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论书并书杜甫诗》略论.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54270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其昌《论书并书杜甫诗》略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董其昌《论书并书杜甫诗》略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董其昌《论书并书杜甫诗》略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其昌《论书并书杜甫诗》略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董其昌论书并书杜甫诗略论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竹区)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 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他颖悟绝人,在书画界、鉴赏界均有较高 造诣。擅画山水,提出的“南北宗”之说、“先师古人,后师造化” 等影响深远。书法深入晋唐传统,先学颜平原、虞永兴、杨凝式,后 上溯钟繇、王羲之,本人性和,易通禅理,一生追求“萧散古淡”的 审美观,在“吴门书派”式微之际开宗立派,创立了 “云间书派”, 使得苏南书坛再次苏醒,并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合称“晚明四家”。 董其昌一生自运了大量楮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容台别 集画旨画眼等。论

2、书并书杜甫诗卷是其在世最后一年所 作,其中涉及的书法观念,对于我们了解董玄宰晚年书法观、书学理 想及审美意趣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就董氏此卷书作的作品考察、 创作背景、内容考略、艺术特色、艺术价值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一、作品考察论书并书杜甫诗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行楷,纵10.3 厘米,横119. 5厘米。是卷共铃有三方鉴藏印:卷首铃盖“乾隆御览 之宝”朱文印,卷末落款边铃盖“几暇鉴赏之玺”朱文印与“养心殿 鉴藏宝”朱文印两方。藏印皆为清乾隆内府诸印,无题跋。不同寻常 的是,此卷作品未见收录于董其昌年谱与董其昌系年,在董 其昌书画编年图目中有收录。书分两段,前段末款署“丙子首夏 之

3、望,玄宰”。丙子,即崇祯九年,首夏,即始夏、初夏,后段落款“卷有余地,再补杜陵一绝。其昌”。可知董玄宰在书写前段完毕后, 见卷后仍留有空白可自运,遂抄录杜甫诗一首,完成整卷论书并书 杜甫诗这一书法作品。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两段内容应在同一时间前后书写,一气呵成,且两幅作品均作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的初夏,时年董其昌已为82岁的耋寿老人。二、创作背景及内容考(一)创作背景明书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明初思想禁锢,台阁体笼罩下的千人一 面、陈陈相因的程式化书风;至明中叶时,商品经济萌芽,文化主体 由政治权力中心的北京转移到经济繁荣的苏州地区,逐步舍弃台阁体, “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其后,163

4、6年的晚明属于第三个时期, 由于政治格局动荡,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市民阶级,极大影响了文人书 客的心理,此时书法风格的形成往往带有明确形式上与思想意识上的 构想。出现了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拟古观的 流派。如与董氏声气相投的李贽“童心说”“性灵说”及三袁“公安 派”。董其昌亦是在陆王心学个性解放思潮的冲击下,上溯魏晋,于 经典中索取其个性化的演绎与创造,遂形成了董氏所特有的个人风格, 带有深切的时代烙印。(二)作品内容中的“偃笔”考 董其昌在这篇书作中提及“偃笔”:“宝章待访录有王方庆进王 氏祖宗尺一,皆羲、献以后书。而王子猷一帖,俊秀迥异。王僧虔遂 踵其体,苏东坡亦习之。然偃笔

5、为累,失晋时风流矣。曾见苏 过六言二帖近之。丙子首夏之望。玄宰。”(董其昌论书并 书杜甫诗) 不仅在此篇中提及偃笔问题,董氏在其他著说如画禅室随笔中也 曾多次提到“偃笔”,抄撮如下: 古代书法文论中有关于“偃笔”的论述,颇有见地,如姜夔续书谱 中日:“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 焉。“王渤论书剩语中曰:“所耦中锋者,谓运笔在笔画之中, 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日:“凡作书,不 可信笔,董思翁尝言之。盖以信笔则中无主宰,波画易偃故也。”何为“偃笔何为“偃笔”?说文解字中曰:“偃,僵也。”本义为退休之人, 转义仰卧,倒下,倒伏,仰也。结合上述书论我们可以理解

6、“偃笔” 为偃管侧锋之意,即斜执笔法。董其昌对于苏轼学书用偃笔颇有微词, 有失晋人风度。然而究苏轼用偃笔之原委,现在看来,这与他的器用 与单苞着腕的书写习惯有关。苏轼喜用散卓笔。卓,本义长。散卓笔的特点之一即锋长,储墨较多。朱熹朱子语类中曰:“子瞻单勾把笔。” 单钩执笔,与我们所熟知的撅、押、钩、格、抵五指执笔法稍有不同, 单钩即用大拇指与食指两根手指握笔,有如今天我们执钢笔法。苏轼 又曰:“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 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 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 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

7、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 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可知要求握笔指实掌虚。砚墨自用,并喜用浓墨,王渤在论书剩语 中日:“东坡用墨如糊,云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古人作书, 未有不用浓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许,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则但 取墨华,而弃其渣滓,所以精采涣然,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余香不 散也。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 动。” 关于苏轼倾斜执笔的这种执笔方法,倪思京俎堂杂记中曰:“本 朝字书推东坡、鲁直、元章。然东坡多卧笔,鲁直多纵笔,米老多曳 笔。若行草尚可,使作小楷则不能矣。”黄庭坚论书中日:“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 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

8、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 虽其病处,乃自成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东坡先生卧笔单苞着腕,指实掌虚,再加上 喜用浓墨,故行笔速度不快,用笔以侧锋为主,点画扁平浑厚,右肩 耸拔,坚利凝重,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风,后人评价如老熊当道、百 兽畏服。然而,在用笔上,董其昌则主张发笔处须提得笔起,不信笔。在其书 论画禅室随笔中日:“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 千古不传语。”又日:“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 皆信笔而。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 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 耳。”正是在这样的书

9、法观基础上,董氏在其著说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文首对用笔提出要求:“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 言,无等等咒也。” 由此可见,董其昌更为推崇米芾的悬腕悬肘书写方式,究其原因所在, 董氏一生崇尚魏晋书风,笔锋在纸上跳跃翻腾,所以其书学理想要求 笔提得起,八面出锋取势排宕。而这与东坡相异。相似的是北魏书法 也是倾斜执笔写成。侯开嘉先生在其魏碑本是用斜执笔写成的一 文和王玉池先生从高昌砖志谈魏碑一文认为偃管侧锋就是把笔杆、 笔锋同书写面保持斜角,譬如45角。以楷书始平公造像记为 例,我们所见帖内的勒笔大多为方笔。而方笔如何写呢?须用偃笔侧锋写成。“方笔魏碑是悬笔侧锋,外露棱角。行笔时落笔成棱

10、角,随即变为绞 转用笔,提按动作不明显,收笔时笔尽势收,略微提笔向右下回锋, 力求整个线条用笔中实。”中锋与侧锋常常是并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完成点画的书写,王羲之、 王献之作字中侧并用,米芾八面出锋,岂笔笔中锋为一定成法乎? 三、书法艺术风格与价值(一)风格董其昌一生三进三出,此时告老还乡明哲保身,为艺术献身。年轻时 结识著名收藏家项元汴、韩式能、吴廷,得以获见大量历代书法名迹, 尤其是晋唐墨迹,自己也选辑晋唐等名家书迹刊成戏鸿堂帖,促 使学识、眼界、修养的提高。年轻时初晕颜真卿,虞世南,后受老师 莫如忠影响上溯魏晋,“晋人之外一步不窥”,根植传统,尚魏晋风 骨。晚年书风回归颜鲁公、李北海。主

11、张“提得笔起” “以奇为正”, 所以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通观此篇论书并书杜甫诗行 楷卷,闲适自在,淡意空疏之意迎面扑来。与杨少师韭花帖相类, 没有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字字独立,不疾不徐,闲庭信步跃然于纸 上。字体为行楷,楷书中稍掺行书笔意。董其昌曰:“最得意在小楷书, 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可知他平生最得意之作是其小楷,对小楷颇为自负。这并不难理解, 明代教育主张学用合一,在朱熹等性理之学影响下,形成“楷敬”为 审美的书学教学观念,明史选举志中对书法学习有明确规定, 科举入仕必作楷书。董其昌为官期间奉敕而书也必用小楷,如传世作 品楷书勤政励学箴轴。然

12、董氏传世小楷作品较少,大多以行草书 流传于今。所以通过此件行楷作品可一定程度上窥探其楷书面貌。书 分两段,前半段发表自己的书学见解。字体稍小,用笔遒健俊逸,方 圆兼备,结体开阂有致,收放自如;后半段抄录杜甫诗,字体稍大。 与前半段不同的是,后段用笔转折以方为主,清隽瘦硬,潇洒稳健。 崇祯八年,81岁高龄的董其昌依旧在临习颜书,有书作临颜真卿 蔡明远帖传世。从颜公、米芾出,化颜鲁公雄强端穆为平和疏秀, 火气全无但神气十足,意法自洽,自成一宗。再加上因长期生活在松 江地区,江南文人的文雅秀润融于他的血液之中,受禅宗思想影响, 以素淡为美的审美观。用墨淡雅,又加上善山水画的加持,用水来调 和墨色的浓

13、淡,笔势在纸上的游走展现得更为清晰明朗,呈现出墨气 氤氯的效果,也给观者留下简净典雅、素净简纯的审美愉悦观感。是 淡雅之极,亦绚烂之极也。(二)价值董其昌所欣赏的是劲力媚好的书作,用笔如“印印泥”“锥画沙”的 特点,其点画追求骨力,崇尚魏晋风度。而忌秣肥偃笔。在这种审美 追求的影响之下,自然要求笔锋在纸或者绢上灵活运转,时提时按, 充分发挥笔锋的灵活性,苏轼论书中曰:“书必有神、气、骨、 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苏轼推崇颜真卿,讲究血肉丰满,在这种书学审美影响之下,书写时 自然重按毛笔,卧笔着腕,这样点画才能显得凝重浑厚,体态丰腴, 符合苏轼的审美观。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曰:“所习不同,所

14、 务各异,言势殊也。” 董、苏二者的追求、观点不同,遂直接影响创作面貌。遂董其昌对苏 轼偃笔心存芥蒂,不足为怪。作为帖学大家的董其昌生前享尽了功与 名,并影响了一大批书家。加上皇帝对董书喜爱的加持,一时间在朝 野中掀起崇董书风。如姜宸英、沈荃、张照、担当、查士标等人。张 照作为董其昌的头号追随者,对董氏推崇之极,心慕手追整日把玩, 认为董氏取法乎上,追随魏晋之风,胎息古人。董氏“提得笔起”“不 卧笔”同样指导着张照的书法实践。字势跳跃,气象超然,字里行间 洋溢着文人的书卷气,尊崇传统法度一望而知。探求董其昌多次在其著说中提到的偃笔问题,对于研究董其昌书学理 想、审美观念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可将董

15、氏论书并书杜甫诗这一 书作收入研究董其昌的书目,补董其昌年谱董其昌系年等著 录阙失。笔者在平日书法实践中,感受中锋侧锋运用问题对于书写效果举足轻 重。侧锋笔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表现力,以北魏元倪墓志 为例,勒笔下笔处是侧锋,行笔则由侧锋调转为中锋,从而出现我们 所看到的斩钉截铁状的方笔效果。行草书更甚之,如米芾苕溪诗帖, 大多勒笔、弩笔皆以侧锋重按起笔,后由重转轻过渡,行笔速度较快, 潇洒淋漓,多在中侧过渡中竣事。笔杆定不是始终如一地垂直于纸面, 也不是一味地倾斜偃笔,而是随着丰富的笔法在空中自然地左右摇曳, 达到以劲利取势、风橘阵马、八面出锋的艺术效果。其中意之所随、 笔随心意之义理需要

16、我们在具体的书法实践中窥其堂奥,细细体会。四、结语 综上所述,论书并书杜甫诗卷作为董其昌晚年作品,书法淡雅温 和,清秀简远,退尽火气,以意韵胜,是玄宰少见的行楷佳品。鲜明 提出的作书不得用“偃笔”等观点,与苏东坡相异,是董氏一次次对 古代传统追根溯源的结果,也是其追随魏晋书风的具体表现,从而影 响了清初书坛帖学领域书家的创作审美追求,学界和书法界应给予一 定分量的关注。解释:齐渊:董其昌书画编年图目,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年版,第 416 页。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版,第388页,第720页,第540页,第 541页,第539页,第548页,第313页。杨勇:论书雅言,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版,第40页,第 72页。宋朱熹:朱子语类,第8册,崇文书局出版社,2022年版, 第2534页o宋倪思:京俎堂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2页。 崔尔平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 年版,第66页。王梦笔: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与石门铭摩崖比较研究,河南 大学,2022年版,第25页。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版,第 96页。(作者简介:江威蝶,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研 究方向:书法篆刻)(责任编辑刘月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