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论语孟子专题配套练习.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0167557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专题配套练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专题配套练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专题配套练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论语孟子专题配套练习.ppt(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化经典论语孟子专题配套练习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仁仁”的思想;的思想;“礼礼”的思想;的思想;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孝孝”的思想;的思想;天命思想。天命思想。(“仁仁”)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6分)分)子贡曰: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子曰:“何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2、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论语雍也篇第六)雍也篇第六)【注】【注】济众济众:周济大众。周济大众。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病,不足;诸,之乎。能近取譬: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1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

3、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B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就是孔子“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的“恕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C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恕”做起。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D D、“仁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

4、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推己及人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仁”的基本主张。的基本主张。(2 2)孔子还说)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对孔子的“恕恕”的理解。(的理解。(3 3分)分)答:答:1、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

5、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参考译文】子贡说: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

6、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仁仁”)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B、俗语

7、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

8、盾的说法。答:2、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B(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2)不矛盾,二者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忠心。(1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宽恕待人。(1分)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都是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日常生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要求儿女怎样怎样,都声称是“为你好”,然而儿女往往对此不以为然,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1分)【参考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孔子说:

9、“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孝孝”)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游问孝。子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敬,何以别乎?”(论语论语为政为政)孟子曰:

10、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必请所与;问有余,;问有余,必曰必曰有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余,曰亡矣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孟子离娄离娄)【注】彻:通“撤”,撤除。与:通“予”,给予。(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

11、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答:3、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分)【参考译文】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孟

12、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孝孝”)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3、?”(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注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馔:吃喝。(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14、。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答:4、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参考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15、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违背礼。”樊迟说: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孔子说:“父母活着的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父母和颜悦色

16、,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教育思想教育思想)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17、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

18、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答:5、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

19、谨记。【参考译文】子贡说: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人。”子贡说:子贡说:“诗上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

20、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孔子说: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礼礼”)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

21、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注】陈司败:陈国的司寇(官名)。昭公:鲁国国君,姓姬。揖():拱手行礼,作揖。巫马期:孔子的弟子。党:偏袒,包庇,有偏私。取:同“娶”。吴孟子:鲁昭公夫人,也姓姬。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为了掩人耳目,鲁昭公避讳,称她为“吴孟子”。食:同“蚀”。更:变更,更改。(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昭公与同姓的吴姬结婚,有违周礼。陈司败问孔子,鲁君这样做是否懂礼。孔子说鲁君懂礼,陈司败对此很不满。B、陈司败私底下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说,孔

22、子身为有道德、懂周礼的君子,却偏袒做出非礼行为的君主,太过偏心。C、周礼提倡“为尊者讳”,孔子明知鲁昭公违礼却在公开场合为他遮羞。陈司败对孔子表里不一的做法予以严厉批评。D、子贡认为,君子随时被大家关注着,其一言一行都在众人眼里。君子难免会有过错,但过而能改,仍会备受世人称道。(2)从第一个选段中,你认为孔子真是“改过”了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具备什么样的修养?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6、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C(陈司败的批评不是针对孔子的“表里不一”,他并不知道孔子这样做的真实用心。陈司败是在批评孔子偏袒鲁昭公,遮掩鲁昭公的违礼行为的做法。)(2)孔子其实没有过错,因而谈不上“改过”。从这件

23、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修养很高:一是敢于承担过错,周礼提倡“为尊者讳”,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二是受委屈时不辩解,孔子受到陈司败的批评指责,仍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三是巧妙地坚持原则,孔子的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参考译文】陈司败问: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孔子说:“知礼。知礼。”孔子出来以后,孔子出来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是同姓,却称她为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娶

24、了一个吴国女子,是同姓,却称她为吴吴孟子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子贡说: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改,人们都仰望着。”(“礼礼”)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

25、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篇第十)【注】不厌:不厌烦,不排斥,不以为不对。脍:细切的鱼肉。饐():食物长久存放,陈旧了,霉烂变质了。餲():食物放久变了味,馊了。馁(n):鱼类不新鲜了,腐烂了。败:肉类不新鲜了,腐烂了。饪():烹调,煮熟。不时:不到该吃的时候。气:同“饩()”,粮食。不及乱:不到喝醉而神智昏乱的地步。脯:熟肉干,干肉。不多食:不多吃,不要吃得过饱而伤肠胃。(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而且越细越好。B、“不时,不食”,可理解

26、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蔬菜,还可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的东西。C、孔子讲究饮食卫生,他强调在特定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要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的本身。D、孔子寓教于生活,从孔子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弟子们可感受并学习他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2)在“席不正,不坐”选段中,“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行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7、参考答案、参考答案8、(1)A(“不厌”是不排斥的意思,不是说吃的必须要精细。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有条件就越精细越好。)(2)庖者在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这是失礼的行为,所以孔子不吃这样割出来的肉。“割不

27、正,不食”,这是孔子对庖子失礼行为的不言之教,同时也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孔子一定要正席才坐的行为,也表明他对“礼”的严格遵循。【参考译文】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气味不好闻了,不吃。烹煮得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气味不好闻了,不吃。烹煮得不得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不得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酱、醋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肉虽然多,(吃时)不要超过主食的数量。酱、醋作料放得不

28、适当,不吃。肉虽然多,(吃时)不要超过主食的数量。唯独酒无限量,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买来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干,不吃。唯独酒无限量,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买来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干,不吃。不去掉姜,不要多吃。不去掉姜,不要多吃。(“礼礼”)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子曰:“必也正名乎!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子路曰:“有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29、罚不中,刑罚不中,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子路篇第十三)【注释】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路对孔子为政首先正名分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迂腐的。B、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把混

30、淆的等级关系和名实不符的情况纠正过来,实际上就是维护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C、孔子认为“名不正”最终会造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引起社会的混乱,所以,他把“正名”看作为政的第一步。D、孔子觉得子路虽然言语粗野,但是他能虚心向老师请教问题,因而耐心对他解释了“正名”的重要性,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2)结合上面语段,简要分析下面文段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3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答:8、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D(子路指责老师迂腐,并不虚心,孔子对他说对不知道的事要存疑,就是教育

31、他要虚心。)(3分)(2)体现孔子以礼治国(正名)的政治思想。(1分)他认为要通过“正名”,恢复社会的等级秩序,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名实相符(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国家才能太平,社会才能稳定。(2分)【参考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做起呢?”孔子说: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

32、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

33、,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注】终食:吃顿饭的工夫。造次:紧迫,仓促,急迫。(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C、仁是人的主宰

34、,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答:9、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参考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

35、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第十九)【注释】(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6、是(3分)()A、孔子在本章提出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问题。B、孔子认为,只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达到“仁”的基本要求,这样的人就可以为官从政了。C、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D、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他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2)你对孔子提出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10、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B(“这样的人就可以为官从政了”文本没有提及)(2)孔子认为,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需要认真记忆,平时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跟我们今天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接近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参考译文】子夏说: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子夏说: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