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教学学反反思思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看到田园诗,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渊明,一直很喜欢他那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诗中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淡雅的心情溢于言表,令人神往。范成大是继陶渊明之后最出色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发扬了陶渊明恬淡素雅,淳厚自然的风格,以反映农家生活为主。隐居石湖以后,他写成的四时田园杂兴以清新的笔调描绘农村的美景,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揭露封建剥削制度。共 60 首,分“春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教材选的其中的一首,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这首诗描绘出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洋溢
2、着乡土气息,充满着和平与宁静,自然质朴,清新恬适。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中间穿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诗中画面画出来,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再把自己画的诗境在小组里讲一讲,小组再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很自然的帮助学生把诗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最后又为学生补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另四首,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祖父的园
3、子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1.资料交流: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以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2.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在读书的基础上,交流(1)“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2)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3.拓展迁移。在你的生活周围,有你曾经难忘的去处吗?讲给班上的朋友吧!收获:作者
4、的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边读,便发出会心的笑。让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梅花魂梅花魂梅花魂这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对外祖父关于梅花品格的阐述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为此,我除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读书外,还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到图书室阅览、向他人了解、回顾以往学过的相关内容的课文等各种渠道,搜集关于梅花以及历史上有气节人物的资料,使学生在对梅花图的欣赏、梅花诗的感悟、有气节的人物故事的了解中走进文本、走近外祖父,初步感受外祖父爱梅、眷恋祖国的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出示自学提
5、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分析交流时,我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需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和自身资源,采用背梅花诗、看梅花图、读梅花句等形式,深入体会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缘由。并运用换字对比体会“她”的含义,从而引入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精神的理解。通过学生讲述有气节的人物故事,进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1课后我经过反思,认为如果能够把这节课的命题方法与学生平时习作的命题结合起来进行讲授,效果会更好。这是我在下次授课所需要改进的。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
6、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
7、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
8、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9、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景阳冈景阳冈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因此我
10、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教学。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教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同学们举手回答: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我觉得武松很勇敢。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我根据同学2们的口述板书豪爽、倔强、勇敢、胆量过人。然后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学生个个举手发言,非常踊跃。二、景阳冈上打虎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提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
11、作)板书(1)力量超人。“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过来,双手轮起哨棒,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揪按提打”(2)机敏过人。从武松的“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老虎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学生找出动词为“一扑一掀一剪”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由于本文是
12、现代白话文,学生朗读有点拗口,应给足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课外号召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猴王出世猴王出世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
13、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
14、破楼兰终不回”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反思:1.王崧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是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这一句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借助现代媒体,通过听音乐3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将“胡尘”两个字化为鲜活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老百姓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即将丰收的庄稼在金兵的马队过后一片狼藉,昔日繁华的大街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到处是破罐碎瓦。又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通过对比:一个国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却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内心深处深刻体会到“泪尽”的真正寓意。在学生对
16、文本的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学生投身其中,怜百姓之苦,恨金兵之惨,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此时引导学生朗读,正是学生情感所需,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是个性化体验的展现。2.叶圣陶老先生说:“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因此,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我便拓展阅读诗人在中原沦陷后 50 年、65 年、6
17、6 年、83 年写的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学生可以从这些具体数字和诗中感受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并使学生受到了感染。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处处埋忠骨对于自己上的一课,收获很大,具体的有两点体会:.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比如:我在课堂上通过出示地图和简练的讲解,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毛岸英的照片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在场的师生走进主席的内心
18、世界,被主席博大无私的胸怀所感染,有的老师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现场充满了凝重的气氛,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
19、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军神军神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感悟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课文中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作为五年级学生来讲,让学生初步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非常难,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为了让学生深入课文,入情入境,在教学本课前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尤其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读中感悟,体会“军神”的含义。一、精心设计课前准备和导语。有好的开头才会有好的结尾。在课前准备部分,我用投影为
20、学生提供我国开国十大元帅图,并告诉学生这十位元帅为我们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这样让学生们对我国十大元帅有了初步认识。在学生们了解以后再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与这十位元帅中的一位有关,他就是刘伯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我又出示有关刘伯承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初步4了解刘伯承,这样对于后面课文的学习有了很好的帮助。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识字;学习新课前应该先克服一个个拦路虎生字。因此,在课外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生字并组词。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并让他们采用开火车、指名读、猜字谜的方法充分认读生字。因为学生较好地预习了生字,因此他们充满自信地展示识字情况,这对于后面的熟
21、读课文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在书写生字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识记生字,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三个生字分析书写。学生们选择了“势”“药”“承”这三个难度较大的字,经过他们认真分析字的结构和笔画后,我在黑板上演示字的的书写笔画,学生们和老师一起手书空,然后在课本上描红,学生们非常认真地书写了每个生字。三、紧扣课题,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课文以军神为题,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结合课题,提出质疑。学生们提出很多问题,如谁是军神?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等。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答案。当小组反馈时,学生们总结出:1.重伤后
22、还如此镇定;2.做手术坚决不使用麻醉药;3.手术中一声不吭,双手抓破新床单,还忍着剧痛,清楚地数着刀术;4.手术后谈笑自如。还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我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重点,通过总结出的答案,我又让学生分析:从这里你们看出刘伯承怎样的精神?学生们总结出刘伯承意志坚强,拥有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四、感情升华,再次走入文本。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找出表现刘伯承意志坚强的句子后,我让学生怀着对刘伯承的敬佩,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表现刘伯承意志坚强的相关句子。学生们读得非常生动感人。然后,我让学生读一读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的句子。孩子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读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
23、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课堂气氛再次被渲染了。五、拓展思维,真情留露。在课文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真情表白。借助投影出示:“刘伯承爷爷,我想对您说”我让学生先写一写再交流。学生们踊跃地举手,有的说敬佩刘伯承爷爷坚强的意志,有的说要向他学习,还有的说感谢刘伯承爷爷和其他革命先辈的付出,也有的借此机会表决心今后应该怎样做。听到这些,我感到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已经达到了,孩子们已经深刻理解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多为学生搭建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清贫清贫清贫这课是方志敏同志于
24、1935 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方志敏生活的贫入手,接着讲方志敏贫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明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先从“趣事”中让学生感受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的共产党人身边却“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接着在方志敏的“传家宝”一事进一步重申,再通过和国民党士兵丑恶嘴脸的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共产党人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并通过对文本的勾画、
25、默读、分角色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5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人物描写一组人物描写一组人物描写一组由 3 个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骆驼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每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因此,教学中重点达成两个目标 1.感受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中,我根据每个片段所运用的不同的描写人物方法,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摔跤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
26、站、围、蹦、转、推、拉、拽、顶、板”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方面对小嘎子摔跤动作进行细致描写。对于这些动作的体会,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同时播放电影片段,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接着组织交流: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两茎灯草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头却总是断不了气动作描写,用语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想象当时严监生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所刻画的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然后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就站在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床前,你想对他说什么?使学生对严监生留下深刻印象。分别阅读各个片段后,
27、将三个片段进行比较阅读,看看同是写人,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这些写人的方法在写人的文章中要恰当、合理、选择地运用。由于课文中的人物学生比较陌生,加上教学中引导不到位,讲得多,读得少,所以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还是比较肤浅。刷子李刷子李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杨聪的课该属第三佳境了吧,正如那来自生命深处的歌会,自然本色,妙于天成,设计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之气派,非我辈所
28、能及。而反观自己的课堂,大有捉襟见肘之感,恰似一幅藏于深室的画一旦挂于本真自然面前,便黯然失色一般。这或许就是我的课堂的最大遗憾。诚然,我的课堂还远远未达到好课的最高境界,无法浑然天成。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赛友们之渊博厚重。我需要多请教,多探索,多实践,于是我在设计上下了功夫。从字词的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无不留下我精心设计的心血。我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一是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
29、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二是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起点。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会本色、津味之语言特色。于是,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
30、围、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6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切,都澎湃着生命的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真的,只要你给学生一方土壤,学生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只要你给学生一把“刷子”,学生便会舞出无限的精彩!我至今难忘那艳惊全场的天津快板,感谢那位用天津话即兴演绎的同学,让我们领略了不曾预约的美丽!或许有同仁认为天津快板定是教师功夫,那真是委屈了那位同学。我是地道的金华人,未曾去过天津,亦不会天津快板,更无能力指导演绎这么精彩的快板。这位同学的这一特长,为我的课堂增添了色彩,这可以说是我莫大的幸运。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
31、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正如专家点评,这“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因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理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程!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
32、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谢各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让我们为演绎精彩语文而一路同行!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这是一篇古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寓言所蕴涵的道理简单明了,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在上课伊始我就明确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寓言故
33、事。学生明白:没有充分的理解,是不可能把故事表演地惟妙惟肖的。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学习气氛就比较浓厚,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整堂课充实紧凑。同时也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比较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让我看到了班级中平时学习较差学生的潜力。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一名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何等的重要: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投其所好设计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多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4、1.初读,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学习新课时,先听示范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我带领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明确读音,在文中把需要停顿的地方做好标记,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后注释读懂句意,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
35、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3.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7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应切实做好朗读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积累一点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跳水跳水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
36、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课文讲谁跳水?什么原因跳水?跳水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跳水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然后,我让学生带者这些问题读书。学习课文第 5 自然段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孩子如果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学生通过讨论、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续写结尾: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写什么?
37、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口语交际,写结尾,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将它分为三大块进行教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学、自悟、自会。当然这自主的精神并不是让他们在课上放任自流、毫无目的行动,而是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启动下形成的。一、还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与思考时间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明白: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这一段学习中特别指出“大街”“汽车”是什么?接着直接进入本课中的重难点的学习小艇与威尼斯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完成表格:谁坐
38、着小艇干什么,我故意在表格中多设计了一格,让学生想还会有谁坐着小艇干什么。在反复的读喧闹中的威尼斯的描写与静寂中的威尼斯的描写语句,让学生思考:威尼斯的热闹与静寂和小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理解了小艇对威尼斯的重要,及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描写形成对比,写出小艇的作用。同时学生在读书与思考中也体会威尼斯的美。二、朗读教学中,侧重情感的启动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立时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这里面,教师侧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动。先让学生体会老师所范读的语句,这是学生情感启动前的酝酿。随后让学生去体会某生所朗读的语句的情感,因为情感的启动不是一激而就的,有个情感变化、逐渐
39、深入形成的过程。在基本理解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有感情地小声试读。朗读的启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范读,学生的有情感地跟读。老师把情感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让他走样,无论是肯定表扬或批评指正,都是为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三、自读自悟中,重视思维的启迪在教学中,我把驾驭文本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能针对几个难句,采取半扶半放、放手自学、对难点词“操纵自如”进行点拨指导的教学方法。通过交流反馈,抓住小艇的外形与内部舒适等特点,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且注重穿插能力训练理解好关联词的运用等。教师也参与其中的演读,做到师生互动。我自始至终
40、尊重学生,用鼓励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令学生积极动脑勇敢地发言,从而迸发出妙语连珠的精彩回答,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8越文本,使课堂充满多姿多彩的创新美和浓浓的人文气息,做到“形散而神聚”。在本课教学中,我感觉教学过程还算比较顺畅,但也有些方面不尽人意。如:对课文背景的理解还不深不透。又如:教学小艇的样子时,对比喻句的分析不够到位,使学生对小艇的结构领会得不够准确清晰。这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改进。牧场之国牧场之国牧场之国 这篇课文是“牧场之国”的角度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课文描绘了荷兰牧场白天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41、、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感悟语言的生动。我在教学时,主要是抓住文章中出现四次的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有感情地、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的美。导入环节,我采用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牧场之国风景的向往从而揭示课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在这一环节,学生不太懂得用简短的词语来介绍牧场之国景色的特点,没有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环绕“牧场之国的美丽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从哪些语言体现出来?”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紧紧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体会牧场之国是黑白花牛、成群骏马、绵羊猪群的王国
42、,体会荷兰夜晚的祥和寂静。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内容注意语调的轻缓急促,例如第四自然段作者流露出对绵羊猪群这些家畜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发挥想象,选择一种动物来说说他们在牧场上想什么做什么,一来学生更能体会拟人手法在这一自然段中的作用,二来学生更加能够体会这些家畜在牧场的悠然自得。这时学生就更能把心融进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从而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但是上完这篇课文还是觉得有很多缺陷。虽然在备课时,准备了很多引导学生朗读的引导语言、评价语言,都没有用上。课堂指导学生的朗读还是很不到位,没有做到深入的朗读、体会。可能上课刚开始时我就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
43、习热情,在上课的前十几分钟,教室里学生都是冷冷的,好像全部都还没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很多环节的实施只能算是走了一个过场,谈不上深入的体会与感悟,违背了我自己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所以请各位老师多加批评和指导。杨氏之子杨氏之子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
44、”,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
45、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9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
46、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手指手指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
47、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这篇课文的写作很有特色,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但是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太难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的特点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抓住句子“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去体会作者的风趣幽默,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形容,不但使文
48、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使文章显得活泼。学习“例如拉胡琴,总是其他四指按弦却轮不上他。”这个句子,学生知道了这是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大拇指的用处,而且这里还用了排比的修辞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写的淋漓尽致。总之,我觉得虽然是略读课文,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有效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接着,孩子们把学习写大拇指这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课文的写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学生分成小组自学,并在书上进行批注。课文本身有趣,学生的学习趣味也就浓。孩子们的自学讨论热烈而有效。然后我让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孩子们基本都众口一词“团结就是力量”。这时我
49、在想为什么的感悟惊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没有认真思考,人云亦云吧。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小诗手,谈谈收获和体会,并有感情地诵读。这篇课文教完,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这个星期的周记,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五官”。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
50、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10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