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双向AC_DC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_杨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DSP的双向AC_DC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_杨明.docx(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于 DSP的双向 AC/DC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 专业名称: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作者姓名: 杨明 _ 指导老师: 张刚;刘树林 论文题目:基于 DSP的双向 AC/DC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 专 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生:杨明 (签名 ) _ 指 导 教 师 : 张 刚 刘 树 林 (签名 ) _ 摘要 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口益广泛及电机、变压器等非线性 负载的影响,电网谐波和无功问题口益严重,给电力输配电系统及附近的其它电气设备 带来许多问题。而 PWM双向 AC/DC变换器可获得高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以及能量的 双向流动等优点,因而具有广泛
2、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分析了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发展及其研究概况,并对不同拓扑结构 及其控制策略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单相电压型 PWM双向 AC/DC 变换器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了单相电压型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数 学等效模型及其控制策略。同时在引入开关函数的基础上对双向 AC/DC变换器在单极 性 PWM调制下的波形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给出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和详细的设计 过程,硬件电路设计主要探讨了变换器主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采样调理电路的 详细设计过程,及其主要参数的计算及其器件选型。软件设计基于 TMS320F28035作为 控制
3、器,详细编写了软件设计 流程,同时也讨论了双向 A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对 间接电流控制和直接电流控制进行了比较,详细分析了直接电流控制下的电压外环及电 流内环 PI控制器的设计及数字实现。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以 TMS320F28035为控制核心的 800W单相双向 AC/DC变换器的实验样机,通过对样机的调试得到了变换器开关管的驱动波形及其工作 在整流、逆变模式下的网侧电压、电流波形。进过对这些波形的分析,验证了本文设计 的合理可行性。 关键词:双向 AC/DC变换器,功率因数控制,直接电流控制, PWM调制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Subject : Design and Imp
4、lement of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Based on DSP Specialty : Power electronic&Power drives Name : Yang Ming (Signature) _ Instructor : Zhang Gang Liu Shulin (Signature) _ ABSTRACT In the real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with the impa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power electronics devices increasingly w
5、idespread and motors, transformers and other non-linear loads, harmonic and reactive ar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brings many questions for the electrie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other neighbor electrical equipment. However, the PWM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has
6、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ower factor, low harmonic pollution and a two-way flow of energy, so it has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PWM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7、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control strategy are also analyzed and compared. On this basis, the single-phase voltage source PWM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is analyzed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working principle, the mathematical equivalent model and control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8、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witching function, the waveform of the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under the single polarity PWM modulation is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system overall design and detailed design proces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hardware design focuses on the detailed design proce
9、ss of the converter main circuit, control circuity sample conditioning circuit, including the main parameters calculation and selection of main device. The software design is based on TMS320F28035 as controller, writing the software design process in detail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bi-directional
10、 AC/DC converter is also discussed. Meanwile, the indirect current control and direct current control are compared. In addition, the voltage loop and current inner loop PI controller are design and digital implemented in detail under the direct current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11、a 800W single-phase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Waveforms of switch, the network side of voltage and current working on the rectifier mode and inverter mode can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prototype test. It proves tha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method in thi
12、s paper ar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Power factor control, Direct current control, PWM Modulation Thesis : Application Research 1雜 . 1 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 1.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5 1.2.1双向 AC/DC变换器国内外研究动态 .5 1.2.2双向 AC/DC变换器发展趋势 .7 1.3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8 2 PWM双向 AC/D
13、C变换器的组成、原理及数学模型 .10 2.1 PWM双向 AC/DC变换器基本原理概述 .10 2.2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13 2.3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运行过程分析 .15 2.4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分析 . 19 2.5SPWM调制技术 . 22 2.5.1 SPWM控制基本原理 .22 2.5.2单极性调制及波形分析 .24 2.5.3 SPWM 的 DSP 实现 .27 2.5.4全桥驱动死区时间的 DSP实现 .30 2.5.5 PID 控制 .33 2.6本章小结 . 34 3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设计 . 35 3
14、.1 PWM双向 AC/DC变换器主电路的设计 .35 3丄 1交流侧电感 Ls的设计 .36 3丄 2直流侧电容 C的设计 .40 3丄 3功率开关管的选取 .40 3.2全桥 MOSFET驱动电路设计 . 41 3.3检测与调理电路设计 . 43 3.3.1交流电压检测与调理电路设计 .43 3.3.2直流输出电压检测与调理电路设计 .43 3.3.3交流电流检测与调理电路设计 .44 3.4PWM双向 AC/DC变换器系统软件设计 . 45 3.4.1 TMS320F28035数字处理器简介 .45 3.4.2主程序设计 .48 目录 3.4.3中断程序设计 . 49 3.4.4直流电压
15、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50 3.4.5交流侧电流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51 3.5本章小结 . 51 4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 52 4.1间接电流控制 . 53 4.2直接电流控制 . 53 4.3直接电流 PI控制器的设计 . 54 4.3.1电流内环的设计 . 54 4.3.2电压外环的设计 . 56 4.4本章小结 . 57 5实验及分析 . 58 5.1实验结果分析 . 58 5.2本章小结 . 61 6结论及展望 . 63 6.1 会吉 . 63 6.2 MM . 63 gst m . 65 . 66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9 附录 B
16、双向 AC/DC变换器电路设计图 . 70 1 绪论 1 绪论 n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世界能源 消耗一直持续增长,随之而带来是化石能源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殆尽。许多国家已投入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倡导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寻求构筑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提 高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基于能量转换系统的储能技术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通过 能量转换系统中的双向 AC/DC变换器可以实现电池储能系统直流电池与交流电网之间 的双向能量传递,通过适 a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电池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管理、对网侧 负荷功率的跟踪、对电
17、池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的控制、对正常及孤岛运行方式下网侧电 压的控制 1等。 基于双向 AC/DC变换器的能量转换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新能源并网发电、 储能 电池充电的波动性、随机性问题 2,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能有效调节 新能源发电和储能电池充电而引起的电网电压、相位及频率的变化,使得大规模可再生 能源的发电可靠方便地并入电网,并减小大规模储能电池无序充电对电网的影响。专家 预测,基于能量转换系统的储能是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四大电力环节之外生长出来 的一个新产业,将在未来的电能使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由于基于 PWM调制的双向 AC/DC变换器不仅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传输
18、,且可 实现网侧电流的正弦化,可运行于单位功率因数,因而可以克服传统二极管 不可控整流 或晶闸管相控整流给电网和用电设备带来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如电力机车、 交流变频调速、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等需要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变换装置,如果装置本 身不能实现能量的双向传递,那么在实际的再生能源不能回馈给电网时,这部分能量必 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消耗掉 3。所以需要一种新型的可将能量回馈给电网的双向变换器, 它可根据实际不同应用要求工作在不同能量传递模式,即整流运行模态和逆变运行模态。 系统运行在整流模态时,电能通过变换器将电网能量传到直流侧;同样,系统运行在逆 变模态时,变换器将电能回 馈给电网。同
19、时,通过适当的控制策略,可以控制变换器交 流侧电流和功率因数,不仅可以使系统工作在单位功率因数的整流和逆变还可实现变换 器的四象限运行 4。 基于 PWM调制的双向 AC/DC变换器不仅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传输,且可实现网侧 电流的正弦化,可运行于单位功率因数,因而在民用、工业、智能电网上都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如电池储能、静止无功补偿 ( SVG: Static Var Generator)、 有源电力滤波 ( APF: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ctive Power Filter)、 统一潮流控制 ( UPFC: 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 超导储能 (
20、SMES: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新型 UPS 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 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等。 (1) 有源电力滤波 ( APF)及无功补偿 ( SVG) 与 LC滤波器混合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拓扑如图 1-1所示,它主要由无 源 LC环节和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有源滤波环节组成。 图 1-1混合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混合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利用 LC无源滤波器以及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 构成的有源滤波器共同起到电网的无功补偿及谐波抑制作用,从而不仅达到无功补偿的 目的还能提高系统的 性能比
21、 。一 般而言,希望 LC滤波器承担系统大部分丨皆波和无功补 偿的任务,而利用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构成的有源滤波器的作用改善系统性能, 这样可在满足系统谐波、无功补偿要求的同时大大降低有源滤波装置的容量,从而提高 系统的性能比。 实质上可以将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网侧看成一个等效的可控电流源,它产生一个 与被补偿量(无功电流及谐波电流)的相位相反,且量值相等的补偿电流注入电网,这 样电网电流即获得所需功率因数的正弦电流,以达到无功补偿及有源滤波的目的。同时, 系统不仅实现了补偿系统的无功 ( SVG), 还实现了对电网的有源滤波 ( APF)。 事实上, 当基于 PWM的双向 AC
22、/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有源环节只向电网注入无功电流而不补偿 谐波电流时,则该有源环节相当于一个静止无功补偿器 ( SVG)。 (2) 统一潮流控制器 ( UPFC) UPFC概念的提出为解决电力传输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一种功能强大的解决 方案,将 UPFC应用于传统的电力传输系统中能够同时或有选择地控制影响线路传输功 率潮流的所有因素 (端电压、线路阻抗和相角 ),其名字中的 “ 统一 ” 二字恰如其分的表 现出了 UPFC独特的性能。统一潮流控制器 ( UPFC)是柔 性交流输电系统 ( FACTS) 2 领域中较引人注目、最有前景的一种电力补偿装置。统一潮流控制器 ( UPFC)主要用
23、 于输电网,起控制有功潮流和补偿消耗无功功率的作用,主电路拓扑如图 1-2所示。 图 1-2统一潮流控制器 ( UPFC)拓扑结构 如图 1-2所示,统一潮流控制器 ( UPFC)的系统结构是由共用直流侧大电容的两个 完全相同的电压源型变换器及两个变压器组成。变换器 1通过变压器 1并联接入系统, 变换器 2通过变压器 2串联接入系统。 统一潮流控制器是一个通过直流储能大电容将两个背靠背的变换器连接起来的装 置,是一种较理想的电能变换结构。上述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变换器也可以在其交流输 出端独立地吸收或发出无功功率。并联变换器 1采用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拓 扑结构,它通过变压器向
24、电力网引入一个相角和幅值可任意调节的电流源,从而具有快 速吞吐无功功率的能力,并联变换器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直流电压,以 确保串、并联变换器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还可将其看作为一个无功电源,能独立地 与电网进行无功交换 ,此时相当于一个 STATCOM, 所以,调节节点的电压是变换器 1的 一个主要辅助功能。串联变换器 2通过串联在线路中的变压器给输电线路注入相角和幅 值可变的电压,因此可将其看作是一个同步的交流电压源,电流流经这一电压源从而实 现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在电压源以及交流线路之间的交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串联电 压的注入,有功功率可以由变换器 1与变换器 2组成的通道再回
25、到线路,而相应的无功 功率则是由变换器 2就地进行补偿,而不需要通过线路传播,说明 UPFC内部可以没有 无功功率流动。 (3) 超导磁能储能 ( SMES) 随着超导材料及应用技术的发展,超导磁能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其拓扑结构主电路如图 1-3所示。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1-3超导磁能储能 ( SMES)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 超导磁能储能主要用于电力网的调峰控制以及其他需要短时补偿电能的场合。即在 电力网用电量正常时,电网中的电能通过双向 AC/DC变换器使超导线圈存储一定的能 量,而当一定时间用电量变大时,储存在超导线圈中的能量则通过双向 AC/DC变换器 向电力
26、网回馈电能,从而起到电网调峰的目的。 超导磁能储能装置不仅可用于调节电力系统的峰谷,还可用于降低甚至消除电网的 低频功率振荡从而改善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特性。此外,由于超导磁能储能装置可吸收或 发出一定的功率,还可用于无功和功率因数的调节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4)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 a前,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化石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和地球生态环境 的口益恶化,能源节约及新能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 寻找可持续发展且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 生能源以其普遍的存在性、无 限的储量性、利用开发的清洁性以及逐渐显露
27、出的经济性 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系统拓扑结 构如图 1-4所示。 图 1-4所示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拓扑结构 如图 1-4所示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主要由双向 AC/DC变换器以及太阳能电池组成, 双向AC/DC变换器经过最大功率点追踪控制将太阳能电池电能并入到电网,同时实现 网侧单位功率因数的控制。 (5) 四象限交流电机驱动系统。 常规的由电压型逆变器组成的交流电动机驱动系统中,为实现电动机的四象限运行, 4 必须在逆变器的直流侧加耗能或馈能装置,因为常规的电压型逆变器交流电机驱动系统 通常采用交流 -直流 -交流拓扑结构,而整流环节大都采用二极管整
28、流,因而无法实现电 能回馈,且会给电网造成一定的谐波污染。而用基于 PWM的双向 AC/DC变换器取代常 规的整流逆变装置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电动机的四象限运行,以及网侧单位功率因数控制, 还可以使直流侧获得稳定的直流电压,从而改善电动机的驱动性能。同时,通过适当的 控制策略还可以大大减少直流侧电容的电容量。四象限交流电动机驱动系统主电路拓扑 结构如图 1-5所示。 1.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双向 AC/DC变换器国内夕卜研究动态 早期的能量转换系统采用集中式控制而且能量只能单向流动,整流和逆变各需要一 套设备,状态切换时需要昂贵的静态开关以达到时效性。而对于复杂的能量转换
29、系统而 言,需要采用电力电子功能模块来构建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因此传统单向 PWM整流 器或单向 PWM逆变器已经满足不了新型储能系统的要求,双向能量转换系统的研究引 起了广泛注意。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双向 AC/DC变换器的研究。与传统的单向能量流动 变流器相比,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自由流动,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效率高,谐波含量 低,可靠性高,自控程度高,是电力能量转换的发展方向。 双向 AC/DC变换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口趋成熟,其主电路拓扑已从早期 的半控型桥路发展到如今的全控型桥路;其拓扑结构从传统的单相、三相发展到如今的 多电平及多相组合; PWM开关控制由硬开关调制逐步发展到如今的
30、软开关调制;主电 路的 类型既有普遍的电压型双向 AC/DC变换器也有电流型双向 AC/DC变换器,并且两 者在工业上均成功地投入了使用。 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双向 AC/DC变换器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双向 AC/DC变换器的研究也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的 研究热点。各国学者分别从电路拓扑、控制策略、建模分析等角度对双向 AC/DC变换 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 20世纪 8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 自关断器件的日益发展及应用,极大推动了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应用及
31、研究。 1982 年 Busses Alfred、Holtz Joachim首先提出了基于可关断器件的三相全桥 PWM变换器拓 扑结构及其网侧电流幅相控制策略 5,并实行了电流型 PWM变换器网侧单位功率因数 控制。 1984年 Akagi Hirofumi等提出了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无功 补偿器控制策略 6等。 到 20世纪 80年代末,自 A.W.Green等人提出了基于坐标变换的 PWM双向 AC/DC 变换器连续、离散动态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7之后,对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数学 建模研究成为了 PWM双向AC/DC变换器研究的热点,各国学者从各方面用不
32、同的方法 对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 深入地研究, R.Wu、 S.B.Dewan等 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双向 AC/DC变换器的时域数学模型 8,9,并将等效的时域模型分解成 低频、高频模型并计算出了相应的时域解。而 Chun T.Rim和 Dong Y.Hu等则通过利用局 部电路的 dq坐标变换建立了 PWM双向 AC/DC变换器基于变压器的低频等效模型电路, 同时给出了等效系统的稳态和动态特性分析 1()。在此研究发展的基础上 , HengchimMao 等人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降阶小信号模型,从而大大地简化了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 等效数学模型和特性分析 1
33、1。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 及控制策略的发展,及其在有源电力滤波 12、超导储能 13、交流传动 14、高压直流输电 15以及统一潮流控制 16等领域的应用,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成为了电力电子 学科的研究热点。 长期以来,电压型 PWM双向 AC/DC变换器以其简单的结构、较低的损耗、方便控 制等优点一直是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研究的热点,而电流型 PWM双向 AC/DC变 换器由于需要较大的直流储能电感以及交流侧 LC滤波环节所导致的电流畸变、震荡等 问题使其结构及控制相对较复杂,从而约束了电流型 PWM
34、双向 AC/DC变换器的研究及 应用。 Buses Alfred等率先提出了电流型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网侧电流幅相控制策 略,随着超导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电流型 PWM双向 AC/DC变换器在超导储能中取得了 成功应用 717。 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应用很多,国外著名的主要有 ABB、 SIMENS等厂商。早期 国内济南舜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双向能量转换系统可 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双侧电源的电能量交互流动,端电源可以是交流或直流。此外,该 公司还研发了双向能量转换系统的配套装置:监测装置和管理系统。监测装置用于实时 监测电网和双向能量转换系统的运行数据和
35、电能质量,在监测到异常时向管理系统报警。 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控制双向能量转换装置和监测装置,同时也可管理电池管理系统。 目前许继集团在大规模储能系统的研发中已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其研发的基于 6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 PCS-10系统工作原 理如下:能量控制装置通过通讯接收后 台预定控制指令,根据接受的功率指令大小及符号控制变换器能量的双向流动对电池进 行放电或充电,同时还可实现对电网无功功率及有功功率的调节。能量转换系统控制器 通过 CAN接口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进行通讯,通过获取的电池组状态信息对电池进行 保护性地充放电,以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能量转换系统也可采集电网信息,参与电网
36、 的电压、无功控制,实现防孤岛保护,或作为应急电源使用等功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并网双向 AC/DC变换器的研究中已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 并研发了一台基于浮点型 DSP TMS320F28335为控制核心的单相并网双向 AC/DC变换 器的试验样机。其整个并网系统采用单相全桥主拓扑电路结构,其选用的 TMS320F28335 数字信号处理器能快速完成所用的算法,实现并网控制、锁相、孤岛检测、软件保护等 多项任务 18。 2006年德国 SMA技术股份公司的 A 福尔克申报了双向电池功率变换器。公开了一 种包含DC-DC转换器电路元件的双向电池功率变换器,蓄电池可被连接到该变换器, 以便在
37、放电模式下由蓄电池的电压产生 AC输出电压,在充电模式下对蓄电池充电。变 换器还包含 HF变压器,其与谐振电容器一起构成谐振电路。为了提高所述电池功率变 换器的效率,变压器一次侧设计成带有中心抽头的两个绕组,同时,谐振电容器也被设 计在二次绕组中。 1.2.2双向 AC/DC变换器发展趋势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PWM双向 AC/DC变换 器的建模及分析;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研究; PWM双向 AC/DC变换器 控制策略的研究;电流型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研究。 PWM双向 AC/DC变换器的建模研究是 PWM双向 AC/DC
38、变换器的基础,是简化 PWM双向 AC/DC变换器设计及控制策略的基础。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两大类。在小 功率应用场合,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少功率开关管的 数量及改进输出直流特性上;对于大功率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研究则主 要集中在多电平拓扑结构 19,2()、变换器组合 21及软开关技术上 22。如高压大容量场合中, 主要研究多电平拓扑结构,而大电流应用场合则多研究变换器组合拓扑结构,及用独立 的变换器进行并联组合,每个并联的变换器中的 PWM发生信号采用移相 PWM控制技 术 23,达到以
39、较低的开关频率获得较高的开关频率,即在减小功率损耗的同时有效地提 高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品质。同时基于零电压,零电流等软开关控制的拓扑结构及控制策 略也是双向 AC/DC变换器研究的方向。 PWM双向 AC/DC变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好的控制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动态响应时间还能提高系统电压电流特性。目前主要研究的有 : ToshiHiko Noguchi、 B.H.Kwon等人提出的无 电网电动势及无网侧电流传感器控制 2425, Hasan Komurcugil 等学者提出的基于 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控制策略 26, Jong-Woo choi等学者利用最优 控制理论提出的确保直流电压响应的时间最优控制,在电网不平衡条件下 Hong-Seok Song等学者提出的一种采用正序、负序两套同步旋转坐标系的独立控制方案 27,为了抑 制电网谐波对电网电流的影响,S.Y.Park、 C.L.Chen等采用一种导纳补偿的前馈控制方 案 28等。 电流型 PWM双向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