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省教师资格深度自测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吉林省教师资格深度自测题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2,4-D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处理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组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数量相同的枝条B.各组处理枝条的时间可以不同C.丙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起对照作用D.甲组2,4-D溶液浓度较适宜.具有促进作用【答案】 B2. 【问题】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是()A.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B.处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C.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D.让孩子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
2、成作业【答案】 A3. 【问题】 教师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时,通过介绍显微镜发明的过程,自然的导入新课。这种导人方式是()。A.复习导入B.故事导入C.直观导入D.事例导入【答案】 B4. 【问题】 将正常成年猫放在-8环境中40 min,可能出现()。A.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升高,耗氧量升高B.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下降C.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升高D.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不变【答案】 C5. 【问题】 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的理论是()。A.外铄论B.内发论C.遗传
3、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答案】 D6. 【问题】 下列生理过程与细胞器膜的流动性无直接关系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B.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D.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答案】 A7. 【问题】 下列高中生物课程中,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是()。A.分子与细胞B.遗传与进化C.稳态与环境D.生物技术实践【答案】 D8. 【问题】 将深海中的藻类移到浅海中,光合作用的效率明显增强,这是因为()。A.在深海中只能获得频率较高的红光B.在深海中只能获得频率较低的蓝紫光C.在浅海中还可以利用波长较长的红光D.在浅海中还可以利用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答案】 C9. 【问
4、题】 下列品种的培育与育种原理相符的是()。A.无子西瓜的培育染色体数目变异B.高产青霉菌株的培育基因重组C.用花粉(Ab)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种植株(AAbb)基因突变D.培育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 A10. 【问题】 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
5、向相同【答案】 B11. 【问题】 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C.将形成配子D.正在发生DNA复制【答案】 C12. 【问题】 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常模参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答案】 D13. 【问题】 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A.3岁B.5岁C.7岁D.9岁【答案】 C14. 【问题】 幼儿对自已消极情绪的掩饰,说明其情绪的发展已经开始( )。A.深刻化B.丰富化C.内隐化D.精细化【答案】
6、 C15. 【问题】 下列不属于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的是()。A.德育目标B.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C.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D.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答案】 D16. 【问题】 从单尾金鱼卵细胞中提取RNA注入双尾金鱼受精卵中,发育成的双尾金鱼中有一些出现了单尾性状,这些RNA最可能是()。A.遗传物质B.TrnaC.mRNAD.rRNA【答案】 C17. 【问题】 (2022上半年真题)婴儿动作发展的正确顺序是( )。A.翻身坐抬头站走B.抬头翻身坐站走C.翻身抬头坐站走D.抬头坐翻身站走【答案】 B18. 【问题】 某人用15N标记某种碱基研究细胞的分裂实验中,发现:15N起初出现在
7、细胞核中,然后逐渐转移到细胞质基质和核糖体上。这种被标记的碱基最不可能是()。A.腺嘌呤B.胸腺嘧啶C.尿嘧啶D.鸟嘌呤【答案】 B19. 【问题】 “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是()原则的集中体现。A.启发性B.直观性C.巩固性D.循序渐进【答案】 D20. 【问题】 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答案】 B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
8、,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A.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了辩证思维B.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C.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D.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E.对未来充满理想,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答案】 ABC2. 【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A.教育的主体B.教育的客体C.学习的主体D.学习的客体E.学习的共同体【答案】 BC3. 【问题】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E.智育主要通
9、过教学来实施【答案】 AC4. 【问题】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A.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方法B.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C.文化决是了教百的领导权D.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E.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思想【答案】 ABD5. 【问题】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A.目的性B.确定性C.序列性D.认知性【答案】 ACD6. 【问题】 下面强调循序渐进原则的说法有()。A.学而时习之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C.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D.教学相长【答案】 BC7. 【问题】 心理健康的衡量方法有( )。A.统计学方法B.社会适应判定法C.生活适应判定法D.主观病痛法E.症状判定法【答案】
10、ABCD8. 【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班级规章制度的是( )。A.学生守则B.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C.班级值日生制度D.班级公约【答案】 ABCD9. 【问题】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E.无歧视原则【答案】 ABC10. 【问题】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的人。A.特点B.潜能C.主体D.需要E.价值【答案】 BD11. 【问题】 形成教育实体的条件( )。A.教育主体确定B.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C.有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答案】 ABCD12. 【问题】 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
11、的有( )A.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E.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答案】 ABC13. 【问题】 读书指导法包括()A.指导学生预习教科书B.指导学生复习教科书C.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D.指导学生阅读自学资料E.指导学生编写学习资料【答案】 ABCD14. 【问题】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A.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C.影响教育的内容D.影响教育的质量E.影响教育方法和手段【答案】 ABCD15. 【问题】 对技能分类的较典型的观点是将技能分为()。A.言语技能B.操作技能C.记忆技
12、能D.心智技能E.体育技能【答案】 BD16. 【问题】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B.教材的呈现C.课堂练习D.吸引学生的注意力E.教学策略的运用【答案】 ABCD17. 【问题】 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答案】 AB18. 【问题】 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桑代克B.苛勒C.华生D.布鲁纳E.奥苏伯尔【答案】 BD19. 【问题】 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答案】 AB20. 【
13、问题】 下面关于班级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B.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C.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D.班级管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E.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答案】 AB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下面是李老师的教育日志:下午的点心是每人一块蛋糕、一杯牛奶,孩子们像往常一样静静品尝着自己的那一份。发完后,我发现袋子里还有一块蛋糕,就随手给了旁边的莉莉,可没想到我着了无心之举却引起了一场“风波”,莉莉脸
14、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举起了那块蛋糕,在小朋友面前炫耀起来:“这是李老师多给我吃的。”其他孩子有的向她投去了羡幕的眼神,向我桌上投来搜寻的眼神。孩子们接着纷纷议论起来,有的一本正经地说:“她小,所以李老师才给她吃的呢!”有的愤愤不平地说:“李老师一定是喜欢莉莉。”这时,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的举动欠考虑,冷落了其他小朋友,我马上进行补救。”今天多的块蛋糕老师给了莉莉,以后多下来的点心,老师会发给别的小朋友,大家轮流吃,你们说好吗?”孩子们脸上的复杂表情马上都消失了,大声喊道:“好“。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李老师刚开始把多出来的蛋糕直接给了旁边的莉莉
15、,没有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但是后来老师及时的处理,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值得肯定。(1)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材料中的老师将多余的蛋糕送给莉莉,看似无心之举,但在幼儿看来是不公平的行为,而后老师发现此行为冷落了其他小朋友,马上进行补救,说明教师能够考虑所有幼儿的感受,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与爱护。(2)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模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材料中的教师将多余的餐点分给莉莉,引起了班里的议论风波,李老师能够及时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高标准要求自
16、己,体现了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呜,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问题:(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做简要分析。(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案】【参考答案】相同点:孤独。不同点: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参考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
17、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3. 小明的一天:早晨,小明让妈妈多给点儿零花钱,妈妈说不要乱花钱,小明很不高兴,摔门而去课间,小明看见同桌的E1记本,出于好奇,便偷看起来,这时,同桌一拳打了过来放学后,小明拿着新买的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书包要求商家退换,店主告诉他,售出商品,概不退换.小明只好自认倒霉请你运用初中思想品德的有关知识评析小明这“倒霉”的一天。【答案】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早晨.小明让妈妈多给点儿零花钱,妈妈说不要乱花钱,小明很不高兴,其实小明完全没
18、有必要不高兴,而是应该因为妈妈“给了点零花钱”而高兴,开始自己美好的一天;而对于同桌的日记本,小明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但也应该正确处理与同桌之间的矛盾;放学后,对于店主不退换书包的事情,也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而不应该自认倒霉。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学会在适当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4.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一: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时摸喉头。实验二:把正在响铃
19、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任务:(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具备
20、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二、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5.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2)若指导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这首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答案】(1)歌曲的特点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歌词言简意赅,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情感。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个乐
21、句均包含两个乐节。其中,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的旋律是严格重复,而第二节则是变化重复,即句尾有所变化,这部分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第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音区向上移动,写法与第一乐段相同,只是改用了和声小调式,并较多地使用了同音重复。一方面是为了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是为了把情绪推向高潮。特别是两个声部问,基本上都使用了三度、四度、五度和声,音程彼此配合,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2)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并表现歌曲中儿童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分别演唱歌曲中的两个声部。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A教师范唱歌声与微笑。B学生谈听后的感受。歌声与微笑歌曲学习A教师范唱歌声与微笑。B聆听歌曲歌声与微笑的录音范唱。提出问题:(a)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