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05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05章.ppt(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劳劳 动动 管管 理理第一节第一节 劳劳 动动 定定 员员v劳动定员是指:社会组织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根据既定的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规定各类人员的数量界限和质量标准的活动。劳动定员是社会组织在用人方面的一种标准。v一、定员的作用和意义一、定员的作用和意义1.定员是组织生产的科学依据2.劳动定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3.劳动定员是加强劳动纪律的基本保证4.劳动定员是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条件 v二、劳动定员的原则二、劳动定员的原则v1.先进性原则先进性原则v劳动定员水平要有先进性:劳动生产率愈高,用人相对就少。定员水平的先进性表现在横向比较
2、与纵向比较两个方面。所谓横向比较是与同行业生产条件相当的社会组织比较,看是否达到了行业的最高水平。纵向比较是与自身历史比较,看是否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v2.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v劳动定员水平要科学合理。社会组织定员要满足正常生产对各类人员的合理需求,做到事事有人做、有人负责。单位各类定员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确定非直接生产人员与直接生产人员的合理比例要以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原则;要注意基本工人与辅助工人的合理比例;还要注意各类人员内部各工种之间的合理比例。v3.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v劳动定员要保持相对稳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为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需要,定员标准要适时地进行调整,但是定员
3、一经确定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随意改变。v三、劳动定员的范围三、劳动定员的范围 v劳动定员是社会组织根据生产方向、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根据劳动定额的定员标准以及组织经营管理的层次和机构设置等方面来编制的。它规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和定技术条件下组织各部门应当占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因此,定员是社会组织实现分工协作,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v社会组织的定员范围包括进行正常的常年性生产所需要的全部员工。从员工工作岗位的性质的特点来看,包括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这些人员是企业正常生产所必需的,都属于定员范围。v当然,有些单位还有些“其他人员”,包括农副业生产
4、人员、援外人员、休6个月以上长期病伤假人员、外出学习人员、外借人员、关停企业留守人员和待分配人员等,这些不应包括在社会组织定员的范围内。v社会组织劳动定员不包括为外单位培训和准备输送的后备人员,也不包括为临时性生产和工作所招用的人员。v定员范围与组织的用工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常年性生产或工作岗位上配备的人员,既可以是固定职工,也可以是临时工和合同工。学徒工在顶岗位生产时,才计算定员。v四、劳动定员的标准四、劳动定员的标准v定员标准亦称定员示范标准,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对不同社会组织的同类型岗位的人员配备制定的统一的用人数量标准。定员标准可以为社会组织定员方案提供依据并作为主管部门考核企业定员水
5、平的尺度,同时可以为单位新建和扩建定员提供依据等。v1.定员标准的类型定员标准的类型v定员标准按其实施的范围和层次级别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定员标准、行业定员标准、地方定员标准和企业定员标准四种。v定员标准按其综合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项定员标准和综合定员标准,前者是对某些设备、岗位和产品规定的定员标准;后者规定了某类人员或企业全部人员配备的标准。v定员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效率定员标准、设备看管定员标准和比例定员标准等。v定员标准中,由于影响人员多少的因素不同,有的要根据影响程度分别确定。如炊事人员的定员标准需要根据用餐人数和开放次数分成几组,分别确定用人的数量。定员标准中的人员数量,有的用绝对值
6、表示,有的用相对值表示,有的还要规定幅度。幅度中的低限是多数社会组织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一般水平,高限则是社会组织要经过持续努力,方可接近或达到的水平。v2.制定定员标准的指导思想制定定员标准的指导思想v首先,要有明确的效率意识。既要节约用人,又要保证社会组织生产经营的需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v其次,要明确编制定员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目标、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为此,应选择最佳方案。定员标准的水平如一时达不到,可以通过一定努力逐步达到,以促进社会组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劳动条件,调整劳动组织,以达到节约用人、提高效率的目的。v3.制定定员标准的基本原则制定定员标准的基本原则(1)定员标准水平应
7、先进合理。只有水平先进合理,才能发挥标准的目标、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在合理可行的基础上,社会组织的定员水平可以超过国标、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定员水平。(2)编制定员标准的依据要科学、充分。标准的编制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先进且行之有效的资料,制定出科学并合理可行的定员标准。(3)定员标准的形式要简明、适当。社会组织应根据各自的生产特点选择适当的定员标准形式。标准的形式应表现直观,使用方便。(4)定员标准应符合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要统一,各项内容相协调;有关工种名称、岗位划分、工作范围、技术要求等应与其他有关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规定保持一致,以保持标准之间的
8、协调统一。v4.定员标准的管理定员标准的管理(1)定员标准的组织管理。国家技术监督局已明确,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的管理权归劳动部管理,由劳动部统一发布定员定额的编码和代号。社会组织的劳动定员管理应由其人力资源部门归口管理。(2)定员标准的贯彻实施。定员标准制定后,单位应组织各有关方面,严格按标准配备人员。一时难以达标的,应帮助其积极创造条件限期达标,并规定必要的奖罚政策。(3)定员标准的修订。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改善、先进方法的应用推广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的改进等,定员标准应及时进行修订。定员标准的修订过程,就是定员标准制定、贯彻实施及修订的反复循环过程,也是定员标准水平不断
9、提高的过程。(4)定员标准的考核。社会组织劳动工资部门通过统计分析、现场调查等手段,对定员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考核应与奖罚制度结合起来,对节约用人的单位进行奖励,对超员单位进行处罚。(5)调剂余缺,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社会组织内部由于生产及劳动条件变化等因素,部门、工种或工序间出现劳动力不平衡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定员管理部门要及时予以调剂。v五、劳动定员的方法五、劳动定员的方法v1.效率定员法效率定员法v这种方法是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计算定员。效率定员法适用于一切能够用劳动定额表现生产工作量的工种或岗位。其计算公式是:v公式中,工人劳动效率用劳动定额乘以定额完成率计算。v由于劳
10、动定额的形式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因此、生产任务和工人劳动效率,可相应按工时或产量表示。不论用产量定额或工时定额计算得出的定员人数应该是相等的。v2.设备定员法设备定员法v这种方法是根据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所必须开动的设备台数和班次以及工人看管设备的定额状况计算编制定员的方法。设备定员法适用于操纵设备作业工种的定员。计算公式是:v在公式中,机器设备台数和开动班次,需要根据设备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来计算,不一定是实有的机器设备台数,因为备用设备不必配备人员,有时生产任务不足又不必开动全部设备。不同的机器设备必须开动的台数,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一般要根据劳动定额和设备利用率来核算单台机器、设备的生产能力
11、,再根据生产任务来计算开动台数和班次。v3.岗位定员法岗位定员法v这种方法是按岗位定员标准、工作班次和岗位数计算编制定员的方法。岗位定员法适用于在大型装置性生产、自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以及某些看守性岗位的定员。对于多岗位共同操作的设备,计算公式是:v对于单人操纵设备的工种,如天车工、皮带输送机工等,主要根据设备条件、岗位区域和工作量,实行兼职作业和交叉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定员。v4.比例定员法比例定员法v这种方法是以服务对象的人数为基础,按定员标准比例来计算编制定员的方法。比例定员适用于从事辅助性生产或服务性工作的单位的定员。这种定员方法的出发点是某种人员的数量随社会组织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
12、员总数的增减而增减。如炊事人员与食堂就餐人数之间,幼托人员与入托儿童人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定员法来计算定员。v5.职责定员法职责定员法v这种方法是按照既定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范围以及机构内部的业务分工和岗位职责来确定定员。职责定员法适用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按这种方法定员时,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考虑本企业的规模、生产管理的特点和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等因素,既要做到定员精干,又要保证事事有人做。v以上各种定员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社会组织内各单位以及各类人员的特点,灵活加以运用,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由于行业的不同,在生产工人的定员中,不同的
13、企业可能采取不同的定员方法,如制造企业以效率定员为主,如冶金企业则以岗位定员为主。v六、定员的制定、执行、调整和日常管理六、定员的制定、执行、调整和日常管理v劳动定员的制定要按照先进、合理、稳定的原则进行。既要考虑到现实的技术和组织条件,又要充分挖掘劳动潜力,使定员建立在尽量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发挥职工潜能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参照主管部门下达的定员标准,并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和本组织历史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合理安排基本工人与辅助工人的比例、基本工人和辅助工人内部各工种间的比例、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固定员工和临时工之间的比例以及女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等。v确定定员需要做的工作
14、如下。(1)落实各种与定员有关的技术组织措施,如整顿劳动组织、实现技改项目等。(2)妥善安置、分流超过定员的冗余人员。如辞退和减少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建立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余缺调剂和支持新建扩建项目、组织轮训等。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应当建立一种机制,即把那些表现不好的人员和确实无法安排的人员辞退到社会上去。(3)做好劳动力的日常平衡和调剂工作。定员确定以后,不要随意抽调生产工人从事非生产劳动,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更不能随意从下属单位抽调人员。v调整定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定员是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制定的。随着生产任务、机器设备、工艺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劳动者业务
15、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定员也要随之作相应的修改。否则,定员就会流于形式。但是,定员的调整频率不能过快,以免失去稳定性以致增加不必要的管理工作。v定员的日常管理,包括:掌握员工动向,检查定员执行情况,了解生产和人员变动情况,研究进一步挖掘劳动潜力的措施,统计、汇总和积累有关人员数量和结构的资料等,这些都将为制定和修订定员方案提供依据。第二节第二节 劳劳 动动 定定 额额v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或者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必需的劳动消耗的规定标准。v一、劳动定额的作用一、劳动定额的作用(1)劳动定额是社会组织合理组织生产劳动的重要依据。任何集体的生产劳动都必须要有组织
16、地进行,使每个个体的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协调一致。劳动定额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中起着双重的量化的作用:一方面它确定一个劳动者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规定职责的数量标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核算和平衡各工种、工段、车间和部门之间劳动量的比例以及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即劳动定额合理地规定了完成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各项工作的劳动消耗量(一般是指工时消耗),这就为生产过程组织提供了时间安排的依据,使整个过程能够连续地、按比例地均衡进行。同时也为合理配备车间和班组的劳动力,做好劳动定员工作提供了计算的依据。随着现代化分工日益深化、细化,在协作的条件下,劳动定额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比例性的作用日益显著。所以,只有有
17、了劳动定额才可以合理地配置人员、设备与场地,保证社会组织生产得以连续、协调地进行。(2)劳动定额的制定有利于提高社会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定额是衡量社会组织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准,没有劳动定额指标也就没有了衡量劳动生产率的尺度。社会组织可以通过采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和以劳动竞赛以及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方式来突破原劳动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保持同行业中的先进水平。(3)劳动定额是社会组织实行经济核算、成本管理的基本计算单位。社会组织为了用较少劳动投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为计算和比较工人在生产中的劳动成果,为反映车间和班组的劳动消耗所进行的经济核算,必须要以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为前提。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的消耗,
18、车间之间、企业之间的产品转移计价都必须以劳动定额为标准。没有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就难以反映单位产品的成本。劳动定额直接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与经济核算的准确程度。(4)劳动定额是社会组织计划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劳动定额是计划管理的基础。在计划管理中,编制生产、成本、劳动、财务计划及作业计划,进行生产能力的平衡都是以劳动定额为依据的。社会组织没有合理的劳动定额就不可能编制出正确的生产计划、劳动计划、成本计划与财务计划,也不可能真正实施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是社会组织计划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同时它还促进了计划管理水平的提高。(5)劳动定额是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分配原则和衡量
19、劳动者贡献大小并实行奖励的依据。无论采用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制,个人的劳动量与他所得到的报酬都是以劳动定额为计量标准的。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既反映了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又反映了社会组织实际的技术水平。要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就必须以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来衡量劳动者为社会组织提供的劳动量,实行多劳多得。同时,不同的定额水平,也是反映工人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可以说,劳动定额是衡量劳动者劳动付出的尺度。有了这一尺度,社会组织就可以根据劳动者完成的定额考核来评价职工劳动,确定劳动者所应得到的工资与奖金的数额,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v总之,劳动定额的制订和管理是社会
20、组织生产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定额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产成本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做好定额工作必须要与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做好定额工作也是社会组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劳动消耗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定额在现代生产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v二、劳动定额的种类二、劳动定额的种类v1.时间定额时间定额v时间定额(亦称工时定额)是规定单位产量或完成一定量工作所需的时间。时间定额是计算产量定额和其他定额的基础。劳动定额是生产一定量产品或完成一定量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具体地说,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应当生产多少产品或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应当
21、用多少时间。它体现的是生产量与相应的劳动时间消耗之间的关系。由此可得出劳动定额的两种基本表达形式:用时间表示的劳动定额,称时间定额或工时定额;用产量表示的劳动定额,称产量定额。v2.产量定额产量定额v产量定额(亦称工作量定额)是规定单位时间所必须完成的产量或工作量,又称为工作量定额。它和时间定额成倒数关系,多适用于基本生产工人,和时间定额是两种基本定额表达形式。至于在生产实际中选择何种定额形式,要根据产品结构和企业生产类型确定。一般来说,产量定额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类型的企业;时间定额适用于成批或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v3.操作定额操作定额v操作定额是为某些特定操作工种规定的工作数量。一是看管定
22、额,是规定为单位设备、工作场地和其他生产单位服务的时间或数量,多用于辅助工人和多机床看管工人;二是销售定额,是规定完成销售额多少的定额;三是设计定额,是规定设计人员要完成的设计定额。v4.服务定额服务定额v服务定额是规定为一定数量员工或集体单位如班组、工段和车间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的数量,多适用于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v5.人员定额人员定额v人员定额是规定为完成一定工作量或管理职能而确定的员工人数,适用于完成工作任务时间不稳定的服务工作的工人或职员。v三、劳动定额的制定三、劳动定额的制定v1.制定劳动定额的原则制定劳动定额的原则(1)制定定额必须走群众路线,使劳动定额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2
23、)确定定额水平应有科学根据,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做到先进合理。(3)同一企业内,各个车间、班组、工序间的定额水平必须平衡,要保证相同工作定额水平的统一。(4)定额工作必须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励职工积极性,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方针为目标,结合社会组织实际情况,逐步健全,不断提高。v2.制订劳动定额的要求制订劳动定额的要求(1)定额水平必须先进合理。定额水平是社会组织在一定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的条件下定额达到的高低程度,定额水平必须做到先进合理。先进,就是定额能充分反映新的生产水平。即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组织条件、先进的操作方法和先进的工作经验。要不断总结和推广节约劳动资源的先
24、进经验,发挥劳动生产力的潜能,保持劳动定额的高效率。合理,就是要结合社会组织现有的生产水平。定额应是绝大部分工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和突破的水平,另外还要考虑到职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如要考虑一定的劳动休息制度等。v先进合理的定额水平应该在既能比较确切地反映社会组织现有劳动生产率,又充分考虑到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积极因素。换言之,就是正常条件下大多数工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部分先进工人能够超过,少数后进工人能够接近的水平。(2)制定定额必须“快、准、全”。快,就是要迅速及时,方法简便易行,工作量小,及时满足生产和管理上的需要。准,就是制定劳动定额要有科学依据,能正确反映生产技术水平,务求做到
25、先进合理。所谓科学依据主要是指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质量标准、以往定额完成情况的记录与统计资料以及同行业、同工种在相近条件下的定额参考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定额制定的准确。全,就是凡是需要和有可能制定劳动定额的产品、车间和工种都要有定额。v在“快、准、全”三者中,准是定额的关键,决定了定额制定的水平。由于各社会组织生产类型不同以及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不同,要按实际情况掌握定额的准确程度。(3)定额水平必须综合平衡、协调一致。定额的平衡是指社会组织内部产品之间、车间之间、工种之间、工序之间完成定额的可能性大体一致,以免产生生产忙闲不均,奖励苦乐不均的现象,影响员工的劳动积极性。v对于相同、相近的工作,同
26、一个工序、同一个产品,劳动定额要基本统一;对于不同的工作,劳动定额水平要均衡。不能因工人技术水平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定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定额真正反映生产组织水平,起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v3.劳动定额制定的影响因素劳动定额制定的影响因素v从技术依据方面看,影响劳动定额的因素有三种:一是生产条件,如设备和工、模具的技术性能,原材料、燃料、协作件的质量以及工艺加工特点等;二是劳动工作地状况,如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状况;三是劳动者的状况,如劳动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经验和体质状况等。因此,制定劳动定额一定要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并充分考虑挖掘生产的技术潜力。一般来说,制定劳动定额工作的重
27、点要放在操作动作研究、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工具和设计等方面。v四、劳动工时的构成四、劳动工时的构成v为了制定科学、先进、合理、一致的劳动定额,必须对员工在生产或工作中的全部工作时间,也就是工时消耗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确定哪些工时消耗是必须的,哪些工时不是必须的,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工时消耗,减少和消灭工时损失。v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工时消耗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v1.定额时间定额时间v定额时间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工时消耗。它是由作业时间、布置场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和准备与结束时间四个部分组成的。(1)作业时间。指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工艺过程所消
28、耗的时间,它是定额时间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作业时间按其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基本时间。即直接执行基本工艺过程,用于改变劳动对象的性质、尺寸、形状、外表或组合位置等所消耗的时间。辅助时间。即为保证完成基本工艺过程而进行的各种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作业时间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机动时间、机手并动时间和手动时间。v对每件产品来说,作业时间越少越好,对整个工作来说,作业时间占的比重越大越好。在作业时间中,辅助时间所占的比重越小越好。辅助时间大都是手动的,在少数情况下也有机动的和机手并动的。因此,要注意改进操作方法,并采用新工艺,改进设备和工具,利用基本作业时间中的机动时间交叉地进行辅助工作以缩短辅助时间。(2)
29、布置工作地时间。工人用于整理和布置工作地,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及良好环境所需要的时间。按其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组织性布置工作地时间。指用于上班和下班的准备与结束工作,以及交接班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这部分时间随轮班而重复出现。技术性布置工作地时间。指为了维护技术装备处于正常状态所消耗的时间。(3)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在生产中,为了使工人保持充沛的精力而规定的适当休息和生理需要所必须消耗的时间。这类时间一般根据劳动条件、劳动繁重程度、劳动危险性以及环境因素分别规定。它可以按照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来确定,这个百分比也叫休息与疲劳宽裕。(4)准备与结束时间。在工作时间内,工人为完成一批产品或某项任务,事先
30、进行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工作开始前接受任务、熟悉图纸、领取材料、调整设备等。工作后卸下工具、办理工件交验手续等。这部分时间的特点是每加工一批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只消耗一次,在大量生产条件下,这部分时间分摊到每一产品上很少,可以不予计算。v此外,对某些产品生产来说,由于工艺程序的需要,还存在不可避免的工艺性中断时间。如铸件浇铸后所需的冷却时间,煤矿井下打眼放炮后所需的排除炮烟的时间等。v2.非定额时间非定额时间v非定额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班内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工作所消耗的时间或停止工作的时间,这并不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的时间,它包括停工时间和非生产工作时间。(1)停工时间。工人
31、在工作时间内因某种原因中断生产活动所损失的时间。造成这部分工时损失的原因是:组织管理或生产技术准备不善,或由外部条件造成,如停工待续、停电、机器设备故障停工以及工作时间开会学习等。工人违反劳动纪律造成,如迟到、早退、串岗、办私事、干私活以及违反操作规程酿成事故等。(2)非生产工作时间。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做本职以外工作或不必要工作的时间,也称无效工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生产组织管理不善,如抽调工人做非本职工作,生产过程中整修工具,寻找工具等。工人操作失误造成工件返修和其他的时间浪费等。v五、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五、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v1.经验估工法经验估工法v经验估工法是由定额员、技术员、有经验的老
32、工人根据产品(零件)的图纸、工艺规程或实样凭过去的生产经验,并考虑到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工艺装备、产品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时行分析后直接估算定额的一种方法。经验估工法又可分为综合估工法、分析估工法和类比估工法。v综合估工法又称粗估工法,是对整个工序进行粗略估计。分析估工法又称细估工法,是把要制定定额的活动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对各部分的工时进行估计然后再累加。类比估工法是对类比相似零件的定额进行估计的一种方法。v经验估工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方法容易掌握,制订时间短,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上快和全的要求。但是,容易受估工人员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制定出的定额容易出现偏高或偏低现象,准确性差,
33、定额水平不易平衡,缺乏先进性。经验估工法一般多用于多品种,少批量,定额基础工作较差的条件下,如新产品试制和一次性定额的制定或新制定定额的社会组织。v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v统计分析法是社会组织根据过去生产(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同类型产品或零件、工序的实耗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和整理,计算出平均先进的消耗水平,以此为依据并考虑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变化,制定或修订劳动定额的方法。v运用这种方法,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先求平均数,在计算平均数的基础上,求出平均先进数,再结合考虑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可能提高的因素来确定新的定额。v这种方法从20世纪
34、50年代开始采用,其特点是简单易行、工作量小。它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比经验估工更能反映实际情况。v但是统计资料只能反映过去达到的水平,而且统计数据中可能包括有不合理的或虚假的因素,如损失工时或加班加点的工时等,从而影响定额制定的准确性。v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比较健全的社会组织。v3.类推比较法类推比较法v这种方法是以现有同类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的方法。作为依据的定额资料有:相似的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工时定额;类似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实耗工时资料;典型零件、
35、典型工序的定额标准。用来类比的两种产品必须具有可比性。v类推比较法的步骤是把产品结构和工艺相似的零件进行分组排列,从各组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根据其直径、长度、精度和重量等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按照工序制定出典型定额标准,然后根据典型定额来比较类推制定出同类型零件的工序定额。v类推比较法兼顾了经验估工法和统计分析法的内容。它的优点是制定定额简便易行,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只要典型工序、典型零件选择得当,对比分析细致,就可以较好地保证定额的水平,而且工作量较小。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同类型产品、零件较多、批量较少的企业和生产过程。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程度越高,相似的零件越多,使用的范
36、围也就越广泛。v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典型零件、典型工艺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受可比性的限制,不能广泛应用。如果典型零件、典型工艺选择不当或对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考虑不充分,会影响定额的准确性。v4.技术定额法技术定额法v技术定额法是在分析技术、组织条件和工艺规程、总结先进经验、尽可能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生产条件和工艺操作方法,对组成定额的各部分时间,通过分析计算和实地观察来制定定额的方法。这是制定劳动定额的比较科学的方法。v技术定额法又分为分析研究法和分析计算法。分析研究法是用测时和工作日写实等方法,来确定工时定额各部分时间。现代的分析研究法还应用人体工程学和数学工具对工
37、作进行分析研究,使之更合理也更科学化。“动作与时间研究”这门学科为确定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提供了科学的依据。v分析计算法则是根据定额手册中提供的各项定额标准,通过计算来制定定额的方法。如机械加工,可以根据工艺规程,从定额手册中找出相应的定额标准。(1)技术定额法的步骤。首先,分解工序。一般将工序分解为工步、操作、综合操作、动作和动作单元等。进而分析工序结构,取消不合理的、多余的操作和动作,重新组合,使操作方法趋于合理化。其次,分析设备工具状况,主要分析设备工具的性能和技术参数,充分发挥现有设备和工具的效能,尽量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规程。再次,分析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状况。主要分析了解劳动分工和协作及
38、车间布局是否合理,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设备的性能、精度和加工技术等级要求是否相适应,工作地的布置和供应服务状况,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对操作者的工作有无影响,推广先进经验的可行性等。最后进行实地观测和分析计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工作日写实,测时摄影,录像和分析计算等方法,定出该项作业的各部分工时消耗的数值。(2)技术定额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这种方法的优点有:技术定额法是定额制定方法中最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它重视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操作方法的分析,制定的定额比较准确;由于采用比较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使劳动定额水平容易做到先进合理;复杂的定额工作能条理化、定量化;便于掌握定额水平,有利贯彻执行,并能
39、保持车间、工种、产品间定额水平的平衡。v其局限性在于制订方法比较复杂,工作量大,难以做到迅速及时,对定额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v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比较正常,产品品种少,生产批量大和流水线作业的企业。它的实行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各项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劳动组织的完善。现代化的生产管理,要求企业组织应努力创造条件,推广和运用这种科学的方法。v以上几种定额制定方法各有适用的范围,具体区别见表5-1。表5-1 各种定额制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制定方法适用范围经验估工法 多品种、小批量、单件生产 新产品试制 一次生产和零星任务统计分析法 大量、成批生产 经常重复的产品 修改
40、老产品定额类推比较法 多品种、小批量、单件生产 有相似类型的产品 新产品试制(有可比性的)技术定额法 大量生产适用详细定额标准 成批生产适用概略定额标准 品种少,大量生产,流水线,自动线,关键工件或工序第三节第三节 劳劳 动动 组组 织织v劳动组织是以劳动力为中心的劳动过程的组织。劳动组织工作就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单位的内外条件来合理地处理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劳动者在空间(如工作地、工作组等)和时间(如轮班等)上有效地结合起来。v一、劳动组织的作用和任务一、劳动组织的作用和任务v1.劳动组织的作用劳动组织的作用v劳动组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
41、重要内容。它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合理组织劳动,提高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劳动生产率。具体表现为:第一,通过科学分工和严密协作,可为保证企业进行正常生产提供必要条件。第二,通过合理配备人员,做到人事相宜,既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技能和专长,又能提高组织的能效。第三,通过分工协作,可以充分利用工时,避免窝工浪费,节约使用劳动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v2.劳动组织的任务劳动组织的任务v劳动组织包含劳动定员编制、作业组的组织、工作轮班的组织和工作地的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它的具体任务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正确配备员工,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专长和积极性。要达到这一点,必
42、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劳动分工。社会组织按照技术内容进行劳动分工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的要求是,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工种分开,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把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开,把技术等级高的工作和技术等级低的工作分开;第二,正确地配备工人,做到人事相宜,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可以使每个工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积极性,每个工人都有足够的工作量,同时也使每个工人都有明确的责任。(2)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劳动组织,合理组织生产,保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一般来说,合理组织生产有四方面的要求:第一,应当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这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是提高生产连续程度的重要手段
43、,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劳动组织形式。第二,应保持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即生产过程在时间上要保持平行进行。生产过程的平行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项活动、工序在时间上平行地运行,在同一时刻各道工序都在进行作业,这样才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v第三,要保障生产过程各阶段及各工序的相互协调性。协调性是要保持各工序生产能力的合适的比例关系。造成不协调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设备、人力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作业组班次配置的比例失衡。所以有时也将生产过程的协调性称为生产过程的比例性。上述配置问题在工艺过程的设计中就要充分予以考虑。而且由于操作者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升级换代与技术革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都需要在劳动组织日常管理
44、中通过加强过程监控与计划管理,不断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来解决。第四,生产过程应当保持均衡性。均衡性也是生产过程组织的重要要求。均衡性是指生产过程的节奏,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要保持产品生产数量的均衡。否则,生产组织不均衡、节奏紊乱,不利于资金的调配和产品质量的保证,降低了产品生产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这也需要劳动组织来加以解决。(3)正确处理工人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做好工作的组织工作,保证生产第一线劳动效率的提高。v二、工作地的组织二、工作地的组织v1.工作地组织的意义和要求工作地组织的意义和要求v工作地是工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场地。它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包括机器设备和工艺设备、劳动对象包括材
45、料毛坯和半成品三方面所构成的,占有一定面积的空间。v工作地的组织就是在工作地上,合理安排工人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组织工作。合理地组织工作地,可以减少工人的多余动作、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使工人能够在方便、有效和安全卫生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生产,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v工作地组织要搞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作地组织最便利于工人进行操作,节省工时;第二,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充分地利用机器设备,尽可能地节约生产面积;第三,保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保证工人的安全和健康。v2.工作地组织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地组织的具体工作内容(1)合理装
46、备和布置工作地。工作地的装备一般根据工艺技术和安全防护要求而定。装备一般包括:生产设备、工具、防护装置、监控仪表、运输工具、检验工具、工位器具等。合理布置工作地,即要求合理安排各种装备和原材料、毛坯、半成品,科学地确定劳动者的工作位置等,通过合理布置工作地,为工人操作符合操作规程和动作经济原理制造条件。(2)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根据生产和劳动保护的要求,工作场地必须保持整洁、卫生、明亮、舒适、安全,具有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气氛。v工作地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要符合国家工业卫生的统一规定及标准;工作地的噪音、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工作地还可以采取不同的色彩、图
47、画以增加环境的美观程度。(3)组织好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工作。工作地所需原材料、毛坯、半成品、工具、图纸等要按质按量及时供应,按指定地点码放整齐,交接清楚,并做好设备检修、运输、化验、计量和其他服务性工作。v三、工作组和工作轮班的组织三、工作组和工作轮班的组织v1.工作组的组织工作组的组织v工作组又称作业组,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为完成某项工作而相互协作的有关工人组织在一起的劳动集体。v在工作组内,每个工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由组长负责领导生产,保证协调。工作组的规模比生产小组小,在一个生产小组中,可以有多个工作组。v工作组可以作不同的分类:第一,按工人的工作组成情况分为专业工作组和综合工作组
48、。第二,按是由一班工人还是三班工人组成分为轮班工作组和圆班工作组。v2.工作轮班的组织工作轮班的组织v工作轮班是劳动协作在时间上的表现形式。工作轮班制的组织是指在工作日内组织不同班次生产的劳动协作,反映了劳动分工与协作在时间上的联系。v工作轮班种类主要有两班制、三班制、四班制。v选择何种工作轮班制,取决于具体生产条件的要求:第一,生产工艺连续性的要求。第二,充分利用机械设备的要求。第三,其他生产条件限制的要求,如榨糖厂、酿酒厂必须在原料收获季节昼夜不停地生产。v合理地组织轮班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证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优化配合,降低倒班造成的员工生物钟紊乱以及夜班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对工作
49、的影响。第二,保证合理地使用生产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源。v四、劳动协作的时间组织四、劳动协作的时间组织v劳动协作的时间组织包括工作时间制度和工作轮班组织两大部分内容。其任务是协调劳动过程,使工时得以充分利用,并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v1.工作时间制度和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制度和工作时间v工作时间制度是指对工作时间长度、休假和上下班时间、工作班内的休息等方面的规定。v工作时间亦称制度工作时间,规定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从事生产劳动或工作的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当以工作日表示时,则需明确工作日长度,即在工作日内工作的小时数。v工作时间不能无限延长,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它的最高界限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极限。
50、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假制度一般由国家法律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制度。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如果工作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用人单位就要发放加班工资,且每人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个小时。v另外,还有计薪工作时间,这是用来计算劳动者每小时和每天工作的“基薪”,用基薪乘以200%或300%,则分别为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加班工资。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需支付薪酬,因此除双休日外,其余时间都是计薪工作时间。全年的计薪天数为:365天104天261天。再除以12个月,每个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劳动者的日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