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期末政治经济学复习题.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00611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期末政治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一期末政治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一期末政治经济学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期末政治经济学复习题.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5、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的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2、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7、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8、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纸币发行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9、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其计算公式是;劳动生产率=产品量/一定劳动时间。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它准确反映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也称剥削率。其计算公式是:m=m/v或者是: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11、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

3、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12、剩余价值: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1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即KCV。14、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即Pm/c+v.15、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16、超额利润:是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17、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闰”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18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息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

4、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20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的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形式。21、经济体制:指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联系起来的经济组织、经济机构、经济管理和调节方式等构成的体系。22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集中于少数大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它们在同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生产关系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社会生产总过程

5、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规律,但可以主动认识利用规律。5、经济规律的特点(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是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重性的关系:(1)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3)商

6、品的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属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8、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需理解)。9、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即可)、流通手段(一切现实货币,可以是价值符号如纸币)、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其余三种

7、为派生职能。10、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第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第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两者乘积为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之成正比)第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11、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其中包括纸币发行过多和信用膨胀。其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经济因素。12、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个体劳动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13、社会化大生产三个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现代化(高级化)阶段。14、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因素:社会

8、的需求结构和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15、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实现形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价值规律的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分散的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分配,依靠的是自发调节;二是在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干预,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和国家的干预实现。16、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通提高;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17、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1

9、8、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9、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性,时间上继起性)。20、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21、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2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v+m)c2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或内容。

10、平均利润形成后,市场价格的基础是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27、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质量优劣的差别;原因:是土地有限引起土地经营的垄断;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28、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从形式上看,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有两种情况:第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中,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因而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由于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农产品是按价值出售,所以,绝对地租就来自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第

11、二,在近代,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接近或高于工业,绝对地租就来自农产品生产价格以上的加价,即来源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三、问题(简答题和论述题)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2

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区别:(1)公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2)体现的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3)在数量上剩余价值率要大于利润率。联系: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与不同资本的比率。3、简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1)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2)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

13、分,从实物上分为两大类,并相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4、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形成,各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大体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利润在部门之间平均化的趋势。(2)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或者按照各

14、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5、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的影响:(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资本主义企业从中获得了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加重剥削外来移民中榨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2)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固然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使它们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特别是由于劳动力输出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外流使它们蒙受很大的损失,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

15、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6、资本输出的后果:要从输出国和输入国方面来看:(1)作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利息,另一方面使本国投资增长幅度下降、国内经济停滞和失业问题加重。(2)主要是资本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本国资源被掠夺,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剥削。现在,各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中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如果有正确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可以使本国得到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7、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现状如何?为什么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1)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16、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有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4)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5)我国社会主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来决定的,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总的来说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发达,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低,因此,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适合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但理由是:其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

17、济。其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8、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总的来说搞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1)优化社会资源配置;(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3)激励创新。三、问题(简答题和论述题)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

18、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区别:(1)公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2)体现的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3)在数量上剩余价值率要大于利润率。联系: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与不同资本的比率。3、简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1

19、)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2)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从实物上分为两大类,并相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4、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形成,各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大体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利润在部门之间平均化的趋势。(2)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

20、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或者按照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5、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的影响:(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资本主义企业从中获得了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加重剥削外来移民中榨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2)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固然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

21、使它们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特别是由于劳动力输出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外流使它们蒙受很大的损失,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6、资本输出的后果:要从输出国和输入国方面来看:(1)作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利息,另一方面使本国投资增长幅度下降、国内经济停滞和失业问题加重。(2)主要是资本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本国资源被掠夺,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剥削。现在,各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中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如果有

22、正确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可以使本国得到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7、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现状如何?为什么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1)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有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4)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5)我国社会主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来决定的,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总的来说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发达,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

23、发展也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低,因此,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适合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但理由是:其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8、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总的来说搞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1)优化社会资源配置;(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3)激励创新。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

24、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

25、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26、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6.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

27、怎么解决矛盾?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体现了剥削关系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

28、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

29、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因素: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剩

30、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答:产生的条件: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

31、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答: 资本循环是指产

32、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 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 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

33、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影响因素: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指导意义: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

34、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答: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

35、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目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

36、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c+v+m)=I(v+m)十(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指导意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

37、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

38、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答: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意义: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对资本家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决定着资本家竞争的成败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答: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叫利润。联系:量上相等;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区别: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揭示了剥削关系;利润是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39、掩盖了剥削关系。2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答:剩余价值率m=m/v,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联系: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区别:剩余价值率量上大于利润率;体现形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2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因素: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

40、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25.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答: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形 成: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 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 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一

41、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形 成: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 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 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意义:从理论上科学的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为利息和地租理论

42、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雇佣工人不仅受雇佣他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联合,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26.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实质分别是什么?答: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因为商业资本替代产业资本完成了商品资本的职能而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借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

43、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28.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答: 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 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耗 费的剩余劳动。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绝

44、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45、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答:商品的价

46、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6.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