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电子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电子教案.ppt(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xu shu)第一页,共38页。阴阳学说(xu shu)和五行学说(xu shu),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古人认为,物质世界(shji)是在阴阳二气的对抗 运动中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探讨和阐释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第二页,共38页。木、火、土、金、水乃是(ni sh)构成物质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而且这五者之间具有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因此亦逐渐发展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五行学说。阴阳五行
2、学说,渗透并应用(yngyng)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第三页,共38页。阴阳阴阳(yn yn)学学说说第四页,共38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基本特征(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四)阴阳之间的相互(xingh)关系一、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xu shu)的主要的主要内容内容第五页,共38页。(一)阴阳(一)阴阳(yn yn)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xinggun)事物或现象对立双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
3、向日者为阳,背日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而后逐渐引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凡是光者为阴。而后逐渐引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所以内经说: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所以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第六页,共38页。(二)阴阳(二)阴阳(yn yn)的基本特征的基本特征 凡是运动凡是运动(yndng)(yndng)的、外向的、上升的、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4、的,都属于都属于“阳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属于“阴阴”。第七页,共38页。(三)阴阳(三)阴阳(yn yn)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和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 性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
5、地为阴,男为阳、女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为阴,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jch),不宜,不宜分阴阳。分阴阳。第八页,共38页。(三)阴阳(三)阴阳(yn yn)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相对性和可分性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jyu)相对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阴阳可相互转变。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的可分性:指事
6、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具有(jyu)无限可分的特点。中医学说的无限可分的特点。中医学说的阴阳无限可分的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的阴阳无限可分的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第九页,共38页。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 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事物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截然相反事物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截然相反(xingfn)的两的两种属性。种属性。对立的双方相互约束互相牵制。对立的双方相互约束互相牵制。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对方的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减弱或亢盛
7、(四)阴阳(四)阴阳(yn yn)之间的相互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第十页,共38页。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 何一方都不能脱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tul)对方而单独存在。对方而单独存在。(四)阴阳(四)阴阳(yn yn)之间的相互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系孤阴不生,独阳孤阴不生,独阳(d yn)不长不长第十一页,共38页。3.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xio zhng)平衡平衡 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xio zhng),是指阴阳两者,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长
8、的过程。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xingdu)稳定,此时稳定,此时就称作就称作“平衡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十二页,共38页。4.4.阴阳的相互阴阳的相互(xingh)(xingh)转化转化 是指在一定条件是指在一定条件(tiojin)下阴阳可各自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四)阴阳之间的相互(xingh)关关系系
9、第十三页,共38页。(一)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一)解释人体组织结构 体表为阳,体内体表为阳,体内(t ni)为阴;背部为阳,腹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部为阴。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xu shu)在中医学中的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应用(二)概括生理功能(二)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阴阳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双方,相互制约(zhyu)、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第十四页,共38页。(三)说明(三)说明(shumng)病理变化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亢奋的病
10、理状态。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 状态。状态。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 是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是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指阴阳在一定指阴阳在一定(ydng)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十五页,共38页。(四)指导(四)指导(zhdo)疾病诊断疾病诊断八纲辨证八纲辨证(binzhng)表、热、实三纲表、热、实三纲(sn n)属阳属阳里、寒、虚三纲里、寒、虚三纲(sn n)属阴属阴第十六页,共38页。(五)指导
11、(五)指导(zhdo)疾病治疗疾病治疗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热者寒之,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 损,采用损,采用(ciyng)滋阴或温阳方滋阴或温阳方法法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分析分析(fnx)五味:辛、甘五味:辛、甘(淡淡)属阳;酸、属阳;酸、苦、咸属阴苦、咸属阴2.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1.确定治则确定治则第十七页,共38页。第二节第二节五行五行(wxng)学说学说 第十八页,共38页。一、五行一、五行(wxng)学
12、说的主要内学说的主要内容容第十九页,共38页。“五五”,是是指指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五五种种基基本本物物质质。“行行”,有有两两层层涵涵义义(hn(hn y)y):一一是是指指行行列列、次次序序;二二是是指指运运动动变变化化。因因此此,可可将将“五五行行”定定义义为为: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五五种种物物质质及及与与之之相相关关的的不不同同事事物物之之间间的的联联系系和变化。和变化。(一)五行(一)五行(wxng)学说的基本概学说的基本概念念第二十页,共38页。古古人人把把各各种种具具体体事事物物或或现现象象的的性性质质或或特特点点,与与五五行行相相类类比比归归类类,这这种种归归类
13、类方方法法(fngf)(fngf)分分以以下两种情况:下两种情况:(二)事物的五行(二)事物的五行(wxng)归类归类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2.间接间接(jin ji)推演(推演络绎法)推演(推演络绎法)第二十一页,共38页。五行五行人人 体体五脏五脏五腑五腑五官五官五体五体五志五志五液五液五声五声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泪泪呼呼火火心心小肠小肠舌舌脉脉喜喜汗汗笑笑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涎涎歌歌金金肺肺大肠大肠鼻鼻皮毛皮毛悲悲涕涕哭哭水水肾肾膀胱膀胱耳耳骨骨恐恐唾唾呻呻五行五行(wxng)归类示例归类示例第二十二页,共38页。(三)五行(三)五行(wxng)的生克
14、关的生克关系系第二十三页,共38页。第二十四页,共38页。(四)五行(四)五行(wxng)乘侮乘侮相乘相乘(xin chn)次次序为:序为:如肝炎如肝炎(n yn):就是木:就是木土,脾虚表现腹胀,纳差,土,脾虚表现腹胀,纳差,乏力乏力(肝)(肝)(脾)(脾)乘乘1.相相乘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 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木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木第二十五页,共38页。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kzh)的异的异常变化。常变化。木木 土土 水水 火火 金金 木木2.相相 侮侮相侮次序相侮次序(cx)
15、为:为:反克反克侮,即欺侮侮,即欺侮(qw),有恃强凌弱之意。,有恃强凌弱之意。(五)五行乘侮(五)五行乘侮第二十六页,共38页。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zngf)(zngf)等组织器官的等组织器官的特点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特点或属性,并说明脏腑(zngf)(zngf)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zngf)(zngf)系统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腑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腑(zngf)(zngf)系统的相互影响。系统的相互影响。二
16、、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xu shu)在中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的应用第二十七页,共38页。(一)解释生理(一)解释生理(shngl)现象现象五行五行(wxng)配配五脏:五脏:木木 火火 土土 金金 水水肝肝 心心 脾脾 肺肺 肾肾1说明五脏的生理说明五脏的生理(shngl)特性特性第二十八页,共38页。木水 火 金 土2阐明阐明(chnmng)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的相互关系生生(一)解释(一)解释(jish)生理现象生理现象第二十九页,共38页。1相生关系的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母病及子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zyng)肝木肝木(2)子病犯母)
17、子病犯母 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 心肝火旺心肝火旺(二)解释(二)解释(jish)病理传变病理传变第三十页,共38页。2相克相克(xin k)关系传变关系传变 木能克土,木气有余木能克土,木气有余(yuy),相克太过,其病由肝传脾。,相克太过,其病由肝传脾。如肝炎病,相侮即反克为病,如肝炎病,相侮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木侮金)如木火刑金(木侮金)(二)解释(二)解释(jish)病理传变病理传变第三十一页,共38页。(三)指(三)指 导导 诊诊 断断 疾疾 病病n通过望、闻、问、切等收集
18、来的综合通过望、闻、问、切等收集来的综合材料,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来推断病情材料,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来推断病情所在。所在。n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sun wi)(sun wi),脉见弦象,可能与肝病有关。脾虚,脉见弦象,可能与肝病有关。脾虚病人,如面色兼见青色,提示木旺乘病人,如面色兼见青色,提示木旺乘土。土。第三十二页,共38页。(四)用于治疗(四)用于治疗(zhlio)1控制控制(kngzh)疾病传变,肝有病,疾病传变,肝有病,木旺乘木旺乘 土,应先健脾护胃。土,应先健脾护胃。2确定治则与治法。确定治则与治法。第三十三页,共38页。根根据据相相生生规规律律确确定定治治疗疗
19、原原则则:包包括括“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母”和和“实则泻其子实则泻其子”根根据据相相生生规规律律制制定定具具体体治治法法:这这类类方方法法(fngf)(fngf)均均属属于于“补补母母”和和“泻泻子子”的具体化的具体化第三十四页,共38页。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母实实则则(shz)(shz)泻其子泻其子肝旺泻心法肝旺泻心法(xn f)培土培土(pi t)生金生金法法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第三十五页,共38页。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抑强”即抑制功能过亢之脏即抑制功能过亢之脏“扶弱扶弱”即扶助虚弱即扶助虚弱(xru)(xru)之脏之脏 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治法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治法 第三十六页,共38页。n抑木扶土法:又称平肝和胃法,用于肝旺脾虚证。抑木扶土法:又称平肝和胃法,用于肝旺脾虚证。n培土制水法:即温运脾阳,治肾病水湿培土制水法:即温运脾阳,治肾病水湿(shu sh)(shu sh)停聚者。停聚者。n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用于肝火偏盛、肺失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用于肝火偏盛、肺失 清肃之证。清肃之证。n泻南补北法:南属火,北属水,又称泻火补水。泻南补北法:南属火,北属水,又称泻火补水。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相相 克克 治治 法法 规规 律律第三十七页,共38页。第三十八页,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