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 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现代城市规划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成果,并以传统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建筑艺术理论为基础,不断选择、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广阔理论基础和特点的综合性学科。由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选取并进行实用化和现代化处理,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过渡,并不断充实发展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用技术学科。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人口与劳动资源形成的学说、关于社会基础结构和
2、居民生活方式的学说,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学说,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地域结构的学说、生态学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人工环境以及人技术环境协调的思想等,都对充实、深化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而现代工程技术诸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为不断充实、发展、更新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良好前景。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多种学科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指导当代城市和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城市形成因素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之上的。城市是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经济综合体,是国家
3、和地区经济中心和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物质要素越来越复杂。但对城市的发展、衰退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构成城市许多物质因素中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称这部分因素为“城市形成的因素”(以下称形成因素),其特点是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主要不表现于本市,而超越于本市的范围。它的产生和存在主要不决定于本市而决定于超越本市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和计划的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取决于因素所能形成的利润率和所需要的市场区(服务区)。如果它的市场区小于城市区,表明它的效果只限于本市,不能构成形成因素。但实际上除了某些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企
4、业是明确的形成因素之外,大多数的加工工业、国家机关、大专学校、科研单位都是兼有超越本市服务和为本市服务的两重性。这就取决于两者所占的比重,绝大部分产品销售或服务超出本市的意义,就属于形成因素,只有少部分超越本市的意义就不属于形成因素,而成为履行城市职能所必须的因素,称为职能因素。这个界限在具体分析中是可以定量的。形成因素是确定城市性质、功能、人口规模的基本依据;其确定取决于区域经济分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最终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拟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决于市场的规模、需求和利润率。职能因素的性质、内容和规模与形成因素成正相关,其内容为履行城市的职能所必须。如城市的政治、经济、行政管理部
5、门、商业服务部门、基础设施部门和基础文化教育部门等,是构成城市有机整体不可缺少的因素。城市在组织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取决于城市有一套完整的职能因素,这样就能发挥城市的组织作用和聚集效用。在这方面,一般说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老城市在组织生产、协作等方面优于新城市。一些城市之所以生活方便、经济效益好,主要是由于城市的职能因素完备,机构完善配套,人才较多,设施齐全和管理水平高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是城市的职能作用和组织效应。这里决不意味着城市规模越大组织效应越好,因为还有一些因素与城市规模成负相关,如交通状况、环境条件、用地选择、基础设施投资等。因此理论界有一种城市“适度规模”和“最佳
6、状态”的概念。城市职能作用和组织效应达到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称为“适度规模”。城市的适度规模取决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许多因素,对每一个具体城市而言差异较大,因此“合理规模”的讨论,得不出一致的结论。形成因素和职能因素涉及城市结构研究的许多基本概念,是区域经济分析中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二、城市用地分区城市是由各种物质要素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物质要素都占有城市的一定空间,要求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用地。城市规划就是要尽可能满足它们对用地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它们之间的矛盾,同时最大限度地符合城市和区域整体的利益。为此目的而对城市用地空间所进行的组织工作,称
7、为用地划分或用地功能划分。这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工作内容,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代城市功能简单,城市用地以住宅、办公和商业服务设施为主,城市生产的规模小、数量少,生产方式主要以手工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功能的用地之间矛盾不大,只需适当组织,即可维持协调和平衡。产业革命后,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而且生产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扩大。机械化的生产过程给城市清净、安宁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以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为目的的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为解决用地布局的混乱,出现了用地分区的办法。它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用地分区管理最早(1884年)在德国的阿尔登那市(Altona
8、)实行的。当时只对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作了划分,并形成了立法,效果很好。此后即在北欧和其他一些地区迅速推广起来。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文件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这就为城市用地的分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用地分区成为处理城市内部布局的一个主要的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的职能和内容也不断增加,城市各项物质要素不断变化,用地分区的理论和方法也不断调整。例如由于高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工艺有很大变化,这就影响到工厂的用地规模,原料、燃料的消耗和运输的方式等内部和外部结构;原有以绿带分隔工业区与住宅区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少
9、地方出现了“工业园”(Industrial park)和综合用地等概念。本世纪初,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理论探讨,地理学者所说的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城市地域结构是由城市职能上的分化带动形态上的分化造成的”,这种分化持续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处在变动之中,“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就是在这个变动中寻找城市空间面貌的一般格局,建立城市地域组合的机制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恰好说明,城市职能的不断分化和它对城市形态分化33 的影响。城市规划学上常用的“功能分区”这一名称,恰好反映了因城市功能分化而引起城市形态的变化,两者是完全统一的。而这种功能引
10、起形态变化的作用是持续不断地发展的。城市地理学界对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分区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三、城市规划结构的有机整体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为聚集的人群提供了精神的、物质的各种必要的条件,不断满足居民各种需要。使这一聚集形态形成一个能够维持持续的良好的运动状态的有机整体,称为规划结构的有机整体。城市的形态是城市内部因素的外在表象。由于城市受所处的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城市这一有机整体的结构形态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诸因素的发展不断变化,城市即呈现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在古
11、代常以居民的社会地位划分居民的居住地域,并以道路甚至围墙隔离成坊里单位。商业活动单独设置形成市场,流动商贩补充日常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业、手工业活动频繁,形成了沿街巷设店的格局。在当代,居民财产多少仍然成为许多资本主义城市规划结构的重要特征。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体系和科学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城市布局结构和地域景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然可以发现城市不同功能地域结构呈现的规律性,例如城市居民都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和方便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需要左邻右舍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这种聚集生活中的理想境界,一直成为社会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和环境生态学者以及城市管理部门进行理
12、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目标。他们在总结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结构有机整体的概念,认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城市是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的情况由多层次的有机单元所组成,每一层次的有机单元又有相应的中心和分中心,以满足人类生活上各种生态组织的需要。这种有机整体也称为社区(Commu-nity)。1929年,美国人佩里(Clarence A.Perry)从交通的安全考虑,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设想,他以城市交通干道围绕的部分居住建筑和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组成城市内部最基本的单元,使儿童入学、日常购物活动能在单位内部进行,以此为基础设想单位内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此后英国及北欧国家规划建设的新
13、城广泛运用邻里单位这一概念。苏联城市规划理论中,按照基础教育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合理规模加上一系列国家规定的指标的概念,并结合了城市交通干道设置间距的要求,提出了以城市干道环绕的城市居住用地范围称为“小区”。小区规模一般大于邻里单位。同时还提出了小区居住区规划市区的城市规划结构层次。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新居住区和新城市的建设,规划人员在规划中也使用了“小区”这个概念。城市有机整体的层次结构大致包括如下几个层次:(1)居住基本单位(相当于小区和邻里单位一级),具有日常必需的服务设施。(2)城市居住区,具有供周期性使用的服务性设施的公共中心,由若干基本单位组成。(3)城市有机整体,具有供不定
14、期使用的服务设施中心,有时设有超城市的公共设施。一个规模较小的有机整体,有时是一个小城市或城镇。它是由少数的居住区组成,配有少量不定期使用或超城市需要的设施。大城市则往往由多个居住区组成,并且具有设施比较齐全的35 市中心和副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都要拥有与居民相适应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的地域分布,可以在本区域之内,还可以在本区域的附近,有的形成独立的地段,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影响区内。它可以是工业街区、工业区或卫星城镇。它和中心城市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有机整体。这就形成了城市化地区这个新的概念。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
15、它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城市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是一个人工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人工生态系统具有现代化的工业、交通、建筑物、园林及其他物质设施,为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人、技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以保持其内在的和外部空间的动态平衡。不恰当的人工活动也会造成生态失调和破坏。工厂过度集聚、建筑过分密集、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用水和能源不足等,都将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结构功能变异,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环境规划是预防、治理生态失调、结构变异,恢复和保持城市环境生态平衡而产生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
16、的目的,是为整个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不断保持动态平衡的空间环境。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和现代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认为它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所谓保持动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环境,就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诸因素,通过规划调节和实施,经常维持相互协调和稳定发展。例如,城市规划为居民创造一个享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社会环境,就是把对城市社会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在城市社会地域结构上加以体现。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创始者们的理想。城市规划还要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率的生产环境,如建设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发挥城市聚集效益、生产力区位效益、土地效益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等,都应通过空间组织予以
17、体现。为居民创造一个最宜于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上述诸方面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予以组织,达到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的协调,形成最佳的地域结构和生态环境,取得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传统的规划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需要,把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视为孤立的具体的矛盾,采取具体的工程措施个别处理,使矛盾难以全面地解决。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联系着地域空间整体和城市长远利益的系统分析问题。它十分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这种崭新的概念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城市布局结构的交通功能城市布局结构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及其他用地功能控制因素
18、构成。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在城市布局结构上具有决定作用。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它在城市布局上的作用、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历史上街道美观长期成为城市布局结构考虑的因素,成为古典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的思想已由形式的美观进于实质的效用,唯有社区人民的社会经济的改善才是规划机构真正努力的目标”。不论规划指导思想如何变化,在分析城市布局结构时不难发现交通工具和交通功能布局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和中世纪,人行、畜力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导致城市街道的狭窄、曲折,且重视街道建筑美观、协调,成为当时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特色。产业革命以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
19、,机动交通工具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冲击了原有的狭窄曲折的街道系统,促进城市布局结构的重大变化。方格网布局结构广泛发展,在原有形式和方格网的混合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成单一中心环状放射系统,适应了这一时期交通功能发展的需要。本世纪50年代以来,小汽车大规模发展,进入城市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其性能和数量远远超出了原有方格网式、单一中心环状放射式布局结构的承受能力,城市中普遍地出现交通混乱阻塞的状况,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效能。适应这种新的交通功能的要求,不仅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变化,而且新的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和布局理论也相应产生。这就出现了沿交通干线走廊式和走廊结点式的布局结构形式以及多中心、分散布局、组
20、合城市的概念,以高速道路为骨干的多中心的组团式大都市的概念。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交通功能在形成城市布局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布局结构的交通功能概念,已成为现代城市布局规划的重要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六、现代规划的系统观念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将系统论的观念引入城市规划。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又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也正是这样的动态系统。系统工程是以系统观念、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对结构复杂、变量众多的系统进行分析,科学地规划和组织人、财、物,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系统在各种制约条件下达到
21、预期目标。从整体观念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整体和每个局部的关系,以求得整体的最优方案,使每个局部服从于整体目标,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整体优势,避免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系统工程的研究主要分三方面:1.模型化;2.最优化方案;3.方案的综合评价。系统分析的原则主要有:1.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不难看出,城市规划正是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所进行的系统工程,或者说城市规划是系统工程实际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把城市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发展是从对个别建筑物的安排,到考虑艺术的整体性,到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具体工程措施。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各项因素间联系的整体性研究,对外部环境影响的研究都受到局限。现代城市的职能越来越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分析,但长期来限于手段,分析多属定性,而且限于主要因素,这就限制了规划工作的深入和提高。近年来,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城市规划的系统分析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因此,国内外不少城市规划学者、城市经济学者、城市地理学者和城市社会学者都把系统工程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分析中的应用作为积极探索的目标,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