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062101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 页数:337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7页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ppt(3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课程内容1怀孕期1.1怀孕的秘密以及无孩子之空虚感1.2身份认同的转变1.3亲密感1.4对婴儿的幻想1.5分娩医疗程序的关系1.6社会文化价值观对分娩的影响2.0-6月2.1母子互动2.2婴儿发育2.3父母造成婴儿的痛苦3.6-12月3.1力比多客体3.2探索、躲猫猫3.3早期三角关系,去幻觉化3.4表象形成3.5记忆能力发展和客体持续性3.6原始防御、母亲-超我3.7他人和心理理论3.8情绪发展4

2、.1-2岁4.1运动、行走、分离4.2禁止姿态和丧失客体的焦虑4.3客体和符号沟通4.4界限感,分裂4.5羞耻感和自我4.6口欲期新解5.2-3岁5.1身体感、如厕训练5.2虐待、粪便、游戏5.3性别差异5.4好奇、话多5.5分裂两极化5.6幼儿园,角色扮演6.3-5岁6.1团体游戏6.2多问6.3运动机能、假装写字6.4同情心、交互游戏6.5初步的利他、公平感6.6梦和游戏6.7俄狄浦斯情结6.8学校生活76-12岁(学龄期)7.1母亲、学校7.2学习成绩、伙伴关系7.3老师,学校-家庭冲突7.4系统、辩证思维的出现7.5男女差异8青春期8.1青春期的任务8.2认知发展8.3青春期=困扰?8

3、.4部分客体和一见钟情8.5主观身体表象8.6精神健康9成人期9.1成人早期和成人期9.2工作和身份认同9.3爱情、伴侣关系和婚姻9.4为人父母9.5孤独和中年期10.老年期10.1完满对绝望10.2死亡和哀悼10.3退化和退休10.4怀旧、升华10.5关系Why?1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是所有动力学治疗师的必备理论基础,无此理论基础则无法形成准确的动力学案例假设,从而无法开始深入的动力学解释工作。2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基础学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已经有重大突破,远远超越弗洛伊德当年的比较粗糙和片面的假设,目前已经建立起精神分析的终生发展模型。这些新的知识需要得到吸收。3精神分

4、析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观察法为主,数十年婴儿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对于养育儿童以及临床治疗(父母-婴儿治疗)都有直接的收益作用。授课教材及参考书目授课教材及参考书目Rayner E.,Joyce A.,Rose J.etc.2005,Human Development: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dynamics of growth,maturity and ageing,the 4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Fonagy,Peter,Target,Mary.2003.Psychoanalytic t

5、heories:perspectives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London;Philadelphia,Whurr series in psychoanalysisBerk L.E.,2004,发展心理学:婴儿孩童青春期,北京大学出版社阿什福德,雷克劳尔,洛蒂著,王宏亮等译,200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怀孕期心理怀孕期心理从怀孕到分娩的心理过程秘密身份认同转变亲密感转变对婴 儿的幻想分娩医疗程序的关系无孩子之空虚感的哀悼和包容1.1怀孕的秘密以及无孩子之空虚感怀孕的秘密重现的女孩保持秘密和传播隐

6、私的团体游戏。你会依次告诉哪些人怀孕的消息?无孩子之空虚感的哀悼和包容无孩子可能引发夫妻的无价值感或空虚感。有过多空虚感和无价值感的父母也可能期望通过生产孩子来转移/升华死亡焦虑有感情危机的父母/家族也会期望通过怀孕来挽救/解决/拖延此危机。1.2身份认同的转变怀孕前后对夫妻来说意味着一次巨大的身份认同的转变。夫妻双方分别要在此刻完成对自己父亲或母亲身份认同。怀孕可能唤起妇女没有解决的发展性矛盾,从而解决身份认同的混乱和承担母亲的角色。(Schuster&Ashburn,1992)父亲经常来面对自己承担家庭重任的责任,接受胎儿是真实的而且是他的这个事实,感觉到胎动。无法认同自己同性双亲的人对怀

7、孕/生孩子往往会比较恐惧。对于男性来说,意味着能够和孩子分享家庭资源。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修通。现代产翁制(couvade):65%的男人报告了在他们妻子怀孕的时候自己出现种种躯体不适,如恶心、沮丧、背痛和胃痛。估计这种症状是男性认同女性的结果,从而帮助他确定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使他进入了父亲的状态,并且可能降低父亲虐待孩子的可能性。(May&Perrin,1985;Mason&Elwood,1995)怀孕期的性生活形式的变化与俄狄浦斯情结的激活。幻想:怀孕期性生活会伤害到小孩!(或者,对小孩毫无影响)从对乳房、阴茎的嫉妒和升华成为对繁殖的满足男性对于自我能够使女性怀孕,女性对于自己能够像母

8、亲一样生育感到自豪。母亲身份认同时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原始母性先占(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s,PMP)从怀孕后期持续到生产后第一个月。母亲与孩子融为一体,双方完全的认同,并且依赖。缺乏PMP的孩子无法形成安全依附。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从孕期12周开始。从怀孕7个月到1岁,大脑每天增加1.7克(Schafer,1993)胎儿活动性和新生儿活动性成正相关;有压力的母亲其胎儿活动性更高,有更多的出生后问题。胎儿对音乐、触觉、光都会有反应。抑郁或焦虑的母亲的孩子体重低,哭泣水平高有更多神经系统问题。(Creno,1994)新生儿哭泣过多、没法安慰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抑郁

9、水平的得分相联系。(Chamberlain,1994a)1.3亲密感家庭中亲密感模式由夫-妻模式变为父-母-子模式。夫妻二人关系中的依赖感和亲密感会降低。尤其PMP出现时,丈夫处于亲密感的边缘。这要求丈夫能够修通对母亲(妻子)的依赖,认同照料者身份。1.4对婴儿的幻想父母会把理想自我、拯救性英雄、恶魔(迫害性客体)等成分对婴儿投射。从而影响到婴儿的身心发育,尤其是大脑的发育。父母、家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孕妇的心境状态,从而间接影响到婴儿。如果孕妇原有心理疾患未曾解决的话,在怀孕期间这些心理病理因素会对婴儿造成重大影响。如母亲焦虑吸烟酗酒儿童ADHD1.5分娩医疗程序的关系孕妇从怀孕到分娩如果有

10、丈夫的陪伴可减少焦虑和疼痛感。同时在分娩时如果有生产经验的中年妇女的陪同和助产也更加有利于分娩。而不是刚刚卫校毕业的青少年护士。压力:母亲遭受的压力会导致子宫供血减少,影响胎儿的心律和呼吸;而且有压力的怀孕妇女通常会使用不健康的行为来缓解压力(Brooks-Gunn,McCormick&Heagarty,1988)剖腹产:母亲死亡的危险增加1倍,和自然分娩母亲比,剖腹产的母亲有更多的忧伤和抑郁。(Mutryn,1993;Edwards,Porter&Stein,1993;Gottlieb&Barrett,1986)1.6社会文化价值观对分娩的影响社会过多强调以收入、工作成就、身材外表等对个体进

11、行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到1)人们倾向于通过金钱和成就来获取自我实现感并升华童年自恋创伤。而不是生孩子;2)女性不愿意因为生孩子而损害自己的身材和外表或者放弃工作,从而会不生孩子或者对孩子的无意识的仇恨;3)女性不愿意为了生孩子放弃工作过长时间,所以往往生产后不久就恢复上班,从而造成婴儿依附关系的断裂。4)功利主义社会价值观会让父/母亲倾向于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工具使用。夫妻双方都有原生家庭的习俗和价值观,在分娩过程中这种冲突会更加明显。2.0-6月的发育月的发育2.1母子互动母子之间的联盟和依恋是心理发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新生儿如果在出生后能够靠近母亲的身体会让他们觉得安全。足月儿在出生后的90分钟内如

12、果能够贴近母亲的皮肤很少会哭泣。但是如果把它们包好放到母亲身旁的摇篮里,在接下来的90分钟里,他们每五分钟就哭泣20-40秒。通过母亲的足够好的照料,婴儿体验到自己创造了世界,这被温尼科特称为“the illusion of omnipotence”.父亲在早期的传统角色往往是保护母子的,但是现代社会中父亲往往早期就介入婴儿的养育中。Klitzing(1999)等发现,如果母亲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三人模式而不是两人模式的话,婴儿在早期(4个月)左右就可以和父母双方联系一样多。“母亲头脑中的父亲”(the father in the mothers mind),母亲在头脑中有“父亲”的表象决定了父亲

13、在婴儿的头脑中是否有一席之地。经常可以观察到婴儿有意地观察他人的脸。2-3月的时候,母亲带有情感的脸对弈呢人来说是最有力的刺激,婴儿会寻求和母亲的联系。这时候出现相互凝视(mutual gazing),相互微笑,婴儿通过咕咕不明的音节和一些手部的移动来回应母亲的微笑,然后母亲开始模仿婴儿的言语和动作。通常由婴儿来决定这个过程的结束。父亲和母亲和宝贝说话时候声音自然会变得高尖,富有节奏。motherese通过母亲和婴儿的协调共振形成母子之间的情绪连接。即便在前语言期,母子的对话也是很重要,婴儿和母亲之间形成了“对话原型”,这是主体间性的原始基础,被称为“原始主体间性”(primary inter

14、subjectivity)母子之间的交互舞蹈(mutual dance/synchronous)Beebe等人对母子录像进行了逐帧研究,发现了母子互动的交互协调同步性,这种舞蹈帮助孩子体验到各种可控的情绪状态。(Beebe et al,1997)失调在安全依恋的婴儿中,大约50%的沟通是不协调对称的。(Tronick,1989)重要的是,不协调和不对称的沟通是如何得到修补的。失调婴儿痛苦烦躁母亲痛苦烦躁(恶性循环)失调婴儿痛苦烦躁母亲恢复有意识的协调共振婴儿“原谅”母亲(良性循环)母亲放松并且能够退行进入“原始母性专注”的重要性,这需要母亲全心全意地投入养育孩子的进程中。母子通过右脑沟通,在0

15、-2岁是幼儿右脑发育的关键期。(Schore,2000)母亲不可能持续和婴儿沟通,而且有些婴儿由于遗传等因素,的确难于沟通。这时候就需要伴侣的协助,以及伴侣的共振协调。使用奶妈,代养人等方法并没有发现灾难性后果,但是使用不熟悉的照养人的确发现会造成很多婴儿极端的痛苦(Bowlby,1958,1969;Spitz,1965)2.2婴儿发育75%的神经元连接在头一年建立。突触的建立要求具备一定的外在刺激。如果某些突触被反复强化,则成为长期的大脑结构。如果某些突触没有进行强化,则凋亡。神经达尔文主义早期经验对大脑的结构以及成人后的大脑的性质以及成人能力有决定性作用(Schore,1994)婴儿从出生

16、开始就会模仿父母的表情,模仿他人的运动镜像神经元触觉:婴儿一出生就可以辨别母亲乳汁的味道。听觉:在怀孕后期胎儿就可以对外界的声音起反应。出生后就可以识别母亲的声音。婴儿出生后比较喜欢女性的声音而不是男性的声音,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更加喜欢父亲的声音而不是他人的声音。实验表明,婴儿对胎儿期所听到的东西有记忆力。(Klaus,Kennel&Klaus,1995)视觉:婴儿视觉范围出生时20cm,就是母亲用手怀抱时能看到母亲的距离。婴儿很快就会识别母亲的脸,只要1-2天,对母亲的注视就超过其他人。数周后,婴儿见到母亲的脸不哭,但是见到其他人不一样。当客体进入视野内30cm左右时,“远离”姿势会出现。触觉

17、:大部分婴儿喜欢被温柔的抱、摇。手和嘴是最敏感的部位,很多婴儿会吸吮它们的指头。婴儿的感觉系统已经建立,并且能够从一种感觉系统传递给另外一种。开始出现的自我感:Stern提出,婴儿把世界体验为一个知觉整体。这时候开始出现自我感。Mahler曾经提出以婴儿无法区别自身和客体,后来研究发现并非如此,80年代后Mahler不再使用“Normal autism”一词。但是仍然保留的“融合”幻想(fantasies of merger)的提法。母子之间的“symbiotic merger”是母子的幻想/。0-6月的新生儿仅有的情绪反应是快乐和抑郁。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具有其他复杂的情绪。母亲的主要角色是帮助

18、婴儿调节它们的情绪在一个可调控的范围。对这个时期的婴儿来说,它们还不会使用哭叫来控制大人,故所有的哭叫都是对大人的一个警示。拥抱和摇摆是消除婴儿情绪痛苦的最常用的方法。在第二周之后,温柔的话语可以帮助缓解痛苦直到一个月后,视觉刺激(母亲的脸才具有缓解痛苦的作用)Spelke,1994:婴儿有一个有关世界以及它是如何运转的知识核心。如婴儿可以注意未曾预料到的物理运动,Wynn,1992发现,婴儿有加减意识。同时,父母似乎无意识地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如提高声音说话(婴儿语言),把脸或者物体放到孩子的视力聚焦范围内(不超过30厘米)2.3父母造成婴儿的痛苦(1)过度刺激(如破坏婴儿的睡眠节律)(2)困

19、惑(如当母亲专注于其他事情,对婴儿的目光无回应)(3)抛弃(避免和婴儿进行目光接触)原始母性专注让母亲能够对孩子的反应保持回应,形成婴儿最早的“存在感”/随着婴儿的牙齿长出,他会咀嚼、撕咬乳房。推测是攻击性和幻想的支配(克莱茵学派的观点)口欲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吃不消,咬牙切齿你真恶心甜蜜的笑容无论在婴儿还是在猴子都发现害羞和紧张等气质有天生的成分,但是这种倾向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改善。环境对人格发展的方式是“优良匹配”(goodness of fit):便是指环境的要求和孩子的气质匹配。轻松的孩子(40%)大人可能以为他们不需要关注。从而容易被忽视兴奋延迟的孩子(15%)多待在孩子身边,直到他

20、们的情绪转换。难伺候的孩子(10%)有清楚的行为准则和支持系统,让母亲可以离开孩子。以依恋失败相关的高危因素:(1)婴儿的特点,。如早产、药物使用等;(2)青少年母亲/抑郁的母亲;(3)家庭因素:母亲时候能够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无法形成依恋的结果:早死,多种疾病,焦虑不服从,到青少年期没有能力去爱,虐待动物。和主要照顾者依恋分离后的影响(Rutter,1981):抗议阶段,绝望阶段,分离阶段。但是研究也发现,这些早期依恋的剥夺可以在日后的过程中得到修补(Skeels,1936,1945,1949)相比起来,无法形成依恋关系比重要他人的丧失(依恋断裂)更严重。虽然有警告说早期依恋断裂的影响,但

21、是研究没有发现早期接触会对依恋模式造成任何长期影响(Goldberg,1983;Grusec&Lytton,1988).事实上很多研究者认为,依恋模式是终身不断发展的。不应该过分强调早期关系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因素。(Eyer,1994)婴儿精神健康的评估:AIMS:attachment,interaction,mastery,social support婴儿治疗的某些内容:1当着父母的面表达对婴儿的各方面赞美;2)指出父母听婴儿的哭泣并且适当反应;3)讨论其他的父母在照顾中的角色4)讨论婴儿即将来临的发展阶段5)为孩子说话;6)发展游戏现代研究者认为婴儿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社会产品。(Sam

22、eroff,1993)父亲和外祖父母加入养育,团队,他们同样可以和婴儿形成依恋关系。3.6-12月的发育月的发育3.1力比多客体婴儿开始对某几个特殊的人笑,这几个特殊的人被称为“力比多客体”。婴儿开始在此时可以稍微忍耐饥饿时母亲不给喂食,并通过母亲说话的时候情绪稍微平息下来。3.2探索、躲猫猫5-6个月的时候,可以坐在母亲的膝盖上,并开始探索母亲的身体和脸。如抓、拉母亲的脸、耳朵、项链,母亲的忍耐表现出他对婴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包容。躲猫猫游戏(peek-a-boo)表现出母子之间共同创造他们之间的空间。母子之间的镜像和共振更加频繁和协调和精细,Daniel Stern发现9个月的时候婴儿的行

23、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开始具有象征意义。这意味着父母要开始猜测婴儿通过行为表达的含义。3.3早期三角关系,去幻觉化父亲的存在构成了最早的三角关系,对于婴儿以后集体生活有意义。去幻觉化(disillusionment),婴儿体验外在现实性,以前的全能感消失,母子一体性的幻想也消失,会出现很多攻击性。3.4表象形成表象世界的形成,这形成了所有以后关系的基础和模板。这个时期形成RIGS:representations of interaction that are generalized 和schemas of being with another(Stern,1995)Self and ob

24、ject representation or re-presentation world(Sandler&Rosenblatt,1962)interna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Bowlby,1969-1980)3.5记忆能力发展和客体持续性婴儿此时开始记忆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标定和记忆周围事物和他们自己的关系以及周围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时候的记忆是“情节记忆”(episodes),婴儿这时候记住的不是精确的知觉,而是知觉行动情绪的聚合体,记住的是整体的事件和情绪。过去认为婴儿没有记忆,现在发现2月的婴儿就具备回忆事物的能力。6-12个月时,孩子开始明

25、白某个物体眼睛看不到不等于脑子里面不存在,开始会寻找不见了的物体,这种能力被精神分析师称为客体持续性(Object permanence)。此能力和孤独的承受能力有关。Anna Freud,情绪性客体持续性婴儿可以确信即便母亲走了,母亲仍然存在而且还会回来。(这也是过渡性客体使用的时期)如果婴儿有太多的照料者,有太多的改变和丧失,就很难发展客体持续性。3.6原始防御、母亲-超我Gaze aversion 反应。Freezing反应表明原始性防御(否认)分裂的出现Spitz认为,母亲认为孩子是好还是坏非常重要。母亲认为孩子好,就会使用“是”的”姿态;相反则是“否”的姿态。3.7他人和心理理论8-

26、9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对“他人的目的”感兴趣,对他人知道什么和要做什么感兴趣。开始会寻求帮助,模仿“拜拜”等动作。回应他人语言的要求。同样8-9月的时候,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这说明正常的谨慎感(不安全感)的发育,如果没有需要考虑发育异常,婴儿开始意识到其他人也有心理(minds),这些心理内容可以通过特定的信号来传递,这被称为次级主体间性(secondary intersubjectivity)(Bretherton,1995)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对他人有自己的心理有感觉,意识到其他人也有感情、态度、意图等心理内容。这形成识别和假设他人行动的基础,这也要求有能够识别自己和

27、他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能力。类似于察言观色的能力注:识别事物的相似性的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心理理论的一个实验:婴儿通过判断母亲的表情要看前面的路(悬崖)能不能爬过去。意义:这是最早的道德感-对错判断-超我的起源。3.8情绪发展第一年的最后几个月,婴儿会开始表现出很丰富的情绪性,这是因为婴儿在此时是交感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时期。母亲此时支持这种情绪的丰富性是重要的。实际上研究也发现。在10个月的时候,90%的母亲的行为是和情绪、游戏、照料有关的。仅有5%是和禁止婴儿继续进行活动有关。(Allan Schore,1994)18-24个月的时候,孩子甚至学会了操纵他人的情绪。(Schafer,199

28、3)8-10个月的婴儿能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在12个月的时候,婴儿甚至会期望陌生人如何反应,观察他人的情绪。4.1-2岁的发育岁的发育4.1运动、行走、分离1-2岁,幼儿开始走路,攀爬,可以离开父母亲的身体。走路能力的获得创造出的冲突:探索的冲动和安全基地的需要。如果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探索的需要和被保护被跟随的需要,探索对孩子来说就是充满危险和可怕的。4.2禁止姿态和丧失客体的焦虑在10个月的时候,90%的母亲的行为是和情绪、游戏、照料有关的。仅有5%是和禁止婴儿继续进行活动有关。(Allan Schore,1994)但还是到11-17个月的幼儿时,每9分钟父母就要表示出禁止的姿势。这些禁止姿势

29、不仅仅是为了保证物品的,更多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这些禁止传递了对、错信息,以及规训。会让婴儿困惑:“父母究竟是爱我?还是他们只是想阻止我的愿望?”产生初始的对丧失父母的焦虑以及对丧失父母的爱的焦虑。父母作为安全基地,作为此时的婴儿的(安全感的)“加油站”。强化了婴儿面对无助和危险的安全感。而且随着婴儿的学步,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逐渐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安全型依附关系能够促进婴儿把“成像(再现)”与头脑中的客体表象认同内化。4.3客体和沟通学步期的幼儿有两项主要的功能发展出来:(1)能够成像再现客体;(2)能够使用客体表象来和世界沟通。从而通过游戏、语言等手段开始逐渐形成丰富的心理和人格

30、。游戏1岁前的婴儿会把汤匙在身体各个部分“喂养”,从而探索各部分与客体的关系。1岁后的少儿开始学会假装游戏。通过游戏,我和非我,内在和外在进一步分化。2岁前开始能够理解一些通常的理念和前概念.如上下,内外,轻重,多少,大小,水符号功能的发展。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当孩子学会说一个又一个词的时候,父母经常为此兴奋和高兴,婴儿同时也会高兴起来。并且开始重复使用这个词。2岁左右,幼儿会把词变成有简单语法结构的句子,并且差不多有200左右的词汇量(英语国家)词语帮助儿童进一步区分内在和外在状态,幻想和现实。词语也帮助儿童能够精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渴)而不是哭闹,同时更加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愿望和情绪

31、。通过把客体和词语相联系,陌生的客体获得了意义。4.4界限感,分裂一岁半后儿童的情绪开始比起以前来逐渐稳定一些。这是因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开始迅速发育。与此同时,儿童也会又开始逐渐的“粘”妈妈同时进一步探索外界(Mahler所说的rapprochment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也开始逐渐能够发现自己和母亲的界限。分裂开始成为主要的防御机制。本来玩玩具很投入,突然就抛弃玩具,似乎这个玩具不再重要,而投入另外一件玩具。/对母亲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化反应。分裂帮助幼儿保持了自我的凝聚感。4.5羞耻感和自我幼儿此时面对母亲不太愉快和高兴的脸,会表现出沮丧的表情,这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羞耻感”的起源。内疚感也

32、开始出现。如做了错事后,做好被惩罚的准备,分食品给妈妈,逃跑或者亲妈妈。较大的一些地孩子开始会对他人用妈妈的语调说“不要做”这说明孩子开始内化母亲,形成了对惩罚的预期焦虑。2岁左右,学会说不,直到36个月的时候,才拥有父母不在场也服从的能力/此时把自我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的容器,而不是一个主动者。“妈妈,今天果果要做一个好宝宝。”(2岁)“妈妈,今天我要做一个好宝宝”(3岁)18个月后,开始出现噩梦。4.6口欲期新解口欲期不仅仅有“口”当代婴儿研究发现(Emde,1982;Klaus and Kennel,1976;Spitz,1965;Stern,1985)口欲期是一个心理机能个方面发展的时

33、期,口欲期出现最早的“自身感”。我和非我的区别也是在口欲期形成。5.2-3岁的发育岁的发育5.1身体感、如厕训练运动机能逐步健全开始四处跑跳探索。开始具有身体感,意识到身体属于自己。身体感一直到青春期性冲动逐渐出现后让逐步完整形成。如厕训练:父母和孩子有关身体控制的斗争。儿童要学会自己控制身体-括约肌(如控制尿床)需要获得的成就(1)她们必须认识到她们是把自己的身体弄湿了;(2)她们必须在撒尿前对尿意有意识;(3)她们需要认识到其它成人希望她们把尿意这种内在状态告诉成人们;(4)她们必须能够在成人拿到尿盆之前控制住括约肌。在儿童意识到是她们自己把身体弄湿了以后的一个月后她们往往开始能够意识到他

34、们“将会”要撒尿了/然后才会逐渐愿意控制括约肌。一般2岁左右才能够自己控制括约肌去找便盆。如厕训练让儿童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和父母的分离/对抗。通过对括约肌的掌控获得了快感。而且进一步意识到身体和自我的区别。/并且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进行比较对自我和他人的区别地认识是“现实检验”能力发展的又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更多的焦虑的来源: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快乐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关开始意识到依赖父母的需要和自主-控制父母的需要之间的冲突。反向形成:儿童开始意识到某些快乐的感觉和要求,是和父母的期望相反的,而且他会开始主动地批判这些快乐的要求的欲望,这是反向形成的起源。5.2虐待、粪便、游戏很多儿童此时

35、出现残酷的或者折磨小动物行为,这和大人要求他们遵守和控制有关系。同伴关系中也有很多咬、打、踢的行为。儿童此时对自己能够留住和排泄粪便感到兴奋,并且会沉浸到这些活动中,。只到大人对粪便以及和粪便相关的行为感到厌恶,并且这些厌恶的态度被认同后才会对粪便感到厌恶。开始喜欢玩沙,玩水。从肮脏笑话向黄色笑话的过度肮脏笑话代表着肛欲期的幻想黄色笑话代表着俄狄浦斯期的幻想5.3性别差异2岁左右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差异,但是充分认识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需要更长的时间。De Marneffe(1997)的研究,大多数孩子在20-30个月的时候认识自己的生殖器,平均24个月可以认识。此后,他们都会开始希望和自己生殖器相

36、同的洋娃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首先是能够对他们的生殖器形成认识,而不是通过发现男女生生殖器的差异而形成认识的。女性的生殖器的自卑更多来自于家庭关系而不是“解剖”。2-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孩子玩,这可能强化她们的自我感。而且孩子们此时的游戏中往往会模仿他们同性别的父母/对于成人来说,这时意味着要退行进入孩子的世界中,同时又能够保持成人的照顾现实感和责任的功能。5.4好奇、话多儿童会走到各个地方,就不断地描述自己的观察,他们会期望得到父母的回应。确定自己观察的正确。并且父母的回答可能扩展儿童的知识。如儿童看到“桌子”说,“桌子,桌子”母亲可以说,“对,桌子桌子”。也可以说,

37、“桌子,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是大树做的。”等懒惰或抑郁或者忙于其他事情的母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可能有影响。开始可以用语言表达情绪,如愤怒。如果母亲告诉儿童“等几分钟,等一会”,他开始可以忍耐,并且自己去玩玩具。可以使用幻想和游戏来摆脱和忍耐母亲不在场的时候的孤独。5.5分裂、两极化此时的儿童情绪经常两极化(分裂),这种分裂的处理在于在儿童生活中能够至少有一个人同时既爱又恨的。(又唱红脸又唱白脸)而这需要父母双方的配合和理解。如儿童向妈妈告状,“爸爸坏,爸爸是个大坏蛋,我不要他做我爸爸了。”妈妈的回应:(1)“是的,爸爸坏,打爸爸。打死爸爸!”(2)“小孩子,不许这么说你爸爸,要尊重爸爸!”(3)

38、“啊爸爸有些时候很坏,但是爸爸也有对你很好的时候啊。你还记得”5.6幼儿园,角色扮演幼儿园:最好是父母能够陪同孩子在幼儿园里面一段时间,等孩子和周围人熟悉后逐渐离开,这也需要幼儿园的制度比较灵活。角色扮演游戏的引入:(1)分离自我的能力(假装自己是别人)(2)体验角色的能力假装相信游戏(make-believe play)比如把一个树枝想象成枪、金箍棒、锯子、鞭子等等。这种功能在2岁过渡到3岁时出现,在3岁后可以把一根树枝想象成很多东西。在假装相信游戏中,现实的“好像”(as if)特性得到扩展。儿童们既需要成年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玩耍。6.3-5岁的发育岁的发育6.1团体游戏虽然两岁左右

39、孩子开始寻求他人的陪伴,但是他们开始的游戏往往是独角戏。三岁之后,开始出现真正的团体游戏。在此游戏中出现同情心和同伴关系,并且也是友情的开始。这种能力的出现建立在(1)认知能力上能够区别自己和他们的相同和不同(2)情绪能力上能够具有同理心(心理理论)和同情心。从建立友情式的同情和共情关系开始,孩子发展出对他人的喜欢,爱,认同感以及能够和别人保持意见不同但是仍然是朋友的关系(和而不同),(Emanuel,2005)6.2多问在3-5岁,儿童的词汇量出现成倍增长,开始问问题,而且往往是从早到晚都问问题“船有多大?有月亮大吗”“星星可以放在手里吗?”“站在屋顶上可以摸到天吗?”“云像我们家一样大吗?

40、”6.3运动机能、假装写字运动机能也扩展,开始可以驾驶小自行车或三轮车。可是对比较简单的玩具投注感情,开始会画画,并且假装写字,有些人可以写一些简单的信。3岁-5岁开始会数数,但是把数字和物品结合起来还有困难。4岁左右开始明白写下来的词可以代表说话,某些孩子这时候开始会阅读或者写作,但是大部分只是“假装写作”。6.4同情心、交互游戏对多人的同情心出现,这种道德能力的出现表明:(1)意识到自己占有一个时空并且有情感:(2)意识到他人占有一个时空并且有情感。交互游戏的出现,一开始儿童的游戏独角戏,自我中心,此时开始对他人的参与感兴趣。儿童这时候会邀请其他人来参加游戏。“你来作病人我来做医生”;“你

41、来演售货员,我来演妈妈!”这种游戏的出现意味着孩子开始牺牲自我中心性。6.5初步的利他、公平感3岁时开始牺牲的自我中心性,也意味社会良心或者超我出现。开始有模糊的公平感。6.6梦和游戏梦境的功能:整理,重组记忆。如果这个功能完成,则人们醒过来后就可以感觉头脑清新,否则就会比较焦虑。一个很好的让人兴奋的戏剧化的游戏的功能就像一夜很好的梦一样有用。如果游戏的愿望遭到禁止,儿童就会痛苦并且发展出对禁止者的仇恨。然后游戏的冲动就变成强迫性的,并且游戏中经常可以观察到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而且游戏中出现迫害和折磨的行为特点,并且影响到同情关注和友情。有些孩子会情愿和物玩也不和人玩。6.7俄底浦斯情结俄狄浦斯

42、情结:连续的刺激、安抚儿童的皮肤会引起情欲的快感,如果过多地这种刺激就是性虐待的前体。儿童通过手淫抚摸身体的各个部分(嘴、乳头、肛门、生殖器)而获得情欲的唤起。但是儿童无法达到完全的性满足,因为完整的性高潮只有到青春期才出现,所以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有不满足。儿童对父母的内心的性幻想叫做俄底浦斯情结现实生活中儿童和父母形成的三角关系被称为俄狄浦斯情境。儿童用他们的整个身体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在儿童面前过度暴露性生活或者侵入儿童的生殖器隐私。对儿童的感受缺乏敏感性,激发起儿童的很多情欲的欲望或兴奋后又置之不理,这会让儿童陷入尴尬、孤独、渺小、嫉妒和羞耻的状态。这形成了俄底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并

43、不是所有正常儿童发展中必然经历的阶段。4-5岁的孩子开始发现离开母亲有很多的快乐。儿童会发现自己克制欲望可以得到得到奖赏。和理解,从而学习会了自我鉴赏和自我克制。通过认同和梦来解决俄狄浦斯情结.在某些文化中,俄狄浦斯情结是常态,所以不能被认为是病态的.进入俄底浦斯情结并能解决有7个条件:(1)客体关系:对父母的好的原始依恋关系,能够把父母当作独立的好的客体对待;对自我的感受是成功的,能够对他人的感受同理;(2)认知:能够对各种社会角色进行再现,采择他人的观点,忍受有关自我和他人的混杂情感,欣赏和承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和社会角色。体会到自己和他人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感受和选择。(3)道德:发展出对错

44、好坏的判断,体验到行动会带来的道德判断;(4)躯体:精细运动调节能力如跑、跳、爬,包括自我照料(排尿,刷牙,洗手),在游戏中模仿成人行为。(5)情绪:多种情绪谱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有一、两种情绪状态。而且这些情绪状态可以和他人沟通(6)精神:能够回忆个人历史,认识到梦和幻想来自于个人内心。意识到复杂社会情境的偶然性和时间序列。发展出组织个体体验的叙事。(7)生理:各种前生殖器期欲望的成熟以及性欲的出现。俄狄浦斯期和生殖器自恋期生殖器自恋期(3-4岁,“Genital-Narcissistic”Phase,“phallic narcissism)俄狄浦斯期和(4 to 6 岁,“Oedipal”Ph

45、ase)在生殖器自恋期,儿童因为自己的身体而兴奋自豪,喜欢向别人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或者因为自己撒尿的距离远而高兴。生殖器期的重要问题在于他人(同胞)的存在可能会吸引父母的部分注意,而让孩子觉得自卑。6.8学校生活3-4岁的儿童和5-6岁的儿童存在的不同在于:前者充满了冲动的情绪爆发然后很容易安抚;而后者看起来有更多的“尊严感”,能够保持对母亲的远离并且开始能够以比较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上述特征表明这个儿童可以开始进入学校生活了.学校生活对儿童来说意味着他们要有能力能够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中待上6个小时左右,忍耐其中的焦虑和困惑.去学校意味着这个儿童有能力探索其他文化(其他文化背景的孩子),这对于

46、文化休克的有帮助.7.6-12岁的心理(学龄早期)岁的心理(学龄早期)7.1母亲、学校学龄期常见口误:把老师叫作“妈妈”.在学校中,孩子们获得新的人际关系。7.2学习成绩、伙伴关系学习成绩差会让孩子们难受和痛苦,而学习成绩好同样由于遭到其他孩子的嫉妒而会让孩子痛苦。孩子们要开始第一次学会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发展伙伴关系。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决定了孩子们以后如何发展社交关系。孩子们这时候经常捉弄、欺负、嘲笑其他的孩子,从而投射出自己的自卑感,同时儿童团体中开始出现“替罪羊”效应。也是投射的另外一种表现。同时儿童团体中的互惠性也让儿童们发展良心、责任、自责等品质。7.3老师,学校-家庭冲突学校老

47、师具有两个功能:(1)把家庭外的世界带给孩子(2)传授知识。学校和家庭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冲突,往往会造成孩子很大的矛盾。这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帮助孩子处理好这些过渡。老师往往会责备家庭环境造成了孩子的困扰,这种责备很多时候是符合事实的,但是有些时候是用来掩盖学校的无能、羞耻和内疚感。一个老师面对超过40个以上的学生,就会有学生被长期忽略。学习是一种“工作”,通过学习,儿童们内化了“纪律”,“规训”,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和蔼,他都会是一个“规训者”7.4系统、辩证思维的出现7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能够分辨事物,把事物进行归类。在学龄期,孩子们逐渐能够系统地观察事物,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和矛盾性。7.5男女差异“

48、假装相信”游戏首先在女孩中减少,而男孩子甚至会一直保持到青春期。女孩和男孩一样有很多白日梦,但是女孩显得更见具有现实感。而且女孩的学习往往比男孩好。?女孩和她的第一个人类模范母亲是同性别,而且从幼儿园到小学大部分成人都是女性。所以认同这些成年人很容易。而男孩要到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才有机会较多认同男人。8青春期心理青春期心理8.1青春期的任务(1)从安全、亲密的家庭学校中离开,解除更加广泛的人和观点;(2)拥有自己的身体,接受自己身体的变化。(3)达到个体的自主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意味着建立对个人信念和行动的自信和责任感;(4)在安全的个人界限和稳定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基础上达到和他人的亲密性;(

49、5)适应成人世界的生活并且关心年幼者,能够信守承诺和负责,保持和他人的认同同时能够追寻自己个人和职业的目标。青春期的开端由发情期生理特征的出现来决定,但是青春期的结束是个模糊的、缺乏客观标准的时期。有些人终生没有走出青春期。8.2认知发展青春期的认知和智力迅速发展青少年能够从社会背景来认知他人,产生公平感和平等感,能够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Laufer(1965)提出,青春期是一个自恋危机的时期8.3青春期=困扰?是否困扰是青春期的特征?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人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困扰和危机的时期。但是当代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并不是充满风暴或者显示出很多的情绪困扰的。

50、(Coleman&Henry,1990;Graham&Rutter,1985)精神分析界的回答:研究是建立在意识层面的对体验的回忆的基础上,很多青少年都不愿意和别人讨论自己的内心体验,更不用说和成年人讨论了。很多研究往往只是对青少年的体验进行了肤浅的一瞥。8.4部分客体和一见钟情青少年会因为部分客体而坠入爱河,如喜欢他明亮的眼睛,乌黑的头发。8.5主观身体表象主观身体表象早熟的男孩会因为其身体感到自信或者受别人欢迎。而早熟的女孩恰恰相反,因为社会文化倾向于偏好性不成熟的女性形象,所以会造成摄食障碍的高风险性。男孩和女孩的身体都会出现不由自主的性欲征象。如何能够接受这些东西属于自己是一个发展的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