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微生物学考试题库.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9588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医学微生物学考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动物医学微生物学考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医学微生物学考试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医学微生物学考试题库.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个体小、繁殖快、分布广、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3.病原微生物(病原体):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仅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害的,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这种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4.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仅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5.自养菌:凡能利用无

2、机碳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叫自养菌。(非致病菌) 6.异养菌:不能利用无机碳而需要有机碳才能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为异养菌。(致病菌)包括腐生菌、专性寄生菌和兼性寄生菌。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 L form):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8.细菌的人工培养:用人工培养条件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9.培养基:把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细菌的人工营养料叫培养基。10.液体培养基:是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水溶液。最常用的是肉汤培养基。11.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的琼脂并加热融化后冷却凝固而成。12.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加热的

3、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3-0.5%左右的琼脂而制成。1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14.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等,可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在其中生长。 1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糖类、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成分和指示剂,便于观察细菌生长后的变化,从而鉴别细菌。16.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抑制某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把后者筛选出来,这种培养基叫选择培养基。17.厌氧培养基:凡适用于厌氧菌生长的培养基叫厌氧培养基。18.纯培养:挑

4、取一个菌落接种到另一培养基上培养,称为纯培养。19.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所表成的细菌的群体叫菌落。20.菌苔:菌落彼此相连所形成的片状物叫菌苔。21.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22.病毒的复制:由宿主细胞供应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在病毒核酸遗传密码的控制下,于宿主细胞内复制出病毒的核酸,合成病毒的蛋白质,进一步装配成大量的子代病毒,并将它们释放到细胞外,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23.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放线菌、酵母或螺旋体的病毒。24.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能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称为干扰现象。25.干扰

5、素: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导剂刺激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 26.血凝现象 :许多病毒表面有血凝素,故能与鸡、鼠、人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简称为病毒的血凝现象。 27.正常微生物群: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28.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9.无菌动物(GF):是指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3动物。30.微生态平衡: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性生理组合。(动态平衡)31.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培养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32.大肠菌群数(MPN):在1

6、00g(或100ml)检样内所含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值。33.大肠杆菌指数:每1000ml水中的大肠杆菌数。34.大肠杆菌价:含有1个大肠杆菌的最小水量。35.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36.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37.变异:子代在形态结构、生理或免疫学特征上,发生与亲代不同的某些改变,称为变异。 38.免疫:是机体对自身与非自身物质的识别、清除和排拆,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39.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40.免疫原性: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41.抗原性:既具有免疫原性

7、,又具有反应原性叫抗原性。41结合价:抗原物质表面决定簇的数目。4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43.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44.不完全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叫半抗原。45.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46.免疫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47.单克隆抗体:由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叫。48.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49.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

8、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及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50.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51.再次应答: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再次应答。52.母源抗体:来源于母体的抗体称母源抗体。可通过乳汁、卵传给下一代。53.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成致敏的淋巴细胞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称为细胞免疫。54.免疫耐受:机体对其他正常情况下可引起免疫反应的某种抗原物质不发生反应的状态。55.免疫麻痹:刚出生或胚胎期动物注射某种抗原或成年动物注射极大量抗原或反复多次连续注射极少量的某种抗原时的无反应状态。

9、56.血清学试验(血清学反应):抗体和相应的抗原在体外一定的条件下作用后,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57.带现象:当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合时,才能形成大复合物,血清学反应才出现象,如果某一成分过多或过少则不会出现可见的反应,这种现象叫带现象58.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凝集试验。59.验直接凝集试验:抗原的表面结构与抗体结合而发生凝集的反应。60.间接凝集试验: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体颗粒的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所出现的特异性凝集反应为间接凝集试验。61.沉淀实验:沉淀试验:可溶性抗原

10、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称之为沉淀试验。(1)液相沉淀试验62.变态反应: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刺激时,会引起异常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和机能紊乱,这种异常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2.微生物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3.球菌的排列方式: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3.细胞壁根据革兰氏染色法分类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4.鞭毛类型: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5.菌毛类型普通菌毛性菌毛6.芽孢类型:顶端芽孢、中央芽孢、近端芽孢、游离芽孢7.细菌的营养 :水、碳

11、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8.病毒的衡量单位是“nm”9.病毒干扰的类型有四种形式 自身干扰;同种干扰;异种干扰;缺损病毒的干扰10.常见的变异现象(填空)形态、结构变异毒力的变异 培养性状的变异(四)耐药性变异(五)营养缺陷型变异(生化特性的变异)11病毒的其他特性:病毒的血凝现象、包涵体、干扰现象、滤过现象12.细菌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亚种、变种、型、株 13.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先天免疫)特异性免疫14.免疫细胞(填空):TC、BC、DC、KC、NK细胞、NC、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郎罕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15.构成抗原的条件 :异

12、物性、大分子胶体性、结构复杂性、完整性16.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IgA、IgE、IgM、IgD三、简答1.微生物的种类: 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不同分类: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病毒.根据细胞结构分为类:1、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2.细菌的构造: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2特殊结构: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3.鞭毛的功能:鞭毛是运动器官.鞭毛有抗原性.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 4.菌毛的作用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

13、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5.细菌呼吸类型:(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 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6.细菌在血琼脂上的生长特性:半透明带绿色 弱毒透明溶血环 强毒 不溶血 非致病性7.病毒的基本特性1.没有细胞结构2.只含一种核酸(RNA或DNA)3.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4.增殖方式为复制5.对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8.产生干扰现象的原因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导剂刺激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由于两种病毒的吸附都需要细菌膜上的相同受体;由于一种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时,已经动用了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产生干扰

14、素。9.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具有动物种特异性; 作用范围较广,非特异性; 抗原性弱; 无毒性; 非直接作用于病毒,系通过宿主细胞起作用;10.生活饮用水的标准:1ml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大肠杆菌指数不超过3个。11.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免疫作用:IgA只能抑制外袭菌,不抑制固有菌;营养作用:帮助消化:细菌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合成蛋白质:将非蛋白氮化合物蛋白质合成维生素: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12.免疫基本功能:项目正常功能异常功能免疫防御抗感染排拆作用变态反应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自身稳定清除作用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肿瘤细胞发生肿瘤13.IgG作用: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抗自

15、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出现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和中和反应。14.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生理屏障作用 皮肤、粘膜的体表屏障机械阻档作用;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淋巴结的内部屏障深部屏障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气血屏障;血睾屏障。15.影响血清学试验的因素:1电解质2温度3酸碱度4杂质、异物5振荡16.沉淀实验:沉淀试验: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称之为沉淀试验。(1)液相沉淀试验 A环状沉淀试验 原理:沉淀素与上层沉淀原在液 界面应形成白色沉淀环。 用途:检测皮毛中的炭疽杆菌抗原B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内混合,在电解质的

16、存在下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形成絮状凝聚物。此法多用于毒素和抗毒素测定。17.常见血清学实验: (一)凝聚性试验(1)直接凝集实验A平板凝集实验B试管凝集实验(2)间接凝集实验(3)协同凝集反应(4)抗球蛋白试验2沉淀实验(1)液相沉淀实验A环状沉淀试验B絮状沉淀实验(2)琼脂扩散试验(3)对流免疫试验(4)火箭电泳(5)免疫电泳(二)补体有关的实验(补体结合实验)(三)中和试验1 8.变态反应的类型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特点: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发生快(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快,一般无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19.常见细菌20.真菌类型包括:酵母菌、担子菌、霉菌

17、21.真菌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22.霉形体(支原体)菌落呈油煎蛋状23.衣原体:在细胞内发育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原体、始体24.其他微生物:真菌、放线菌、霉形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1摄取营养的方式:1.被动扩散(简单扩散、单纯扩散):特点:速度慢、不消耗能量、不能满足细菌生活需要。吸收的物质:水、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尿素、甘油、乙醇等)2促进扩散:特点:速度较快、有载体蛋白参与、不消耗能量。吸收的营养物质:同上。3.主动运输 :特点:有载体蛋白参与、速度快、消耗能量。吸收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4.基团转位糖及其衍生物在经过胞浆膜时被磷酸转移系统磷酸化。细胞膜对磷酸化的化合物具有

18、高度的不渗透性。 吸收的糖类:乳糖、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等:2.芽胞的功能具有抵抗力;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鉴别细菌.3.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是一种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它耐高温,不被常规的高压蒸气灭菌法破坏。毒 素(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存在于菌体内,于细菌死亡及菌体崩解时游离出来,毒性较低,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外毒素: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蛋白质,毒力极强,以革兰氏阳性菌多见。细菌素作用与抗菌素类似,但作用范围较狭窄,仅对产生细菌素菌株近缘的细菌有作用。维生素人与动物肠道内某些细菌能合成维生素B及维生素K,对机体有益。

19、色 素 有些色素能溶于水,为水溶性色素,使培养基呈一定颜色; 另一些色素不溶于水,为脂溶性色素,仅使菌落呈现一定颜色。 4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2.温度:病原菌 37左右。3.PH值:多数 7.2-7.6,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6.8,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8.4-9.2。 4.气体:需氧、兼性厌氧、厌氧、二氧化碳、氮气等。5.渗透压:5.细菌生长曲线在液体培养基中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增长对数为纵坐标得出的曲线。 1.适应期(迟缓期) 最初期2-6小时,数目不增加,菌细胞增大,代谢活跃,但不进行分裂。2.对数期 610小时细菌迅速分裂,菌数呈对数增加,一

20、个细菌繁殖n代产生2n 个细菌。代谢最旺盛,繁殖最快,致病力最强,是生理少年期。设时间为T0时菌数为X,经一段时间T1繁殖N代菌数为Y,每增加一代所需的时间为G(代时)。则:G=(T1-T0)/N Y=X2N G=(T1-T0)/33lg(Y/X)(见教材第41页)3.稳定期 细菌繁殖的数目与死亡的数目几乎相等。约8小时。4.衰退期 细菌的死亡速度超过分裂速度,培养液中的活细菌因环境不适应而自溶。形态染色不典型。(几天几周一年)6.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1.培养基须含有细菌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2.培养基须含有适当的水分。3.多数细菌对PH值的变化很敏感,通常PH7.2-7.6即适合于多数细菌生长

21、。 4.制造及装培养基的容器不应含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存在。5.制造培养基应均质透明,便于观察细菌的生长性状和其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等6.培养基必须彻底灭,不应含有任何活微生物。制造好的培养基,应用前,须放在37恒温箱中孵育1-2天,无杂菌污染时,方可以应用。7.倾注平皿法操作方法:10倍递进倍比稀释。1取灭菌试管9支2计数:菌落数乘以稀释度,即为1ml中的活菌数。操作时,做2个、3个平皿的重复,计算时取其平均数。8.免疫应答的构成: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致敏阶段(感应阶段):是摄取和识别抗原阶段。2.反应阶段:是T细胞或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致敏T细

22、胞或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9.体液免疫: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抗体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体液中的免疫应答。10.体液免疫应答的抗感染作用:中和作用: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后,阻碍外毒素与动物细胞的结合,失去毒性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感染。抗吸附作用: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具有阻止病原体吸附和进入上皮组织的能力。调理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后,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红细胞能结合补体,增强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溶菌及溶细胞作用:未被吞噬的细菌等细胞与抗体结合,可激活补体而使细胞溶解;带病毒抗原的感染细胞与抗体及补体结合后,也能引起感染细胞的

23、溶解。 ADCC作用。 11.变态反应防治措施:1、确定变应原:利用一定剂量的过敏原进行过敏试验,从而确定过敏原。2、脱敏疗法:采取少量、多次注射的方法时行脱敏。3、药物疗法:抑制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缓解平滑肌痉挛的药物:(肾上腺素、麻黄素、氨荼碱)抗组织胺类药物:(苯海拉明、扑尔敏)缓激肽的颉颃剂:(乙酰水杨酸)解痉及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药物:(钙剂、维生素C)强心、补液等12.血清学试验的一般规律特异性和交叉性最适比例与带现象 带现象:当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合时,才能形成大复合物,血清学反应才出现象,如果某一成分过多或过少则不会出现可见的反应,这种现象叫带现象。抗体的双重性免疫球蛋白的双重性:在免

24、疫球蛋白分子上既有抗原结合部位又有抗体结合点(抗原决定簇),他既是抗体又是抗原,即所谓双重性。敏感性结合的可逆性:当温度超过60C或pH降至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重新解离。解离后抗原抗体仍保持原来的性质。用已知测未知反应的阶段性第一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数秒或数分钟。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出现可见的现象。1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对同一条抗原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产生免疫球蛋白的速度、数量和持续时间不同。 免疫球蛋白产生的顺序。IgM最早,在血液中维持数周至数月。IgG出现稍迟,维持较长时间,甚至达到数年之久。IgA出现最晚,在IgM和IgG出现后2周至12月出现,但维持时间较长。这一现象叫IgMIgGIgA顺序律14.抗传染免疫的类型(获得途径)天然性免疫种免疫:表现在动物的种间。个体免疫:免疫性存在个体差异。获得性免疫:主动免疫:机体受抗原刺激后自动产生的免疫。天然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机体因获得现成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天然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