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十二五时期人口规划.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22938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人口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人口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人口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平区十二五时期人口规划.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区“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规划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定、统筹、提高的方针,全区人口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区域人口总量较快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口结构更加优化,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一)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区户籍人口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社会人口发展特点。户籍人口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14左右,年均人口出生率为9.75;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4以内;“十一五”末户籍总人口为5

2、3.3万人,比2005年末增长5.1万人,增长较缓。流村镇和原长陵镇常住人口呈现负增长。2006-2010年昌平区人口变动情况年份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户籍人口死亡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200682.949.28.614.594.02200789.650.411.15.35.8200894.251.29.864.675.192009102.152.310.66.24.42010166.0553.38.610.3-1.7资料来源:北京市昌平区统计年鉴(2006-2010)(二)人口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昌平汇集了43所各类大专院校、100多家各类科研机构、1500多家

3、高新技术企业,受大专院校聚集和高学历人口入住等因素牵引,全区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明显增加。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5.6%,上升了15.6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约3.4万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远郊区县中排名第一。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1年。2010年,全区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人口的结构比为33.98:23.69:33.96:8.37,与“十一五”初期的20.3:25.3:39.1:15.3相比高学历人口有了新的飞跃。注重高端人才引进,外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2年,其中大专以上占30.52%,各类大专院校和重点功能区汇集

4、了众多高素质人才。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3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54/10万。(三)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6.05万人中,居住在城镇的为131.0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8.93%;居住在乡村的为34.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1.07%。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7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大幅提升,户籍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61%。(四)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健全“十一五”时期,全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进一步健全了人口计生

5、利益导向机制。在农村产权、林权制度改革中,设立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股;在旧城拆迁补偿、发放集体福利、入学、就业等方面,提高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和优惠优待幅度,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开展孕前免费优生检查国家试点项目。对农村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妇女开展生殖健康体检。(五)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成效明显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外来人口达到84.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01%,比五年前增加了44.7万人。“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外来人口计生管理纳入现居住地管理与服务范围,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的管理与服务,依法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权益。实现了

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以现居住地为主、户籍地配合的管理模式,与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2个市(县)建立了跨地区合作关系。(六)在业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区产业发展思路由“强二兴三优一”调整为“强二优三精一”,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区常住人口中在业人口结构在现代型的基础上更加优化。2010年,在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下降到3.3%,第二产业下降到25.2%,第三产业上升到71.5%。昌平区在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变化(%)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类型标准传统型502525发展型16-4926-4026-49现代型153550昌平区2005年7.428.064.62010年

7、3.325.271.5资料来源:北京市昌平区统计年鉴(2010年)(七)人口计生工作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调控有力,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联通与运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更加完善,药具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深化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征收社会抚养费、病残儿医学鉴定、胎儿性别鉴定等各项执法程序,依法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违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坚持领导接访制度,信访办结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系列保险,提高独生子女待遇,积极落实计划生育各种优待奖励政策,

8、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区医院外妇手术楼和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楼建成运营。计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八)人口社会保障事业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老年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框架体系逐步健全。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形成覆盖城乡所有人群、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跨省转移接续。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率均在9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5%以内。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新的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二、发展机遇“十二

9、五”时期,随着重点产业功能区逐步成熟,城市化进程提速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区人口发展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一)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目标的提出,为昌平加强人口管理与服务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任务。昌平作为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人口发展必须遵循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切实与首都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相匹配、相适应。要着眼于实现区域人口总量科学调控,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人口结构更加优化,人口分布合理配置,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积极

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未来科技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昌平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条件未来五年,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龙头,未来科技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加速建设,大型央企和知名市企民企汇聚昌平、集群发展,将成为昌平发展的重要引擎。把握好这一机遇,必将为昌平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全面提升区域人口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同时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三)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昌平提升人口城市化水平赢得重要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全市的政策、资金、

11、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逐步向郊区倾斜。昌平作为重点新城,是首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承担着承接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职能。把握好这一机遇,必将为昌平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乡建设、社会管理和人口城市化水平提供良好机遇。(四)处于“人口红利”黄金阶段,为昌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多的发展优势“十二五”时期,全区劳动力资源充沛,总人口负担系数在32%以下,仍处于收获“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段,这为我们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

12、年龄人口数之比,为少儿负担系数与老年负担系数二者之和。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若只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老年抚养比。若只计算14岁及以下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少儿抚养比。】三、面临挑战“十二五”时期,全区人口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人口总量规模较大,继续惯性增长“十一五”时期, 昌平区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向外转移的影响,人口增长迅猛,呈现出总量过多、增量过大的态势。2010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66.0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8

13、7.85万人,年均增长17.57万人,增长幅度是北京市平均水平的2倍,处于人口聚集高速发展的时期。导致常住人口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外来人口和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猛烈增长。“十二五”期间,人口基数过大、惯性增长强烈,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任务十分紧迫,科学调控人口总量规模达到适度水平将是一个艰巨任务。(二)外来人口情形复杂,调控任务艰巨“十一五”时期是昌平区外来人口增长最多的时期。2010年末达到84.71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2%,总量在全市排名第三(仅次于朝阳和海淀区),增幅位列全市第四(仅次于大兴、通州和怀柔区)。外来人口分布不够均衡,大量集中在东南城乡结合部地区,北七家、东小口和回

14、龙观地区共为55.69万人,占全区外来人口的65.74%;西北部山区外来人口分布较少。“十二五”时期,外来人口增长率会逐年下降,但在昌平居留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公共服务与管理的需求是相对长期和固定的,考虑到外来人口总量、分布和就业等情形的复杂性,这给调控、管理与服务带来新的考验。(三)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量多,增长趋势明显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是目前除外来人口之外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口现象。“十一五”期间,昌平区承接城市中心区人口转移,并且因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住宅小区,吸引了大批人户分离人口。2010年末居住在昌平区的市内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为28.7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2

15、0.9万人,年均增长2万多人,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仅次于丰台区),人户分离人口主要来源于海淀、朝阳、西城和东城。“十二五”期间,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仍有增长趋势,将对昌平区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四)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任务紧迫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昌平区2010年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5.32(女性人口为100,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外来人口性别比为127.8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均高于合理范围。外来人口是导致全区常住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因素。长期的男女性别比失衡有可能给婚姻、家庭、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改善人口性别

16、结构将是一项重要工作和紧迫任务。(五)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老龄化问题亟待应对“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医疗服务的逐步改善,全区老年人口不断增加。2010年末,在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为15.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21%;在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为8.1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24%;在外来人口中,老年人口为3.21万人,占外来人口的3.80%。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向高龄推进,7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十二五”时期,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必须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多样化养老方式,增强社会养老功能。【1、老年人口: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6

17、0岁以上公民为老年人口。2、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第二部分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一、基本定位“十二五”期间,全区人口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从和服务于建设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围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调控人口规模,大力提升人口素质,积极推动高端人才聚集,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努力构建新型人口管理体制机

18、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二、指导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科学处理“发展、统筹、公共、民本”的相互关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与改善民生、增进家庭发展能力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关注计划生育家庭的现实利益和切身利益,进一步提高和谐家庭覆盖率。(二)坚持优化结构、科学发展严格遵循“大人口”工作理念,坚持人口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统筹考虑。以人口调控为手段、以提升人口素质为核心、以构建现代人口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采取有效措施,

19、着力优化全区人口结构。统筹兼顾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关系,稳定低生育水平,调控人口数量规模,促进人口性别、年龄、文化和就业等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人口全面发展。(三)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部门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责任体系,加强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统筹协调。坚持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效应评估。(四)坚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把握好人口自身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法规体系,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

20、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扶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继续完善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形成“着眼长远、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计生政策体系和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以管理体现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97.5以上。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一盘棋”工作格局,夯实城市社区、居民小区人口计生工作基础,促进平衡发展。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区人口发展要按照“调节人口增速过快、控制人口增量过大、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总体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人口规模有效

21、控制人口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调控措施得力,总量规模达到适度水平,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平衡,逐步适应昌平区城市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综合承载力和小康社会特征的客观要求。力争到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90万人以内。(二)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口合理流动及配置的引导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聚集,就业人口素质提升,农业人口就业技能与素质良好,人口文明程度增强。外来人口素质结构优化,低端产业及低端从业流动人口明显减少,环境资源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素质达到功能核心区平均水平,有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在就业者中比例提升为全市先

22、进水平。人才资源与区域发展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人口平均寿命进一步提升。实现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等服务均等化。(三)人口结构持续优化全区人口发展以结构优化为重点,人口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人均受教育年限等重要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适应城市发展新区建设要求,适应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功能健全,社区养老、社会福利事业较快发展。(四)人口分布更加合理顺应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加速融合的大趋势,以建设人口有机聚集的功能组团为特征构建网格型城市结构,带动人口分布与区域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相适应。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住

23、宅建设引导,促进“低端人口”有序退出和高端人才的引进以及合理布局。(五)人口管理与服务规范高效人口工作理念由重点强调“控制”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构建人口常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分类人口(包括:户籍、外来、人户分离人口)管理和服务模式。确保人口信息及时、准确,进一步增强人口管理的预见性和动态性,实现人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主要指标人口数量控制指标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9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出生率控制在12左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2左右;人口素质发展指标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保持在100%;计划生

24、育率达97.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五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内; 住院分娩率达到99%,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健康;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本科录取率稳定在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人口结构预期指标出生婴儿性别比稳定在105-112的范围内。【人口总量190万的预测依据(总量构成大体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1、户籍人口预计每

25、年增加1万人,五年共5万人;2、外来人口预计每年增加2.5万人,五年共12.5万人;3、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预计每年增加1.2万人,五年共6万人;以上三类人口每年增加总数控制在4.7万人以内,到2015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90万人以内。】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一、加强人口综合管控,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一)实施人口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总量控制、合理疏导、留住高端、控制无序”的思路,制定人口管理、调控和服务政策,采取“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等方法,保持适当的人口规模。明确政府、部门工作职责,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现状和公共服务设施容量,按照全区人口控制总量分解人口指标,制定镇街人口增长控制计划,并列

26、入年终考核,使全区人口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大力推进实有人口全覆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二)加强外来人口总量调控未来五年,昌平区外来人口增幅将逐年降低,但增长趋势犹存,一方面是产业优化升级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产生的人口聚集,另一方面是生活居留(住房供应相对大和生活成本相对低双重因素)带来的人口汇集。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用工透明度,减少人口盲目流入。要以优化外来人口结构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升级引导和住房规划配置来促进外来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控制外来人口总量规模。(三)引导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合理流动人户分离行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长期现象,是导致区域现有常住人口增长较快的第二大因素。加强对

27、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专项调研,掌握其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和聚集特点,创新人户分离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促进人口合理迁移流动,与区域住宅建设规划相衔接,与城市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和人口活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和违法人员责任追究数据库,强化行政执法考核评估,推进政务公开,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完善人口计生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专业执法机构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

28、力度,增强执法的实效性。严格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计划生育违法违纪责任追究,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认真实施奖励扶助、特困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增强奖励政策的吸引力。推广节育手术保险,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政策,建立育龄夫妇生殖健康定期免费检查制度。开展生育关怀,探索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免费再生育服务制度,扩大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覆盖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就业培训、集体收入分配、林权制度改革、扶贫开发、征地补偿、社会救助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户给予优惠。继续

29、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关心帮助困难群体。(三)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各级服务站(所)和村(社区)服务室建设。推进管理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实效。加强优生优育技术服务。完善技术服务质量安全体系,配备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所需的车辆、诊疗和信息服务管理等设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科学规范的服务体系和技术服务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孕前管理和服务,大力普及避孕药具应用知识,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继续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便捷、高效的避孕药具配送系统和药具不良反应监控系统,降低意外

30、妊娠率、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四)加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以各级中心组和党校、行政学校为载体和阵地,全面推进党政干部人口理论、人口形势和人口计生政策法规教育。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强化人口计生新闻宣传。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宣传品进村入户”活动,加强阵地建设,开展互动式、参与式宣传活动,繁荣人口文化。坚持人口发展领域的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一)全面提升人口健康素质大力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

31、生健康检查,减少出生缺陷。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孕前咨询指导,鼓励实行免费“婚检”,提高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率。建立产前诊断网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疗工作。完善孕产妇健康状况监测系统,全面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政策,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转变孕产期保健模式,完善孕产妇住院分娩、转诊抢救及管理的服务体系,保障母婴安全。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落实计划免疫,加强性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国民身心健康,控制和减少传染病、地方病、精神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二)大幅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以驻昌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牵引和依托,加快发

32、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特殊教育。大力发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构建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培养和引进名师名校,打造昌平教育品牌,到“十二五”末本科录取率稳定在70%以上。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重点培养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三)不断加强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和诚信体

33、系建设,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全民素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核心的北京精神。四、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着力优化人口结构(一)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到“十二五”末,力争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以内。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完善B超、终止妊娠手术、终止妊娠药品器械管理制度,加强执业监管。全面执行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制度,依法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非法人工终止妊娠、非法生产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器械和溺弃残病女婴、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

34、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与经济社会政策相互支撑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不断提高家庭福利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例,大力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无子女老人、独生子女父母和失能高龄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完善“9064”养老服

35、务模式。加强托老、敬老机构建设,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64”养老服务体系(即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养老,4%老年人入住机构集中养老)。区政府相关部门要督促、检查各镇、街道养老助残“九养政策”落实情况,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加快区、镇级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所建设步伐和覆盖面,提高老年人、残疾人的福利,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高老年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延长老年人口的健康年限,鼓励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鼓励国有、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五、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一)统筹城乡和区域人口发展统筹城乡人口

36、发展,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把人口规划与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就业规划结合起来,统筹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增强中心城区和重点产业功能区的集聚效应。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二)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根据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围绕“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坚持“以业引人”、“以业控人”的思路,构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重大

37、项目的人口影响评价机制,实施积极的人口调控政策,鼓励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在重点产业功能区定居落户。引导人口向城市化重点发展区域集聚,鼓励人口向资源承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区域转移,促进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六、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完善流动人口工作机制成立区流动人口规模调控领导小组,实行“区统筹协调、镇(街)组织实施、社区(村)具体落实”的三级工作机制。把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作为区、镇两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将外来人口数量分解到镇街和相关部门,明确底线,加强检查,并列入年度考核计划。加强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动态监测;建立流动人口协调议事机制;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生

38、活条件;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对房屋出租户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检查制度。全面推进诚信计生工作,建立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服务管理模式。在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集聚地区,探索建立“产业式”、“物业式”、“楼宇式”等新的计生组织形式。配齐配强区、镇、村三级流管工作人员。(二)促进流动人口合理配置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口分布的引导和配置效应,有效减少用工需求。提高低端产业准入门槛,压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建立符合昌平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能源科技、生物医药、高端现代制造业和商务经济,有效控制流动人口无序增长。制定驻昌企业雇用本地人口就业标准和条件,通过减免税费、政府补贴等方式,改善就业人员结构,

39、提高本地人员就业率。(三)实施村庄社区化管理坚持外来人口调控、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依托“村庄社区化管理”,发挥人、物、技防作用,严格执行“人凭卡、车凭证”出入,加强流动人口登记,不间断组织巡逻,有效遏制闲散人员在村庄的聚居和滞留,促进村庄治安状况、卫生环境、公共服务的综合改善。将村庄社区化管理列入年度常态化绩效考核。严格控制各类市场外来人口数量。(四)推行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化建立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公平待遇。完善“一盘棋”工作格局,加强区域合作,提高流动人口信息采

40、集、更新和动态管理质量,努力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效能。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居住地与户籍地管理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机制、监测体系和服务网络,搭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实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加强区域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信息采集和在京出生监测,掌握流动人口孕情和生育动态,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村庄社区化管理与服务中。控制流动人口在京违法生育。保障迁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迁移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七、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和谐幸福家庭(一)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完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构建

41、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家庭致富及养老保障等政策体系,稳定家庭功能。加大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受灾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支持力度。(二)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初级家庭保健、儿童早期发展、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老人的生理心理咨询、流动家庭关怀等服务。开展和谐家庭创建和评选活动,探索建立和谐家庭幸福状况评价体系。关注大龄青年婚育问题。全面推进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三)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为载体,传承传统家庭美德,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互助、社区和睦的社会风尚。倡

42、导婚姻自由平等、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社会性别平等的观念。引导家庭成员培育积极健康、负责任的婚育行为和科学文明、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八、拓展人口工作思路,加强人口发展决策支持(一)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尊重人口“话语权”,人口发展要与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建立与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协调合作的机制,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组织开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与社会管理、公共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课题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充分利用“六普”资料,加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重大课题研究。深入研究全区人口发展趋势及突出矛盾,制定出台

43、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具体调控政策。(二)建立人口工作综合决策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强化人口工作的综合决策。建立人口政策协调制度,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之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估,促进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三)建立全员人口统筹管理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发展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区级人口数据中心,完善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制度和人口统计信息协商制度,实现人口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更新。建设“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

44、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和更新机制。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状况,加强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深度分析,实时发布人口发展动态信息,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撑。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全面实现“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制度保证、管理创新、工作到位。一、加强对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提到各级人民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人口发展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改善民生总体部署。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格局。明确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人

45、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职责,加强部门配合,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将人口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和重大事项督察,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政府责任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财政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善绩效挂钩、以

46、奖代投(补)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山区农村人口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三、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人口工作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认真落实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控制违法生育、人口文化建设、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出生缺陷干预、人口信息共享、人口计生机构队伍建设、投入保障、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部门垂直负责体系和横向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四、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稳定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镇、街道按常住人口规模比例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

47、作人员,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居)服务管理员报酬列入财政预算。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是本规划的实施主体,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要坚持以本规划为基本依据,把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通过规划引领项目,依靠项目促进规划的实施。加强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本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在“十二五”中期和期末,由区发展改革委、区人口计生委联合牵头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主动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附件: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人口总量指标分解单位:人单 位2010年末人口总量(六普数)2015年末人口总量(规划数)人口增加数“十二五”时期影响人口增长主要因素昌平区城北街道2772昌平新城建设等城南街道58127600001873昌平新城建设等南口镇678118900021189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建设等马池口镇73905760002095沙河镇39192沙河大学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创新基地、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