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十章课件(高洪深)教学文案.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0950279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第十章课件(高洪深)教学文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区域经济学第十章课件(高洪深)教学文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第十章课件(高洪深)教学文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第十章课件(高洪深)教学文案.ppt(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第十章课件区域经济学第十章课件(高洪深高洪深)第十章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成本决定论和综合决定论的区别与联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后起国和先行国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差异重点问题11/18/20222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差异理论区域差异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地域分工理论地域分工理论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11/18/20223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2、区域差异理论区域差异理论一、古典区位论一、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成本决定论 1.1.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2.2.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1909年,工业区位论认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二、近代区位论二、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利润决定论1.利润决定论是以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为利润决定论是以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背景建立起来的。2.1

3、933年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首先阐明了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首先阐明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要有效地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市场空间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产业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11/18/20224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3.19403.1940年年,德国学者廖什发表的区位经济学德国学者廖什发表的区位经济学 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优先考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件产品的运费等相关因素。4.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

4、 效益与区位无关与区位有关自由定位市场导向成本与区位无关与区位有关投入导向不以单因素为导向企业定位分析表11/18/20225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三、现代区位论三、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综合决定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W.Isard)明确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特别是成本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小结:区位论发展经历的三阶段小结:区位论发展经历的三阶段:1.立足于单一工业或工业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的古典区位论2.立足于一定

5、区域或城市,着眼于市场扩大和优化的近代区位论3.立足于国民经济整体,着眼于地域经济活动最优组织的现代区位论11/18/20226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地域分工理论地域分工理论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1.1.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交换的发展 2.2.社会分工的表现:社会分工的表现:(1 1)部门分工:)部门分工:指不同部门形成和分离的过程(2 2)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指分离出来的部门在一定地域上的组合。3.3.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

6、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4.4.地域分工地域分工(1 1)必要前提:)必要前提: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2 2)发展的内在根据:)发展的内在根据: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11/18/20227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二、地域分工论二、地域分工论 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1.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 1)渊源:)渊源: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2 2)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 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

7、“绝对优势”。(3 3)观点:)观点: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4 4)局限性:)局限性:按照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11/18/20228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2.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1 1)渊源:)渊源: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2 2)比较成本:)比较成本: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3 3)观点:)观点: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

8、优势产品,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4 4)优势:)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这是最有利和最合理的地域分工原则。(5 5)积极意义)积极意义:第一,指出了区域贸易的广泛基础。第二,提出了区域交换的特殊规则。11/18/20229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3.两种理论的关系两种理论的关系(1)统一:)统一: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城的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2)分歧:)分歧:如何认识区域的性质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

9、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4.4.两理论的理论进步性两理论的理论进步性 “分工(贸易)能够增进利益”始终是一个在理论上被经济学家们一致首肯的命题,被视为更基本和更有说服力的贸易理论。11/18/202210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一、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 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1.1.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 非农产业比重可以描述一个地

10、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区位商的值越大,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地位越高。2.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 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越高,专业化部门越多(即专业化系数越高),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相对地位越重要。3.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是某时期内产业结构数值的地区 比较,通常按当年价格计算。11/18/202211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4.我国各省区的非农产业构成和专业化程度分析我国各省区的非农产业构成和专业化程度分析(1)东部地区的非农产业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11、)我国的工业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3)各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很不均衡。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 1.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1)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变动速度:变动速度(2)专业化指数)专业化指数:变动方向:变动方向 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趋于集中了还是趋于分散了,是否出现专业化部门多、高增长部门多和高利税部门多的趋势,是否体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11/18/202212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2.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1)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

12、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2)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从供给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从需求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3)发展经验)发展经验 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地区,其内部推动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顺利升级的能力也比较强,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11/18/202213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区域经济

13、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总量经济指标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率、经济结构出现高变化率。2.先行国与后起国的差别先行国与后起国的差别:第一,第一,在总量上,先行国成长起点高,增长率相对平稳。第二,第二,在经济结构上,后起国存在明显的二元性这种结构,这决定了与先行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差异:(1)配置顺序不同。(2)转换的态势不同。(3)变动的起点不同。(4)变动的节奏不同。11/18/202214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5)变动的质量不同。(6)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第三,第三,在制度上,后起国在观念文化、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落后。二、划分经济发展阶

14、段的统计指标体系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1.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实际产出量的增加。(2)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其核心部分是产业结构,也包括收入分配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人的素质结构、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各方面、各层次上的国民经济结构。(3)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11/18/202215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2.指标体系的标准指标体系的标准(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产业结构: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通常以工业发展为主体衡量其阶段

15、性(3)经济效益及增长能力(4)人口质量:识字率(5)国民生活质量:居民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1.以重工业人均产量或人均实物量指标(人均能源、粗钢、电力、谷物和肉类占有量)的国际比较来确定阶段。2.依据时间序列函数和最优分割法(Fisher算法),采用聚类分析划分阶段。11/18/202216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3.3.刘再兴教授刘再兴教授在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中,选择9 9个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4.4.采用综合评分法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5.5.用简单的综合指

16、标用简单的综合指标划分阶段。6.采用综合绝对划分和相对划分采用综合绝对划分和相对划分两种方法来判别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即按选定的指标确定各经济发展阶段的阈值,然后利用改进的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11/18/202217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关键术语关键术语 区域差异 地域分工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思考题思考题 1.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综合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有何不同?3.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如何描述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向?4.简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方法。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2魏后凯.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协调机制.经济管理,199711/18/202218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结束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