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人口课件.pptx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087976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PTX 页数:52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再生产-人口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口再生产-人口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再生产-人口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再生产-人口课件.ppt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人口再生产及其人口再生产及其 地区差异地区差异张张 华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222022年年1111月月1818日日本科生课程人口地理学之第一第一节 人口再生人口再生产概述概述第二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境第三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境第四第四节 人口再生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型及其转变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概述1 人口再生人口再生产的含的含义人口变动过程自然变动:出生或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数量的自然增减变化过程机械变动:人口迁移社会变动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得以延续和

2、发展的过程。广义只从人口数量方面反映人口变动过程,即“人口的自然变动”。狭义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概述1 人口再生人口再生产的含的含义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概述2物物质再生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与人口再生产生产成果不同生产条件不同人口再生产具有更大的惯性作用人口再生产的生产周期长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概述u年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出率3 人口数量与人口增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粗)出生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活产婴儿数与

3、同期总人口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人口出生率=(活产婴儿数/总人口数)*1000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代替总人口数。计算简便、所需资料易得,但一些社会因素的存在,做到精确的统计并非易事。出生率受生育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足以反映生育的真实水平。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出生的度量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15-49岁的全体女性人口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出生的度量一般生育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期育龄妇女总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一般生育率=(活产婴儿数/育龄妇女总人数)*10

4、00出生率为一般生育率与育龄妇女占两性总人口比重的乘积。一般生育率受不同年龄妇女生育水平、已婚比例、育龄群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出生的度量年龄别生育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妇女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比表示。年龄别生育率=(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该年龄妇女数)*1000通过年龄别生育率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育高峰年龄段的存在,并可以描述不同的人口生育模式。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出生的度量1990-1995几类国家的年龄别生育率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

5、量人口出生的度量总和生育率假定一批同期出生的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分年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所生的孩子数量。在计算年龄别生育率的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各年龄生育率之和。不受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能用它表明不同地区生育水平的差异。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出生的度量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1 人口出生的度量人口出生的度量世代更替水平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子女,扣除死亡几率,正好维持世代更替水平。2.1左右的总和生育率代表世代更替水平。高或低会膨胀或减少。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2 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人口的性别结构

6、人口的年龄结构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2 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对人口的供养能力以及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随着生产的技术构成日益提高,对人口质量提高的要求超过对人口数量增长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还制约着家庭职能及育子的价值观;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会保障也是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一项重要因素。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2 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人口政策鼓励生育:人力资源不足或者严重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地广人稀的国家。限制生育:人口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2 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婚姻状

7、况婚姻与生育关系密切,对人口再生产影响极大。其中的主要因素,一是婚龄,二是结婚率和离婚率。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2 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出生的主要因素其它社会因素医疗卫生文化程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3 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变动产业革命以前:40乃至更高1965年:351976年:301993年:252045-2050年:13.520世纪50年代初:4.9990年代前半期:2.932030-2035:2.1出生率总和生育率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4 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下降1850-1900间38

8、二战时下降到20战后回升到21.51990-1995间12.320世纪40年代仍高达4050年代4470年代开始下降90年代27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出出出生生生率率率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4 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20世纪50年代2.7790年代1.6850年代6.1690年代3.272035-2040到2.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总总总和和和生生生育育育率率率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5 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旧中国:38左右19501960:30401970年:33.42050年:1020世纪5060年代:5.790年代中期:2.02.12050年:l

9、.75左右出生率总和生育率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5 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6 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第二节 人口出生与地理环境6 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1 人口死亡的度量人口死亡的度量 人口(粗)死亡率人口(粗)死亡率=(某地区死亡人数/总人口数)*1000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年龄组总人数)*1000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1 人口死亡的度量人口死亡的度量 某地区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一

10、个时期内不满周岁死亡的婴儿/全部活产婴儿数)*1000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1 人口死亡的度量人口死亡的度量 标准化死亡率对于不同年龄结构的国家的死亡率,采用同一个标准计算,才能准确反映国家之间的死亡率。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1 人口死亡的度量人口死亡的度量 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2 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疾病)低年龄组死亡率较高,青壮年组较低,老年组迅速升高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疾病,特别是地方病地形,尤其是海拔高程气候条件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2 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死亡水平

11、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3 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产业革命以前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死亡原因复杂多变;时空变化剧烈。产业革命以后人口死亡水平实质性的持续的平稳下降时 期平均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18世纪后半期3630岁1950-1955年19.746岁1990-1995年9.364岁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4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地区差异18世纪开始下降1960-1965降至9.3的最低点此后回升,1990-1995年10.120世纪后才开始下降1910-1920年371990-1995降至9.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人人口

12、口口死死死亡亡亡率率率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4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地区差异平均预期寿命1990-1995年发达国家74.1岁,发展中国家61.9岁,相差12.2岁,但这一差距在1950-1955年为25.7岁,这种差距会进一步缩小。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4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死亡原因死亡原因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3.31.043.2怀孕、分娩原因7.80.610.0癌 症11.821.28.9循环系统疾病29.245.924.1呼吸系统疾病5.98.35.2其 他12.023.08.6人口死亡原因构成(占总死亡

13、人数的%)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5 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1917-1918 年,广东省潮州的人口死亡率为34.0;1923 年河北省盐山县为37.1;1924 年河南、山西、安徽、江苏4 省平均为27.9;1931 年河北省定县为33.7;1936 年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编的中国经济年鉴全国的粗死亡率27.6。直到民国时期,人口死亡率高达30以上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5 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第三节 人口死亡与地理环境6 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 人口再生产类型A自然增长率:5出生率:12死亡率:7B自然增长率

14、:5出生率:38死亡率:33u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组合型式。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2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原始型:高高低年轻型:高低高原始型向年轻型过度:高、较高、中典型的年轻型:高、低、高年轻型向成年型过度:较高、低、较高成年型:低低低衰老型:低低零(负)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也称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从而使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变化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力量和物质基础人口转变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即人口转变理论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3

15、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4 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西欧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经历了三个序列或历史阶段兰迪(法国)发展了兰德里的三个序列理论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诺特斯坦(美国)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布莱克(英国)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4 人口转变理论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ALandy)在人口革命中总结法国的人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原始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率中中间过渡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

16、始原始阶段段为低)和低自低)和低自然增然增长率率现代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持不变、人口增、人口增长加速,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率由高又转入低入低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4 人口转变理论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Notestein)发展了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高低”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4 人口转变理论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布莱克的人口转变模

17、式出生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高位静止阶段(high stationary)早期扩张阶段(early expanding)后期扩张阶段(late expanding)低位静止阶段(low stationary)减退阶段(diminishing)LSHSEELE死亡率死亡率出生率出生率D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4 人口转变理论 指标指标原始静止原始静止时期时期前现代前现代时期时期转变时转变时期期现代时现代时期期现代静止现代静止时期时期出生率出生率()50.050.043.743.745.745.720.420.412.912.9死亡率死亡率()50.050.033.733.715.715.

18、710.410.412.912.9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0.00.010.010.030.030.010.010.00.00.0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我国学者王洪春等从目前世界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阶段和状态判断,认为人口再生产类型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类型类型出生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寿命寿命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很高:很高:4545很高:很高:4545极低:千年极低:千年1 1极短:不足极短:不足2020岁岁农业社会农业社会高:高:3535高:高:3030低:低:5 5短:短:3030岁岁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高:高:2

19、525低:低:1515高:高:1010延长:延长:5050岁岁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低:低:1515低:低:1010低、零:低、零:1010较长:较长:6565岁岁后现代化社会后现代化社会较低:较低:1010较低:较低:7 7低、零:低、零:55很长:很长:8080岁岁较远的未来较远的未来极低极低极低极低零零更长更长4 人口转变理论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西北欧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印度模式:生育控制较弱5 人口转变模式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人口转变的第一个目标是大幅度抑制死亡

20、率。这一目标在20世纪后半叶已基本实现。人口转变的第二个目标是在降低死亡率之后降低出生率,使二者趋于平衡,使人口总量回复到更高层次的静止状态。人口转变就是一条通向现代静止人口或稳定人口之路。这种人口状态以总量和自然结构趋于稳定、合理为其特征。6 人口转变实现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7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第四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7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中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转变速度快 人口转变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人口转变的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只起次要作用速度快,不平衡,可逆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