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章教学提纲.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0882867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章教学提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章教学提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章教学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一章教学提纲.ppt(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劳 动 法 和 社 会 保 障 法主编(zhbin)林嘉第一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上编 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第一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概述 第二节劳动权第二节劳动权 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tx)(tx)与地与地位位 第四节劳动法律渊源第四节劳动法律渊源第二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概述(i sh)(i sh)

2、一、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bijng)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三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一、劳动法产生(chnshng)的社会背景(一)圈地(qun d)运动:雇主和雇员形成的前提(二)身份解放:实质平等的需求(三)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四)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劳动法的产生 第四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tiozhng)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1、劳动法中的劳动广义的劳动,谓人间之有意识的一定目的之肉体的或精神的

3、操作。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jyu)(1)从属性。(2)契约性。(3)职业性。(4)有偿性。2、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里的劳动关系与从属劳动关系具有(jyu)同等意义。第五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然而并非所有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

4、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1)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shzh)上的人身属性。(2)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shzh)上的从属性。第六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劳动关系的特点(tdin)之间具有相互对应密切的逻辑联系,形式上的财产性决定了形式上的平等性,而实质上的人身性决定了实质上的隶属性。而劳动力的双重属性,使得劳动关系具有多层的结构内涵:劳动(lodng)关系债权、债务(zhiw)关系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第七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

5、系列教材2、与劳动(lodng)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根据劳动(lodng)关系的相关人的性质不同,劳动(lodng)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主要包括:(1)劳动(lodng)行政关系。(2)社会保险关系。(3)劳动(lodng)市场服务关系。(4)劳动(lodng)团体关系。(5)劳动(lodng)争议处理关系。第八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劳动法的基本(jbn)原则(一)劳动法基本(jbn)原则的确立标准(1)内容的根本性。(2)效力的贯穿始终性。第九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立法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及其秩序性的维护2、法律适用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的解释(jish),弥补规范漏洞3、行为准则提示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第十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劳动权平等原则劳动权平等原则是宪法的平等原则以及劳动权的规范性在劳动法中的具体体现。(1)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平等就业。(2)在劳动基准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待遇均等(jndng)。(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第十

7、一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劳动自由原则劳动自由作为基本(jbn)原则,其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体现为:(1)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契约自由。(2)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第十二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倾斜(qngxi)保护原则倾斜(qngxi)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倾斜(qngxi)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qngxi)保护原则主

8、要体现为解雇保护。(2)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qngxi)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基准法定。(3)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qngxi)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于劳动者的救济保障。第十三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权劳动权一、劳动权概述(i sh)二、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三、我国宪法中劳动权的法律效力第十四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一、劳动权概述(i sh)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lodng)立法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lodng)

9、立法在一定意义上则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第十五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劳动权的性质(xngzh)与体系(一)劳动权的性质劳动权首先是宪法所确认的基本人权,接着才是社会权和受益权。尽管“自由权”和“社会权”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dul)的,而是相辅相成,二者在确保人的自由和平等,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理念追求上是相同的。故劳动权的性质是基本自由权和社会基本权。第十六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劳动权的体系劳动权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两个(lin)部分:1

10、、宪法中的劳动权(1)个体劳动权。(2)集体劳动权。2劳动法中的劳动权第十七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理论(lln)探讨:劳动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吗?1、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qunl)和义务”。2、有部分学者认为,宪法的该规范存有问题,劳动不应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劳动权作为受益权,是一种可以请求国家积极行为的宪法权利(qunl)。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义务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拘束,是不能选择的行为,并且“具有不可放弃性”。因此,规定劳动既是权利(qunl)又是义务,必然在法律上混淆权利(qunl)主体与义

11、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给宪法实施带来困难和混乱。第十八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三、我国宪法(xinf)中劳动权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中有关劳动权的条文主要(zhyo)包括第42条规定和第43条规定。我国宪法中的劳动权,除了具有自由权属性,即排除国家权力的不当侵害之外,还具有社会权属性。从应然层面来看,宪法劳动权的纲领性条款的效力还应该包括限制国家降低现行法律的保护标准,恶化法律对于劳动者保护,或者制定限制或者妨碍公民劳动权实现的法律。第十九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12、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tx)与地位与地位一、劳动法的体系(tx)二、劳动法的地位第二十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一、劳动法的体系(tx)(一)劳动法体系划分的观点比较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目前(mqin)我国劳动法学界对于劳动法体系的界定:一是劳动法的法律体系,即从不同位阶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角度,来确定劳动法体系。二是劳动法规范的功能体系,即以不同劳动法律规范的功能为标准确定劳动法的体系。我们认为:从劳动法规范的功能来确定劳动法体系更能体现劳动法的部门法特

13、点。第二十一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本书关于劳动法体系(tx)的划分劳动法体系劳动法体系(tx)劳动就业劳动就业(lo dn ji y)法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保障法劳动保障法第二十二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二、劳动法的地位(dwi)(一)概述(1)劳动法的调整模式具有公私兼容(jin rn)的属性。(2)劳动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第二十三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劳动法与相关

14、部门法的关系1、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一方面,劳动法源自传统民法传统民法之间有传承关系:(1)劳动法(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和集体合同法)中的制度设置源自传统民法中的债法。(2)作为(zuwi)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源自属于传统民法调整对象的雇佣关系。第二十四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另一方面,劳动法又超越了传统民法:(1)传统民法以形式平等(pngdng)为价值追求,而劳动法则是以实质平等(pngdng)为价值追求。(2)传统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pngdng)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则是形式上平等(pngdng

15、)的财产关系而实质上隶属的人身关系。(3)传统民法对民事关系的调整主要采取自治的调整模式,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具有自治与强制的兼容性。第二十五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联系:劳动关系是行政法具体实施的领域之一,而行政法则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以及劳动法的实现起到了保障和协助作用。区别:(1)行政法具有单方性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突出(t ch)效率价值,而劳动法则以实质公平为主要价值追求;(2)调整模式方面的差异。(3)代表的利益不同。第二十六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16、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联系:(1)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产生的社会背景(bijng)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工业劳动社会化所导致社会关系变化而产生。(2)从二者产生的历史来看,劳动法产生在前,而社会保障法产生在后。(3)二者都是社会法。区别:(1)二者的功能不同。(2)二者的调整模式不同。第二十七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四节第四节 劳动劳动(lodng)(lodng)法律渊源法律渊源一、劳动法律渊源(yunyun)概述二、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yunyun)三、我国劳动法的非正式渊源(yunyun)四、劳

17、动法的适用第二十八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一、劳动法律(fl)渊源概述法律渊源,又称为“法源”或“法的渊源”,其原意是指法的“来源”或“源泉”。劳动法律渊源是指劳动法的效力来源。法学界通常将法律渊源分为正式(zhngsh)渊源和非正式(zhngsh)渊源两大类:正式(zhngsh)渊源是指那些可以从体现于官方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形式中得到的渊源。非正式(zhngsh)渊源指那些尽管尚未在正式(zhngsh)法律文件中得到权威性的或至少是明文的阐述与体现,但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资料,如政策性文件、习惯法等。第二十九页,共33页。劳动

18、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的区别在于(ziy):一是法的形式的区别,即劳动法的正式渊源是有权机关经过法定程序制定或修改的以法律条文形式呈现的规范性文件;非正式渊源则并非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体现。二是法的实质的区别,即劳动法的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在法的拘束力上存在区别。第三十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我国劳动法的正式(zhngsh)渊源(一)制定法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6、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19、审理劳动争议案件(njin)的司法解释(三)除制定法外的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第三十一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我国劳动法的非正式渊源(yunyun)(一)劳动政策(zhngc)(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发布的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案例(三)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四)集体合同第三十二页,共33页。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四、劳动法的适用(shyng)第一,正式渊源优先的原则。即法官在适用法律规范时,正式渊源的应该优先适用。第二,有利原则。“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包括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guz)的规定、用人单位的单方承诺与劳动基准或者法律规定不一致的,应当适用对于劳动者有利的约定或者规定;若这些约定或规定的含义不明确的,应当作出对劳动者有利的解释。”第三十三页,共3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