着争名夺利;有的人偷了东西老怕被人发现;有的人老想着低级趣味的事等。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影响了练气功,心不正气也不正,心主神明,神明乱了,自然要出偏。因而有的人看见有黑气朝自己压来,有的人老看见有人来给自己献皇冠,有的人老觉得有东西捆住手脚,有的人看见有美女来找自己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大都是思想意识不健康引起出偏的。例如:赵,男,32 岁,当保管员时趁外单位点数不准之机偷了一匹布,因怕被人发现,精神紧张,使气滞在头部,练功不练功时都无法解除,之后又
17、产生了恐怖幻觉,直至找气功老师给调偏时,老师指出他修德不够,他承认为错误,才纠正了偏差。 最常见的“出偏”大致有这六种,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出偏原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练气功会练出精神病吗? 气功作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绝大多数人通过练功获益,但也有一些人因各种原因练功出偏,其中还有少数人引起特殊的精神障碍,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类精神症性精神障碍:精神症介于较轻微的情绪失调和精神病之间,其主要特征是焦虑。当焦虑行为具有持续性,而且阻碍患者正常生活时,才称为神经症。在这里是指在练功中出现的一些类似神经症的症状,如焦虑、头晕、脑胀、心跳
18、、心慌、失眠、抑郁、躯体感觉不适以及恐怖、强迫观念与行为,疑病性神经症等。这些症状直接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思维、言语和行为并无异常。 2、类精神分裂症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是指明显把自我和现实分离开来,出现感知、思维和行为障碍。练气功出现的这类精神障碍,包括幻听、幻视、语言方式混乱、举止奇特、行为异常、思维和感觉模式混乱、练功动作不自主,以及鬼神附体感等。但这与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同,这类患者大都有自知力,认识到这是气功出偏,迫切要求纠正或治疗,疗效也较好。3、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障碍是指严重的心境或情感方面的障碍,导致行为上的变化,出现躁狂症和抑郁症。气功引发的这类精神障碍的特点是,学练气功后
19、,出现持续的情绪激动或抑郁呆滞,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 4、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指一个人确信自己与某些事物有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妄想是有系统、有条理的。在练功中出现的这类障碍,最常见的是妄想自己成为气功大师,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确信能在意识中克服种种威胁人的现实,单纯通过其思想就能改变外在世界。大多数这样的患者是自信的、有能力的,常常难与一般人相区别,而且自认为比医生尊贵,拒绝合作,因而想通过说理改变他们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以上这些精神障碍,不同于一般的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一种特殊的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有关的新类型的精神障碍,目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是,有些人据此认为练气功会练出精神
20、病,这是不对的。练气功本身不会练出精神病,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类患者往往在学练气功之前就具有精神障碍倾向,加上所学功法的功理有误或忽视了心理因素在练功时的影响而致。因此,传统气功要求练功人应以修德养性、调理情志为练功前提。练功要领 气功的功法种类繁多。但在锻炼时不管哪一种功法,都有共同遵循的基本要求,即称为练功要领。掌握了练功要领,才能提高练功质量,少走弯路,减少一些练功中的不良反应,使练功能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前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练功要领主要有以下几项: 1、松静自然 松与静是在练功过程中始终都要贯彻的原则,也是练功入门的基础。 所谓松,是指形与神、身与心的放松。在练功的姿势中,不论静功和动功,
21、都须有一定的肌肉群处于紧张支持状态,以维持固定的姿势,在保持姿势要求的前提下,全身各部肌肉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此在姿势上要做到两眉舒展、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等,都是为了使全身肌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而设的。在姿势放松的同时,还要求精神意念的放松,即在练功中要解除一切思想紧张状态,消除顾虑,使自己有意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轻松舒适的状态。另外,在练功中,还要做到呼吸的放松。呼吸要达到深、长、细、匀,气沉丹田。这种呼吸状态,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使肋间肌、膈肌、腹肌放松的状态下,逐渐训练形成的。如果憋气使劲、鼓腹挺腰等用力强练,就会出现胸胁胀满,腹部胀痛的紧张症状,反而达不到呼吸深长细匀的要求。这
22、都是呼吸未能放松形成的。 所谓静,是指在练功过程中,保持情绪的安宁。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动而说的。人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时时刻刻都在紧张地工作着,它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安静休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能。气功的入静就是使大脑达到休息的目的,以恢复大脑机能。气功的入静休息与自然睡眠和普通休息又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又称为气功态,是在静中有动的情况下达到大脑休息,增强脑功能的一种特殊方法。静除了内在的情绪安宁之外,还包括外部的环境安静。如果能做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静”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可以避免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以保证入静。 松与静两者又是互相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又
23、可进一步促进放松。故松与静是不可分割的。 所谓“自然”是指练功的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各方面,要顺乎自然而不能勉强硬练,过度追求。但顺乎自然又非听其自然、放任自流,而是在意识的引导下,根据松静的原则进行锻炼。这就是所谓松静自然的整体原则。 2、动静结合 是动与静的相互配合,这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动功与静功相互配合。因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各有所偏,所以专练静功或动功会有阴阳失调之虞。如能二者相互配合,动静兼修,内外并练,自当更有裨益。动静结合的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即在外形动作的条件下,思想安静,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动作上及呼吸运气上,即所谓以静驭动,动中有静。练静功时
24、,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条件下,可促使内气产生,使气血运行的感觉更为明显,这种内动现象又更能促使思想的集中,即所谓静中有动。故动与静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 应如何掌握动静结合的锻炼,这要根据练功者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练功进度等都要考虑在内。如年龄较大的,体质较差的,病情较重的,可以先练静功,待体力恢复、病情好转时再加练动功。如以保健养生为主的,可以动静兼练。体力好的以练动功为主,体力差的以练静功为主。在练功的动静时间次数上,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适当掌握。一般早晨可以先静后动,以利于白天投入工作;晚上可先动后静,以利安眠入睡。如在疗养院或已休息者,在下午可以加练动功或静
25、功 1 次。一切根据具体情况,以中医阴阳辨证为指导,灵活掌握运用。把动静结合起来,更能增强效果。 3、意气相依 “意”是指在练功中意念的运用。 “气”是指在练功中呼吸的运用和内气运行的感觉。意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在气功锻炼时,一是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领气,专门在呼吸动作上下功夫,如故意延长呼吸和故意停闭呼吸等,这些都是主观意识上强调“以意领气”的现象。呼吸的深长细匀,应在练功过程中情绪安宁、意念集中的基础上,自然出现。清代薛阳桂在梅华问答编中说:“心静自然息调,息调自然神凝,所谓心息相依,息调心定者也” 。所以练气要想达到呼吸的深长细匀,不是主观强行练出来的,而是循序渐进练出来的。二是
26、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随气的感觉。在练功中由于内气的增强,会出现各种特殊感觉,如沿经络走向的气流感、电麻感。有的偶而出现后又消失,有的经常出现。如果认为这些感觉是特殊效果,是练功的最终目的,用意加以追求,把思想完全集中在这些感觉上,就容易“走火入魔” 。因此在练功中对待各种感觉,要任其自然出现、自然消失,不过份地把意念力集中到感觉上去。对已出现的各种感觉既不恐惧,也不留恋。这样才能使意气相依的舒适感觉自然产生。4、练养相兼 练与养是练功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练”是指进行气功的锻炼。经过锻炼后,会出现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绵绵、意念集中和思想平静的松静舒适的状态,即气功中的“入静”状态。 “养”是
27、把这种“入静”状态有意识地保持下去,并使之不断地深入发展,境界更加深化,时间更加延长。这样不断积累经验,又练又养,练中有养,效果就更加提高。 “养”的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功之后平时的养功以及练功期间的养生。练功到了一定阶段,为了长期保持养功,可使意念轻微地存于丹田部位,似守非守,所谓“养气存神” , “复命归根” ,这样就能使真气不致耗散,日积月累,自然神旺气足。 所谓“养生”是指练功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时时刻刻注意养生之道。如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 。由于平时修身养性的加强,对练功养功当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5、火候适度 所谓火候适度是指在气功锻炼时,对调身、
28、调息、调心要掌握好适当的强度。如火候不到,难以收效;如火候太过,物极必反,会起相反的作用,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在意念的掌握上,要做到“若有若无” ,所谓“有意似无意,无意又有意” 。如果意念过强就是火候太过,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呼吸的掌握方面,也有必要以适当的强度进行锻炼,才能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状态,内气才能产生和运行。如果呼吸时完全任其自然,与常人一样地“自然呼吸”就是火候不及。如有意加强呼吸,勉强用力,就是火候太过。二者都不能达到目的。在姿势的掌握方面,既要全身放松,舒适自然,又要有最低限度的支撑力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平衡,才能进行练功。如果全身肌肉完全松弛,趋于松懈无力,即是火候不及;
29、如有意挺胸收腹,四肢用力,使用僵硬,就是火候太过。都影响练功效果。 此外,在练功的时间和次数上,也要做到火候适度。如每次练功都要留有余力,不要勉强延长时间,以免身体过累,情绪不良,致效果不好。一般病休者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多一些,每次练功的时间以不超过 1 小时为宜。总之,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适度掌握运动量,避免太过与不及。 6、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气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一般来讲,在短期内学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是可能的。但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效果,必须在初练的基础上,长期坚持锻炼,不断积累经验和成果,才能达到目的。急于求成,或由于基础不稳,或由于练得过多过猛,所谓拔苗助长,非但不能得
30、到效果,反而产生很多不良后果。还有另一种倾向是练功松懈散漫,放任自流,不能持之以恒,可能开始有一定效果,但疗效难以巩固。这些都是练功没有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结果。另外还要避免见异思迁,不从身体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病情出发,常常乱换功法,朝练夕改,盲目追求所谓“高级功” ,结果一事无成,一无所得。所以练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获得长期积累的效果。练功的正常反应 在气功锻炼过程中,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产生一些与平时不同的现象和感觉。这些感觉多数是正常的,对人体有益无害。但在某些情况下,练功也会出现异常的反应。我们先从正常反应讲起。 正常反应也称良性反应,是练功后由于气血运行畅通所产生的
31、各种现象,对机体起到有益的作用,分正常感觉和效应感觉两种。 一、动触现象 练功中会出现一些平时感觉不到的特殊感觉,在童蒙止观中记载有“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 8 种感觉,也称“八触” 。现代把自发动与气感称为练功中的动触现象。据上海气功研究所 1960 年 7 月对 l00 例练功者在练功中产生特殊感觉的统计,肌肉跳动感者 40 例,热感者 60 例,轻感者 33 例,松感者 21 例,麻感者 19 例,冷感者 l8 例,痒感者 15 例,紧感者 9 例,重感 6 例。由统计中可见以热感者为最多,肌肉跳动感者次之,再次为其他感觉。 这些感觉出现,多在身体局部,且多为短时间出现后又自
32、行消失。这可能与练功后气血运行流畅以及大脑入静后的感受性增强有关,对练功和机体没有不良影响,所以属正常感觉。但是对这些现象应不追求、不助长,否则感觉过分强烈会影响正常生活,便成为偏差,所以要听其自生自灭。 二、效应现象 在练功后的效验,往往表现为某些生理现象,能说明健康状况和疗效有所提高。 1、遍身或局部温热出汗 由于练功时特定的放松姿势和深长的呼吸、意念的集中、血液循环的增强、末梢血管扩张,因而四肢和全身皮肤温度上升。练功到一定程度时,意守部位的血流量经测定可增加 30左右,皮肤温度可提高 23,也有的呈现热气游走的感觉。练功中有温热感和微汗出现象者比较普遍。据统计约占正常反应的 6070。
33、临床上多见练功者原来手足冰冷,冬季尤甚,练功后手足变得温热。手足干裂者,练功后其症状也明显减轻或消失。 2、唾液分泌增多 在练功中由于放松入静,舌抵上颚,尤以内养功练呼吸时伴随舌的上下起落,对唾液腺的刺激更强,因此能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又由于练功中采用腹式呼吸,激发了胃肠活动,也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增多。待唾液分泌量增多至满口时,可分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通过咽津咽气,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对治疗各种慢性消化性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如内养功治疗胃溃疡及多种慢性胃病效果较好。 3、肠鸣、矢气、噫气 练功时由于腹式呼吸增强,膈肌上下运动幅度加大,推动了内脏运动,胃肠蠕动明显增加。故练功者在练功时往往自
34、己可以听到腹内咕咕噜噜作响的肠鸣音。也有的矢气(即俗语所说的“放屁” )现象增多,或噫气(打嗝)现象也增多。在 X 线下观察,练功时胃肠的紧张力和蠕动力明显提高,排空时间明显缩短。由于练功后胃肠蠕动功能和唾液分泌功能均有增强,故对治疗慢性胃肠机能减弱的消化不良和习惯性便秘均有良好效果。 4、食欲增强,食量增加 练功时深长的腹式呼吸,直接对腹腔脏器胃肠肝脾起柔和的按摩作用,调整了胃肠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食欲。一般练功到一定阶段后,身体瘦弱者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据报道练功 3 个月后,体重增加最多者可达 l0 公斤。大多数练功者可增加5 公斤左右。而对于原来体形较胖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的
35、患者,深长的腹式呼吸则可使其饥饿感消失,有助于控制饮食。 5、新陈代谢的改善 由于练功中姿势的放松,呼吸深长,以意引气,内脏功能和大脑功能均得到调整,促使新陈代谢旺盛。所以练功后会感到全身舒适轻松,精神活力增加,四肢全身温热,皮肤光泽,面色红润,毛发指甲生长比平时迅速,有的还可白发变黑,即所谓“返老还童”现象出现。由于新陈代谢的改善和体质的好转,中青年练功者还有性机能增强现象,这也是练功中的正常反应,但应加以控制,避免过度消耗精气,影响身体健康。 6、全身舒适,头脑清晰 练功中由于放松入静,使大脑皮层机能活动逐渐进入兴奋集中状态,其兴奋的周围渐入于抑制扩散状态,增强了全身放松及大脑的休息,使皮
36、层细胞恢复机能,因而出现了全身舒适、轻松愉快的感觉。练功到一定入静阶段时,多数有头脑清新、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的感觉,这是练气功者都有实际经验和体会的。练功的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也称不良反应,在练功中由于对练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未能正确掌握,所以在练功中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头昏脑胀、胸腹胀满、气不归原等各种反应。这些异常反应的出现,影响练功的进展和健康,故称不良反应。遇有此种情况出现时,应及时从各方面调整、纠正。一般在短时期内,大约一周左右,即可自行消失。如出现异常反应后,未能及时纠治,异常反应进一步发展,长期不消失,即会造成偏差。故有人认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即为“偏差” 。一般异常反应有如下几种。
37、1、杂念丛生,心意散乱 练功者由于平时的内外环境的纷扰,或练功前思想负担过重,精神紧张,未能做好思想准备工作。致使练功时杂念纷扰,千头万绪接踵而来。初学者练功时,愈急于入静,愈不能入静,愈想排除杂念,反而杂念愈多,以致精神更加紧张,甚至不能继续练功。这多是由于用意过重引起的。在练功中杂念纷来时,应顺应自然,不要勉强抑制,经过一段时间,约20 至 30 分钟,静观杂念出入,杂念逐渐会减少。或当杂念繁多时,意守呼吸用数息法,即在练功中默念自己呼吸的次数,或默念字句法,进一步把全身放松及思想放松,即可使杂念逐渐减少。如杂念过多,烦躁不安,可暂停练功,散步片刻,待心情平静后再开始练功。 2、胸闷憋气,
38、呼吸不畅 练功中由于姿势不当,如收腹挺胸或含胸过甚,或呼吸用力过强,勉强追求深长细匀的呼吸,用力气沉丹田,或停闭呼吸时间加长,意守呼吸过重等,均可造成胸闷憋气、呼吸不畅。如有上述症状出现时,应找出原因加以改正,重新调整姿势。如挺胸者应调整胸部肌肉放松,呼吸过重或闭气时间过长者应改为自然呼吸。如由于意念过重者,应将意守强度减低,改为似守非守。这样使姿势、呼吸、意念均调整到放松和顺乎自然,胸闷等现象即可得到纠正。 3、心慌心跳 少数练功者,在练功中出现心跳加快或自觉心慌,有的是偶尔出现,也有的持续时间较长。临床观察心慌者,多由于练功时思想有顾虑,姿势不自然,全身未能放松,呼吸用力或停闭呼吸时间过长
39、引起。尤其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发生较多。如遇有此种症状发生,应及时解除思想紧张,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待心慌平静后,再进行练功。如因心脏神经官能症或心脏病引起者,可平时适当加服镇静剂或 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药物以助纠正。 4、头昏、头胀、头痛、耳鸣目眩 练功中出现头昏、头胀、头痛及耳鸣目眩的症状,多由于情绪紧张,用意念强度偏大,或勉强用意念导引气血上头,或意守部位偏高,如意守上丹田(印堂或百会) ,或强行呼吸闭气引起。如出现此症状,应放弃意守,采取自然呼吸,待头部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练功。如意守部位过高,应改为意守下丹田或涌泉穴。一般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练功,应意守
40、下丹田,不守上丹田。 5、腹胀、腹肌疲劳 练功时出现腹胀、腹肌酸痛的最常见的原因多因于有意鼓腹,追求深长的腹式呼吸或吸气后停闭时间过长,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腹肌紧张,肠胃运动受抑制而引起。纠正之法首先是改为自然呼吸,减少腹肌的紧张用力,即可消除。如腹胀明显者,可暂停练功,作腹部自我按摩或改为卧式、半靠位练功。这样较易使腹肌放松,腹胀腹酸逐渐消除。 6、腰酸背痛 腰酸背痛的症状,多见于练功初学者,由于姿势不正,未能沉肩含胸和松腰松腹所引起。或初学者体质虚弱,练功时间过长,超过了体力支撑的限度所引起的。遇有此种情况,应暂停腹式呼吸,身体微向前俯使胸腰部肌肉放松休息一下,再继续练功;如是练功坚持时
41、间太久引起的,应适当将练功时间缩短,待体力恢复后,再逐渐加长练功时间。 7、昏沉、困盹、欲睡 练功初期由于环境安静,双目微闭,全身放松,思维活动减少,大脑兴奋性减弱,形成了睡眠的有利条件。故初练功者,易于出现困盹入睡的现象。从生理学上来说,睡眠是大脑皮层的广泛性抑制扩散,而气功的意守入静,则是皮层机能的兴奋集中,二者截然不同。练功中出现昏沉困盹的原因,一是由于意念未能集中,兴奋性尚未提高时产生昏昏欲睡的现象;一是由于练功前过度疲劳,勉强练功所形成的。如有昏沉欲睡现象时,可微开二目,或将身体晃动几下,以驱散睡意,振作精神,再继续练功。如再重新出现困盹欲睡时,不易克服,说明与疲劳过度有关,应停止练
42、功,安心睡一觉,待醒后疲劳解除时再度练功。 8、肢体疼痛麻木 初练功时,由于内气未充,气血运行尚未畅通,加之练功者急于求成,可能出现肢体或局部麻木或轻微疼痛感觉。如麻木疼痛的症状感觉很轻,可以继续练功,不去管它,待练功进一步后气血运行增强,麻木疼痛自会消失。如仍不能消失,可暂停练功,做一下局部活动和按摩后自会消失。 9、发冷感 练功中突然出现身体发冷,甚至寒战发抖,这可能是由于体质虚弱,内气尚未激发出来的表现,一般不要为此异常现象恐惧,可继续练功,多能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如不能自行消失,可以加强鼻息法,以鼓动气血流通,或暂停练功,活动一下,待冷感消失后再继续练功。 10、身体过热感 在练功中有
43、时全身或局部突然灼热似火烧,热流有时上冲或流动,这种现象多在短时间内消失,可能是入静后对局部内气变化敏感增强所致。如系内火过盛引起,可做退火功,两眼先注视鼻尖,再转移注视膻中,再注意力转移至脐至膝,每部位注视各 2 分钟,最后注视大敦穴约 8分钟,再意守大敦穴约 4 分钟,可以引火下行。练功时胸胁胀闷是怎么回事? 练气功达到入静状态会出现多种舒适感,其中就包括胸胁畅快,心胸开阔的感觉。但是有的初学者在学练中却出现胸胁胀闷感,这种情况与意守不当、调息不当及气机不调等因素关系更大些。 1、意守不当:意守不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守部位不当,二是意守呼吸不当。 除个别患有特殊病情的人练功时可意守身体
44、上部外,一般意守部位应以身体下部为好。前人把它总结为“上虚下实” 、 “下占七分上占三”的练功要领。但是有的气功方法需意守胸部或膻中穴,个别人在意守中过于执着,火候不适度,时间久了意气(感觉)相随,造成胸胁胀闷感。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将意守部位改为下丹田以引气下行。 有些功法非常强调练功时的呼吸方法,而个别初学气功者理解问题容易偏颇和固执,将意念全部集中在呼吸上。本来我们每日每时的呼吸是一项根本不必去介意的,会在不知不觉间自动调整的活动,但是上述那种人由于在呼与吸的意守上放不开,造成必须时刻想着呼吸,否则就不会呼吸,导致人为的胸胁胀满的状态。纠正这种胸胁胀闷感往往比较棘手,最好的办法是请教有经验
45、的气功教师,在气功教师的诱导下,从执着于呼吸,专注于呼吸不能自拔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2、调息不当:调息是指对呼吸的调整。从古到今气功呼吸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呼吸方法本身到底有多大作用,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并且往往有入过于追求调息方法,要么停闭气时间太长,要么胸式呼吸等造成调息不当,出现胸胁胀闷的感觉。对于这种情况可不必惊慌,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呼吸完全自然,将集中在呼吸上的注意力转到其它意守对象上去。 3、气机不调:肝气抑郁则气机失调,本身就可表现为胸闷,常叹息,或胸胁胀满,少腹胀痛等症象。学练气功初期,刚刚要进入气功入静状态时,一方面机体处于外界刺激引起的杂念减少,注意力多集中于对自身内部感觉
46、变化的感知上,可使平时就存在的胸胁胀满等症状更明显。另一方面机体在接近入静状态时,自身气机也开始发生调整,气郁、气滞缓解,初期也可出现胸胁胀满的反应,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继续坚持练功,胸胁胀闷感会很快消失。练功时睡着了好不好?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看看练功入静与睡眠和觉醒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睡眠与觉醒是人和高级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普遍生理现象。机体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进行各种活动,通过睡眠,精神和体力才能得到恢复。这两个生理状态通常以近似昼夜周期的节律性而互相转化着。在觉醒时,机体主动地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并以适当的行动来回答环境的各种变化。在睡眠时,感觉减退,意识逐渐消失,机体与环境
47、的主动联系大大减弱,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精确适应的能力。 练气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意识进入到气功态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这是一种既不同于清醒,也不同于睡眠的特殊意识状态。虽然练功入静和睡眠都可以使大脑得到休息,但前者是积极主动的心理生理的调整,后者则是自然的生理的调节。睡眠时大脑皮质经常有一些兴奋很活跃,表现为梦境。有时我们做完恶梦、怪梦后醒来,会感到比未睡时还疲劳;而人体处于气功态时,不仅会感到心情格外舒畅,身体非常舒适,而且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全身所有系统的功能活动,使其保持在健康协调的状态中,这一作用是单纯睡眠所达不到的。练功就是积极主动地保持、并延长这种特殊的
48、清醒状态。 对于失眠的病人、身体极度虚弱的病人来说,练功入睡未偿不是一件好事,练功可以补偿失眠,也可以通过练功入静渐渐达到入睡,从而消除失眠症状。身体极度虚弱的病人,在睡眠中还可以减少能量消耗。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待睡眠解决后,或体质有所增强后,就不要再在练功中入睡了。 练功初期由于环境安静,温度适宜,再加之排除杂念,思维活动减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相对减弱,全身放松,呼吸平缓,这些都是造成昏沉欲睡的的有利条件。尤其卧式功法,恰恰是给睡眠做好了准备工作。因此初练气功者易出现昏沉入睡的现象。如前所述,睡眠和练功入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练功时必须克服昏沉困盹,防止入眠,才能保证气功特有的入静状态的出现,收到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防止昏睡的方法: 采用卧式易困盹者,可改为坐式。两眼闭合者,可使两眼微露一线之光,目观鼻尖。疲劳困盹时,先不要练功,可睡一觉后再练,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更有益于练功。当变换姿势或两眼微露一线之光仍不能解除困盹者,可马上收功,在床上做几节保健功,如擦面、鸣天鼓等,以兴奋大脑皮层。如仍不能解除者,可起床稍许活动,或饮少量开水,困盹昏沉感消失了,再继续练功。练功时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我们知道,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入入静状态,入静状态是使意识从普通的清醒状态过渡到接近完全睡眠的状态。我们还知道,大脑的清醒和兴奋,是各种内外刺激经相应的感觉器官产生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