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生命休戚与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生命休戚与共.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同生命休戚与共邓晓婷 在古代广泛流传的文字记载中,后世对“农的印象大抵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实在在,倚凭天地晨昏、顺应四季变化 而运转的农耕生活;另一类,则是具有敏感心灵的知识分子, 用诗文吟诵出的淡静无为的田园世界。其间,也不乏氾胜 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系统地总结出 了传统农业技艺的运命和法则。但人们对于农学更加科学的 理解,多半要至近代农科专业真正形成以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科教育已经跨越式地走向了更超前 的阶段,新农科应运而生。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 “农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林万龙就新农科建设进行了深 入的交谈,采访中,林校长对新农科内涵的阐述层层递进, 在打破我们
2、对农科固有的印象范式之上,他描述了一个具有 广大外延的,与“理工文”交叉融合前进的农科视野。那些 既要在浩瀚智识中不断精进理论与学问,又要在民间与动植 物生命体亲密接触的农科学子,传统的“农字,已然装载 不下他们所要掌握的关于未来世界的密码。新农科并非无中生有2022年,教育部组建“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推出“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作为“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代表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定位;“北大仓行动”的举办地黑龙江七星 农场则代表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三部曲发布以来,各地 教育行政部门与涉农高校上下联动,共同推动着农林教育的 改革创新。“你们想象中的农
3、大校长,是不是天天晒太阳?要么特别黑, 要么特别土?”采访伊始,林万龙便道出了大众视野下人们 对于传统农业的看法。农业的本质离不开乡土,它关乎粮食 安全,关乎一切动植物生命体。然而新奇的信息宇宙,一切 都在多元的解构中不断被重塑。那些容易被遗忘的青山和稻 田,也在万物互联中悄然发生着改变。“一提到养殖,我们脑海中可能立马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 个农民提着水桶,一群小鸡朝他活泼地扑棱着翅膀而在 现代畜牧场标准化、智能化的养殖体系中,鸡群渴了会自动 啄开水龙头,久而久之它们会变得更聪明,都知道湿度高的 地方一定有水。在林万龙的介绍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 枚举。r/农大的动物医学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兽
4、医、产科、特需门 诊,设有手术室、检验科、影像科、住院部等医技部门,其 体量和规模已经可媲美任何一家人医的附属医院。“动物医 学是农大王牌专业之一,很少有人知道国家疾控中心的高福 主任曾是研究动物医学的,他在农大的动物医学院做过教师。我想侧面说明的是,动物的疾病跟人类的健康和公共卫生问题紧密相关。“所以新农科到底是什么呢?林万龙指出,首先它不是传 统的农科,它有新的发展,新的内涵,新的外延。其次,它 不是对传统农科的否定,是所有涉农学科,涉农专业,涉农 教育的创新发展。概括而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新农科 的重要内涵。随着现代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生物技术等工科
5、逐渐进入到传统农业 生产领域。林万龙强调,新农科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概念, 是农业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反it来它一定要进入 教学体系,进入人才培养体系。林万龙进一步指出,新农科的外延就是要让农业生产向人类 营养、人类健康等领域拓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抓 住一些具有趋势性、苗头性的东西,抓住机遇走到产业前面。 要跟科技、人文交叉融合的现代涉农产业同频共振,这个领 域的教育才能算成功的。如果教育落在现代产业的后面,培 养的人才怎么能够引领现代产业发展?为什么要提新农科, 宏观上来讲,它是在为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服务。” 基于新农科的内涵和外延,他为新农科总结出新农业、大农 科两条路径,新
6、农业指向粮食安全、现代产业,以现代生物 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改造传统农科专业 为方向,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引领农业创新发展; 大农科指向美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即顺应农业和乡村的多功能性,拓展“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 延伸,由生产向生活、生态延伸,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延伸。农科教育决不故步自封 基于外延的扩展,为适应新农科的需要,中国农大率先在全 国开设了兽医公共卫生、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生物质科学与 工程、生物育种科学、土地科学与技术、社会政策等6个具 有新农科属性的新专业。专业的布局调整和一系列课程体系 的变革,全面体现出了农大农科教育交叉融合、通专平衡
7、的 特点。林万龙介绍,“农大兽医公共卫生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即将升三年级,这个专业要求学生不仅会给动物看病,还要思考公共卫生问题。既要有兽医的知识,又要有公共卫生的知识,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理论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明显感知到公共卫生问题所 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心理效应,兽医公共卫生专业的开设,正 是“农理文”交叉融合的体现。农科的外延在更大的视野下, 牵系着所有生命体的动态发展。产业的新变化也催促人才培养跟上时代步伐,林万龙指出, “在传统的农业采摘中,人力成本很昂贵。我们亟需智能农 机装备对蔬果的大小和颜色进行自动识别,一方面能减少成 本,另一方面能适应科学
8、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此领域,中国 现状还较为落后。”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的开设,不仅为 了能跟上第二、第三产业的革新速度,也为国家经济的整体 发展贡献着开拓性的力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随着密集的工厂化生产,国家 对绿色发展日益重视,废弃物的处理成为越来越值得关切的 问题。“养牛场几万头牛,畜禽粪便怎么处理?对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传统的处理方式是集中焚烧,但绿色发展要求将这 些生物质变废为宝。”在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 元春的决胜生物质一书中,强调了生物质产业极大的前 瞻性和可扩张性,其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巨大的。IS新专业的开设,既是农大对产业发展的敏感洞悉,也
9、是其对 交叉学科进行深度思考的成果。林万龙认为,交叉学科形成 的前奏一定是动态变化的学科交叉,“实际上学科交叉的本 质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人的认知范式的变革所带来的知 识体系的变革,人的认知总是由一个想法变成一个探索,再 到一个实践,最后形成一种认知范式、一种知识体系,认知 范式和知识体系既意味着它成熟了,有边界了,有理论基础 了,但同时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也开始僵化和故步自封 了。对这种僵化和故步自封的打破,就是学科交叉融合的过 程,也是新的认知范式和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他指 出,任何知识的前进,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而新知识的产生, 就是这些相对固化的学科体系之间相互交叉,从而碰撞产生
10、 新的想法、 新的实践、 新的发现。 82CDB44F-D556-411C-B457-536F98226D83除了新专业的开设,农大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做了改革 性的部署,要求所有涉农专业,必须学习工科、社会科学的 课程。林万龙强调,“不是听一听就算了,一个养猪的饲养 员,如果连现代化养殖设施、对数据收集和处理、对市场和 管理问题没有基本的概念,也就是没有工程素养、信息素养, 对这个社会不了解,猪是养不好的”。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 源共享,2022年,农大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申办了联合学士 学位,生物科学与工业工程强强联合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林 万龙笑称,“我给它起了一个比较文艺的名字当新农 科遇
11、上新工科”。何以是“解民生之多艰的农大学子?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 自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筹建。百年间,农大历经多次变 迁和重组,集广大农科知识分子的使命成就着更为远大的理 想。粮食与家国,温饱和富庶,一直都牵系着他们的成长。 林万龙感慨,作为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他一门心思想要改变 学生指向GPA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当我们回望农大校训:“解 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脑海中浮现的,应是一个学 有所成的知识分子,以“解”代“哀,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同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林万龙提到,无论农科如何与时俱进,它仍有自己万变不离 其宗的“灵魂。首先,也是最基础的,即是确保国家粮食
12、 安全,这是千百年来农业的基础本质,也是农科教育最具象的家的家担当。其次,无论农科专业如何调整变化,它研究的对象一定得围绕动植物生命体。“新工科可以从地到天,研 究卫星,探索宇宙的极限,但农科始终要以民生问题作为核 心要义。作为部属的综合性大学,除了涉农专业以外,农大还有经济、 管理、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这与农科灵魂与农大 “知农爱农”的底色并不冲突。“一般情况下,无论你学什 么专业,只要对方知道你是农大毕业生,他或许都会问,你 对中国的农业怎么看?或者对转基因怎么看?他不会随意 去问一个北大毕业生关于农业的问题。林万龙用一个微小 的社会现象,向我们道出了一所高校理应具备的底色教育。对
13、于农大而言,“知农爱农”的价值观,和“解民生之多艰 的情怀就是其最根本的底色,它并不是一个固化的、虚无的 人设和标签。林万龙谈道,“我们农大的学生实践都是往农村地区去,往原来的贫困地区去,去了解农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 在农大的官微上,许多文章和视频都关乎田野调查和纪实,“走进帮东村“这,有一座萝卜山“十年,他们在非洲 做了一件事”点击进去,可以看到农大在脱贫攻坚、乡 村振兴、国际合作援助方面的实践成果,乡土中国的经验和 现代化成长在其中徐徐展开。在Z世代聚集的B站上,农大自制的大国三农纪录片沉 稳持重地开播了。45集的体量,从农耕文明的起源,到源远 流长的农学思想,再到农业绿色革命与营养健康每一集 都跨时代地展现出农业经历的风霜雨雪,以及那些改造自然 的智慧、勇气和责任。“通过技术的进步,生产更多的食物, 养活更多的人口。”宣导片中,这句朴实而点睛的话,正好 是新农科建设的本质意义和恒久使命。82CDB44F-D556-411C-B457-536F98226D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