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以一位遵义农民工子女为例翁楚倩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市,但我国城市未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一系列问题伴随产生,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笔者以一位中等城市农民工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使用个案研究法展开研究工作。从个案对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状况入手,来分析这位农民工子女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希望与有关人士共同探讨。关键词 城市农民工子女 教育问题 对策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一)研究背景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因素,我国人口流
2、动规模十分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势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农民工在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流动数量剧增、跨地区举家迁移、城镇居住时间延长,致使其子女离开原户籍所在地和受教育地。最显著的结构变化就是城市农民工的家庭化趋势,这些家庭的子女主要是父母进入城市的那部分流动子女,被称为“流动的花朵”。他们都是6-14周岁(或7-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而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主要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这样,当儿童随着民工
3、父母迁移到城镇,流入地政府却没有义务负责其教育。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民工子女在离开户籍地的同时,将伴随子女的失学危机。1 胡莉,牟映雪.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7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背后,包含着我国教育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以及决策理念等诸多问题。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笔者选取了一例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对象,深入访谈、观察,了解个案对象的家庭、学校及所处社会状况,分析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在对待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有关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
4、对策。二选择个案对象的缘由及个案对象的背景资料(一)选择个案对象的缘由个案对象是经熟人介绍认识的。该个案对象属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隔代抚养,经济拮据,一家人从贵州省仁怀市农村来到遵义城区。个案对象没有户口,又因缴纳不出学费而四次辍学。社区居委会以其家庭的户籍不在当地为由,对个案对象的教育问题保持沉默。通过对其境遇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存在的教育问题。(二)个案对象自身情况简介小青(化名),女,1999年生,现年11岁,籍贯:贵州省仁怀市。该个案对象与家人的关系良好;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团结他人,与同学的关系良好;深受老师喜爱;性格外向,积极向上,有较强
5、的独立能力。(三)家庭成员及其背景分析该个案对象的家庭成员主要有四人:奶奶、父亲、姐姐、弟弟。奶奶,贵州省仁怀市人,61岁,农民,文盲,无职业。父亲,贵州省仁怀市人,35岁,小学毕业,曾在工地上当搬运工,现在吸毒贩毒,潜逃在外,杳无音讯。姐姐,贵州省仁怀市人,18岁,学生,现就读遵义市某高中三年级。弟弟,贵州省仁怀市人,9岁,学生,现就读仁怀市某农村小学二年级。(四)个案对象教育状况描述个案对象在其学前阶段,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看管,未曾进入幼儿园等学前教育场所学习;7岁进入遵义城区民办小学读一年级,同年爷爷去世,由奶奶抚养。因缴纳不出学费,曾四次辍学,和弟弟一起靠捡垃圾为生。现回到仁怀市农村,
6、成为仁怀市某农村小学二年级学生。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描述及问题分析(一)家庭情况分析1家庭背景(1)居住环境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社区间人们的相互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来说,他们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特殊人群,他们的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2 金宇碧.常州市流动儿童受教育况状的个案对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个案对象小青一家居住在钢铁加工场与铁路交汇处附近的危房区,每月四十元的房租。这里空气污染严重,噪音大,人员混杂,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7、。儿童在这种环境下,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且极易染上坏习惯。(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事的职业大多为体力劳动。从表面上看,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是自由的,是根据其自身能力和特点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但实际上,由于职业排除政策的存在,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是极不自由的,带有明显的社会等级性。3 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这些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收入较低,职业的社会地位也较低,在公共场合遭人歧视。小青的奶奶曾经在工地上给民工煮饭,每月
8、五六百元的工资,除去基本生活费、房租费、水电费,所剩无几,奶奶:“幸好老大(小青的姐姐)在亲戚家,我照管两个小的。小青没有户口,只能在私立小学读书,为了方便,也让小成(小青的弟弟)和她一起上学。公立学校不收小青,而且咱也交不起借读费。私立学校也要收借读费,不过比公立学校少得多。可是两个孩子的学费加在一起要用掉四五百。”现在小青的奶奶年老体弱,没有在工地上打工了。由小青和小成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以卖垃圾废品为生。(3)家长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塑造密不可分,但这又是农民工家庭的薄弱环节。农民工自认缺少较高
9、的文化素质,闲暇时间多用打麻将,看电视,喝酒抽烟来打发。由于小青的奶奶是文盲,“对学习文化一窍不通,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更别说对小青进行辅导了”。奶奶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学习完全是小青自己的事情。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农民工对孩子的期望有两种态度。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前途,不要像自己那样,受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少数家长认为,“认识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自己能养活自己就成,读那么多书,要花不少钱,还不如打工”。小青的奶奶在对待小青的入学问题上持肯定态度。但是笔者在问其“如果没钱同时交两个孩子的学
10、费怎么办”时,奶奶:“先让小成读书,小青没户口,先放一放”。按照奶奶的意思,如果凑不齐两人的学费,就让小成先入学。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农民工子女中,男孩受教育的机会大于女孩。另外奶奶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忽视了孩子身心和谐发展,这是隔代抚养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3家长的管教方式在管教孩子上,家长支持教师的棍棒教育,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基本上不过问,只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正确引导子女处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对孩子的教育耐心,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关心不足。在与个案对象共同生活劳动中
11、发现,小青的奶奶对她的教养方式倾向于专制型。提倡棍棒教育,厉声喝斥。笔者:小青的考试成绩挺好的,小成要稍微差点,不过都挺不错的。奶奶:老师管他们,不听话就打,活该的。(二)学校情况分析1学校简介遵义劲宏文武学校位于遵义电厂厂区内,所处位置较偏僻,是一所民办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6个班,在校学生240人,教师10人。学校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占地800平方米,运动场占地400平方米。2学校基本设施(1)教学设施学校的教学设施非常简陋,40个学生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房间的采光不太好。桌椅的配置很陈旧,有些桌椅已经散架,没有及时维修,一部分同学坐在“摇摇欲坠”的椅子上。黑板
12、的颜色偏淡,一部分同学辨认不清黑板上的字迹。教师的教案书是旧版的,有些教案是几个老师合用一本。教师没有教学挂图、仪器等。数学老师有几块坑坑洼洼的三角板。教学基本上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本书。学校没有图书馆。(2)安全卫生设施教室窗子的玻璃坏了,用纸板或者木板钉上,有的就让它空着,冬天就有了“过堂风”。教室内的学生数量较多,而教室空间小,夏天教室里全是汗臭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之间容易传染流行病。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饮水设备。在学校食堂中,没有灭蝇灭虫的设备,虽然学校食堂挂着“食堂卫生制度”的牌子,但仅仅是摆设而已。食堂没有卫生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没有上岗证。食堂饭菜的质量较差,基本上没有肉。
13、有的学生中午在学校外面的路边摊吃零食,小摊的卫生状况堪忧。学校的厕所没有冲水设备,靠人工打扫,臭气熏人。尤其是在夏天,蚊子苍蝇到处飞,传播细菌疾病。3学校的收费与经营(1)收费这是一所民办学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缴纳的费用。学校每学期会收取200-600元不等的借读费用,视年级的高低而定。小青和小成都在这所学校上学,考虑到他们家境贫寒,老师给了他们一定的“优惠”,两人一共收取350元的借读费。(2)经营学校主要是依赖学生的学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学校的支出主要包括校舍租金、教师工资、学生教材费、学校水电费支出、学校基本设施维护与改善费用等方面。学校要维持运转,必须竭尽全力节省开销,因此每个学生的
14、学费必须到位。由于财力不足,资金投入不够,校方却想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拼命压低办学成本。小青的奶奶拖欠了学校的学费,班主任给他们垫了两百元,奶奶却无力偿还。教师的工资不高,给学生垫学费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一年级下学期时,小青又拖欠了学校学费。学校为保持运转,以扣留小青的班主任工资为由,勒令他们退学。4学校的师资水平民办学校的先天不足,使其吸收不到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教育教学仅停留在识字、扫盲和托管的层次上。这所学校共有10位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仅仅为2人,其余的多为中专生,教师的总体学历偏低。教师的流动性很强,每学期都有教师流入或流出,上学期在这儿工作的,下学期就有可能不知去向。教师
15、的频繁流动极大地影响了儿童学习与心理的适应能力,对教育和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教师的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些教师存在着如自卑、迁怒等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三)社会因素分析1户籍管理户籍本身只是公民身份的证明,本身并没有包含太多信息。但是我国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却人为地利用了城镇和农村户口的区分,使户籍成为区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签,户籍制度与教育“牢牢结合”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城市农民工子女不得不面临辍学的危机。个案对象小青一家是农村的“超生户”,没有缴纳“超生”罚款。又因农村的户籍管理不
16、善,小青的父母没有为她办理户籍,户籍问题成为了她受教育的“瓶颈”。2政府管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市、县、乡财政管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籍,无法享受到这部分教育经费,城市农民工子女需要缴纳额外的教育费用,才准许入学。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在流入地政府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财政无法转嫁、较好的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流入地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农民工子女大规模流入对地方资源构成压力,也会影响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的支出。在小青辍学期间,居委会以户籍不在当地为由没有予以较多的关注。居委会认为小青迟早是要“流动”回原籍的,没有义务出资来管她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不在居委会的管辖
17、范围之内。基层政府对城市农民工子女采取“沉默是金”的态度,在这一问题上,呈现管理缺位。3.社会地位在传统的社会分层中,城市农民工是社会中弱势群体,这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只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和承载力的脆弱性。4 聂芬芬,王晨,郑灿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8(12):10-11社会文化心理认同的异化,是导致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我国长期有阶级的历史深深沉淀和凝结一种社会等级划分的文化心理认同。”5 杨素萍.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6):
18、6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城市农民工子女会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在对小青的调查中发现,还是有一部分人会歧视这样的孩子,向他们投来异样的眼光。小青是个性格开朗的孩子,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境遇。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日益成熟,如何认识自我,适应社会,是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四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一)加强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的心理关怀,提升家教水平农民工子女面临着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心理研究较少,因为该个案对象的性格开朗大方,积极向上,但这并不表示不存在任何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应从小培养城市孩子宽容、接纳、尊重和关爱他人
19、的思想品德,在与农民工孩子和谐相处、相互融合中,认识到世界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促进双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品德的养成。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农民工子女参与其中,也可开展“结对子”、“手拉手”、“交换生”等活动,增进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交往、了解和友谊,缩短双方的距离,消除彼此的隔阂。在提升家教水平方面,政府可以设置“家长学校”作为公益培训机构,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提升城市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流入地政府不仅要从体制上吸纳农民工子女,还要建构无差别、无歧视、内部平等的教育环境,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入学校的心理门槛。农民工家长也应该切实承担对子女的教育责任。许多家
20、长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既然交了学费,老师就要把孩子教好。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不能仅满足孩子的饮食起居,不能仅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还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并协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爱与疏导。此外,从该个案对象研究中反映出“隔代监护”的一些弊端。被“隔代监护”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长期与父母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容易形成自卑、无安全感等不良性格。由于老人年老体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因此这些孩子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
21、关于“隔代监护“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不可遗忘的角落。(二)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扶持民办学校利用城市农民工资金开办学校,既满足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要,又节省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它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起来,说明有其存在的必要。民办学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因此如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收费标准合理与否是影响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阶段,大量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确会给流入地带来巨大经费和办学条件压力,因此已流入地政府承担为主,农民工家庭适当负担培养费用以缓解矛盾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规范、严格的收费依据,乱收费的现象严重。要根据流入
22、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流动人口的大多数中下水平收入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借读费收费办法和标准,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和设立监督机构,规范民办学校收费行为,对那些确有困难和特殊情况的农民工子女适当减免学杂费和借读费。6 孙玲红.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1):5-6除了对民办学校的收费进行监督管理外,地方行政部门还要将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纳入地方教育质量评估范围,建立办学条件鉴定和办学水平认证制度。地方教育局不仅要对民办学校办学者的办学行为加以管理,还要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质量等加以监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民办学校实际情况的评价监测管理
23、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有合法地位的民办学校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重点项目补助、师资补助、学生补助等。加强民办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积极性;培训民办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到民办学校师资力量建设上来,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等。(三)寻求制度和法规的保障,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户籍制度尽管中央政府确定了“两个为主”(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和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基本方针,就近入学政策的焦点从最初对“流动儿童”的强调转向对“农民工子女”的高度关注,但由于体制内外的多种原因,“政策外儿童”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存在的缺失。因此,建议现行
24、的义务教育法增加相关的法律内容,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的子女接受教育作出法律性的规定,调整就近入学政策的目标,明确地把维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当做今后一段时期就近入学政策的难点和工作重心。目前农民工因制度的限制,在居住、生活和工作等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若他们的子女因此而失学或者辍学,社会将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那就是低素质人口的“复制”。所以就近入学政策的调整要切实提升农民工子女作为相应人的主体地位,保证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7 祁型雨.我国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兼谈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权益的维护J.教育科学研究,2010(7):7-8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壁垒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要
25、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户籍与教育制度的分离,剥夺户籍背后所附着的利益,还户籍以本来面目,建立自由迁徙、自由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势在必行。8 田静,王洪武.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南岸区和奉节县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81另外可以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流动进行跟踪登记。一个地区可以就此问题的统计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网络数据库,使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登记,以免耽误孩子接受教育的时机。(四)完善社会福利补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国家作为社会资源和价值的整合者和管理者,是教育关怀的最大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
26、,应该承担主要救助责任。关注不利人群和弱势群体,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建立贫困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救助制度,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应该将家庭贫困的城市农民工子女也纳入救助范围,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重视、关心、支持城市农民工子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发动各种社会力量,为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帮助。9 谢枭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6如发行教育彩票。彩票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我国二十三年的彩票
27、运作来看,彩票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单独发行教育彩票,其销售情况不会比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差。发行教育彩票是除“希望工程”之外筹集教育资金的一种手段,能扩大资助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弱势人群教育问题的特殊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下岗工人、残疾人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农村失学儿童、大学贫困学生的问题一样,说明目前的中国教育缺乏一种合理机制,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10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7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
28、rmeasuresBased on the Sample of A Zunyi Migrant ChildrenWeng ChuqianXie Changfa professorAbstract:Since 1980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rural surplus labor mass pour into the city, but our country city not doing relevant supporting work, a series of probl
29、ems with produc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s especially prominent. Based on a medium-sized city migrant children of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 case research,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launched research work. From a case objec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is paper ana
30、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migrant children met education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to solve current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hope and concerned personage to explore.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education problem,countermeasures如何建立这种机制,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