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废水处理设备公司企业管理【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废水处理设备公司企业管理【参考】.docx(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污废水处理设备公司企业管理污废水处理设备公司企业管理目录一、 项目简介2二、 组织中的权力分配6三、 部门化9四、 权变组织理论考虑的影响因素12五、 有效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15六、 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16七、 顾客19八、 抽样检验方法20九、 常用的分析方法21十、 市场创新管理24十一、 制度创新管理31十二、 创立期企业的人才管理38十三、 知识管理39十四、 产业环境分析40十五、 行业竞争格局40十六、 必要性分析41十七、 项目风险分析42十八、 项目风险对策44十九、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46劳动定员一览表46二十、 SWOT分析说明48二十一、 发展规划59一、 项目
2、简介(一)项目单位项目单位:x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46.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建设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0667.00(折合约46.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55433.34。其中:主体工程35137.01,仓储工程10976.51,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6045.68,公共工程3274.14。(四)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
3、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五)项目提出的理由1、符合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先后出台了多项发展规划或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政策的出台鼓励行业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促进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本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广阔的终端消费市场及逐步升级的消费需求都将促进行业持续增长。3、公司具备成熟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工艺研发,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富完整的产品生产线,配备了行业先进的染整设备,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工艺,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染整综合服务。公司通过
4、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等方式,建立了一支团结进取的核心管理团队,形成了稳定高效的核心管理架构。公司管理团队对行业的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管理、人才管理等均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及时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对公司战略和业务进行调整,为公司稳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4、建设条件良好本项目主要基于公司现有研发条件与基础,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对研发测试环境的提升改造,形成集科研、开发、检测试验、新产品测试于一体的研发中心,项目各项建设条件已落实,工程技术方案切实可行,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全面提高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和堆放过程中由于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水和垃圾中的
5、游离水、降水以及入渗的地下水,通过淋溶作用形成的污水。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置都会生成渗滤液,渗滤液处置需求和生活垃圾产量正相关。(六)建设投资估算1、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1414.1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6515.0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12%;建设期利息196.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2%;流动资金4703.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96%。2、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6515.05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3979.2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188.13万
6、元,预备费347.67万元。(七)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470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7463.39万元,纳税总额4424.50万元,净利润6983.9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5.58%,财务净现值14594.7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17年。2、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30667.00约46.00亩1.1总建筑面积55433.34容积率1.811.2基底面积19013.54建筑系数62.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35.552总投资万元21414.162.1建设投资万元16515.0
7、52.1.1工程费用万元13979.25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188.132.1.3预备费万元347.672.2建设期利息万元196.092.3流动资金万元4703.023资金筹措万元21414.163.1自筹资金万元13410.423.2银行贷款万元8003.744营业收入万元470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7463.396利润总额万元9311.987净利润万元6983.998所得税万元2327.999增值税万元1871.8810税金及附加万元224.6311纳税总额万元4424.5012工业增加值万元14683.2613盈亏平衡点万元16833.53产值14回收期年
8、5.17含建设期12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5.58%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4594.76所得税后二、 组织中的权力分配由于组织结构中各岗位被授予的权力不同,从而构成了组织中各岗位之间的上下级组织关系。所谓权力,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行动或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利。权力的运用只有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一致,并发挥出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权力在企业组织中的分配是组织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在组织结构设计中重点要研究组织的集权和分权、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两个问题。1.集权与分权所谓分权,就是上级把其决策权分配给下级组织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以便他们能行使这些权力,支配组织的某些资
9、源,自主解决某些问题,完成其工作职责。与分权相对应的是集权。所谓集权,是指把决策权集中在组织领导层,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据上级的决定、法令和指示办事,一切行动听上级指挥。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必然要求组织行动的统一性,因此,集权是必要的。但是,一个组织有其组织结构,存在着上级和下级各组织层次及职能的分工。实行分工就必须分权,否则组织就无法运转。因此,集权与分权对于组织来讲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是缺一不可的,且都是相对的。该由下级获得的权力而过于集中,则是上级的“擅权”;同样,该由上级掌握的权力而过于分散,则是上级的“失职”。所以,集权和分权都要适度,从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看,许多组织都存在权力过分集中
10、的倾向,这样就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如降低决策的质量和速度、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等。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可能来自主观方面,也可能来自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组织的最高领导的个人性格、爱好、能力、价值观等都会影响职权的分散程度。比如,有的上级非常信任其下级,喜欢职权分散一些,既可调动下级工作积极性,又可减轻自己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而有的上级对别人的能力和动机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事必躬亲,使委任给下级的职权形同虚设,不能起任何作用。客观因素的作用往往比主观因素更大,主要表现在组织规模、决策的风险和缓急程度、投资结构、下级素质、控制能力等方面。一般讲,涉及组织的重大决策问题,如
11、目标、战略、政策、综合计划、财政预算等,应倾向集权;而具体的执行工作应尽量将权力委任给下级。2.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在组织关系中,除了上下级的权力关系,还存在着另外一对有着同样重要意义的权力关系,即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的关系。直线权力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直线权力将赋予上级指挥下级工作的权力,实际上就是一种下命令的关系。凡对某一工作范围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必须被委任直线权力。第二,直,线权力是对于达到组织目标具有直接贡献、负有直接责任的权力。比如企业组织中直接致力于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分配的那些职权。参谋权力不能直接发布命令,这种权力仅限于向直线人员或其他参谋人员提出建议,是顾问性、服务性、咨询性和建设
12、性的。参谋权力的任务是协助直线权力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通常表现为咨询、服务、检查等。直线权力表现为命令和指挥权,参谋权力表现为咨询和建议权。参谋人员的建议只有被直线人员采纳并通过命令下达才能起到作用。因此,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的关系是“参谋建议,直线命令”的关系。协调好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的关系,要注意几点:明确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各自的职责范围;如果设置了参谋权力,直线人员就应注意倾听参谋人员的意见;随时向参谋人员提供有关情况,充分发挥参谋权力的作用;提高参谋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以保证参谋的质量;创造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相互合作的良好气氛。必须清楚,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存在的共同基
13、础。参谋权力的任务是协助直线权力实现组织目标,直线权力则应借助于参谋权力更好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组织的最高领导要维护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的团结和协作,两者对于实现组织目标都是不可缺少的。三、 部门化所谓部门化,就是将组织中的工作和人员组织成可管理的单位。部门化是建立组织结构的首要环节和基本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分工。企业部门划分方法有多种,企业可以根据组织目标和单位目标选择有利的部门化方法。一般来讲,组织部门化依据的基础有下述几个方面。1.人数由于组织中人数较多,若工作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为便于管理,可将人员划分成几个部分,其标志为人数。这种部门化依据没有体现分工的优势。最典型的是军队
14、中连、排、班的划分和学校中同一年级的学生分班上课。这种部门化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如部队中有不同技术兵种的连排建制,他们的划分难以用人数作为标志;学校中也会按照专业或学科的侧重(兴趣、偏好等)进行编班,等等。2.职能职能是分工的基础,因此也是部门化依据的重要基础。每个职能部门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各个部门都负有不同的义务和责任。以职能为依据基础进行部门化的优点在于:提高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节约人力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培训工作,可以说是简单易行且效果好。3.产品按照产品和产品系列组织业务活动,在经营多品种产品的大型企业中显得日益重要。产品部门化主要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基础,将生产某一
15、产品的有关活动完全置于同一产品部门内,再在产品部门内细分职能部门,进行生产该产品的工作。产品部门化有利于采用专业化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总经理评价各部门的业绩。4.顾客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服务需要,组织还可以以顾客部门化来迎合某些顾客阶层,如精品部、中老年特色服装部、儿科等。顾客部门化方式的一个隐含假定是,每个部门所服务的顾客都有一类共同的问题和要求,需要各自的专家才能予以更好地解决。顾客部门化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5.地区对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来说,按地区划分部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其原则是把某个地区或区域内的业务工作集中起来,委派一位经理来主管其事。
16、按地区划分部门特别适用于规模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形态在设计上往往设有中央服务部门。区域部门化有助于责任到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利润中心,有利于地区内部协调与沟通。6.过程这是按产品的形成过程各阶段进行部门化。这样做有利于各过程的专业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部门化的过程中有三点必须注意:第一,部门化工作以什么标准划分部门,其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便于完成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第二,按某一标准划定部门后,不宜多变。必要的改进是不可缺少的,但变动过于频繁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因而不宜多变,变则需慎重。第三,部门化所依据的基础不是单一的,可以先按产品部门化,后又按职能部门化。四
17、、 权变组织理论考虑的影响因素1.组织规模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组织控制和组织协调变得更正规和更复杂了,结果会使组织结构更为规范、组织关系更具有指导性。2.经营战略美国经济管理史学家钱德勒在其历史性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公司史中通过对美国四个大企业的历史考察,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即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于战略,而战略又是对市场环境的反映。简化的因果链可表示为:市场一战略一结构,当然更准确地说还应有其他因素。组织模式是为组织目标和战略的实现服务的。不同的组织目标和战略,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当组织目标及其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组织的模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可以表现为组织中一些部门
18、的重新划分、新增或撤销,以及一些权责关系的变动和工作内容的重新计划。3.技术企业组织需要采用某种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企业采用不同类别的生产技术一般会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管理技术的改进也会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例如,IT技术的推广使得组织的管理幅度得到一定的增加,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比例,并提升管理者快速反应的能力。4.成员个性有效的组织结构要同组织成员的个性和愿望相一致,因为不同的人对待组织的原则、政策、程序和控制方法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青年人希望组织为他们考虑较多的弹性,年长资深者则愿意接受严格的规章制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很快熟悉工作,并且更
19、自觉和有效,而缺乏教育的人往往需要有严格的指导,否则就会手足无措。一般讲,凡不希望参与和不依赖别人鼓励、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的人,喜欢比较正规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模式;而希望相互参与和依赖内在激励的人,则比较喜欢参与性的组织结构和比较轻松欢快的激励模式。随着“90后”员工的加盟,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已经明显,权变更为重要。5.目标一致性当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比较一致时,强调参与性是比较适宜的。但是,如果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有分歧,则必须更多地依靠外部控制和正规结构来保证适当的控制。针对组织与员工是否志同道合的评估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6.系统状态当组织的状态不佳时,需要强调正规的结构和严格的指导,以
20、纠正和挽救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当组织的状态正常和稳定时,则可以较多地采用参与性的组织模式,以更好地发挥资源价值。7.决策层次不同性质的决策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决策可以放在基层制定,并强调参与性;而有些决策必须在上层制定,有时还必须强调“防火墙”,以摆脱“噪声”干扰。8.环境稳定性外部环境是组织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重要外部条件。环境不稳定,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都要相应变化,一切会变得复杂化。不同的工作内容,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协调和沟通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为了保证组织效率和有效性,组织模式的稳定性和适变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认为,在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下,组
21、织结构可以更正规化、正式化;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组织结构应该是更为精干和灵活的。在互联网时代,规范组织结构将是一个艰巨任务,一切的规范都可能是相对的,而改变却是绝对的,由此提升了权变的重要性。五、 有效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组织结构的权变性质使得人们难以从结构本身评价多个组织结构之间的优劣性。于是,管理研究人员从另外的角度突出了组织结构的评价标准。一般认为,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在组织管理中必须遵循下述十项基本原则。1.目标一致要保证组织上下目标一致,让组织目标为每个成员所了解,从而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2.集权与分权战略性的权力集中在最上层,战术性的权力尽量下放,以便发挥
22、各层人员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3.命令统一命令要统一,不能令出多门,造成下层无所适从。4.职权相称有职无权,无从尽职;有权无职,滥用权力;职高于权,难以尽职;权高于职,干涉他人。权职相称,才能以权尽职。所谓权,主要体现为资源配置方面的力量。5.绝对责任委权使得下级负有对上级的责任,但任何时候上级都负有绝对的责任。6.专业化工作要精益求精,提高效率。所以,要提倡专业化与分工协作。7.机构精简在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组织设计可以复杂,但组织运作和表现形态必须简明,从而保证信息沟通(包括认知和共享)良好。8.管理幅度合理高层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不宜过多,基层则相反,以提升指挥和协调的效率为原
23、则。9.具有弹性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空间,以便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10.经济性投入产出比是一个效率的量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效果。六、 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质量体系顺利运作和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质量教育工作、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和质量责任制。1.质量教育工作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教育理念始终伴随着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质量教育工作包括三个方面: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与技能教育。质量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质量“觉悟”;质量管理知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各层次、各岗位的人员掌
24、握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和工作职责;专业技术和技能教育的目的是更新各级人员的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从而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标准化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绝不能没有“标准”,因而就必须做好标准化工作。企业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标准的内容不仅针对产品、工艺,还包括管理制度、规章、程序等;企业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工作,就是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制定标准、学习和掌握标准、实施标准,不断地修改标准的活动过程,无论是技术标准,还是管理标准,都是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3.计量工作计量是指运用技术和法律手段,实现单位统一、量值
25、准确一致的测量,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计量工作要保证企业投入使用的计量器具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操作计量器具的人员达到规定的素质要求,计量法律、法规得到正确贯彻和实施,建立、健全企业计量技术档案和计量工作记录。4.质量信息工作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质量信息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或避免损失,但如果质量信息被阻塞、流失或失真,将导致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质量信息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果。企业质量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支持企业开展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其工作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信息系统,并通过该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
26、理、分析、反馈、建档等。5.质量责任制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和权限。企业的质量管理涉及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涉及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只有做到人人各尽其责,才有可能保证质量。因此,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和工作程序,对每个部门、岗位在质量工作上的任务、责任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即建立“质量责任制”,并通过进行内部审核、考评和奖惩等活动保证质量责任制的实行和不断完善。七、 顾客一般认为,顾客是买卖关系中的购买方;而事实证明这仅仅是企业顾客的一个方面。ISO9000族标准对顾客概念的定义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企业的顾客应该包括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受益(害)者,
27、包括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从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的角度来讨论顾客与质量的问题,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内部顾客(企业成员)的关注。如果内部顾客长期处于不满意的状态,则企业就难以确保提供稳定、高质量的产品,难以保证让外部顾客获得满意,这是必然的后果。还必须认识到,顾客接受的不仅是预期的结果,如买卖约定中的产品,也有非预期的结果,如资源的节约或浪费、环境的净化或污染等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顾客接受产品时付出的代价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顾客为享受预期的结果,如买卖约定中规定的产品功能而付出代价;另一方面,人类(广义的顾客)要为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即非预期的结果而付出代价。于是,发展的可持续
28、性就被提出来了,并成为许多国家提高人居环境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指导思想。今天所谓“低碳”的要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来,并逐步开始左右企业乃至政府行为的。八、 抽样检验方法所谓检验,是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所进行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又分为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全数检验又称100%检验,是对一批或一个过程的全体逐个地进行测定,以判定其是否合格的检验方法。抽样检验是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随机地从一批或一个过程中抽取少量个体进行测定,并与标准比较后作出接受或拒收判定的检验方法。按质量测定值的性质,抽验方法可分为两类。若对
29、样本中个体的质量测定值仅确定为合格或不合格,从而推断整批或过程的不合格率,并作出接受或拒收判定的抽验方法,称为计数抽验方法;若对样本中个体的质量测定值直接定量计测,从而推断检验批的不合格率的抽验方法,称为计量抽验方法。对于一般的成批成品抽样检验,常采用计数抽验方法;对于质量不易过关、需作破坏性检验以及检验费用极大的项目,一般采用计量抽验方法。下面仅对计数抽验方法作简要介绍。计数抽样方式通常有一次抽样、二次抽样与多次抽样等方式。所谓一次抽样,即从批中只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式;所谓二次抽样是指最多从批中抽取两个样本、最终对批作出接受与否判定的一种抽样方式;多次抽样是指从批中抽取两个以上的样本之后,
30、才能对批作出接受与否判定的一种抽样方式,其操作程序基本上是二次抽样的延续。九、 常用的分析方法(一)分层法分层法是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整理数据的方法之一。所谓分层法,就是把收集到的原始质量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分析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分层的目的是要把性质相同、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在一起,以便展开分析。因此,在分层时,应使一层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各层之间的差别则尽可能大,这是应用分层法进行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关键。过程控制中进行分层的标志常有:操作者、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时间、检测手段、缺陷项目等。(二)调查表法调查表也称检查表或核对表,是为了
31、分层收集数据而设计的一类统计图表。调查表法,就是利用这类统计图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粗略分析的一种方法。操作中,可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表。常用的调查表有:1.缺陷位置调查表这类调查表用来调查产品各部位的缺陷情况,可将其发生缺陷位置标记在调查图表中产品示意图上,不同缺陷采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标出。2.不良项目调查表为了调查产品缺陷的种类及其所占的比重,可对不良项目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查统计。3.不良原因调查表为弄清不良品发生的原因,以操作者、操作设备、操作方法、加工对象、时间等为标志进行分层调查统计,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4.过程分布调查表为掌握过程能力,对过程中加工对象的技术特征进行检测
32、和记录,并进行调查数据的分布分析,掌握过程分布的特征。(三)排列图法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或帕累托图。帕累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是有关收入分布的帕累托法则的首创者。这一法则揭示了“关键的少数和无关紧要的多数”的规律。这一法则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被称为ABC分析法。这一法则被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后,成为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四)因果分析图法因果分析图又称特性要因图、树枝图和鱼刺图,在质量管理中主要用于整理和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及各因素与质量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分析图由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组成,图中主干箭头指向质量问题,主干枝上的大枝表示影响因素的大分类,一般为操
33、作者、设备、物料、方法、环境等因素,中枝、小枝、细枝等表示诸因素的依次展开,构成系统展开图。因果分析图法,是从产生的质量问题出发,由大类因素找起,一直展开到中因素、小因素直至找到最终原因。然后针对根本原因,制定和采取有效的对策。显然,因果分析图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五)直方图法直方图法又称质量分布图法,是通过对测定或收集来的数据加以整理,来判断和预测生产过程质量和不合格品率的一种常用工具。直方图是由直角坐标系中若干顺序排列的长方形组成。各长方形的底边相等,为测定值组距,各长方形的高为测定值落入各组的频数。(六)散布图法散布图又称相关图,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分布状态图形。散布图
34、由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子构成,这些点子表示所分析变量的若干对数据。十、 市场创新管理(一)市场创新域及其管理市场是供求关系的总和。所谓新市场,即包含着新的市场供给、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市场关系等方面的新的市场要素。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种市场要素,就会改变市场状况,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所谓市场创新域,是指市场创新者可以选择的、能够引起现有市场发生变化并导致新市场出现的各种市场要素的总和。由于影响和制约市场变化的相关因素很多,所以,市场创新者可以选择的市场创新域也很多。由于各种相关的市场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所以,各种市场创新域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有些市场创新活动必须同时在若
35、干个市场创新域里展开。1.产品创新域产品是最重要的市场要素之一,产品变化是市场变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向市场提供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其企业的社会使命。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说,可以把任何一种产品看做是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一种手段。因此,产品的市场意义不在于其本身的某一种特性,而在于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某一种特性。改变一种产品的作用、结构、生产技术、市场形象、价格、服务或其他各种产品要素和产品属性,就会引起相应的市场变化,从而导致一种新市场的出现。这些能够影响和制约市场变化并导致新市场产生的各种产品要素群被称做产品创新域。由于产品的品种和规格的变化范围几乎是没有
36、止境的,每一种产品又具有多方面的技术特性和市场特性,所以,产品的变化也是没有止境的,产品创新域是一个极其广阔的市场创新域。在选择产品变化域作为市场创新域时,还必须进一步分析产品的各种要素构成及其基本特征,充分考虑一种产品及其各种要素的变化方式、变化程度和变化后果的各种可能性。第一层是产品的核心要素,也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每一种产品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实质上是为解决顾客的某种问题而提供的服务。在开发新产品时,市场创新者应该分析有关产品的核心要素,即其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为顾客提供新的使用价值满足顾客新的需要。只要改变产品的核心要素,就可以开辟相应的新市场。第二层是产品的实体要素,也就是上述
37、核心要素的载体。一种产品的实体要素主要包括该产品的质量水平、产品特性、式样设计、品牌名称、产品包装等不同方面的特征。改变其中任何一种实体要素,都可以引起相应的市场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市场,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创新域。第三层是产品的引申要素,也就是企业为产品用户所提供的各种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保证、购买信贷、运送、安装、技术指导、维修等。总之,产品创新域是一个由多层次、多维度、多要素、多属性所构成的市场创新域,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创新域。面对如此广阔的创新大地,只要敢于创新,企业有机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2.需求创新域需求是一种最重要的市场要素,需求变化是一种最根
38、本的市场变化。就发展社会生产的目的而言,任何一种产品都只不过是满足某种市场需求的一种手段或工具而已。因此,立足于市场需求来进行市场创新和市场发展,也就具有更为深刻的战略意义。市场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的生存条件的客观反映。市场需求的发展要受到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市场规模和市场层次的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的程度和范围几乎没有绝对的界限,各种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市场创新者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创新机会,开辟了前景十分广阔的市场创新域。虽然产品创新也要着眼于市场需求,不过,产品创新域主要是面向生产者。在选择产品创新点时,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本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条
39、件等因素。而需求创新域则是直接面向用户,企业在选择需求创新点时考虑更多的是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一般说来,一个需求创新点可以容纳多个产品创新点。当然,有些产品具有多种功能与用途,同一种产品也可能满足多种市场需求。总之,需求创新域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创新域。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广泛性、相关性和无限发展性,为各种企业进行市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市场需求的抽象性、复杂性、变动性又给我们识别和掌握市场需求的具体形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不同的企业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本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选择适当的需求创新域和创新点,开展市场创新。3.
40、顾客创新域顾客是企业的生命源泉,根据不同类型顾客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市场创新,以满足各种顾,客的实际需要,是所有企业在进行市场创新时应该充分考虑的一个基本原则。顾客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要。企业应面向顾客的实际需要进行市场创新以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抽象地说,顾客创新域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市场创新域。不过,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真正的顾客都是极其有限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全部需要。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特殊使命。在制定市场创新战略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市场细分,确定本企业的服务对象,选择适当的目标顾客群作为本企业的目标市场创新域。作为一个基本的市场创新域,
41、对顾客群作出分类要比对产品作出分类更为困难,也更加复杂。在对顾客进行细分的时候,必须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细分标准,选择适当的顾客创新域。总之,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服务对象,选择适当的服务对象是关系到企业市场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全部需要,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以确定适当的顾客创新域,选择有利的市场创新点。(二)市场创新源及其开发利用市场创新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握有利的市场创新机会。但是,有利的市场创新机会并不会自动地产生创新成果,人们要将市场创新机会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就必须利用这些机会,在企业的
42、经营活动中引入某些能够改变市场状况、导致新市场产生的市场创新要素。因此,拥有相应的市场创新要素是进行市场创新的必要条件。所谓市场创新源,是指产生各种市场创新要素的源泉与获取这些市场创新要素的渠道。了解产生各种市场创新要素的源泉以及企业获取这些市场创新要素的主要渠道,有助于企业认识和掌握市场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开展市场创新活动。市场创新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的概念,所有的市场活动都蕴含着创新机会,所有的市场要素都连接着潜在的市场创新领域,在讨论市场创新源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创新要素的多样性和来源的广泛性与复杂性。通过采用一种新的产品设计
43、、新的原材料、新的生产工艺、新的广告创意、新的产品包装、新的品牌商标、新的营销渠道、新的促销方式、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制度或其他新的市场要素,人们便可以改变现有产品的市场特性及其销售状况,或者开发出新的产品,开辟出新的市场,这就是市场创新。而那些能够改变现有市场状况、导致新市场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制度、新的组织形式等都是市场创新要素。各种市场创新要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来源与渠道获得。市场创新要素可以来自市场创新的主体。市场创新的主体是在市场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包括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外部的各类用户和供应,商,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者与市场合作者等
44、。各种人都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市场创新的构想,提供市场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与市场活动有关的人员都看做是潜在的市场创新源。市场创新要素也可以来自市场创新的客体。市场创新的客体是市场,而市场状况是由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这两个方面决定的。所有能够影响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所有能够影响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结合机制与结合方式的制度、组织、手段与方法,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市场创新源。市场创新要素可以来自市场创新活动的各个领域。市场创新活动涉及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交易、消费和售后服务等市场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所有与市场创新活动有关的领域都存在可能产生各种创新要素的市场
45、创新源。市场创新要素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得。有些市场创新要素来源于企业内部,有些市场创新要素来源于企业外部。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引进吸收、企业兼并联营等都是获取创新要素的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效益。市场创新既体现在对现有各种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上,也体现在对各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引入与应用上。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各种新的生产要素与新的市场资源会不断被开发,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结合方式也会不断变革。所以,企业可以利用的各种市场创新源是不会枯竭
46、的。只要企业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创新机制,重视市场创新信息的管理,强化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职能,不断开辟和充分利用各种市场创新源,善于从各种相关的新事物中发现有用的市场创新要素,就能不断地推进市场创新活动并取得成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十一、 制度创新管理(一)企业制度创新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工作。在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企业制度创新的层次性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需要各不同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完成。但是企业制度创新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1)宏观
47、层次上企业制度创新的时滞性。虽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宏观企业制度创新滞后,如干部任用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是制约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因。(2)既得利益的干扰。各级政府因其对各自利益的不同考虑,限制企业制度创新,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干预企业,致使企业制度创新无法进行。这是阻碍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3)平均主义思潮的残留。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内部一直实行平均的分配制度。各个层次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协调理顺不同层次上的企业制度创新关系,消除各层次上的时滞,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创新外部环境,形成良性创新机制。2.企业制度创新的变形企业制度创新成果是用一系列制度固定下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制度创新的,变形,即一种按照企业制度创新主体设计而形成的制度,在它产生的过程中,或者在它形成后不久,就发生了变化,同原来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起不到它本来应当起的作用。例如,原来设计的股份公司既考虑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