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44091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黄江锋塔石初中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角度、用动态生成理念重新认识科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生成性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材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过程。本文从课堂教学设计、知识拓展、反馈信息、善待学习错误、即时评价五方面谈谈初中科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关键词:生成性课堂教学 设计 拓展 信息 错误 评价一次,我承担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

2、2节氧气与氧化,我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了教学预设。有游戏导入,有合作讨论,有分组实验,有自主探究,还不时地渗透情感教育。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我亲切巡视和俯身倾听。总之整堂课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在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即将产生时,一个学生突然提了一个问题:燃烧是否一定需要氧气参与?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拖课。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燃烧不一定要氧气参与,如何让学生信服,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证明。今天是公开课,一拖堂,就不完美了。而且,这个问题也不在我预设之中。于是,我故作亲切地说: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同时你也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后任务。那么,就请大家课后自由组合去思考、去探究,下节课汇报。

3、同时,我心里暗喜本人多么有“教学机智”啊!此后,因各种原因都没在课上交流,只在练习中提过一次。现在回响起来,整堂课无非就是为了成功完成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目标,牵引着学生按照我预设的教学流程一步一步走向下课。殊不知,学生产生的问题在科学课上是很宝贵的,它比任何教材例子都真实。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就应该研究、解决,而且要及时。比如: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我的确不时地亲切巡视和俯身倾听。其实,我更偏向关心哪组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能在演示和总结的时候起到一个表率作用,让课堂充满成功的气息。此外,学生在这课堂上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也几乎没有得到我的关注。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确实会经常出现上述现象在兴致

4、高涨的讨论或在实验结论取得后,突然有学生抛出一个你预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常让你感到手足无措,往往寥寥带过。其实,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延续性。不同学生有着各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当然也积累了极具个性的生活经验,这些就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生成科学问题的诱因。在传统科学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有:学生习惯以师为本,教师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课堂讲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教学方式。学生尤如“被缝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

5、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科学新课程标准就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感受、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科学课堂不再是一个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计划课堂,而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历程。科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就是生成性教学即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

6、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主动把教师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及时形成反思元教学。那么,以探究为主的科学生成性课堂一定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随着课改实施的不断推进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本人对如何突破“预设”巢臼,变“预设”为“生成”,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有了一些体会:我认为主动实施预设-生成-反思策略,是构建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的有效途径。一、精心设计,期待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生成。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

7、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案例一:七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第7节科学探究一课中,有一个课堂活动“黑匣子里面有什么?” 课前,我针对这个课堂活动预设了三个环节:1.小组合作,独立探究暗盒里有什么? 出示暗盒: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暗盒里面有什么?记录你们的判断依据和结果。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各自进行观察、研究并及时做好记录。(每三个小组观察一种类型的暗盒,暗盒已归类编号) 教师深入到每一小组进行巡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学生所需的器材进行探究和验证。(要求教师有较多

8、的器材储备)2、组与组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更多学生思维的碰撞,产生共同的判断依据和结论。 研究相同类别暗盒的三组同学聚在一起,比较三组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结论不一样,哪组最合理?最可能接近暗盒里的物品?请该组阐述理由。 每三组学生组成一大组,继续深入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并做好探究记录。教师在一旁指导巡视。 拆开黑盒,揭开谜底。 自我分析成败的原因和感受。3、体验合作的成就感,并联系生活,进一步深化探究生活中的“黑盒子”。列举日常生活中可以看作“黑盒子”的事例,并作分析和记录。 展示成果分析。显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

9、样的设计应是“弹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空间。教学设计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但这个教学设计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即使出现在这些教学设计之外的情况,也

10、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二、适度拓展,促进生成案例二: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已掌握,其实离真正掌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想要真正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适当地拓展到实际应用中去是必不可少的。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分寸,问题要有阶梯性,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顺序渐

11、进地提出问题。例如关于“照相机”的教学,问题1:照相机应用了凸透镜成像哪一条规律?教师启发:照相机拍的像比人或物体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容易回答出“像是缩小的”也就马上能想到照相机应用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问题2:全班同学在学校操场拍集体照,在按快门之前发现有几个同学没有进入照相机画面中,请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调节物距与像距?教师引导:从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角度考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回答“增大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减小像距(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问题3:拍完集体照又要拍单人照,仍然按拍集体照时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进行拍摄合适吗

12、?为什么?应如何调节物距与像距?启发学生:从底片上像的大小是否合适考虑。学生从而能够想到:物距太大,像就太小,调节时应该减小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增大像距(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同样幻灯机、放大镜都可结合实际应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适度拓展教学。在科学规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时,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暴露学生认知上易混淆的误点、解决感兴趣的疑点。 实现教学的价值目标是生成的立足点。生成的立足点,是价值目标引导下的自主建构。生成的课堂学情灵活多变,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抓住生成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关键,因势利导,在动态的适度拓展中生成闪耀的教学亮点。三、捕捉信息,及时生成案例三:九年级科学第五册第一

13、章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中有这么一个实验鸡蛋壳与盐酸的反应。为了增加实验趣味性,改做了相似的实验制无壳鸡蛋实验。授课中,我手持一杯液体,让学生观察辨别这是一杯什么液体?学生通过看、闻判断出这杯液体是醋。我接着往烧杯里加入一个生鸡蛋,产生气泡(学生非常兴奋,课堂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把点燃的火柴伸向这只烧杯中,问:“猜猜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同学们纷纷猜想,同时急切地等待实验结果。按照正常情况,鸡蛋壳和醋混合会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点燃的火柴熄灭。但出现的结果却令我措手不及。点燃的火柴放进烧杯内试了几次,却怎么也不灭掉。失败的实验引发了学生们的议论:“咦!怎么没变化呀,不是和原来一样吗?”我起先

14、也有些紧张,自以为米醋挥发导致浓度过低,用了刚开封的米醋重做实验,结果依旧,火柴依然不见熄灭。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一意外使学生兴趣大增,于是我和学生进行讨论。发现“米醋是否刚开封”不是失败的原因,问题可能出在实验材料上:实验要求准备的是醋可能是白醋(或醋酸),而我用的是米醋,会不会和这有关?这堂课正好在实验室里上的,实验药品俱全。于是,我和学生带着疑问再次实验,结果醋酸和鸡蛋混合产生的气体终于让点燃的火柴熄灭了,进一步用稀盐酸也使火柴熄灭了。把产生的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试验,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了鸡蛋壳中含碳酸根。随即,我写下了化学方程式:2HCl+CaCO3= CaCl2+CO2+H2O这场意外,使

15、我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打乱了教学节奏,还拖了课。但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不期而至,学生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不断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精神。四、善待错误,创造生成案例四: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教学中,有一位学生用完酒精灯熄灭时用嘴吹,正好被老师

16、看到,老师还没来得及过去阻止他,酒精灯火焰已灭了。老师并没有对该生大喊大叫,也没有严厉的训斥,而是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温和教育方式:将刚才的一幕描述给全班学生听(没有指出学生姓名),让同学们来评价,要求评价并回答“操作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评价着,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这种操作十分危险,因为用嘴吹容易将火焰压入酒精灯内,就会引燃灯内酒精,这样酒精灯就极有可能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熄灭酒精灯火焰必须要用灯帽盖灭。只见那位操作错误的同学认真地听着并且满意地点头表示接受师生准确的评价。在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出错误,包括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教师都需要作好即时评价,评价时即使是批评也要

17、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只有维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荣誉感,才能激励其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即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跳出错误思维回到正确思路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及时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强化主体发展,落实课标要求,体现学科特色”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即时性评价:例如运用肢体动作和目光变化传递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表示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反对、期待或失望等。更为重要的是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运用准确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评价语言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为主,例如:“你的推理能力真是厉害!”“你的

18、科学思维已经具备相当不错的逻辑性!”,“你现在学习很有主动性,已学会了思考!”,“有一些独到的想法!”等。及时、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必定能自动生成一些展示学生个性的活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效的。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活动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生成资源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成为真实的亮点。教师如果一味地按照预期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而忽略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那么教学将失去活力。在教学

19、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只有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和成长,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总之,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这种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活力,对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意义深远。参考文献:1王 芳,新课程:课堂是生成的J 中国教师报 2003 2孙国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 中学物理 2002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J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孙宏安,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计J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孔金敏.足球让初中科学课堂更给力J. 学周刊. 20116郑如法.基于情境视野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