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 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 4 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
2、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3、。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 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 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
4、异性和独立性。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
5、的批判。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z.-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
6、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11、【三*义】即民族主义、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
7、主观能动性。13、【中庸】儒家的哲学*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
8、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
9、志和鬼神的存在。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z.-19、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 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10、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 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
11、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 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离坚白”;)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
12、为例,阐述了他的 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
13、*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围,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无名,实谓也”。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
14、名称只能有.z.-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它所主*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
15、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 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 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体用一源”的不
16、同在于:程*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现代心学与理学)2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 475 年前后)。共20 篇,492 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6、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17、。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27、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28、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
18、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z.-第一讲:绪论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2.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3.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4.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第二讲老子1.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2.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1.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2.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第四讲:孔子1.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2.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3.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
19、利”思想。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第六讲:孟子1.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2.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2.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3.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3.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4.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第九讲:管子1.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2.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3.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第十讲:荀子1.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2.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3.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
20、静”思想。第十一讲:韩非子1.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2.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3.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第十二讲:董仲舒.z.-1.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2.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3.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第十三讲:王充1.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2.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3.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第十四讲:王弼1.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2.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3.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第十五讲:裴頠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2
21、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第十六讲:郭象1.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2.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3.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4.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1.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2.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3.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4.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5.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2如何理解惠能的顿悟成佛”思想。3如何理解惠能的自性真空”思想。4如何理解惠能的无念为宗”思想。5如何理解惠能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第十九讲:*载1.如何理解*载的太虚即气
22、”思想。2.如何理解*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3.如何理解*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思想。第二十讲:二程1.如何理解程颢的天理”思想。2.如何理解程颐的理气论思想。3.如何了解程颐的两种人性:天命之谓性”与生之为性”。第二十一讲:*熹1.如何理解*熹的理气观。2.如何理解*熹的辩证法思想。3.如何理解*熹的格物致知”思想。4.如何理解*熹的知行观。.z.-5.如何理解*熹的人性学说。第二十二讲:陆九渊与王阳明1.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2.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3.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4.如何理解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格物”说。第二十三讲:颜元1.如何理解颜元的理气融为一
23、片”。2.如何理解颜元的非气质无以见性”。3.如何理解颜元的格物”观。第二十四讲:戴震1.如何理解戴震气化即道”的思想。2.如何理解戴震的生生而条理”思想。3.如何理解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4.如何理解戴震的理存于欲”思想。第二十五讲:康有为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以元为体”的形而上学思想。2.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3.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学说。4.如何理解可以外的仁爱”学说。第二十六讲:章太炎1.如何理解章太炎的凡物之初,只有阿屯”的形而上学思想。2.如何理解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3.如何理解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思想。第二十七讲:孙*1.如何理解孙*的三*义”思想。2.如何理解孙*的知难行易”说。3.如何理解孙*的民生史观”。.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