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详细梳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知识点详细梳理.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知识点详细梳理高中语文知识点详细梳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
2、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
3、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
4、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1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
5、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误用频率较高成语易记口诀误用频率较高成语易记口诀1颐指气使态度傲2未雨绸缪先准备3改弦更张制度变4改弦易辙态度变5出奇制胜不带宾6评头品足挑毛病7不
6、绝如缕声细长8文不加点一气成9敬谢不敏婉推辞10 屡试不爽都不错11无可厚非本有错12耸人听闻多夸大13知微见著小见大14 不刊之论删不得15釜底抽薪才彻底16扬汤止沸不彻底17明日黄花今日凋18 汗牛充栋藏书多19罄竹难书罪恶多20无所不至坏事多21始作俑者是首恶22 休戚与共同祸福23不负众望不辜负24不孚众望人失望25师心自用太自负26 不瘟不火恰到好27不赞一词文章妙28狗尾续貂坏接好29不可理喻太蛮横30 闪烁其词话含糊31左右逢源事圆滑32如沐春风受教化33良莠不齐藏好坏34 不容置喙没机会35胸无城府无心机36拍案而起愤怒极37不绝如缕情势急38 空穴来风有根据39首鼠两端迟不决
7、40风声鹤唳太惊恐41韦编三绝太刻苦42 白驹过隙时间快43振振有词强夺理44庆父不死制动乱45谦谦君子有礼貌46 浅尝辄止重表面47倚马可待文思敏48如丧考妣死父母49同舟共济共患难50 万人空巷真热闹51穷形尽相文细腻52骇人听闻真正怕53首当其冲遭头炮54 相敬如宾是夫妻55鳞次栉比屋多齐56不名一文是贫穷57弹冠相庆是小人58沆瀣一气是小人59以邻为壑嫁祸人60城下之盟受屈辱61粉墨登场坏人上62 望其项背可赶上63耳提面命老教少64十室九空人口少65微言大义意义深66如履薄冰心谨慎67噤若寒蝉不敢声68炙手可热有权势69安步当车好闲适70 目无全牛技艺熟71甘之如饴苦中甜72不以为然
8、不赞同273悟77狭81疑85意89则93直97天马行空诗书文74 登堂入室讲学问75美轮美奂指房屋76执迷不悟不省不翼而飞找东西78 不胫而走是消息79殚精竭虑要学习80鸡肠小肚心胸空谷足音难得讯82 苦心孤诣勤钻研83饮鸩止渴喝毒药84瓜田李下受怀处心积虑带贬义86 石破天惊指文议87不以为意不在意88差强人意还满火中取栗被利用90 师出有名有理由91安土重迁思故园92不足为训非准不知所云指说者94 三人成虎谎变真95侃侃而谈理气直96危言危行话事罚不当罪处罚重98 罪不容诛死有余99讳莫如深包不住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训练)一、了解高考要求一、了解高考要求鉴
9、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诗歌鉴赏知识积累二、诗歌鉴赏知识积累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同学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学习起来倍感困难,所以最好是掌握诗歌的一些相关知识。(一)语言风格: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可分成如下几种: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平
10、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自居易的诗。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二)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11、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2、常见表现手法:(1)整体了解:起兴、渲染、烘托、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主客移位、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2)具体感
12、知常见表现手法: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发的感情寄予在所绘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该诗中作者通过塑造为了众生能吃饱饭而艰苦劳动,以致疾病缠身的老牛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愿为天下百姓奉献终身的思想。对比对比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表现作者倾向的写作技法。例: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粘泥,鳞鳞居大厦。该诗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烧瓦的人辛苦劳动却没有瓦房住,后两句写不烧瓦的人手不沾泥却住着大瓦房。批判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劳而无获
13、,饱受剥削,而少数剥削者却不劳而获,尽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衬托衬托衬托即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一事物为辅,突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例: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空荡荡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听到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用“有声”反衬“无声”。后两句写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明衬暗。虚、实、虚实相生虚、实、虚实相生A A、诗歌中的“虚”、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
14、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
15、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c、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
16、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B B、诗歌中的“实”、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
17、写的现实客观情景。C C、虚实相生、虚实相生“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a、化实为虚4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18、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
19、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字,用九个名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手法。b、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观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在词中,作者
20、抒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实现。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理趣。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新澄澈呢?因为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
21、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读者由此展开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书中吸取新鲜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主客移位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总之,主客移位就是借写对
22、方来表现自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绝句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把诗人独处异乡,又恰逢重阳,因而孤寂无奈的凄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3、4 句诗人高妙地变换了角度:不写自己了,翻转一面,从对面着墨。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不在内。其实还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3、修辞:比喻、讽喻、对比、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叠词等。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时在一首
23、诗歌中并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5(四)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占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1、“柳”。柳是经常入诗的一个特殊意象。因“柳”、“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进入诗中多用以抒
24、发惜别、留恋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即是此类。后来此意象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如2002 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查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后者。2“月”、“霜”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前者如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后者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3松、竹、梅、菊、荷、兰等。这些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来寄寓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节操;唐代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题菊花与菊则以菊喻志,借菊花这一意象,象征诗人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4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或曰落日
25、、落照、夕照、残照)等。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或写悲伤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或写忧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等。5、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黄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关(玉门关)、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吴钩、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的“
2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或批朝廷不关心边关戍卒的冷漠,表对守关将士的同情,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或抒壮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6、鸿雁、杜鹃(子规)、鹧鸪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因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乡之情,如秦观的踏莎行。鹧鸪也可传羁旅乡愁则是因古载“其志怀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鸿雁南北去来,流移不定,故常人诗作征人游子的象征。7蝉。因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
27、常被入诗。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等诗人都曾以“蝉”名篇。有时也用蝉鸣渲染凄凉气氛,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8、秋风多写离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9、燕子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0、红豆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1、长亭长亭多是古代送别的地点,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因而多写送别或离情,如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2、猿啼多写哀愁,如刘长卿
28、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13、乌鸦多渲染荒凉气氛,如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14、黄叶多写旅愁归思,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有时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15、骏马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16、浮云多比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另外,古人还常在诗中以“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白云苍狗”喻世事变幻无常,“孤蓬”喻天涯游子,“袁鸿”喻失所灾民,“巴人之曲(巴歌、巴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莼羹鲈脍”泛指家乡风味,以“双鲤”、“尺素”代书信,用“
29、红豆”、“红叶”称信物,“天狼”代敌寇,“细柳”代军营,“簪缨”代显贵,“南冠”代囚徒,“婵娟”代明月,“绿蚁”代美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五)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6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说来,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
30、诗庄”、“词媚”、“曲俗”。(六)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一)明确写了什么内容。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例: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由题目中的“移家”、“别”可知,本诗是写离开旧居,抒发别离之情的内容。2、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
31、押韵、对仗,因而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语言,其句子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的时候须将这些互有连贯的景物组合起来加以理解。倒装现象。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主要包括倒词、倒句、倒叙三种类型。a、倒词。所谓“倒词”,是指诗人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有意制造的词语错位现象。有时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通常运用倒词手法。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就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的倒装。倒装的目的是为了使“舟”与“秋”、“流”和“留”押韵。有时为了增加诗词的韵味,诗人也采用倒词手法。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
32、颔联:“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香稻”、“碧梧”放在句子前面,强调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凰”都挪到前面去,吟咏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符合秋兴的题目,且达不到诗歌现有的表达效果。其正常语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我们所熟悉的诗词中,采用了倒词手法的诗句还有: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遥望孤城玉门关);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叶
33、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等。b、倒句。所谓“倒句”,是指诗人为了陈述某种特定的关系,将诗词中的前后两句对调的现象。如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就是一个运用倒句手法的典型例子。稍有生活常识的人就知道,只有先听到令人喜悦的阵阵蛙声,然后才会随兴谈及丰收的年景。所以它的正常顺序应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又如李璟山花子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乍看令人费解,甚至错解。其实,这里兼用了“倒词”和“倒句”两种修辞手法。首先“西风愁起绿波间”,应理解为“愁起西风绿波间”。其次两句的关系应理解为:“西风愁起绿波
34、间,菡萏香消翠叶残。”意即让人愁闷苦楚的是秋风在荷花丛中刮过,使荷花香气飘散殆尽,绿色的荷叶渐渐褪去鲜嫩的颜色。c、倒叙。所谓“倒叙”,是指诗人为了强化某种特别的情感,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的现象。先以李煜的浪淘沙为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的上片采用了倒叙修辞,先写梦醒情状,后写梦中况味。开头三句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料峭晓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绝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况让词人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金碧辉煌的故
35、国宫殿里,品味昔日的欢娱与尊严,然而梦醒之后,却是“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这样一倒叙,词人“此7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痛苦情状便宣泄得更加淋漓尽致。再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的上片营造出了一个惨淡凄凉的氛围,下片转入对原因的质问(抑或对往事的追忆)。这里很明显地使用了倒叙手法,叙述秦娥回忆往昔与丈夫在灞陵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以及因为丈夫久出未归而产生的悲苦惆怅。这种倒叙手法的运用,既强化了女主人公落寞孤寂的情怀,又饱含着吊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色彩。(二)寻找诗歌的内涵。读
36、懂了诗歌的表层意义只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应该通过诗句的表层意义去寻找诗歌的内涵,也就是通过作品中叙的事、写的景或形象分析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这才是最终目的。要想准确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在寻找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已知条件(这是有效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借助题干。有时读了诗歌之后不知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这时就可以借助题干的问答题去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因为题干中的问题是针对诗歌的内容提出来的,透过题干的问答题可以约略知道诗歌的大致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及注释,完成12 题。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
37、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注】阑珊(ln shn):衰残。罗衾(qn):丝绸被子。身是客:是对自己被囚的含蓄的说法。一晌(shng):一会儿。a、这是一首倾吐亡国哀愁的词,上阕写,下阕写,把往昔的无限欢乐和现实的孤寂凄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力地抒发亡国之痛。b、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语言上的特点。答:a、寒雨惊梦,凭栏眺望。b、纯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流畅。对上面这首词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已知条件(注解和第一题的题干),知道这是李后主在亡国之后写的抒发亡国之痛的。抓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例:宿建德江(孟浩然)移
38、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的关键词是“客愁”,作客他乡,不免有思乡之感。尽管诗中描绘了建德江秋夜的美丽景色,却掩盖不诗人的思乡之愁。借助作品的注释。例: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诗人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的秋景,表达了自己乐观、进取的精神,但是如果不联系注释,了解诗人作该诗的背景,就不能深刻体会作者在失意时表现出来的乐观积极的精神。2、调动储备知识、确定语言特色了解一些语言特色,如平淡、平易、平实、清新、含蓄、绚丽、华丽、明快、简洁、隽永、自然、工丽、晓畅、淡雅等等。然后,结合诗句展开分析
39、,如从哪一句或几句诗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特点,写出使用这种语言的好处。例: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细读诗意:天晚时在山中作者送别了朋友,关上了柴门。作者想到明年春天到来时,朋友(王孙)来不来呢?当然希望他能再来。寥寥几笔体现了王维诗歌语言的清新、朴素、自然。、定手法,判特点诗歌中,作者肯定会运用一些手法和技巧来表情达意。在解题时可从一诗一句的手法或技巧入手。当8然,还必须积累一些相关知识,包括表现技巧、描写、表达方法和辞格等知识。如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景言志等);描写上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明暗
40、相衬、白描、工笔、远近景等;表现方法上的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结合、情理结合、欲扬(抑)先抑(扬)、铺排、联想、象征等;辞格上的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衬托、反语、用典、互文等。解题时,应明确诗句的特点,抓住有明显特征的一两个特点,用描述性语言展开。、由外在形象,找内在意象古代诗歌很讲究以形象说情、说志、说理。诗歌中一般也能找出一个人的形象或一个“物”的形象,或一件“事”的一个场景。而形象、场景一般是展示内在形象或内在意象的借物(借体),如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在诗中首先给出的只是这么一个景象:在东
41、风吹拂下,尚未完全变绿的柳枝在春风中飞扬,柳絮翻飞,似乎蒙住了日月。诗中的这个外在形象却寓含了作者的内在情感,这首诗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现实生活中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能看出作者的这个寓意,才算是看懂了本诗。、基本确定诗歌定位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所考查的诗歌到底是属于哪一方面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乱点鸳鸯谱”。就古诗题材来说,其类型不外乎以下几类:写景诗、咏物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感怀诗、怀古咏史诗、羁旅诗、怀春伤春诗、闺怨诗、爱情诗、爱国诗、乡愁诗等等;从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有:悲伤、悲凉、悲壮、哀怨、闲愁、闲适、忧愁、乡思、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欢乐、仰慕、激愤、忧国忧民、怀才不
42、遇等。在分析时,要从诗句表述的内容中,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范围,明确该诗的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类。以上“四步解题法”,对我们总体把握诗歌很有帮助,解题时不会陷入胡猜乱想。当然,在简答时,应点面结合,内容和形式结合: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要用上面提到的规范的术语来解答,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得分率。例如:阅读下面晏殊词,回答后面问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a、词的上片,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答案提示:词的起首句,
43、“菊愁”“兰泣”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了女主人公的哀愁,起到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的作用。另外,“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一句,也因对本是无知之物的怨,而使此物产生了拟人色彩,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与苏轼“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一句异曲同工。b、结合意象,对这首词上下片的风格进行分析鉴赏。答案提示:这首词的上下片,在意境、风格上是有区别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所选取的意象不同:上片写到“菊愁”“兰泣”,写到“罗幕”“燕子”“明月”“斜光”“朱户”等等,情境微而具,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则写“西
44、风”“高楼”“天涯路”“山长”“水阔”,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于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前者由于表现手法的婉曲,后者由于艺术的概括,全篇仍贯串着意象虚涵这一总的特点。总之,诗词的鉴赏,又离不开诗词本身所借助的意象和它的表达技巧,抓住了这些,诗词的鉴赏才有章法可循。四、做答案时的文字表达要求四、做答案时的文字表达要求1、按要求回答,明确重点。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2、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
45、讲9清楚。3、表达要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就容易了。示例: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答: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明明是诗人舍不得“柳条藤蔓”,偏说是“柳条藤蔓”拉着自己,不让自己离开;明明是诗人离去时想与“黄莺”话别,偏说是“黄莺”依依不舍,凄凄啼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就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并使诗歌充满盎然的情趣,余味无穷。五五、赏析示例赏析示例
46、: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异曲同工各尽其妙越调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朴(1226-约 1306)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山西河曲人,后移居河北正定。金亡入元,南迁金陵,辞不就官,纵情诗酒山水之间。天净沙秋是作者四季风景图中的第三首,也是四首之中最著名的一首,可与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相媲美。开头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写了村、日、霞、烟、树、鸦六种秋天的景物,又用孤、落、残、轻、老、寒六字加以渲染,便给秋天笼罩上一层肃杀的气氛。孤村
47、、落日、残霞是一组萧瑟、暗淡的景象;轻烟、老树、寒鸦则又是一组迟暮、凄凉冷落的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增添了一个动的景物。这点睛之笔,使整个作品的形象都动起来了。动与静融为一图,浑然一体,给人一种生机之感。而且“飞鸿”往往使人引发思念之情,也使前面所写的种种景物仿佛便都染上了怀念、相思的色调。作者在点明主旨之后,又加上“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五色景物色彩斑斓,相互间杂、映衬,又进一步给这肃杀的秋景增添了活气,为怀别相思增加了几分开朗健康的诗情。马致远(约 12501321 至 1324 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剧作家,散曲尤为世人称道,有“元曲状元”
48、之称。天净沙秋思写秋天旅人的情怀。开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纯粹写景。作者只单纯地说了六种景物的名称,便让一幅秋野黄昏行旅图的背景活现在读者的眼前:天色已近黄昏时分,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几点寒鸦。地上一曲清溪,溪上架着小桥,不远便是幽静的茅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是只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的,这已不是单纯的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括骑在马上的人,这是这幅画面的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地写到旅人,写到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
49、,特别是在苍凉的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便会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就蕴含着这许多的意思。这首小令写得自然,却又十分精炼。作者只用 28 个字,便把幽远的秋原景色,寂寞的旅人和他那悲凉的情怀,都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所以王国维称赞它说:“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这两曲相比,同是两幅秋色风景图,却各有其不同的情调,艺术上也各有其独到之处。l、从画面的色彩看:白曲色彩鲜明,冷暖色相间,以青山绿水写出了秋天的明丽可爱;马曲则暮色暗淡,如水墨点染,一片苍茫萧瑟。2、以作者立足的视线论:白曲如散透
50、视,依次绘出各种景物,排铺有序,给人以和谐平静之感;马曲则以“断肠人”为焦点,将各种景物逐渐收拢,集纳于人物的眼睑、心中,是一瞬间的速写。3、以作品情调讲:白曲心平气和闲适安谧,情调开朗,只见得秋日景象赏心悦目;马曲孤寂凄苦情调低沉,秋景陡增乡思。4、以构图的画面比:白曲是一幅纯粹的山水画,人物隐而不见,属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马曲则是一幅山水人物画,人物了然可见,属于“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10皆着我之色彩”。六、练习:阅读下面诗词曲,然后回答问题1、蜀中九日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注那:奈何,为什么。前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