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宪问ppt教学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宪问ppt教学提纲.ppt(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汉语宪问古代汉语宪问pptppt子曰:子曰:“爲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爲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命命,辭令,指外交場合的言辭。,辭令,指外交場合的言辭。裨諶裨諶pchn,鄭國大夫;,鄭國大夫;(音庇臣,(音庇臣,bchn,郑,郑国大夫,见左传国大夫,见左传)草創草創,指起草。,指起草。裨裨:形声。从衣形声。从衣,卑声。本义卑声。本义:古代祭祀大夫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一种次等礼服。裨裨,衣别也。衣别也。说文说文諶:諶:形声字。本义:忠诚、真诚形声字。本义:忠诚、真诚谌谌,诚谛也。诚谛也。说文说文天难谌
2、斯。天难谌斯。诗诗大雅大雅大明大明子路曰: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曰:“未仁乎子未仁乎子曰: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死之死之,殉難,殉難九合九合,指多次會合。这里九,不是实指,指多次會合。这里九,不是实指以以,甲骨作,甲骨作,小篆作,小篆作,象形。甲,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象人。本义:用。用。説文:説文:“以,用也。從反已。以,用也。從反已。”動詞。動詞。兵车:兵车:战车,这里指武力。战车,这里指武力。如:如:
3、会意。从女会意。从女,从口。本义从口。本义:遵从遵从,依照依照如如,从随也。从随也。说文说文此处意为此处意为“乃乃”,就是之意。,就是之意。子貢曰: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匡,匡正。匡,匡正。形声。从匚形声。从匚(fng),表示与筐器有关表示与筐器有关,王王声。声。本义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盛东西的方形竹器。匡匡,饭器饭器,也。也。说文说文相相,輔佐。会意。从目,輔佐。会意。从目,从木。本义从木。本义:察看察看;仔细看仔细看。相相,省视也。省视
4、也。说文说文有引申义辅佐之意有引申义辅佐之意有相之道。有相之道。诗诗大雅大雅生民生民相夫子。相夫子。论语论语季氏季氏賜賜,恩惠、好處。,恩惠、好處。会意兼形声。从贝会意兼形声。从贝,易声。从易声。从“贝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给予给予。赐。赐,予也。予也。说文说文微微,(如果)沒有;会意兼形声。会隐蔽行踪之意,(如果)沒有;会意兼形声。会隐蔽行踪之意从彳从彳(ch);-(wi)声。本义声。本义:隐秘地行走隐秘地行走微微,隐行也。隐行也。说文说文其其,句中語氣詞,有,句中語氣詞,有“恐怕恐怕”的意思;的意思;被被p,披;形声兼会意。从衣,披;形声兼会意。从衣,皮声,皮也兼
5、表声。本义皮声,皮也兼表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被子。被被,寝衣寝衣,长一身有半。长一身有半。说文说文衽衽rn,衣襟。形声。从衣,衣襟。形声。从衣,壬声壬声(rn)。本义本义: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髮左衽,卽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髮左衽,卽“披散頭髮,披散頭髮,衣襟向左邊開。衣襟向左邊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子曰: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其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言,言,在此意为乱言,大话。在此意为乱
6、言,大话。会意兼形声。言与音同源。甲骨文从口,上像箫管乐器形,会意兼形声。言与音同源。甲骨文从口,上像箫管乐器形,会口吹乐器之意。本义:吹奏乐器,引申义:说,谈论会口吹乐器之意。本义:吹奏乐器,引申义:说,谈论直言曰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难曰语。说文说文怍,怍,惭愧的意思惭愧的意思。形声,本义:羞愧,惭。形声,本义:羞愧,惭愧。愧。“其言之不怍其言之不怍”是形容好说大话,虚夸,是形容好说大话,虚夸,而不知惭愧的人。而不知惭愧的人。不顾礼然而有大仁义子曰: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者不懼。”子貢曰:子貢曰:“夫子自道
7、也。夫子自道也。”君子道:君子所遵循的原则。君子道:君子所遵循的原则。知:同知:同“智智”。自道:自我表述,自己说自己。谦词。道:自道:自我表述,自己说自己。谦词。道:言言说文矢部:“知,(识)词也,从口,从矢”又白部:“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本义皆为 言词敏捷。子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类在认识世界时,有两大领域,一是客观自然,一是人类自身。人类自身的认识又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老子也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识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奚自?”
8、子路曰:子路曰:“自孔氏。自孔氏。”曰:曰:“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者與?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者與?晨门一言,对孔子一生作了精彩而又准确的概括,尽管对孔子有讥评之微意,但毕竟知其为圣为贤,知人者智,晨门者,我们不仅知他是一个隐士,我们还应该知道他是一位极具人生智慧的隐士。十四、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谈成仁的最高境界“杀身以成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成仁”即“圣”。“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仁圣所为。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第三,杀身而不成仁,(为仁而杀身)强打硬斗,
9、暴虎冯河,勇圣之所为。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并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殷有三仁,成仁德而失性命。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杀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孔子也是不赞成的。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慮,長遠的打算虑:形声。从思,虍(h)声。本义:思虑,谋划。虑,谋思也。说文近憂,迫身
10、的憂患忧:会意兼形声字。会忧愁形于颜面之意。本义:担忧;发愁 孔子文化的基调是强调快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快乐的工作,快乐的修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无一日之忧,有终身之乐。”“君子忧道不忧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儒学之忧是忧“道”,忧“祸”,忧“患”;不是忧愁,忧闷,忧得,忧失。忧的前提要求是远虑,以忧强调远虑,是远虑之忧。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以,因爲;言,言論;舉,薦舉、推舉;廢,廢弃形声。从广形声。从广,发声。从发声。从“广广”(yn),表示与房屋有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关。本义:房子倾倒房子倾倒废废,屋顿也。屋顿也。说文说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
11、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言,這裏指一個字 恕:形声。从心,如声。本义:恕道,体谅。恕,仁也。说文己心不喜欢,切勿施于人心心相印,心心相通,推己及人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君子见善是迁,有过则改。”易传益卦象辞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立身行己,服人甚难。也要看什么人不服,若中道君子不服,当蚤夜省惕。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荀子荀子勸學: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臾之所學也。”学思结合的真谛 子曰:“
12、當仁,不讓於師。”当仁不让:原指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好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说:“求道当尊师,行道则无让师之义。亦有说师者,众也,行仁之时,当勇往直前,不必谦让,遇事所当行之事,在己尤当率先不复让。”十八、子张子夏之門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交,指交友之道。交,指交友之道。可以交往的,就跟他在一起。與,結可以交往的,就跟他在一起。與,結交、交友;拒,拒絕。交、交友;拒,拒絕。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
13、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和我所聽到的不同。乎,於。和我所聽到的不同。乎,於。嘉,贊美;矜,同情;不能,指無能的人。嘉,贊美;矜,同情;不能,指無能的人。何所不容,卽何所不容,卽“所不容者爲何所不容者爲何”,也就是,也就是“無無所不容所不容”的意思。的意思。如之何,卽如之何,卽“如何如何”。子貢曰: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更也,人皆仰之。”食,虧損,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食,虧損,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蝕蝕”。釋名釋名釋天:釋天:“日月虧曰食。日月虧曰食。”更更gng,改變;仰,敬仰。,改變;仰,敬仰。衛公孫朝問於子
14、貢,曰: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仲尼焉學?”子貢曰: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公孫朝,衛大夫。公孫是複姓。公孫朝,衛大夫。公孫是複姓。焉學,從那裏學。焉學,從那裏學。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在人,散在人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在人,散在人間。間。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識識zh,記住。其大者,其中之大者。其,記住。其大者,其中之大者。其,指文武之道。指文武之道。沒有地方沒有文武之道(何處不在)。沒有地方沒有文武之道(何處不在)。亦,又。何常師之有,卽亦,又。何常師之有,卽“有何常師有何常師”。之,。之,代詞,複指賓語代詞,複指賓語“常師常師”。结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