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是由两类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是由两类知.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各位校长:你们好!为了便于整体了解我讲的内容,我把一篇完整的论文复制给你们,讲课提纲只是这篇论文的一个小部分而已。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第69页。闫德明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创新:知识论视角闫德明“教育理念”是这些年来教育领域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人们普遍认为,一所学校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如何理解教育理念?它是怎么形成和表达的?又是怎么创新和发展的呢?本文拟从知识论的视角谈谈看法。一、内隐与外显:教育理念的两种知识形态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首先,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总会在不同的层面反映了人们对
2、教育问题的思考,是人们对教育现象(活动)的一种基本看法和理性审视。但是,教育理念并不仅仅是一种“价值无涉”的“事实判断”,人们“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总是会受到一定“范式”的影响,因而它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教育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有机结合。所以,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远见卓识”,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蕴涵着人们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教育理念表现为两类
3、知识形态:一类是“显性知识”, 那些刷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网上或说在嘴上的“教育理念”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隐性知识”,那些深藏在学校成员心中并在实际起作用的“教育理念”就是属于这一类。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都可能是这两类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波兰尼(M. Polanyi)研究了知识的属性,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进而提出了他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的观点,并把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ntangible kno
4、wledge)这两类。显性知识(或称明晰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它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编码储存的。隐性知识(或称模糊知识)是指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难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准确表达,因此它不易被他人获知,也不易被编码。如果说学校教育理念是一座冰山,那么,显性知识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隐性知识就像藏于水底的“冰山之基”。具体到一所学校,我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教育理念,往往只是这座“冰山”的小小一角而已,真正起作用的倒常常是深藏于“冰山之基”而未被察觉。阿基里斯(CArgyris)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支配人们行为的理论通常有两种不同的
5、形态,一种是内隐理论(tacit theory),人们在行动过程中自觉加以运用并且习而不察的理论(theories-in-use);另一种是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y),即一种信奉的理论(espoused-theory)。实际上,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存在着一组支配其思想和行动的相应理论。尽管在日常工作中,在为人处事上,“人们并不是总能意识到作为他们解释和预测基础的理论假设,或者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引申出来的逻辑结构。”理论之所以时常不被意识到,那是因为“日常理论一般是隐含的而不是外显的。”外显理论有时可能会“只说不做”,可能会与个人的行动之间保持距离或者脱节;而内隐理论则是人们行动的真
6、实向导,个人的行动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内隐理论的影响。譬如,一位校长所持有的外显理论可能使他确信,教师是学有专攻的专业人员,有权决定课堂管理方面的相关事务,他应该尊重教师的决定。但是,这位校长在行动中因受内隐理论的支配,可能并不征求教师的意见,就直接去课堂观察教师的教学,对课堂管理加以评论,甚至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程序及方法。又如:一个人的外显理论可能告诉他,对领导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批评、抵制,可内隐理论却警醒他:“得罪领导没什么好处!”因而就会对领导不负责任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当问起在某种环境下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行为的时候,被提问的人通常会根据他赞成的理论给出答案,因为这是关于
7、他忠诚于什么,并在与别人沟通时采用的理论。然而,真正支配他的行动的却是他实际使用的理论,这种理论可能和他赞成的理论相一致,也可能互不兼容。而且,他可能意识到,也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种理论的不兼容性。所以,当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时,我们不能够仅仅依据学校在墙上、纸上或网上所明确表达出来的标语口号,因为这些只是学校教育理念中的“显性知识”,只是小小的“冰山之尖”而已。要真正了解一所学校起作用的教育理念,只有深入到学校之中去挖掘和感受才有可能。巴纳德(CIBarnard)特别强调:“除非一个人在某个组织里工作过,否则我们就不能相信他充分理解该组织的行为”。每一所学校在办学育人的历程中,都会形
8、成“自家特有的语言或行话”(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它们构成了学校的“隐性知识”,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冰山之基”。有些学校显性的教育理念非常时髦,但却缺乏隐性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表里不一致,因而成了无源之水,难以持久;有些学校隐性的教育理念非常厚重,但却得不到恰当的提炼和表达,不能被认知和记忆,因而难以发挥应有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学校教育理念应该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两个方面都不能偏废。显性教育理念需要隐性教育理念的文化滋养,隐性教育理念需要显性教育理念的明确表达,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二、转化与融合:教育理念的四种创新模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从
9、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转换和创新的能动过程。借用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等人的理论,我认为这种转换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1、社会化:分享模糊知识的过程社会化是彼此分享模糊知识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模糊知识是通过个人的特定经历而“自动生成”的,它“内隐”于人的言行之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所以,这种“个人知识”的分享仅仅靠书本学习和课堂讲授是难以做到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用心交流和细心观察。有些学校为新入职的老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有些年轻的校长到知名的学校去“挂职锻炼”,在经验丰富的校长的指导下“跟班学习”
10、,这种“学徒制”的方式就是知识转换社会化的典型例子。“学徒”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师傅”的工作,通过实践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学校成员都有自己关于教育的理性认识与理想追求,都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学校教育理念就是这些“个人知识”得以交流分享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共识”。它是学校的一种“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而不是某个人的一厢情愿。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当它变成一所学校的“共同愿景”并融汇到全体成员的心灵深处和具体行动之中,才能够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形成学校教育理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分享“个人知识”从而逐步形成“共同愿景”的过程。“个人知识
11、”是“教育共识”得以存在的基础,“教育共识”是“个人知识”得以分享的结果。所以,要促进知识转换的社会化,求得充分的共识,形成一致认同的教育理念,一是要促进“个人知识”的不断丰富;二是要提供“个人知识”的分享空间。2、外在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外在化是将模糊知识清晰地表达为明晰知识的过程。在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中,外在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为它从模糊知识中引发出新的明晰的概念。当模糊知识变得清晰起来,知识就具体化了,就可以让人分享,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基础,如:一位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科研论文时;一个校长在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提炼管理原则时,知识转换的外在化就发生了。如,陶行知先生根据自己
12、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又如,“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的校训,意指要培养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人才,它凝练了张伯苓和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公能”校训作为南开教育的核心理念,一种人文底蕴、学脉渊源,积淀成为贯穿百年历史、赋予学校长久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启迪陶冶了成千上万南开人。一所学校必须要有非常明晰的、富有感召力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指引学校向前发展。所以,即使每一个学校成员都具有丰富的“个人知识”,如果外显化程度低,学校教
13、育理念也是难以形成的。有些教师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得心应手,很会做但不会说不会写,感觉到是那么回事的说(写)不出来,说(写)出来的又不是那么回事,提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知识转换过程中外在化有障碍。如何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有人认为:第一,建立“习得性、发现性和交流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的空间;第二,提倡反思性的“课后小结与札记”,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实现专业知识的显性化和凝固化;第三、推行“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特别关注:自己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专业生活经历对目前专业行为和专业思想
14、的影响;有趣、难忘和难堪的事件,挥之不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他教师的看法;未来发展的方向。3、组合化:明晰知识系统化的过程组合化是指将分散的明晰知识组合成系统的明晰知识,即通过各种途径将相关的知识收集起来,经过筛选、分类和重构,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系统”。这既是知识转换的组合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校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表达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创新。迈克尔J马奎特(MJMarquardt)博士指出:“今天,变化的步伐是如此的迅速,没有那个组织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的经营运作,能够掌握所有的好想法。要想成为市场的领导者,组织必须向外看,从外部捕获知识,
15、以期不断创新与改善。”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的环境里,任何一个组织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都要注意不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组织不需要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今天流行的做法是要做到3A,即拿来、调整、发展(acquire, adapt and advance)。”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标竿瞄准”(Benchmarking):瞄准行业内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诊断组织内部运作,收集最新信息,促进自身持续改进。许多学校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种知识组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创新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到处都是“书刊报网”,随时都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学校如何选择并组合明晰知识,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一个十分
16、重要的新课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关于教育的明晰知识的组合化,也是学校的一种“知识管理”,一个对教育知识加工处理和有效利用的过程。对于一个组织如何进行“知识管理”,马奎特提出了十种策略:第一,共同承担收集和转移知识的职责;第二,系统地捕获相关的外部知识;第三,组织内部的学习活动,即采用多种策略来鼓励内部的共同学习与知识分享;第四,创造性地思考和学习;第五,鼓励和奖励创新;第六,培训员工进行知识的存取和使用;实现知识在不同边界之间的最优转移;第八,围绕组织的价值和学习的需要建立知识库;第九,创造收集和储存知识的机制;第十,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这些既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知识组合化”的
17、方法和途径。4、内在化: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内在化是个人吸收显性知识并使其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内在化,已经创造的知识得以分享和交流,个人的隐性知识得以拓展、重构和提升,它就成了个人和组织极有价值的财富。常言道:“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一席话”或“一本书”(均为显性知识)深深地打动了一个人,使其内心深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隐性知识得以重构),个人不断积累这种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与他人分享,便会不断引发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运动。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首先必须“吸收显性知识”,即“读书”或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如果一个人很少读书看报,没有什么知识储备,那么,显
18、性知识隐性化就成了无米之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的内在化仅仅靠“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思”。优秀校长的自主成长要以自我反思为基本手段。这种反思要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反思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学,还应该包括对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的反思。校长的反思也不仅仅是一种“单干”行为,还要注意在同伴之中分享与交流,注意寻求理论指导。只有这样的反思才能提高知识内在化的质量。知识是实践者个人的主观建构,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基于对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探究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校长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消费者、传递者,更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总之,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表现为显性的(明晰的)和隐性的(模糊的)等两种知识形态。这两种知识形态是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学校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转换和创新的能动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等四种模式。(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