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概念:说明文(实用类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二、说明文的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事物的内在规律。如死海不
2、死。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文艺说明文。三、说明的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递进式;并列式;承接式。四、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第六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
3、想、科学品质、科学方法。五、考点考点一 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内容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找题目中的修饰语、段首的总括句和结尾的总结句。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需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概括。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的
4、作用。A交代说明对象;B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C表达上新颖别致,形象生动;D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E如果标题是设问句或疑问句则起到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F 概括说明内容4、简要概括全文或者某段的说明内容。(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找出某段的中心句,(段首,段尾,段中);整合中心句,提取关键词,归纳概括。考点二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
5、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选文(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3.从结构上看某些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或者连续的几个段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
6、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考试常选的说明文一般为科技类说明文,大多阐释事理,常用逻辑顺序。考点三 辨析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1、说明方法的种类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引用、下定义、摹状貌(描写)、作诠释、画图表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列数字:科学准确客观,有较强的说服力。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晰打比方:形象生动、趣味性作比较:突出强调,让人印象鲜明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概括)列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
7、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摹状貌:说明对象具体可感作诠释:让读者有进一步的认知(解释)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常见题型:1.画线的句子或者某个段落(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并说明其作用。3.给文中的下一个定义。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说明方法+对象特点+作用(效果)考点四 理解说明文层次及段落(句子)的作用1、某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
8、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2、段和y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说明文段落(词语)顺序能否调换分析法:原文采用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不合逻辑;与前、后文的相照应;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致;段落(词语)之间是递进关系,逐渐深入,不能互换。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不能替换的。3、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
9、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准确: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考点五 说明文语言品析1、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
10、”“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例句一般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有概数的句子;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二是形象生动,例句可以从运用了修辞、描写性词语的句子中找。限制性词语分类1、表时间限定: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在当时,最早、长期等。2、表程度限定: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非常等。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也许、左右等。4、表数量限定:多、有余、很少、许多等5、表范围限定:全部、都、只有、大部
11、分、总共、少数等。6、表频率、速度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很快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8表资料来源:据统计、专家估计、资料显示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答题步骤(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考点六 本文的说明思路是怎样的写作思路,又叫做行文思路,放在说明文中就是说明思路。分析文章的说明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看作者是按照
12、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2.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主旨入手,看看作者围绕中心是怎样选择材料的;3.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4.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以及各层次意思,写作思路及效果。答题时,注意采用以下格式:作者首先写了_,其次写了_,最后进行_。考点七 补写相关语句1、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考点八 结合文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运用选文中说明的道理、原理或规律来解释类似的现象或推论以后的变化。阐述类似现象
13、时要找出选文说明内容与所给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选择选文中相对应的知识点回答。第二部分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细菌和病毒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
14、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菌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
15、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
16、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1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2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3选文第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1病毒逻辑顺序2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病毒会变异,但没那么可怕。(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3打比方。作用:将“病毒”比作了“刚出生的婴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点。4不能去掉。理由:“大多数”和“有的”
17、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和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有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
18、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
19、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20、,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18第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19第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_。20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2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洋存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的理解。【答案】18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19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20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
21、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21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全力保护海洋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严重的污染会破坏海洋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详解】1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之一”是指其中一个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在句中起限制作用;结合句子理解,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各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
22、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
23、。它由以聚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0.3米颗粒物不低于95。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但是N95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他和度降低,能引起疲劳、头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重。我们选择口平要遵循完分而不过分的原则。与N95口罩相比,医
24、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N95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放能的关键。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接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4小时就要更换。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
25、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薄薄的口罩,也许会在更久的时空里融入我们的文化。(原文有改动)2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7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8选文第段中的加点词语“研究表明”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29现在疫情防控仍然不容忽视,假如你的爷爷出门不愿戴口罩,结合本文内容,你会怎样劝说他?【答案】26总分总的逻辑顺序27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突出、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N95口罩防护性之强,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8“研究表明”意思是下面的说明内容是经过研究证明的,是可信的,不是编造的或从其他途径得来的。如果删掉则降低其可信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29爷爷,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的健康,戴上口罩出门,好吗?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