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重点---高考历史大单元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0792058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重点---高考历史大单元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重点---高考历史大单元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重点---高考历史大单元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重点---高考历史大单元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历史大单元二轮复习练重点【新课标全国卷】1.商朝时商族人认为天命只降于商人,故而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上天能够永远保佑商族;后武王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这种变化( )A.推动仁政治国理念形成B.适应分封制对内外服制度的取代C.使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保证了周朝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2.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封建”(分封制)。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

2、。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分封制( )A.传播了华夏文明B.使周朝长治久安C.培植了割据势力D.以宗法制为基础3.“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对该“周人统治的机制”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拥有绝对的权力B.按照宗族等级分配政治权力C.打破禅让政治的传统D.血缘贵族政治从此得以确立4.周公“制郊甸,方六百里,因西土,为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

3、、尉、监”,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职能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理念有效落实C.地方治理体系有序建构D.郡县制具有较大优越性5.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6.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

4、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 )A.取消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C.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D.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7.唐代的政事堂逐渐发展为宰相集议军政大事之所,政事堂集议一般由秉笔宰相(因事而定,非固定官职)面奏皇帝批准,宰相们按皇帝旨意讨论以后,由秉笔宰相先行在起草的决策文书上署名,待其他几位宰相附署后,上报皇帝御批付诸实施。唐代政事堂集议( )A.实践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凸显了民主政治的原则C.强化了皇帝的专制统治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8.在唐代科举考试

5、前,既有将自己所作诗文投送给显贵或礼部的行卷和省卷,也有将名片投送给名宿的温卷,这些在录取时都会发挥很大作用。这说明此时科举( )A.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B.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C.受场外因素影响较大D.考试结果偶然性增强9.有人在浙江某地发现一石雕牌坊,北面镌刻“谏议坊”,南面横额刻有“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史立模说:“今之给事中,即古谏议也,以言为职。”由此可知,史立模当时的职责是( )A.稽查兵部诸事B.负责考满和考察C.参与审核计簿D.类似大计的功能10.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

6、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到了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A.决策失误逐渐减少B.中央行政效率提高C.宦官专权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权力强化11.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C.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12.清代有官员上奏折建

7、议: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降谕批评说: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殊为不合。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向来奏折内从无抬写之例,此时军机大臣奉公守法,和衷办事,何用汝辈谀谈尊奉!据此可知( )A.中央决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阁部大臣受到军机大臣的管辖C.嘉庆帝有意压制军机处地位D.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威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

8、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监察官作为

9、皇帝的“耳目之司”,官品虽卑,但职权极重。位卑,便于皇帝控制,权重,是源于“代天巡守”。正因如此,对监察官的选任资格极为严格。首要是具有清正刚直,疾恶如仇的品格。其次,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非科举正途出身,不得任用”,而且考选合格后,还须经过试职,才得实授。明成祖曾明令吏部“御史为严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通达治体者。”再次,需有地方实际工作经验,且年龄适中,为官有瑕疵者不得为监察官。最后,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抚子弟也不得考选监察官。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综论中国古代职官管理材料二武则天时期,出现投匦制度。所谓“匦”,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投匦”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和举报。武则天接受鱼保宗的建议,铸铜匦

10、,四面分别涂以青、丹、白、黑四色,各有投信开口。这四匦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摘编自晃中辰主编中国谏议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官员选任的标准,并分析严格监察官员选任标准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武则天实行的“投匦”制度。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相符,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排除;B.根据“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分析可知,西周的天

11、命不在局限于一族,有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适应了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度的需要,B正确;C.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与材料西周时期不相符,排除;D.宗法制保障了周朝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选:B。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周朝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以及传播周文化,A项正确;“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封制传播了华夏文明,而不是培植了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得出这是周

12、代按照宗族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宗法制,有利于巩固统治,B项正确;A项太绝对,当时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与禅让无关,当时早已经是世袭,排除C项;当时已经确立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郡县之间的辖属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郡(守)与县(令)等地方官吏的任免权由诸侯国君转移到皇帝手中,使郡县制在秦朝全国范围内确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政府职能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未反映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郡县制与其它制度之间优劣性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材料中“

13、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项正确;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在郡县制之下,中央任免地方官员,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郡县制的实施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B项正确;官员选拔制度冲击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A项;秦朝实现统一,推行书同文字,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排除C项;秦朝的确立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排除D

14、项。故选:B。7.答案:C解析:由材料“宰相们按皇帝旨意讨论以后上报皇帝御批付诸实施。”可以看出政事堂集议是在皇帝意志控制下进行的,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C项正确;分权制衡不是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特点,排除A项;“凸显了民主政治的原则”说法错误,排除B项;政事堂集体议政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既有将自己所作诗文投送给显贵或礼部的行卷和省卷,也有将名片投送给名宿的温卷,这些在录取时都会发挥很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时,科举考试中,考试并不是唯一的录取因素,一些场外因素也会影响录取结果,C项正确;A项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15、;材料没有体现考试的偶然性,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可知,史立模当时的职责是稽查兵部诸事,A项正确;考满是对任期已满的文职官员政绩考核,考察则是定期对任职期间的文职官员称职与否进行品评,史立模主要负责稽查兵部,排除B项;从材料内容可知,他不负责审核计簿,排除C项;大计主要考核外省官员,兵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兵部诸事,无法从材料看出两者的相似点,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D解析: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

16、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权力强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决策失误逐渐减少,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宦官专权,故C错误。故选:D。11.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司礼监太监掌握赔部分“批红”的权力,对内阁“票拟”形成制约,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内阁大学士品级职权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宦官权力失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C解析:材料中嘉庆皇帝批评官员奏折中关于“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的建议,表明嘉庆帝反对提升军机处的地位,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决策运行机制存在严重问题,故

17、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无权管辖内阁大臣,故排除B项;材料主题是嘉庆帝反对提升军机处的地位,并非奏折制度的作用,故排除D项。13.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原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2)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信息联系所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18、确立的角度回答。原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吸取历史教训角度概括作答。(2)区别:联系材料并根据所学来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在用人上的区别根据材料二中“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享有世袭权利,不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政府辖制。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出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即可。主要从官僚政治的形成、实现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分析。14.答案:(1)标准:需科举出身;品德高尚;文化素质较高;具有地方工作经验;高官及其子弟应回避;有合适的年

19、龄要求等。主要原因:监察官员为皇权服务,代天子监察,事关王朝统治的稳定。(2)简要评价:有利于下情快速上达,便于朝廷了解民情,巩固武则天的统治;为唐代以及后世的言谏制度提供了借鉴;但也助长了社会上的告密之风,造成官员恐慌局面,也出现了一些冤假错案。解析:(1)标准:根据材料“非科举正途出身,不得任用”可知,需科举出身;根据材料“首要是具有清正刚直,疾恶如仇的品格”可知,品德高尚;根据材料“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可知,文化素质较高;根据材料“需有地方实际工作经验,且年龄适中,为官有瑕疵者不得为监察官”可知,具有地方工作经验、有合适的年龄要求等;根据材料“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抚子弟也不得考选监察官。”可知,高官及其子弟应回避。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监察官员为皇权服务,代天子监察,事关王朝统治的稳定。(2)简要评价:根据材料“投匦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和举报。”可知,有利于下情快速上达,便于朝廷了解民情,巩固武则天的统治;根据材料“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唐代以及后世的言谏制度提供了借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投匦鼓励信访举报,也助长了社会上的告密之风,造成官员恐慌局面,也出现了一些冤假错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