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鲁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鲁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市鲁迅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语文学科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一、积与运用(45分)(一)(8 分)1.名句默写。(1) ,铿尔,,对曰:“(2)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日:“(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两句话可 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 工作 的能力的句子是:“,“ ”【答案】 .鼓瑟希.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非日能之 .愿学焉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撰”“己”“焉”“孰”
2、。(二)(16 分)2.加点字解释。(2)冽于寡妻,至于兄弟:(4)不如用善遇之:(6)大礼不辞小讴(8)看这楚州市旱三年:(1)银乎大国之间:.(3)批大郤,导大雷:(5)磔为大王不取也:(7)错期贤愚枉做天:【答案】.夹,处.做典范.空隙,指骨节间的空穴.趁机 .私卜.里.谦让.审问.极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摄”,夹,处。句意:夹在(几个)大国之中。(2) “刑”,做典范。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典范,推广到兄弟。(3)“裁”,空隙,指骨节间的空穴。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4) “因,趁机。句意: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3、19.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具艺术效果,不仅暗示了事件的开展,还渗透了作者的褒贬,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15.B16. D 17. C.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容许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 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18 .在烛之武与郑公的对话中,烛之武对自己早年不受重用进行了抱怨,而后为了国家还是同意去秦营游说 秦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烛之武以国为重的赞许,也对郑公用于认错的态度的肯定。而在烛之武与秦伯 的对话中,通过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强调灭亡郑国并不符合秦国的利益,而秦伯欣然同意撤军,从中可 以看出秦伯见利忘义的嘴脸。而在子犯与晋公的对话中,那么是
4、表现出晋公注重“礼义”,暗含了对晋公的 赞美。【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例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句意: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A.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句意: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B.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此处指郑国。句意: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 道这是困难的。C.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D.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句意: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应选【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
5、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寡人我的过错。B. “其”,代词,指代郑国。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其”,语气副词,可译为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C. “以,副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以”,介词,用。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D. “于”,介词,对。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于”,介词,对。句意: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应选D。【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在逐利之时已完全不受礼的约束”说法错误。从晋公的话“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6、以乱易整,不武”可以看出,春秋中有的君 主还是比拟注意“礼”的。应选C。【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尝”曾经;“赐”,恩惠;“许”,容许;“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艺术的分析能力。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 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 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在烛之武与郑公的对话中,烛之 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见
7、他对自己早年不被重用而心怀不满;而郑公的 回答“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首先成认自己的错误,然 后分析郑亡的利弊,从而打动了烛之武,让烛之武同意去游说秦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烛之武和郑伯两 人的赞许之情。而烛之武进入秦营之后,将郑亡国的后果摆在秦伯面前,又指出了晋国曾经背弃秦国、违背诺言的行为, 同时指出如果秦国撤军与郑国结盟后所会得到的利益,烛之武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就打动 了秦伯,同意撤军。从中可以看出秦伯见利忘义的嘴脸。而在子犯提出要攻击秦军时,晋公制止了他。给出的理由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8、整,不武。”表现出晋公注重“礼义”,知恩图报,暗含了对晋公的赞美。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附属于晋的同时又附属于楚。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鞋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 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 烛之武就容许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经知道要灭亡
9、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 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 您泰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 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 经容许给您焦、琅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 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 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
10、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 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 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三)(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庄暴见盂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 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日:“寡人非能好先
11、王之乐也,直好 世俗之乐口。”曰:“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日:“可得闻与?”日:“独 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假设与人。”日:“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日:“不假设与众。” “臣 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反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 疾首楚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 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徭之音,举砍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 疾病与,何以能鼓
12、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注】见于王:被王接见。庶几:20 .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耳B.也21 .以下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谱B.举疾首摩嫔而相告曰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那么王矣! ”(选自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差不多。意为政治该相当清明了吧。羽旄:装饰着羽毛的旗子。)C.哉D.焉)诸:语气词,相当于“乎”,可解释为“吗”蹙:急促,紧迫极:极致、极端。文中可指极端困窘的境地C.夫何使我至于此做也D.学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举:抬起22.以
13、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的语言含蓄,许多地方有言外之意。如他不管齐王爱好什么音乐,就说“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 几乎”,似在迎合齐王,后又诱导齐王回答“与众乐乐”,最后归到行仁政上,这种语言方式尽显机智。B.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反复论证,说明了要取得天卜就必须得民心,”与民同 乐”表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文中孟子向齐王说明乐“王之好乐甚”产生的两种影响:一种是王不行仁政,百姓“父子不相见,兄弟 妻子离散”,一种是实行仁政,百姓闻王好乐“举欣欣然有喜色”。D.孟子对齐王提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问题时,“王变乎色”,是因为齐王被孟子发
14、现自己喜欢的是世 俗之乐而感到生气。23 .请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24 .文章的前一章是齐桓晋文之事,根据两章内容,推测庄暴见孟子的目的。【答案】20. A21. A 22. D.单独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23 .庄暴问孟子喜好音乐怎么样,齐王问他喜欢音乐怎么样,他没话应答。以此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 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解析】【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而已”,常与副词“仅”“徒”“只”“特”“直”“惟(唯)”“但” 等相呼应,可译作“罢了”。语境中有“直
15、”,故用“耳”搭配。句意: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应选Ao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蹙,聚,皱。句意: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C.极,穷困。句意: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D.举,都。句意: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应选Ao【2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因为齐王被孟子发现自己喜欢的是世俗之乐而感到生气”错误,并非生气,而是因为害怕而变了脸色。 应选D。【2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第一个“乐”,欣赏音乐;第二个“乐”,快乐;“孰,谁,哪个。【24题详解】此
16、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本文中, 根据“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可知,庄暴 问孟子喜好音乐怎么样,齐王问他喜欢音乐怎么样,他没话应答。以此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 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参考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朝见,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 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间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
17、吗? 宣王脸色一变, 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 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宣 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单独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 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砍赏音乐快乐, 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 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 愁眉
18、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 和妻儿别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 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别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 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 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 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
19、众一起娱乐的缘故。“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 乐,那就可以以王道统一天下。”(5) “窃”,私下里。句意:我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6) “让”,谦让。句意: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7) “堪”,判断。句意:你错误地判断好人坏人白做天。(8) “亢”,极。句意:让这楚州大旱三年。(三)选择题(21分)3.以下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言左丘明所著,也是一部优秀 的文学作品。B.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表达史 实,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
20、例,以纪传体编繁而成。C.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中国西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时也是“二 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D.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杳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中国西汉历史学家班固”错误,班固 东汉历史学家。应选C。4 .以下对先秦诸子及其思想、学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宣 将孟子
21、与论语、大学、春秋合在一起称“四书”。B.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 及“君以民为体”。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C.庄子,名周,战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开展 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 为庄子。D.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经典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 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答
22、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没有春秋。应选Ao.以下关于元曲的说法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局部。其中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以唱为主。杂剧注重唱和演。B.元曲四大家分别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其代表依次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 赵氏孤儿。C.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三局部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 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局部。D.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
23、早、最伟 大的戏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现仅存18部。其中的窦娥冤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白朴、郑光祖的代表作分别是梧桐雨赵氏孤儿”表述错误,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 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应选6.以下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运用了夸张的手法。B.虽然具
24、有比喻词“好像”,但不是比喻句,所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D.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应选B。7 .以下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老师,我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请您帮我改正。8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C.母亲记挂我,对我上周的微恙念念不忘,屡次打 询问我的情况。D.多年来承蒙你照顾,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 “拜读”是敬辞,阅读别人的作品。用在此处不当。氏“高足”是敬辞,称别人的徒弟。不能称自己。D.
25、“鼎力相助”是敬辞,感谢别人的帮助,用在此处不当。应选C。8.北京冬奥会如期举行,简约而精彩的开幕式奏响华章,同学们收看后激动不己,纷纷发朋友圈。以下语 句关联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无诊是倒计时的24节气景观,年呈灵感来自中国结图案的巨型雪花,无不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展 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b. “不点”主火炬不仅颠覆奥运传统,中月是一次创新,的符合绿色低碳环保观,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无 为而为”理念的沉着运用。C.虎头帽、中国结、窗花纹样中国文化符号构成的视觉系统令人惊艳;W “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五 环出场的舞美设计,却让我不禁惊呼“太中国”。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
26、我尤其喜欢插入的冬奥短片,啰时日是略带狼狈的摔跤都充满着生命力,还有人间 烟火气。【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C. “却”错误。“却”表示转折,这里面不是语义上的转折,而是递进,可改为“更”。应选C。9.小明考试失利,灰心丧气,以下最适合用来劝慰他的一项为哪一项()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答案】B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
27、中勇往直前。这句话表现了一种自信,这里与“考试失利、灰心丧气”的学生不符。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 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这一句可以用来劝慰同学要能经受考试失利的磨砺。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 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句话强调品格,用来劝慰同学考试失利也显得不合适。D.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是不要为前路没有知己而发愁,天卜有谁不认识您?这一句 适合抚慰离别 朋友,与“考试失利”的情景不符。应选B。二、阅读(55分)(一)(18 分)阅读下
28、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咬文嚼字(有删减)朱光潜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贾岛吟 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 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 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 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
29、得 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卖,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 情。比拟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 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究 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 个比拟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 感情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确实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方说“烟”, 它的直指的意义见
30、过燃烧体吊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 鸦片烟相,庙里焚香,“一川烟水” “杨柳万条烟” “烟光凝而暮山紫” “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 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 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 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31、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 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 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科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 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 “王靖、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 月“,叙离别不外“柳岸濡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 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
32、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 所说的“套版反响” (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响,他就根本与文艺无 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响”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 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响”,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 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 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响”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 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响”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
33、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 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 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10 .第段中“乞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o.结合全文,以下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一件事物发生时,如果你的心理习惯倾向于“套板反响”,那么这件事容易让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 并且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B.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C.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D.因为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
34、意义难用,所以前者是固定的,后者却是游离的。11 .以下选项与作者原意最相符的一项为哪一项()A. “蓝IB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C.只要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响”起来的。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13 .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郭沫假设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 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
35、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 气的文人! ”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 纯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 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请从作者“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观点入手分析“你是 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妙处。14 .第段中作者是如何借“贾岛”“推敲”的故事来证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 上推敲”的观点的?【答案】10.在古书中寻找辞藻典故(或
36、:寻找套语滥调)11. A 12. C.“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显性语义往往带有明显的不满憎恶等情感,其隐含的后续语义亦往往是贬义 指向的。15 .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是在“推”与“敲”对举中完成的。【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科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 去乞灵”可知,“乞灵”就是是寻找“辞藻典故”,用的是比喻义。意思是寻找套语滥调。【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 “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
37、, 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可知,文本强调是“不易捉摸”而非“不能捉摸”; C. “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 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可知,文本强调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 想的意义”;D.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可知, 选项”因为所以”关系倒置。应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只是它的联想的 意义远离不易捉摸
38、,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 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可知,“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烟”的联想意义; B. “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错误,根据原文“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 莫测”分析,并非是因为带上了主观色彩;D. “是因为”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 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可知,原文中的“它”指的是“字的联 想意义”,而选项中的“它”指的是“诗文中的字”。应选项对象错误,强加因果。应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39、含意的能力。原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和改句“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假设从句类的角度看,均为感叹句,实在 是难分轩侄。但其句型那么是大相径庭的,前者为主谓句,后者为非主谓句。在语气相同的前提下,“你是 没有骨气的文人! ”是主谓句中的判断句,一般地说,主语“你”传达旧信息,是交际双方均明白的原来 的“你”,谓语“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传达新信息。此外,朱先生己经考虑到了 “你这”句的语义倾向, 明言“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增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确实,在现代汉语 中,“你这”句的显性语义往往带有明显的不满憎恶等情感,其隐含的后续语义亦往往是贬义指向的。如“你这劳模!(
40、也不知怎么当上的)”“你这特级教师!(也不过如此)”“你这著名企业家!(原来是靠不 正当手段起家的)。如此看来在一个成句的名词性同位短语中,指代词“这”隐含了贬斥语义。【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手法的能力。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是在“推”与“敲”对举中完成的。找到“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 分别一一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这一区间,而其认真阅读,可揣摩 出两层意思:“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却表现冷寂和诗人的胸襟气度;“敲”就显得拘礼,表现出温情, 却平添了搅扰。根据这两点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合。(二)(1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4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泰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沱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许之。夜缝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君矣,许君俵、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庆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42、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5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用A.既枣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越国以鄙年C.晋军函陵D.且君尝为晋君啰矣.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B.以基无礼于晋/吾塞还也C.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17.以下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A.追溯晋国曾背叛秦国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是烛之武说服秦国撤军的策略之一。B.晋文公拒绝了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并说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表现了他对秦穆公当年 帮助自己回国当上国君的答谢,也有面对秦军违约撤退的无奈。C.秦晋因“利”联合共伐郑国,盟约在前,但泰军又因郑国“利”诱而单方面撤军,违背了 “礼”。由此 可见,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在逐“利”之时己完全不受“礼”的约束。【).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请求先“辞”后“许”,虽有对自己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埋怨,但也说明了他在重兵 压境、国家危难的情况下,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18.请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