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生理学.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1759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生—动物生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野生—动物生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野生—动物生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生—动物生理学.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动物生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阈强度:当刺激强度固定某一值时,要引起组织兴奋,都有一个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 阈强度,或称阈值。2、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 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瞬时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5、绝对不应期:在去极化后期,Na+通道很快失活,锋电位迅速下降,细胞处于快速复极阶段,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细胞不再接受新的刺激而出现新的锋电位,

2、因而称绝对不应期。6、单纯扩散:也称简单扩散,是一种最简单的物质转运方式,不需要专一蛋白质的协助,物质顺其浓度梯度进行扩散。7、易化扩散:也称易化转运,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质顺化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扩散,主要运输非脂溶性和亲水性物质,如糖、氨基酸、核苷酸和无机离子等。8、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9、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或电位梯度 跨膜转运的过程。第五章、血液 名词解释:1、血清:采出的血液若未经抗凝处理,静止后将凝固,先生成血块,随着血块收缩后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

3、体,称为血清。2、血浆:是有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成分复杂,除了大量的水外,在8%10%的溶质中主要是血浆蛋白质。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3、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4、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因水分的渗入而膨胀、破裂的现象称为溶血。5、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6、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均匀的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7、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4、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第六章、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心率:单位时间的心动周期数称为心率。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的大小是和机体的代谢水平相适应的,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4、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需要0.1s的时间,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5、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6、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7、心输出量:通常指每分输出量。即一侧心室1min搏出的血量。8、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后出现的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9、收缩压:在心室收缩

5、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或高压。第七章、呼吸 名词解释:1、肺通气:是指呼吸运动中气体出入肺脏的过程。2、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主要包括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3、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4、肺活量: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5、解剖无效腔: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气体因不参与气体交换过程,故将这部分结构称为解剖无效腔。6、余气量:指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7、氯转移:由于红细胞膜不允许正离子自由通过,只允许小的负离子通过,Cl-由血浆扩散进入红细胞,以维持细胞内外正、负离子平衡,这一现象称为氯转移。8、潮气量:指

6、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第八章、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1、消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等)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2、吸收:饲料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3、反刍:反刍动物将吞入瘤胃的饲料经浸泡软化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到口腔仔细咀嚼的特殊消化活动称为反刍。4、嗳气:是反刍动物特有的生理现象,指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经由食管、口腔向外排出的过程。5、机械消化:又称物理消化,通过咀嚼和消化管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其与消化液混合,不断向后端消化管推移的过程。6、化

7、学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7、胃排空:是指胃内容物分批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8、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名词解释:1、体温:一般是指机体的内部温度,它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动物体温有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2、基础代谢:动物在基础状态时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基础代谢

8、。即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3、能量代谢:是指动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而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4、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第十章、泌尿 第十一章、神经名词解释:1、肾糖阈:一般把尿中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值称为肾糖阈。2、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3、骨骼肌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引起收缩的反射活动。4、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是在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的缩短。5、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是指缓慢而持续

9、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发生紧张性收缩,致使肌肉经常处于轻度收缩状态。6、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特 别是伸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7、脊休克:与脑断离后的一段时间,脊髓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第十三章、生殖 名词解释:1、受精: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2、授精:因精子一般仅能在液体中运动,所以作为受精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使精子和卵

10、处于同一液体介质中,特别是在多细胞动物,把充满这种受精条件的称为授精。3、性成熟:幼年动物通常没有生殖能力,待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发育基本完全,才具有生殖能力,这一时期称为性成熟。二、简答题与论述题:1、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答: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2)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远大于Na+,K+顺浓度梯度外流,并达到电-化学平衡。(3)钠-钾泵的生电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参与静息电位生成。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答: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

11、,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2)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3)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3、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 答:(1)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向肌细胞深处,并激活三联管上的L 型钙通道。 (2)L型钙通道的变构或钙离子的内流激活终末池RYR钙离子释放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近百倍与 肌钙蛋白结合肌肉收缩。 (3)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肌质网上的钙泵回收钙离子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4、什么是易化扩散?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机制及特点?答:(1)

12、易化扩散也称易化转运,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质顺化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扩散,主要运输非脂溶性和亲水性物质,如糖、氨基酸、核苷酸和无机离子等。(2)机制:某些物质与膜转运体蛋白结合,并发生结构改变,顺浓度梯度出入脂质分子构成的细胞膜,实现跨膜转运后,再与该物质分离。特点: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载体通常只结合并转运含有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有饱和现象;膜一侧物质浓度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转运量就不再增加。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如果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都能被同一载体转运,则另一种物质将通过竞争性地结合转运体而削弱另一种物质的转运。5、神经肌肉接头突触传递的过程?答:(1)钙离子促进神经轴

13、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2)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3)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6、血液凝固的过程?答: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7、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答: (1) 红细胞的生成受红细胞生成素控制。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于肾脏,可促进骨髓内原血母细胞的分化、成熟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并促进成熟的红细胞释放。(2) 红细胞的生成受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改变调节血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量将改变红细胞的生成量。正常状态下,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处于一

14、基础值,红细胞数量处于一动态平衡状态。8、什么是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答:(1)动脉血压是动脉血管内血液对动脉管壁的压强。(2)形成过程:血管内的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压强能)。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形成过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

15、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较舒张压明显,脉压加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脉压加大。大动脉弹性:大动脉管的弹性贮器作用主要起缓冲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硬变时,其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会升高,但舒张压降低,脉压明显增大。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当血管系统容积

16、不变,血量减小时(失血)则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积加大时,动脉血压也将下降。9、什么是心动周期?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的变化与泵血的关系?答:(1)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等容收缩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心室的容积不变,压力增高。快速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高于动脉压,血液快速由心室流向动脉,心室容积缩小,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压力达峰值。减慢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血液继续流入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低于动脉压,但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又都处于关闭状态

17、,心室内的容积不变,压力降低。快速充盈期:心室内的压力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血液快速由心房流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差减小,血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室内压上升,血液顺压力差继续进人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10、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答: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防御保护。调节体液平衡。吸收和运输脂类物质。11、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答: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淋巴液回流。12、心输出量的调节?答:每搏输出量;在心率不变的条件下,心输出量与搏出量呈正相关。而搏出量的多少则受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心率

18、;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心率可使心输出量增加。当心率超过一定范围(如180次/min)后,充盈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心率低于一定值(如40次/min)时,也使心输出量减少。神经和体液因素;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13、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答:胸内负压是由肺的弹性回缩力造成的。意义: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不致回缩塌陷;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特别对壁薄而扩张性大的腔静脉和胸导管等影响较大。1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答:O2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方式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化学结合

19、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15、呼吸的全过程?答:外呼吸阶段(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呼吸系统的活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这一阶段中,呼吸道(包括肺泡)中的氧气的浓度最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最低。气体运输阶段:氧气和二氧化碳随血液循环的运输,直到组织液旁的毛细血管。 内呼吸阶段: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在这一阶段中,细胞中的气体氧气的浓度最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16、肺泡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答:增加肺的顺应性,减少吸气过程的做功量。调整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内压。减弱了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收作用,可减少肺组织液的生成,使肺泡得以保持相

20、对干燥。17、胃液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答:抗菌与保护作用,防止外来病原细菌的侵入。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合适的酶作用环境。进入小肠后调节胰液、胆汁的分泌。促进小肠中钙离子和铁离子等离子的吸收。18、唾液的成分及生理功能?答:有机物主要有黏蛋白、黏多糖、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尿素、尿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无机物有Na+ 、HCO3-、K+、Cl-、钙离子。功能:湿润口腔;消化作用清洁和保护口腔排泄作用19、为什么微生物可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内生存?答:瘤胃的营养环境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瘤胃中有相对稳定的水含量;瘤胃pH比较稳定;瘤胃内的温度比较稳定;瘤胃内高度缺氧,是厌氧环境。瘤胃内渗透压

21、比较稳定,维持在接近血浆的水平。20、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功能?答:成分: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功能:水和HC03- :HC03-中和胃酸、保护肠道粘膜,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蛋白水解酶:胰液中较重要的蛋白质水解酶是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羧基肽酶可以水解多肽为氨基酸。小肠液内的肠激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可自我激活胰蛋白酶原,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为二糖及少量三糖,不能水解纤维素,其适宜p

22、H值约为7.0。胰脂肪酶:将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及甘油。21、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功能?答:成分:无机成分有Na+ 、HCO3-、K+、Cl-、钙离子、镁离子等;有机成分有胆酸及其盐类、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功能: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盐在小肠中被吸收后,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胆汁能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pH环境。22、小肠液的成分及生理意义?答:小肠液包括Na+ 、HCO3-、K+、Cl-等。HCO3-能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不被胃酸侵蚀。由小肠腺分泌的酶只有肠激活酶一种,它能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从

23、而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小肠本身对食物的消化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的,即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和上皮细胞内进行的。23、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特点?答:反刍动物吃草时稍加咬啃即吞入瘤胃,休息时,网胃和瘤胃发生特殊运动,使粗糙内容物驱入食管,经食管的逆蠕动送入口腔再咀嚼,然后吞下。不断反刍的结果,瘤胃内粗糙内容物逐渐变细,并不断地送入瓣胃和皱胃,从而解除或减弱对前胃敏感区的刺激,随着瓣胃和皱胃内食糜向小肠排放,腾空了胃内容积,解除了对反刍动作的抑制。与此同时,瘤胃在不断运转中又聚积了粗糙内容物,再次刺激前胃敏感区,结果可激发另一次反刍周期。24、反刍动物瘤胃内环境的特点?答:瘤胃内环境是厌氧环境,瘤胃

24、中的微生物有一定的区系、数量,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瘤胃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古细菌、厌氧真菌、原虫和少量噬菌体。25、小肠内食物消化的过程?答: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26、什么是基础代谢?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答:动物在基础状态时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基础代谢。即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清醒;肌肉处于安静状态;动物的最适环境温度;消化道内空虚,即要经过

25、一段时间的饥饿。27、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机制有哪些?散热的方式是什么?答:(1)基础代谢产热 机体即使处于基础状态下,因其细胞数量巨大,产热量仍是相当大的。额外代谢产热;体内激素增多可引起代谢增强;细胞温度增加时也可导致代谢增强,结果产热增多。这种产热方式泛称非寒战产热。 肌肉活动产热 ;骨骼肌随意运动可导致代谢明显增加,产热增多。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2)辐射散热;对流散热;传导散热;蒸发散热;28、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答: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若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下降,则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若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则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囊内压

26、:若囊内压升高,则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2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如何形成的?答: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就是指促进血浆滤过的因素和阻碍血浆滤过的因素的差值。由四部分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原尿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30、结合肾脏的结构特点叙述尿液的形成过程?答:(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

27、泄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可以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而剩下部分水分、无机盐、尿酸、尿素经肾小管、集合管流出,形成尿液. 31、突触传递的特点?答:(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作用;(4)兴奋节律的改变;(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性;3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主要特征?答: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33、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答: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动作电位抵达神经末梢,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小泡内递质以胞裂外排方式释放入突触间隙。递

28、质从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引起跨膜离子活动。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递质与受体作用之后被分解或移除。3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机制?答:(1)兴奋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提高了后膜对Na+的通透性。化学门控Na+离子通道开放,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在抑制性突触中,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提高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化学门控Cl-离子通道开放,由于Cl-的内流和K

29、+的外流,突触后膜发生局部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5、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答:(一)对代谢的影响:(1)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产热增多。(2)对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蛋白质代谢: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对生长激素发挥作用起协同作用。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则促进蛋白质分解,使肌肉消瘦无力。糖代谢: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也加速胆固醇的降解。 (二)对生长与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刺激骨化中心发育,软骨

30、骨化,促进长骨和牙齿的生长。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36、激素作用的特征?答:信使作用;特异作用;高效作用;相互作用;37、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并分析糖尿病病人多尿现象的产生原因?答:(1)对糖代谢的作用: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并能抑制糖原分解和糖的异生,还可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使血糖水平下降。对脂肪代谢的作用:胰岛素能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同时又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储存于脂肪细胞内,还能促进糖转变为脂肪。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胰岛素既促进蛋白质合成,又抑制蛋白质分解。(2)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所以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促使血糖水平升高。葡萄糖不能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而是进入成尿中,所以尿液中糖分增多,尿量也随之增多。38、什么是发情周期?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答:(1)由前一次发情(排卵)开始到下一次发情(排卵)开始的整个时期称为一个发情周期。(2)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