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石潭记教案集合十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37481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集合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集合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集合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石潭记教案集合十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小石潭记教案集合十篇小石潭记教案篇1自读要求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 . 了解如假设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 的。)自读程序1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开展起过重大 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

2、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 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 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 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 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钻潭、钻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 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

3、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 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 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2、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日光下澈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凄神寒骨4、判断。“假设,,“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以下句子哪 些是比喻,哪些不是。闻水声,如鸣佩环。()皆假设空游无所依。()似

4、与游者相乐。()天涯假设比邻。()第二课时:(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 .发现小潭一(闻声一见形)3 .潭中景物一(水一石一树一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4 .小潭源流一(溪身一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5 .潭中气氛一(气氛一感受)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 并板书明确。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

5、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 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发现小潭一(闻声一见形)潭中景物一(水一石一树一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小潭源流一(溪身一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潭中气氛一(气氛一感受)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

6、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 的背景)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 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 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 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7、”,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 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 反映)一一寓情于景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 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 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 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8、移步换景”正面与侧面。“动”与“静”。“比照”与“烘托”。中的“景”与 “情”。“镜头”与“画面”。“乐”与“凄”移步换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 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正面与侧面: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 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 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 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 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

9、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 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 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 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 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 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四)总结全文小石潭一一幽深冷寂:寂寥无人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

10、美丽!柳宗 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 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 了!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 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 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那么写心。小石潭记教案篇4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教学重点:1、对精彩语段的品

11、读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课前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教学设计:一、导入。展示风景图片(配乐)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三、朗读:范读(学生听)一自由放声朗读一学生个别读一互读(找自己喜欢读)f齐声读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按段落通译全文。五、整体感知: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一见形)一一潭中景物(水石f树f鱼)小潭源流(溪身一岸势)一一潭中气氛(气氛一感受)或:游览顺序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六、品读赏析:(找

12、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逐步引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学生质疑。七、小结及实践: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 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2、进一步巩固背诵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 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 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小石潭记教案篇5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

13、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板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习:1、熟读课文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3、正生字、生词。一、导入: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明确: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 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

14、人就是柳宗元 个失意的文人、一 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 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 的字和难读的字。学生齐读全文。四、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 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下面请大家再 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投

15、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表达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 为底,卷石底以此为氓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垠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 的。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平的岩石。大 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明确:教师预设:填词理由重点讲解树木青葱一一清树翠蔓参差披拂一一学生看注解理解群鱼戏水一一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一一定点写景水清见底一一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一一侧面描写源头曲折一一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一一斗折蛇行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

16、互不可知其源一一犬牙环境凄清一一坐潭上悄怆幽邃一一学生看注解理解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 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 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 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儿个同学小 声议一议。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说心情,谈感受)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

17、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 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 环境使他最终还是寂静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 文。六、探究。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 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 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儿篇作品。七、拓展。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江城子?读

18、小石潭记有感为民报国改革忙奸人陷,没忠良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纵有闲情和逸致独与雪,钓孤伤忽见小潭喜心房水清冽,游鱼畅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欢乐亦不可久居离别时,又凄凉自由表达诵读全诗自由品读诗歌听老师介绍作者和背景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思考并讨论有感情朗读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自由背诵自由发表自己看法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小石潭记教案篇6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四)美育

19、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掌握记叙的顺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解决方法:教师讲解。2.通读课文。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 决。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 中值得注意的字词。参差(cBnci)寂寥(lido)摇缀(zhui)隶(li)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小石潭记教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 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

20、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 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 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 如置身其境。教学设想: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 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 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 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 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

21、”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 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 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 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2 .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3 .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三、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 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

22、,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一小石潭记。(一)整体感知1 .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3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崎,为岩。垠、屿、蟆、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

23、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那么旁衬水清。(4)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怡然”“俶尔” “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 心境。(5)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4、。(8) 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 闻水声”,用“鸡琼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 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 底”,从而照应了 “水尤清冽” 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垠,为屿,为蟆,为岩”,写石底 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那么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 “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

25、,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假设空游无 所依” 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比照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比照,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9) 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消沉之感?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 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 中。因此

26、,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 他来说那么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局部的感情调子 的消沉,原因就在这里。(二)总结、扩展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 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怡然不动,俶尔远 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假设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 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布置作业(10)

27、 以下加点的字(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青树翠蔓(3)日光下彻(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11) 以下句子(1)如鸣琬I环,心乐之。(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5)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教案篇7灵乡中学20xx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课题第六单元主备人袁志斌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上课时间使用班级学生姓名老师评价预习展示改错空间学习目标指导方法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2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8、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了解作者和背景:自学指导给以下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清冽()为抵;()为屿()为堪()差 互()寂寥()幽邃()深层阅读理解积累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乐:可:清:从:以:而:差:见:游:环:为:2、语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淑尔远逝斗折蛇行心乐之潭西南而望3、古今异义记之而去崔氏二小生闻水生不可久居鱼可百许头4、重点句子翻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29、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应检测改错空间深层探究深层探究整体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作者笔下 的小石潭有特点,小石潭给作者的感受。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抓特点,用比喻:正面、侧面相呼应:比照描写:拟人:移步换景: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那么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

30、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 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 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小石潭记教案25 (获奖)小石潭记旧城中学张文景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依图猜诗一一江

31、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 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二整体感知1听读(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 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2疏通文意: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 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 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篁竹hudng清洌li省为垠ch为屿y为蛾kan怡然y俶尔chu翕忽XI差互cl寂寥liao悄怆chuang幽邃sui4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32、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5)日光下澈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5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6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二:石潭的全貌怎样?三:潭水和游鱼怎样?四:石潭的源头怎样?五:石潭的环境怎样?三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

33、写法1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小石潭很,因为它。2研讨以下问题: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 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四总结全文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板书: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 结点评)这是一篇充

34、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小石潭记教案篇8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难点、重点分析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 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

35、史称 “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 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 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 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第五段:记同游

36、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 条是视线。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 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 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翻开那犹如摄影机 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 岸“为诋、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 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

37、 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 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 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 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去。否那么,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 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 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

38、学习他的永 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明确学习目标1、(彩屏显示)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3、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整体感知课文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3、齐读课文。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 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 斑、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

39、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 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 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 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假设空游无 所依”的感觉吗?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 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 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 “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假设,岂 不正说明鱼儿

40、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那么用拟 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 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到达的境界。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 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 可贵。教学过程设计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 西。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

41、嶷山耸峙在它的南 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 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 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 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 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 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 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

42、,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 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二、正音、正形。1、正音:篁(huang)垠(chi)参差(cencl)屿(yu)峨(kan)缀(zhui台(yi)翕(xi)怆(chuang)邃 (sui)龚(gOng)2、正形: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抵(右旁非“氏”)蔓俳)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 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 的是,古时举足两

43、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 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腔”。荀子劝学:“不积腔步,无 以至千里。”这里的“理”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 “篁”,读hud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 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那么有声。“鸣”是使动用 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同。,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 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

44、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 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出,为土氐,为屿,为堪,为岩。“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 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 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存着这种句 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 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 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

45、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 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 随上下文而定。“为抵,成为诋。“抵;”读chi,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 “堪”,读kdn,指,山崛崂形。“岩”,指峭壁。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 面,成为垠、屿、崎、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 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

46、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 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 计的意思更明显。“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 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 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 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假设”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 “皆假设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 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假设”作状 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 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西南望”的“西南”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