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改造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改造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工程概况21.1 任务来源21.2 地理位置21.3 建筑物性质21.4 勘察等级21.5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21.5.1 勘察目的21.5.2 勘察技术要求21.6 勘察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21.6.1 国家标准21.6.2 行业及协会标准31.6.3 地方标准31.7 勘察工作量布置31.8 勘察技术方法31.9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42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42.1 地形地貌42.2 气象特征42.3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42.4 场地地层结构及特征53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53.1 地表水53.2 1也下水64岩土水测试成果64.1 室内土工试验成果64.2 原位测试75场地不良地质作
2、用与埋藏物85.1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85.2 埋藏物86场地特殊性岩土87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87.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87.2 地基土适宜性评价87.3 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87.4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87.4.1 场地设防烈度及分组87.4.2 地基土的液化判别87.4.3 建筑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划分97.4.4 建筑抗震地段划分与抗震设防分类97.5 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9场地水腐蚀性评价97.5.1 场地土腐蚀性评价108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评价108.1 天然地基分析与评价10地基均匀性评价108.1.1 地基基础方案评价108.2 桩基方案评价10可选桩型分析108.2.1
3、 成桩可行性、桩的施工条件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11桩基成桩的风险分析118.2.2 地下水、特殊性岩土对桩基施工的影响评价II9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129.1 基坑降水、排水评价129.2 拟建物与周边设施的相互影响129.3 地质条件可能引起的工程风险129.4 施工验槽129.5 岩土工程监测12附件:张张份份16 111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 .工程地质剖面图及图例3 .岩土水测试实验报告4 .波速测试实验报告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纲筋的腐蚀性评价项 目水中的C1含量(mg/L)长期浸水干湿交替孔号ZK03/32. 05100ZK08/23. 26100腾蚀性/微结论:该地下水对钢
4、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由表可知,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5 .5.2场地土腐蚀性评价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I 2001) 2009年版第12章的规定时场地土的腐蚀性进行评 价如表。表7. 5.2土腐蚀性评价表按环境类型(1【类)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蚀质 腐介SO? (mg/kg)Mg5- (mg/kg)0H (mg/kg)孔号ZK0748. 0315021.6030000. 006,5ZK027.23腐饨性散结论:场地1: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上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项 目土中的Cl
5、含量(mg/kg)pH值A孔号ZK0734.035.5ZK0222. 695.5腐蚀性微微结论: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i伤及刻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根据表7.5.2,对水、土腐蚀性判定结果,判定场地内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中 的钢筋具微腐蚀性,仅以pH值判定场地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8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评价6 .1天然地基分析与评价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场地改造区建筑为新建门缝、加建楼梯拟采用天然地基,各自地基均匀性评价如卜.:1 .新建门房假设采用天然地基,基底地层为粉土,该层层位稳定、分布均匀,为均匀地基。2 .加建楼梯假设采用天然地基,根据地层情况显示,拟建建筑基底地层为粉土,
6、地层层位稳定、 分布均匀,为均匀地基。3 .加建连廊假设采用天然地基,根据地层情况显示,基底地层以粉质黏土为主,局部为粉土,为 不均匀地基。地基基础方案评价新建门房为地上一层建筑,建议采用独立基础,以粉土层为基础持力层,设计应考虑该层土下 液化砂层的影响并验算粉土层是否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假设不满足承载力要求,建议采用碎石桩进 行地基处理。加建楼梯为地上六层建筑结构,建议采用筏型基础,以粉土层为基础持力层,设计应验算粉土 层是否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加建连廊为地上四层建筑结构,荷载较大,基底土为粉质黏土为主,局部为粉土,假设采用天然 地基,设计时应验算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假设不能满足要求,建
7、议采用桩基础,以中密卵石或 层作为桩端持力层。8.2桩基方案评价8.2.1 可选桩型分析根据钻探地层及建筑结构类型,拟采用的桩基建筑以中密卵石层为桩端持力层。常用的成桩型 式有人工挖孔灌注桩、钻孔(旋挖)灌注桩。桩型选择应根据场地岩土特点和本地区施工条件、周 边环境条件及同类工程经验,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8.2-1和表8.2-2。人工挖孔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设备简单,施工较为方便,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廉,而且单桩承载力高, 能够直接检验桩底持力层的性状特征,孔底沉渣清除较为彻底,桩身质量易于控制,桩基质量可靠 度较高等优点,特别是可根据不同的桩荷载考虑采用不同的桩端直径和桩长。采用人工挖
8、孔灌注桩的前提条件是地下水水量较小或能够采用降水的措施将地下水降低至人工 挖孔灌注桩桩底之下。对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影响最大的是水量丰富、赋存于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 该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地下水主要为卵石层中的潜水,水位高,含水量丰富,将水降至桩底以下有一 定难度。且砂卵石层自稳性差,开挖需采取平安的护壁措施,具有一定的平安隐患。综合上述水文 和地质特点,该场地不适宜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钻孔(旋挖)灌注桩钻孔(旋挖)灌注桩的优点可不考虑降水问题,施工桩长可以较长,不会受到施工平安等因素 的限制。本场地的揭露地层情况看,本场地可采用该类桩基方案。根据场地土特征,桩基均可穿越 各上层并达预计持力层,但施
9、工中应加强沉渣控制,加强泥浆排放管理,防止污染环境。场地内局 部填土较厚,旦砂卵石层自稳性差,应加长护筒及合理配置泥浆浓度,防止孔壁坍塌。钻孔(旋挖) 灌注桩不利的方面是工期较长,基础造价较高,单桩承我力相对较低。桩底沉淹不易彻底清除,桩 身质量和承载力受施工因素的影响较大。综上分析,建议采用钻孔(旋挖)灌注桩,施工时须防止泥浆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设计所需的地基桩基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参照行、lk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 2008 )表535-1、表535-2、表53.6-1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51 5026-2001)附录R表、表RO2,并结合当
10、地工程经验综合提供。各层土桩基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见表。桩基参数建议值表表地层名称泥浆护壁钻(冲、旋挖)孔桩负壁阻力系数极限恻阻力标准值qk (kPa)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kPa)素填土 (1-2)10/030椅侦黜土 (2-2)50/粉土 (2-3)30/细砂(3/)20松散卵石(4-1)95稍密卵石(4-2)1101600中密卵石(4-3)1402300密室卵石(4-4)1602600注:单桩承载力应通过现场替第七实验确定。8.2.2 成桩可行性、桩的施工条件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I)泥浆护壁钻(冲)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泥浆,在基坑内进行泥浆的排放, 困
11、难很大,而且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施工用水会浸泡基坑底部的地基土,致使其物理力学性质变差, 同时其桩底会产生较多的沉渣,该沉渣很不容易清除干净,给桩基础的承载力和变形带来较大的不 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同时会产生较多的噪音,会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其成桩可行 性较好。(2)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较方便,安静,桩底虚土容易清除,容易保证施工质 量,桩基础施工质量的检测也易于进行,给施工带来不便的地方一是施工进度较慢,二是回填土区 域易塌孔或者积水地带易缩颈,施工工名应考虑护壁措施,以保证施工平安,其成桩可行性好。8.2.3 桩基成桩的风险分析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成桩工序是最重要
12、的环节。这是因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60% 70%的质量问题发生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常出现的危险有缩孔、塌孔、断桩、沉渣等。1)缩孔灌注过程中缩径往往是因为钻孔穿过地层中的砂土层引起。由于砂层结构松散,易垮塌,在灌 注过程中施匚震动使得砂层垮落从而影响周围土层垮落而缩小孔径影响成桩质量,施工时应采取相 应措施进行质量,如下护筒等。2)塌孔灌注过程中的坍塌:一是由于清孔后泥浆比重不够及其泥浆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要求,使孔壁未 能形成坚实的泥皮,孔壁坍塌、掉块:二是清孔后,钻孔通过透水层,孔内水流失后未能及时补水, 造成孔内水头高度不够孔壁坍塌。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土层主要由人工
13、填土、 卵石层组成,局部夹砂层透镜体,且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丰富,本场地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塌 孔。施工时应注意泥浆比重和水头高度。3)沉渣经常在施工中,施工时间过长以及施工工序连接不紧揍,从清孔终止到混凝土的港注之间间隔 时间太长,导致孔内泥浆中有砂粒沉淀,或泥浆失水、沉淀,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清孔时间太长, 那么会造成孔塌现象,从而使孔底淤积,造成桩底沉渣。在砂层较厚的地层钻孔,泥浆浓度不够会引 起泥浆的沉砂性差,泥浆中的砂沉淀过快造成沉渣。施工时应在成孔后立即进行清孔,而且清孔应 尽量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反循环清孔时,泥浆上返速度快,孔底排渣较干净,并应控制泥浆的比 重。沉渣厚度应满足规范
14、要求,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4)断桩在施工过程中,清孔不彻底、灌注过程中坍孔和缩径、导管进水及埋身不合理、初灌量选择不 当及混凝七质量不好、灌注时操作不当等均会造成断桩。在施工过程中应按规范要求,在发生断桩 时及时处理。8.2.4 地下水、特殊性岩土对桩基施工的影响评价(1)地下水对桩基施工的影响的评价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附存于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且地下水 位高,地下水丰富,钻孔通过透水层时,孔内水流失后未能及时补水,造成孔内水头高度不够,可 能导致孔壁坍塌,施工时应注意泥浆比重和水头高度。(2)特殊性岩土对桩基施工的影响的
15、评价本场地特殊性岩土为人工填土,钻孔穿过地层中的人工填土,经长时间浸水后膨胀,易造成孔径 缩小,可能发生缩孔现象。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该现象发生,如:下护筒等。9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9.1 基坑降水、排水评价场地地卜.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及砂卵石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无统一地卜水位, 受季节影响较大。本工程基础施工时,基底基本为土层,可采取坑外排水沟及坑内明排水控制地表 水,必耍时可采取管井降水方式降低地下水,施工前应作好专项降排水方案设计。9.2 拟建物与周边设施的相互影响新建门房为一层结构,东北侧2.5m处有一近东西走向的自来水主管道,埋深1m左右,直径约 150cm
16、;门房正下方有一近似东西走向的钢管,直径5cm;附近5m范围分布有纵横交错雨污水管道, 施工时应尽量避开雨污水管道及自来水管道,无法防止时应对其进行改迁。新建楼梯为地上六层结构与一地上六层框架结构,高21.9m的既有建筑物相接,基础施工时应 注意施工扰动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新建连廊为地上四层结构,与两栋既有建筑相接。根据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既有建筑采用的 是桩基础,且靠近南侧的既有建筑有一层地下室。拟建连廊建议采用桩基础,采用旋挖桩施工,中 密卵石为桩端持力层,桩基施工时应注意施工扰动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 护。9.3 地质条件可能引起的工程风险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局部项工程
17、平安管理规定(住建部2018J37号文)及对本工程影响范 围内的建(构)筑物及管线调查结果。本工程基底土层主要为粉质黏土、粉土、细砂和卵石,且与 已建建筑临近,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构筑物监测,防止本工程施工对临近建筑的影响。9.4 施工验槽在基础施工前,应会同建设、质监督、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等有关单位人员共同验槽,假设 出现异常情况,须进一步确定软弱下卧层的范围及埋深。9.5 岩土工程监测加建、新建建筑物施工时,应设置相应的沉降观测点,实时观测既有建筑物沉降变形趋势,并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加建及新建建筑物施工对其产生的影响。10结论与建议(1)拟建场地地形比拟平坦,地貌单一,无构造断
18、裂、溶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无沟浜、 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在成都市城区内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地壳稳定。稳定场地, 适宜建筑。(2)场地各岩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它参数建议值按表7.3、表821选用。(3)建议拟建门房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独立基础,以粉质黏土或粉土层作为建筑基础持力层,设 计应对粉质黏土及粉土层进行承载力验算后选用基础持力层:拟建楼梯建议采用筏型基础,以粉质 黏土为基础持力层,设计方应验算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假设不满足要求,需进行复合地基处理: 拟建连廊建议采用桩基础,采用旋挖桩施工,以中密卵石层为桩端持力层。(4)拟建物周边分布有纵横交错的雨污水管线、电缆线、燃气管线
19、、自来水等管线设施,基础 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和避让。(5)场地地卜冰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 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6)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OO1I-2O1O) (2016年版)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该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双桥路,建筑场地类别为U类,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响谱特征周期为0.45s;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附 录A之表0.23条,本工程场地设计地宸分组为第三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工程
20、抗震 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应不低于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场地内分布的细砂为轻微液化土,场地抗震地段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假设消除液化砂层后,可 按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考虑。(7)本报告可仅作为施工图设计之依据。实验学校建设工程工程(改造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工程概况1.1 任务来源受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我司承当拟建“四川省成都列五附属实验学校建设工 程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本次勘察范围为场地改造区。1.2 地理位置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双桥路248号。交通较兴旺,区位优势明显。工程位置见图1。图1 建筑场地地理位置1.3 建筑物性质本次勘
21、察范围为拟建工程的改造区部位,包括新建一层门房,六层楼梯及4层连廊。建筑物概 况一览表见表1.3。表1. 3拟建建筑物性质概况一览表建筑物 名称建筑结构平安等级结构类型高度 (111)层数基础型式哲定基础埋 深(m)有无地下室哲定建筑0.00高程门房(新建)二蜴嵇混IF筏基/桩基/独基-2.0/491.00连檄(加建)二级框架12.84F桩基-2.0/491.00楼梯(加建)二组框架216F筏基/桩基/独基-2.0/491.(X)说明:设计单位暂时未提供建筑物具体的土0.00高程、基础埋深及结构类型,本次为预估值。1.4 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
22、第3.1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5OOO7-2O11)第条的相关规定,结合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供的有关设计资料和本工 程特点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确定:工程垂耍性等级为二级,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为二级: 场地地基的复杂程度为二级。据此确定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5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1.5.1 勘察目的本工程的勘察目的是为拟建物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提供岩土工程详细勘察资料。1.5.2 勘察技术要求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的技术要求,结合拟建场地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本工程 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要求为:查明拟建场地及周围特殊性岩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开展趋势及
23、危害程度,并提出评 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 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查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岩 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工程性质特征等,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 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提供拟建场地内的抗震设防烈度,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并判断场地是否属有 利地段、场地类别、预测地震效应,综合判定场地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分
24、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提供各土层的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地卜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和规律以及可能出现的最高地下水,并对工程降 水提出建议:根据收集历年地卜冰位以及地卜.水位的变化趋势资料提出抗浮设计水位、防水 水位、抗浮措施以及抗浮设计参数,提供抗浮措施建议。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构)筑 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判定地下水和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森明岩土层各项强度指标,为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提供准确的岩土技术参数提供完整的图表报告及地质剖面图。对增层、增载的建筑物,应分析地基土的实际受荷程度和既有建筑物结构、材料状况及
25、其适 应新增荷载和附加沉降的能力,预测可能的附加沉降和差异沉降,提出关于设计方案、施工 措施和变形监测的建议。对接建建筑物应评价新建局部的荷载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土中引起的新的压缩和相应的沉降 差;评价新基坑的开挖、降水、设桩等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提出设计方案、施工措施和变 形监测的建议。分析预测场地可能产生地面沉降、形变、破裂及其影响,提出保护既有建筑物的措施。1.6 勘察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1.6.1 国家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OO21-2001) (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6、 (2016年版):(4)工程测量规范(GB5OO26-2OO7):(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7)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2015);(8)工程岩体试脸方法标准(GB/T50266-2013);(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O223-2OO8):(10)岩土工程勘察平安标准(GB/T 50585-2019);(1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1.6.2 行业及协会标准(I)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I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27、120-2012):(4)房屋建筑和巾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6)危隆性较大的分局部项工程平安管理规定(住建部令(2018)37号)。1.6.3 地方标准(I)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I):(2)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管理的通 知(成建委2014 427号):1.7 勘察工作量布置本次勘察区域为拟建工程改造区,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 对于改造及新建建筑沿建筑物轮廓线角
28、点及既有建筑物附件布置勘探点。本次改造区共布置勘探点8 个,其中控制性钻孔3个,设计孔深为20m: 一般性钻孔5个,设计孔深18m; 1个波速测试孔, 设计深度为20m;其中动探孔5个,回旋钻孔3个,1个动探比照孔,钻孔间距约为0.0m30.0m, 另布置取土孔8个,标贯测试孔7个,取水孔2个。本次勘察外业共完成改造局部勘探孔9个(含1个比照孔),完成钻孔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 图。1.8勘察技术方法本次勘察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拟建场地进行地质调查、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并采用钻探取样、原 位测试、工程物探,以及配合室内试验的勘察技术方法进行。(1)资料及工程地质调查调查场地及其周围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
29、良地质作用(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及河 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和各类地下管线等不利因素的分布,并了场地内及附近已有工 程的地质、气象等资料。(2)钻孔测放及工程测量本次勘察钻孔测量采用成都平面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利用中海达GPS测放各钻孔。(3)钻探目的是查明场地各土层结构、性质、鉴别土层类别及特性,划分地层界线,采取土试样。采用XY-100型高速液压钻机及金刚石钻头进行植物胶护壁全断面取芯钻探,以便对土层采取土 试样,并进行分层定名。(4)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实验贯入器规格为中51mm,长度700mm,探杆直径采用中42mm,穿心锤质量63.5kg,自动脱钩方 式,自由落距
30、76cm。对场地内分布的粉质黏土、粉土等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评价其密实度、承载 力。N超重:型动力触探采用N120动力触探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地层结构划分;定量评价卵石土密实度并确定地基上的承 载力和压缩模量。波速测试本工程主要采用单孔检测法,使用上海岩联工程科技研制的YL-SWT剪切波波速测试 仪进行单孔法波速测试。通过对地基士声波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反演地质体内波速场的分布,利用 所测出的纵横波速,计算各层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对场地进行抗震类别划分,为地震反响分析 和抗震设计提供设计计算参数。(6)采取岩土试样对建筑场地内分布的粉质黏上、粉上采用自由活塞薄壁取上器取原状上试样,对砂上和卵石采
31、用回转取土器取扰动样。(7)室内试验对采取的粉质黏土、粉土原状试样进行常规物理性质指标以及压缩、直剪指标试验:时采取的 卵石、砂试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对采取的水试样进行了水质简分析试验,采取土试样进行土的 腐蚀性试验。1.9完成的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各项工作作业时间如下:野外工作:2020年08月22日2020年08月26日 室内试验:2020年08月24日2020年09月04日 费料整理:2020年08月27日2020年09月10日 提交报告:2020年09月16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9o表1.9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工作 内容钻孔测量植物胶护壁 回旋钻孔波速测试孔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水的
32、水质 分析试脸上的腐蚀 性试验取岩土试样及试验原状样扰动样(个)(个/m)(个)(次)(个/m)(件)(件)(件(m)工作 量93/60.81186/110.12212152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单元上属于岷江水系冲、洪积平原I级阶地。场地为正在使用中的校区,地形平 坦。钻孔孔口高程为491.24491.33m,相对高差0.09m.2.2 气象特征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清楚、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 平均气温16.40C,极端最高气温363C,极端最低气温-4.3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9.3mm,最大 年降雨量1343.3mm,年降雨日1
33、41天,最大日降水量为167.6mm,最大降雨量降雨主要集中在5 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642.6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多年平均日照时间 为1228.3h;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为14.3m/s (NE向),极大风速为18.5m/s (2011年 5月1日),主导风向为E向(详见表2.2)。成都市气象站主要气象资料汇总表(2004年2017年)表2. 2台站名称温江国家基本气象站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m)北纬 30045 冻经 103。52 商程:517.7m台站地址成都市区街数值及统计年限数值出现时间/统计年限平均气压 (MPa)夏943.32004
34、-2013冬958.92004-2013气温T年平均16.42004-2017极端气温最高36.3最低-4.3最热月平均26.72017.7最冷月平均2.42011.1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72004-2013极端最小相时湿度14降水量(inin)年平均899.92004-2017年最大1343.32013年最小610.92012月最大525.52013.7口最大167.6年降水日数(沙)141雨季起讫时间/蒸发量(mm)年平均642.6年最大729.1风平均风速1.2各季平均风速(nVs)春(35)1.4虹(68)1.3秋1.1冬(122)1.1年最大风日数2最大风速(m/s)及风向14.3
35、NE极大风速(m/s)及风向18.5 E最大雪深(cm)52012年冬季最大冻土深度(cm)其他平均雾天日数412004-2017平均雷暴R数282004-20132.3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县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 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 这是一个经历了屡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
36、压 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裂活动标志少。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 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直处于相对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 地层,不整合于卜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 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 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 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
37、段附近。从区域构造 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属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 发生过3.4级地震。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 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那么己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开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 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抬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 堆枳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那么普遍下沉。中更新 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
38、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I:断裂 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 和边缘构造带的局部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 貌景观。成都平原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15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115 公里,近期龙门山褶断带活动强烈,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8级强地震,2013年4月20日发 生芦山7级地震,但对成都市区一般无重大影响,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属稳定区,场地属相对稳定场 地。图2. 3成都平原及周边构造纲要图2.4 场地地层结构及特征根据勘察成果资料,可
39、知拟建场地在本次勘察深度范网内的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上层 (Q4m,),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f+pi)粉质黏土、粉土、细砂、卵石。各地层岩性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H)(1-2)素填土:黄褐色、灰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以黏性土为主,夹少量碎石、卵石等,局 部含植物根系。该层在拟建场地普遍分布,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小于5年,该层结构疏松,尚 未完成固结,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荷重易变形等特点。层厚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Pi)(2-1)粉质黏土:灰黄色、褐灰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少量粉粒,手 搓捻略有砂感,稍有光泽反响,无摇振反响,干强度中等,韧性中
40、等,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93.2m,(2-2)粉土:灰黄色、褐黄色,松散稍密,稍湿,呈土块状,手捏易碎成砂状,无光泽反响, 摇振反响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l.52.9m。(3-1)细砂:褐黄色,青灰色,灰黑色,松散,稍湿饱和,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 母,局部夹少量卵石,场地内局局部布。层厚0.71.0m。(4)卵石褐灰色、灰黄色,湿饱和,稍密密实为主,卵石成分以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 为主,中风化微风化。磨I员I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I列形,分选性差。卵石含量一般5570%, 粒径以215cm为主,最大粒径达25cm,漂石含量小于10%,充填物主要为
41、细、中砂及圆砾。卵石 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I“5026-2001),按卵石颗粒含量和N120动力触探将其 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四个亚层。(4-1)松散卵石:褐灰色、浅灰色,潮湿饱和,卵石含量约50%55%,粒径一般为25cm, 圆砾及细砂、中砂充填,卵石磨圆度较好。N120动力触探修正击数小于4击。(4-2)稍密卵石:褐灰色、浅灰色,潮湿饱和,稍密,卵石约占55%60%,粒径一般2 8cm,圆砾及中、细砂充填,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磨圆度较好,分选 性较差。N120动力触探修正击数47击。(4-3)中密卵石:褐灰色、浅灰色,中密
42、,局部稍密,饱和,圆砾、中砂充填,卵石粒径2 15cm,含漂石,漂石含量小于10%,最大粒径达25cm:卵石原岩为石英砂岩、花岗岩。据颗粒分析 实验:粒径20mm的颗粒含量为60.1%65.8%,粒径为220mm的含量为20.9%35.2%。NI20 动力触探修正击数710击。(4-4)密实卵石:褐灰色、浅灰色,饱和,密实,为花岗岩及石英质砂岩,卵石含量大于70%, 卵石粒径220cm,含漂石,漂石含量小于10%,最大粒径达25cm,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圆砾、 中砂充填。据颗粒分析实验:粒径20mm的颗粒含量为70.7%93.4%,粒径为220mm的含量为 3.0%23.1%。N120动力触
43、探修正击数大于1()击。该场地各土层的空间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3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3.1 地表水场地周边无地表水。3.2 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揭露地层情况,该场地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 型:一是赋存于黏性土层之上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二是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潜水。上层滞水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地表,赋存于黏性土层之上填土层中。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场地卵石层较厚,且成层状分布,局部夹薄层砂,其间赋存有大量的孔隙潜水,其水量较大、 水位较高。卵石层中孔隙水形成贯通的自由水而。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上层滞水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地表,赋存于黏性土层之
44、上填土层中,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 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场地卵石层较厚,且成层状分布,局部夹薄层砂,其间赋存有大量的孔隙潜水,其水量较大、 水位较高,大气降水和区域地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卵石层中孔隙水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对基坑 开挖及施工有一定的影响。3)地下水动态特征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月份,枯水期多为1、2、3月份, 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3m之间。本次勘察期为8月,属丰水期,实测地下稳定水位埋深为5.406.80m,高程484.44485.93m。4岩土水测试成果4.1 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本次勘察共采取粉质黏土、粉土原状土试样12件,取砂及卵石扰动样15
45、件,进行土的物理力 学性质试验,共结果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砂、含卵石颗粒分析成果表4.1-2”, 岩土水测试报告附后。表4.1-1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土层 名称标目 指项天然 含水 率GJ (%)引2N (g/c m3)比卜Gs饱和 度Sr (%)孔隙率 n(%)液 限10b (%)塑 限 31、 (%)塑性 指数Ip性数L 液指h压缩 模见 Es (MPa)压缩 系数ai-2(MPa ,)粘聚 力 C (kPa)1-.擦角(0(0)邦粒含 量 (%)粉质拈土样本 容量6666666666666龈大值27.22.002.74974535.221.614.60.456.350.355214.8最小值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