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上).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47416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体论”源流考(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本体论”源流考(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体论”源流考(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体论”源流考(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体论源流考(上)(古代、中世纪局部)“本体 Inta)和“本体论 (ntlgy),是哲学理论中使用最广泛而又歧义最 大的概念。在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中,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历史的规定 性。而且,单是术语本身就颇有争议。”本体论这一术语到底能否成立?假设可以 成立,在它的名下要讨论的是些什么问题?怎样讨论?讨论的意义何在?这些,在当 代哲学中已经成为异见迭出和备受困扰的领域。考虑到文艺界对这一术语的使用频率 丝毫不亚于哲学界,并且语义更加复杂,本文将首先对“本体论 一词的含义进展一 番语源学和语用学的考释。这不仅对澄清混乱有益,而且直接关涉到本文讨论范围确 实定。我们发现,哲学史上并不

2、存在一个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本体和“本体论概 念。不同哲学家或哲学流派操使着不同的概念范畴来论涉所谓的本体论内容,有的哲 学家或哲学流派的本体理论甚至反对使用“本体或“本体论这两个语词;本体论 的真实涵义也并非直接地彰显在哲学史中,或者说,本体论的真实涵义并非始终是哲 学家所能自觉地意识到的。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暂拟舍弃本体论的“本真意义或 “真实意蕴之类似是而非的说法,而在比拟广泛又大体可以通约的意义上使用“本 体论 一词。我将严格把讨论限定在哲学范围内,而不旁涉其他。但是,由于哲学与 文学和艺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讨论对于文艺研究的意义是自不待言的。同 时,本文的题旨既然仅在于考察“本体

3、论问题的历史源流,也就暂不拟评论它在当 代所引起的复杂争议。这是一个远为困难而又诱人的课题,笔者将于日后继续而为。从词源来看,英文的ntlgy,以及德文的ntlgie,法文的ntlgie,最早均来自拉 丁文ntl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n的 lgsl研究存在的学问。ntlgy在汉语中出现了不同的译名,如“物性学、“万有学、“万有论”、凡有论、“存有论、“是论以及“本体论和 “存在论等。据有的学者考证,最初把它译为“本体论的是日本学者。从上世纪 末到本世纪上半叶,日本哲学界普遍采用“本体论这个译名,这影响到我国并延续 到今天。但是在3 0年代以后,日本学

4、者逐渐采用“存在论 一词,大约从5 0年代 论的中译法,而改译为“万有论,并说:“万有论(ntlgia旧译本体论,但 不准确)成为一门学科始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以后诸篇?Tl-2,f. K3;但本篇已 为这个学科奠定基矗它指出来,是分为一切的有,割裂为最可能小的和最 可能大的以及各式各样的有,那么万有有一共通点,即分有是。口6这 里陈康所译的“是,相当于英文的Being,是从系动词或其不定式be和tbe演化过 来的,也可译为“存在、”本体等;而陈康所译的“有,相当于英文的 beings,是being的复数形式,也可译为“实是、”是者、“存在者等。“有“是者、“存在者)“分有 了 ”是(“存在

5、、“本体),即是 说,“存在者是从“存在中派生、推演出来的。因此,“本体论或“万有论 是研究“存在 Being)与统称为“存在者 (beings)的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学 问。柏拉图把巴门尼德关于世界是静止的命题与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变化的命题综合 起来,提出静止的理式(Idea17与流变的现象两个世界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我 们日常所感知到的详细事物都象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此是不真实 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象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一样是不动不变的;这样的存 在就是“理式 (Idea) o理式是形式(Fr),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现象界事物的本质 和根源,”理念世界给予并显现“物理世界

6、的意义。在?巴曼尼德斯篇?中,柏拉 图首次把“存在 (Being)和诸“存在者 (Beings)作为“理念 (Idea)对待, 并通过讨论“存在与诸“存在者在理念层次上的关系,修正了他早先关于理念单 一性的观点,提出理念之间也是互相“分有和结合的新观点,完善了他的理念论。 柏氏以爱利亚学派的巴曼尼德斯关于“存在是一的假设为出发点,又借巴氏之口进 一步提出假设一存在和假设一不存在的假设,并由此作了八组推 论。这里柏氏把“一设定为理念,分别假设“一与其他理念结合或不结合时所导 致的结果。他先假设在“假设一不存在命题中,如假设“一是孤立的绝对 的,它便不能与其他理念范畴相结合,由此推论,人们关于“一

7、就说不出其他任何 规定性来;它只是纯粹的“一,与“存在无联络的“一,无法“分有 ”存 在的“一;而这样的“一不是“存在,也就根本不是“一,所以也就无法 被认识。这样,理念论就不能成立。柏氏又从相反方向作推论,假设上述命题中“一不是绝对的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理念、首先是与“存在结合的,其推论便 是:假设“一存在,它就“分有 了 ”存在;这样的“一是存在的,与纯粹的 孤立的“一不同;它是与“存在结合的“一,是“分有 了 “存在的“一;这样的“一本身就包含着“多的规定性。柏氏并由此推论出“一之中 结合着“一与”多、”局部与“整个等十三组理念和范畴来。经过这一论 证,柏拉图的理念论得到了修正。柏氏这一论

8、证对创立本体论意义重大。在命题“假 设一存在(英文ifneis)中,柏拉图首次把系动词“是或“存在 (is, being)提到理念的高度来讨论。正如瑞恰生(.J. Rihardsn)所说,“在柏拉图那 里,这个词表达了存在者与存在,即理念之间的关系。 18在推论中,柏氏成认 理念可以互相“分有和结合,首先任何理念都“存在,所以“分有 ”存在, 也因此他把所有理念统称为“存在者 (Beings),这样他就把理念论进一步上升到“存在与“存在者关系及互相范畴推演的本体论高度。至于把本体论建立为一门 学科,使之成为形而上学中最重要的组成局部,当然应当归功于亚里斯多德。亚氏在? 物理学?、?范畴篇?、?

9、工具篇?等论著中建立起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形而上学?中那么 将这些思想系统化,形成了其本体论学说。其中出现了 “第一哲学的名称,亚里士多 德明确界定了 “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或译存 在)本身,以及有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 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 它们从有割取一局部,研究这个局部的属性;这门科学“考察作为有的有,以及有作为有而具有的各种属性。口9这样,就哲学与详细科学 的区别而言,哲学是整体之学、本体之学;科学是局部之学、现象之学。亚里士多德 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

10、高的原因,即存在的“第 一因,或者说是寻求“最高原因的根本原理。20因此,哲学又是明因之学。在这 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为“本体论这门学科定了位:第一,它是一门与“专门学 术不同的普通性学术;第二,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及其凭本性而具有的属 性;第三,它的研究目的是寻求“最高原因的根本原理。这样,亚里斯多德就把本 体论研究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亚里士多德论证了 “存在 (Being)的普遍性,正式 提出了 “存在概念。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可被称作“是(存在),其许多含义都 关涉到一个中心点,“一事物在许多含义上统是关涉着一个原理起点;有些事物被称 为是者,因为它们是本体,有的因为是本体的演变,有的

11、因为是完本钱体的过 程,或是本体的灭坏或阙失或是质,或是本体的制造或创生,或是与本体相关系的事 物,又或是对这些事物的否认,以及对本体自身的否认。 21 “为此故,我们即便 说非是也得是一个非是。22这段话里用系动词“是 (be)贯穿, 而“本体 (Being)即“是的动名词形式。既然一切事物都可归结到“是(或“存在)上来,所以应有一门学术主要研究”是或”实是“存在),研究 “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哲学家们就得去捉摸本体的原理与原因。23 “第一哲 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而“实体或“本体 substantia, substane)问题正是“有”的中心问题,因此也是第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亚里士

12、多德 说:“有是什么?这个问题,正就是实体是什么?这个问题。 24 “那根 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必定是实体。 25因此,对“有本身进展 研究,主要就是对“实体进展研究。那么,“实体是什么呢?对此,亚里士多德 在不同著作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有些地方,他把实体看 作事物的“底层、”基质,即形成事物的最根本的原始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万物皆由四者组成。 26显 然这是对早期伊奥尼亚学派关于万物“始基思想的总结。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 德把“实体区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他为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 就其最真正的

13、、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主体、又不存 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27这实际上提出了关于“实体的两个标准:既不表 述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所谓“不表述主体,就是指在逻辑判断中它只能 作主词,不能作谓词去表述某个主体,亚里士多德列出的范畴有实体、数量、性质、 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十个,除实体外,其他九个范畴在逻 辑判断中就只能作谓词去表述主体;所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是指它不依赖 于任何主体而独立存在。这样的实体就是指个别的详细事物,例如某一个人、某一匹 马、这棵树、那所房子,等等。亚里士多德称这种实体为“第一实体。此外还有“第二实体。他说:

14、“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第一实体的那些东 西,也称为实体;还有那作为种而包括了 属的东西,也称为实体。例如,个 别的人是包括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这个属所隶属的种,乃是动 物;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都被称为 第二实体。 28即是说,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所属于的(或者说是包括了个别事物 的)属和种,实际即个别事物的共相。亚里士多德在分析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关系 时,强调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东西:“第一实体之所以是最得当地被称为实体,乃是 由于这个事实,即它们乃是其它一切东西的根底,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 它们,或者存在于它们里面。 29这就是说,第一实体是最根底

15、的东西,其他东西 不过是用来说明它们,或者是依存于它们的。至于第二实体(属和种虽然也是实 体,但它们的实体性不如个别事物,因为它们是作为谓词用来表述第一实体的,而第 一实体那么只能作为主词出现,而不能作为谓词来表述第二实体。因此,第一实体较 之第二实体更具有实体性。不过,亚里斯多德又说,“属和”种表述第一实体与 其他范畴表述第一实体是不同的。因为在所有表述第一实体的谓词中,只有“属和“种才能提醒第一实体“是什么 30,其他只能说明第一实体的数量、所在地、 状态等等。所以,”属和”种仍然称得上是实体。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第一实体与 第二实体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他明确地说:“人和马等等

16、都是一 个个地存在着,普遍的东西本身不是以单一实体的形式存在着,而只是作为一定概念 和一定物质所构成的整体存在着。 31就是说,普遍性不能分开个别详细事物,“普遍性不能分开个体而自存。 3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界上只存在各个个别事 物,而没有什么独立自存的一般事物,例如不能设想在一座座个别的房子之外,还有 什么一般的房子存在。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真正解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他 的某些观点也不是前后一贯的。他在肯定一般不能分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同时, 又认为一般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第二实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因为人被用来述说个别的人,但是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主体里面:因为人并不存 在于

17、个别的人里面。同样地,动物也被用来述说个别的人,但并不存在于他里 面。 33这种令人费解的矛盾蕴含着把个别和一般割裂开来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形 而上学?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说与“四因 说、“质料 ”形式说联络起来。他一方面提出质料、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 体)都是实体,质料存在于个体之中,形式也存在于个体之中;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 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实体。因为在他看来,在质料与形式的关系 中,质料是无规定性的、消极和被动的东西,形式那么是积极的、能动的东西。只是 由于积极的、能动的形式去标准质料,个体事物才得以形成。换句话说,形式是决定 一事物

18、之为该事物即其本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由此推论,形式不仅先于质料,而且 先于个体事物:”假设认为形式先于质料更加确实,同理,形式也将先于两者组合的 事物。 34亚里土多德认为,实体除了具有主体或基质的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还具 有在先和本质的含义。而规定一事物本质的东西不是质料,而是形式,形式是决定某 物成为某物的真正原因,形式使某物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点和特征。因此,形式 较之质料、因此也较之质料与形式的结合(个体)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形式才是“第一实体。35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是引起运动和变化的原因, 所以形式同时也是动力因。但这并不是因为形式本身是在运动变化的,而是由于它是 质料

19、所追求的目的,质料为了实现自己,就向之而趋。就是说,形式之所以成为动力 因,是因为它是目的因。万物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追求自己的目的。而根据质料 与形式的相对性原理,低级的东西虽已实现了它自身,成了型,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但对于更高级的东西来说,它又是尚未实现的,它还必须去追求更高一级的形式和目 的。由此推论上去,必定会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和最后的形式,即“纯形式,“形式 的形式,没有质料的形式(无质之型)。在他看来,这种“纯形式无论在现实性 上和时间上都是先于质料的,它本身是不动的,但却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所以它是“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或“不动的原动者,“原始动因或“第一动因。36亚 里土多德说:

20、“必须断定,必然有一个永久的不动实体 37 “在感觉事物以外有一 个永久不变动而独立的实体。38这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不是别的,它就是神。“我们说神是一个至善而永生的实体,所以生命与无尽延续以致永久的时空全属神: 这就是神。 39神作为一切事物发生的先定条件,是永远在先的;神是纯粹的现 实,是最实在的东西,因此它本身并无变化,不生不灭,而又是一切变化的根源;神 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万物向神而趋;作为万物所追求的目的,神本身又是“善, 因为“善就是目的,而“善也是理性的对象,所以神也是永久的理性;神作为理 性,是自我思维的理性,是“纯粹的思想,“思想的思想,也就是“神思,神 只能思想它自己,不可能

21、想它自身之外的东西,它自身就是它的对象,因为假设它还 有自身之外的对象,那就等于说它是有局限的了,而神是不能有任何局限的。40不 难看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第一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要探寻感觉到的现象 世界背后的根据,也就是求索现存世界的终极本质。这种考虑,与其说接近宇宙论slgy),不如说更接近神学thelgy)。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后世称为“本体 论(ntlgy的“第一哲学”具有本体一神学一论(nt-the-lgy)的特点。而这种特 点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世纪哲学家把“存在理解为“上帝,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存在成为当 时的哲学家在认识这个世界时都不得不承受的绝对前

22、提,上帝成为最高的或惟一的绝 对存在的实体,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从上帝派生并依赖于上帝的。这样,关于 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就自然成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安瑟尔谟 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安瑟尔谟(St. Anselus, 1033-1109)在?宣讲?一书中所 提出的证明被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是康德后来赋予 的名称。其意义是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历事实的证明,以区别于?独白? 中从公认的经历事实推论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本体论证明是“先天证 明,其先天性表如今:第一,它是对“上帝概念的意义所作的逻辑分析;第二,“上帝概念是证明的出发点,不象

23、后天证明那样只是到结论中才出现。在安瑟尔谟 看来,人人心中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念的意义,就能证明上帝的必 然存在。这一证明被表述为这样一个三段论推理:大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小前提: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 东西;结论:上帝实际上存在。小前提对于安瑟尔谟来说是无可置疑的,但有几点需 要说明。首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 西。安瑟尔谟说,即使那些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不能否认他们心中有一 个“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他们可以不把这一观念称之为上帝,但他 们完全能理解这一观念。或者说,虽然

24、他一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观念,但一俟别人向 他提起,他就会立即成认这一观念的真实可靠性,仿佛这一观念天生即有一般。其 次,“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意义不等于“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东西。因 为“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是在一切人的观念中通过比拟而得到的一个最高观念。由 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这种比拟很难进展。基督徒、异教徒 和无神论者心目中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但他们不能否认,任何人在心 目中都有这样一个观念,它比他所有的其他观念都伟大。“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 西是在一个人的心目中通过他的观念的比拟得到的结果,这一观念并不是对“什么 东西最伟大问题的正面答复,因此防止了各种

25、不同“最伟大的东西观念之间的比 较而产生的歧见。“不可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比“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东 西的观念更加普遍,适用于一切有思想的人,而后者只适用于有着共同信仰的人 们。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 所以他采用了他认为是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明的前提。关于证明的大前提,安瑟尔谟 作了这样的论辩:“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 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在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就更加伟大了。所以,假设说被设 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可与 伦比的东西就是一样的了。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

26、,某一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毫 无疑问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1安瑟尔谟这段推论省略了一个前提, 即:被设想为仅存在于心中的东西不如被设想为同时在心中和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伟 大。简要地说,这里涉及两个观念完美性的比拟。“无与伦比的东西假设被设想为 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就会设想另一个观念,设想它无论在心中还是现实中都是 无与伦比的。这样,前一个观念就不如后一个观念伟大了。就是说,“被设想为无与 伦比的东西的观念的完美性不仅指思想内容,而且指它的实际存在。假设无后者, 这一观念就不成其为“无与伦比的观念,而成为“可与伦比的观念,陷入自相矛 盾。因此,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观

27、念,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成 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都 只能是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安瑟尔谟从“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推导 出“能被设想的最伟大的东西的存在,并把它直接等同为基督教的上帝,这是“信 仰而后寻求理解”的绝好写照。托马斯阿奎那(ThasAquinas, 1224-1274)否认安瑟 尔谟证明的有效性,在他看来,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是“先天证明的范例, 而这种证明是无效的。因为观念不是存在的原因,假设以先天方式证明上帝存在,那 只能从最高原因,即作为最高存在者的上帝出发,但这恰恰是把需要证明的结论当做 了证明的前提。托马斯把证

28、明分为归纳与演绎两种,演绎再分为先天演绎与后天演绎 两种。“先天 (apriri)的意思是从在先的实在开始;因为原因是先于结果的实 在,先天证明实即由因推果的过程,这在逻辑上又称“因此之故 (prpterquid)的 推理。“后天 (apsteriri)的意思是从首先注意到的东西开始;因为我们首先注意 到的总是既成事实,总是某些原因造成的实际结果,因此,后天证明是由果溯因的过 程,这在逻辑上可称为“既然如此 (quia)的推理。托马斯认为任何关于上帝存在 的证明都是演绎证明,而且只有后天证明才是有效的证明。就是说,有效的证明只能 是从我们熟知的经历事实出发,追溯它们的原因,直到推论出必定有一个

29、作为终极原 因的上帝的存在。按照后天证明的思路,托马斯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它 们分别是:关于不动的推动者的证明,关于最初原因的证明,关于自身必然性的证 明,关于最高完善性的证明,关于目的因的证明。托马斯的第一、二、三证明,后来 被康德称为“宇宙论证明;第四、五证明,被称为“目的论证明。康德认为,宇 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都可归结为本体论证明。十清楚显,安瑟尔谟和托马斯的“本 体论证明已不同于传统的本体论讨论,这种证明具有纯抽象的逻辑推演的性质,比 较更符合沃尔夫对本体论的界定;但它们对“最高存在者的理论诉求并未改变,在 这一点上,又与传统的本体论讨论如出一辙。此外,托马斯所主张的后天证

30、明从经历 观察的事实出发追溯它们的超验原因,其所遵循的由下而上、“由结果追溯原因的 思路,与安瑟尔谟的先天证明通过对“上帝观念的意义分析,自上而下地引出上帝 存在的思路也是大相径庭的。限于篇幅,不在此处详细评论。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两派论争的中 心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终究一般是分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还 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名称?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还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这一问 题最初是由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不同解释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对“实体问题所给 出的不同答复1参见前述),为不同的解释留下了争论的空间。公元三世纪,腓尼基 学者波尔费留(

31、Prphyris, 233-304)在阐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提出了三个问题: (1)种和属是独立存在的呢,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2)假设它们是独立存在的,那么它们 是有形体的呢,还是无形体的?(3)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别离的呢,还是寓于感性事物 之中,与感性事物相一致的?这里所说的种和属与感性事物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 的关系。但他并没有答复这个问题,到公元十世纪后,经院哲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进 一步展开争论,就形成了对立的两个派别。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 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派生的。其中,有的主张 一般存在于上帝的理念中,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这种把

32、一般和个别完全割裂 的观点,被称为“极端实在论。有的那么认为,一般作为上帝创造事物的原型存在 于上帝的理念中,作为抽象概念存在于人的理智中,同时它又作为“实体形式或 “隐蔽的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中。这种观点虽然坚持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 在,但又成认一般和个别有某种联络,被称为“温和的实在论。唯名论者认为,只 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上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 的名称、概念、符号,它存在于人的思维或语言中;不是一般先于个别,而是个别先 于一般。其中,有的主张,不仅客观上没有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上也没有一般概念, 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种名词,或一种声音。这种把个别与一般完全割裂

33、开来的观点, 被称为“极端唯名论。有的那么认为,一般不单是名词,而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 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这种观点成认个别与一般有某种联络,被称为“温和的唯 名论或“概念论)。实在论与唯名论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或”共相的实在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哲学根本问题在中世纪哲学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一问题上承柏 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下启近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究。注释1为便于排印,本文所引希腊文均采用拉丁拼法。2参见刘立群:? “本体 论译名辨正?,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3参见熊伟等译中译本,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第52 74页。4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

34、1995 年版,第38页。5参见余纪元:?陈康与亚里士多德?,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 1期。6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第35页“本体论”辞条;另见? “本体论 译名辨正?,?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7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 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9页。8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46页。9 参见?张岱年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页。10参见倪梁康:? 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H参见同上书。12罗素:?西方哲学史?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1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 商务印书馆

35、1989年版,第71页。14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 版,第4页。15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16 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陈康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1页注252。17有必 要指出,柏拉图的“Idea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因此我国有的学者 认为不应译为“理念或“观念,只能译为“理式或”型、”相。这种说法 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如今“理念的译法已经通行,只要明确其含义,没有必要另择 新译。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这两词,依其表达方便而取舍。18瑞恰生L J. Rhardsn) : ?海德格尔:经由现象学到思想?,

36、英文版,第11页。19 20参见?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4、240页。这两段重要文字在汉语中 出现了不同的译法。除文中所引外,较有名的还有吴寿彭先生的译文:“有一门学 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这与任何 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它们把实 是切下一片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这门学术不同于“专门学术之处就在于它是 “寻求最高原因的根本原理的学术。(参见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 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这里,“有或”实是,相当于英文中的Being, 也可译为“存在,我在下文中采用“

37、存在译名;”作为有的有或“实是之所以 为实是,相当于英文的BeingasBeing,即“作为存在的存在或“存在之为存在。2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页。22同上。23同上。24?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3页。2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7卷,第1章,1028al0-3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 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5页。2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第53页。27?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9页。28同上书,第 309页。29同上书,第311页。30同上书,第

38、3n页。31转引自列宁:?哲学笔 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5页。3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157页。3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12页。34亚里 士多德:?形而上学?,1029a6-7。35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7卷,第6、7、 11章。36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3页。37亚 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3页。 3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2卷,第7章,1073a3-4。3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 学?,1072b2-3

39、。40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2卷。41安瑟尔谟:?宣讲?, 第2章。转引自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而不再用“本体论 了。我国也有一些学者主张起用 “存在论的译名。2要清楚地说明更改译名的理由是个比拟复杂的问题,但其中肯定有属于语词方面的原因,这里首先予以辨析。前已述及,ntlgy一词来自希腊文。 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n的Igs研究存在的学问,汉译为“存在 论似乎较妥。但是,在希腊文中,表示“存在的n是双义的:它既可以指“在 者(是者、存在物的共性bEingin general),又可以指“在者的根底

40、(grund-f-being) o前者接近于“本质,后者接近于“根源。显然,这两种所指 不能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上它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海德格尔提醒出,由于这两种 含义的混淆,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用“在者 Seiende)的寻求代替对“存在(Sein)本身的追问。由此可见,笼统地把关于n的言说称为“存在论,详细是用 它指称关于“存在者的研究呢,还是用它指称关于“存在”的研究呢?这是一个尚 待明确的问题。要说明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语源学背景。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 一书中曾专辟一章,讨论了 “存在 (sein) 一词的相关语法和语源问题。3撇开问 题的学说方面,仅从客观的语源学和语用学方面来利用海

41、德格尔的考察成果,对于我 们说明ntlgy的译名是有帮助的。德文表示“存在的名词dasSein,与动词不定式 sein是一样的。这就是说,从语法形式上看,“存在 (sein)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形 式,而且作为名词的dasSein是从动词sein变过来的。海德格尔认为,希腊人把语词 分为na和rhea。na是人和物的名称,进而开展为nata,狭义指称实体。与此相对的 rhea,那么意指言说、传说。这种分法与希腊人对“存在的解释亲密相关。na,作为 事质的敞开状态,是同Prgata即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事物相连的,因此又叫做 delapragats,即事物词类。Rhee是某种行动的敞开,所以与Praxi

42、s即行为理论相 连,被叫做delapraxes,即动作词类。这两种词类的结合构成最根本的言说,也就是 我们如今所说的最根本的句子。行为和事物的区分表达出一种对“存在者及其“存 在方式的关键领会。4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还提到一种情况,即“存 在概念的普遍性也是双义的。以德语和英语为例,sein和be都既表“存在,又 是系词“是。按照古典逻辑,无论关于什么东西,凡有所述,总得用上系词。无论 我们说“什么是什么、“是,”是总被引入了。即使我们说“什么不 是什么,也仍然离不开“是。所以海德格尔说,假设没有sein(be)这个词,那就 根本没有语言了。无论领会什么事物,总得首先领会到它“是。

43、围绕着“存在的 上述种种意义,在希腊人的经历中交融为一体而由usia或parusia标识出来。这个词 后来被译为substanz (实体,本体是误译,因为它使“存在的上述种种意义被狭 隘化、片面化了。因此,我们主张把包涵“存在 一词诸种含义的“usilgy”译为“存在论,而不是象有的学者那样把“usilgy”译为“本体论,而把“ntlgy反 译为“存在论。5据考证,在西方哲学文献中,ntlgia一词最早见于德意志哲学 家郭克兰纽(RudlphusGlenius, 1547-1628)用拉丁文编撰的?哲学辞典? (1613) 中。他将希腊词n (即Being)的复数nta (即Beings, “

44、存在者、“在者或“是 者)与Igs (意即“学问、”道理、“理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词 ntlgie,直译即“存在学或“存在论。稍后,德意志哲学家卡洛维(Abrahaalvius, 1612 1686)在?神的形而上学? (1636)中把此词视为“形而上 学”(etaphysia)的同义词。1647年,另一位德意志哲学家克劳堡(Jhannlauberg, 1622 1665)又将 nta 与希腊词 sphia (“智慧、知识)结 合创造出同义新词ntsphie,也是“关于存在的学问、知识之意。稍后,法国哲学 家杜阿姆尔(Jean-BaptisteDuhael, 1624 1706)也使用了这个

45、词。笛卡尔(ReneR. Desartes, 1596 1650)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 论”。莱布尼茨GttfriedilhelvnLeibniz, 16461716)及其继承者沃尔夫(hristianlff, 1679-1754)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好的、关于一般存 在物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理 论哲学两大局部,理论哲学再分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包括ntlgia、宇宙 论、理性心理学和自然神学。这样,沃尔夫就把ntlgia视为哲学中一门根本的、相对 独立的学科。6他并且对“本体论这一学科作了如下界定:“

46、关于一般性在(entis)就其作为在而言的科学。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引述了这个定 义:“本体论,阐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 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 上学。 7应该说,沃尔夫对本体论的界定有几点是明确的:1)本体论是专门研究“有即”存在和“存在者的学问;2)本体论讨论的是关于“有或“存在的 各种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3)本体论认为“有或”存在是唯一的、善的,因此是最基储最根本、最普遍、最高的范畴,其 他范畴均可从中推演出来;4)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的一个局部;5)作为一门学科,本

47、体论是以抽象的逻辑推演的方法来构造的。但是,沃尔夫的定义也有一点是不明确 的,这就是他没有把关于“存在的研究和关于“存在者的研究区分开来,而正是 这种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论差异的区分,对本体论研究具有关健性的重要意 义。不难看出,沃尔夫的定义是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所作的一次系统 的理论总结,通过这一总结,他按照理性主义的要求突显了 “本体论在哲学根底理 论中的地位。这一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沃尔夫的定义毕竟只能代表18世 纪欧洲大陆哲学家对本体论的标准,它不仅不适用于“本体论的早期历史,就是运 用于当时的英国经历论哲学也是不适当的。以上表达中所涉及的“本体论和“形而 上学两语词,都需要考释。关于“本体论 (ntlgy)。假设用它来指称关于“存 在的一切研究、一切言说,显然忽略了 “存在 一词的诸种不同含义。实际上,“本体论是个有特定所指的特称概念。要辨明这一概念的特定所指,有待于对“存 在概念的进一步澄清。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希腊人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原初解 释,这些解释以种种方式得到重新解释并通过种种变形至今支配着我们对“存在问 题的讲法。因此,我们今天要讨论“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