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复习.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词解释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分为“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两个大的部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总体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由于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紧密相连的,总体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则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 简称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
2、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虽然在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享受标准和消费偏好,很难找到一组能反映每一个消费者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但我们仍然能用一幅反映平均消费效用的或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图来分析,我们称之为“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用CIC表示)。在总体均衡分析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供给曲线实际上是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生产者出售不同数量商品时所要索取的不同的最低价格。需求曲线表示在给定收入或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在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 “商人主义”(M
3、ercantilism)或“重商主义”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货币平衡论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4、有时也称为“出超”),即出口值超过进口值,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贸易平衡论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5、更有利。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因此,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 - (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
6、率。用公式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相对于产品B)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减少的大米产量()小麦的机会成本 = -增加的小麦产量()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指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
7、”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经济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表示为: 贸易条件 (TOT) = Px / Pm “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剩余” 提供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与出口的商品数量。 琼斯把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的这一结果称为“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8、 effect)。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如果一国某种生产要素增长速度太快,超过其它要素的增长,该国密集使用这种要素部门的生产能力就会比其它部门提高得快。这种增长,我们称之为“不平衡增长”。进口替代型增长指的是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出口扩张型增长则指的是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它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我
9、们先分析进口替代型增长。 “小国”,指的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大国”,则是指那些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其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升跌。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荷兰病”,即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它行业的萎缩。福利恶化型增长;这种增长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
10、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恶化增长”。特定要素模型即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从价税(Ad Valorem Tariff)是根据进口商品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从量税根据进口商品的实物数量征收一个给定数额的关税。复合税(Compound Tariff),即在税则的同一税目中,定有从价和从量两种。滑准税是一种与进口商品价格成反向关系的关税计征办法,即进口商品价格越高其进口关税税率越低,而价格越低税率越高。关税配额将关税和配额一起使用,实行方法是,对配额内进口的商品免税或低关税,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 能使本国的经济收益达到
11、最大的适当税率,我们称之为“最优关税率”。有效保护率被定义为:一个国家的整体保护措施使该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高的百分率。这里的“整体保护措施”指的是对一个行业所有产品(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关税与非关税保护。所谓“相机保护措施”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某些紧急保护措施或停止履行现有协议中的正常义务,以保护本国某些更加重要的利益。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相机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紧急保障,以及为了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幼稚产业、维护国家安全等实施的暂时性贸易保护政策。简答论述题与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相比,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 (1) 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
12、加。(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从供给角度(1) 用技术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斯密模型和李嘉图模型,在他们的理论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投入。他们认为产品的成本由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又由生产技术决定。主要体现在古代的世界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2) 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但更主要是由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和一国的要素稀缺程度决定的。主要体现在第二次工
13、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3)用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一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小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当产品的市场越大,生产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反之就高。所以,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即使要素和技术相似,各国之间也会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有保罗克鲁格曼等。主要体现在二战以后的世界贸易。(4)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动的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出发,强调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来解释这种贸易基础的变化。这一理论主要是由弗农提出的。从需求方面解释(1) 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需求模型:给定相同的技术、相同的要素配置和相同的生产规模,两个
14、国家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产能力和成本函数,但是,这两个国家仍然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品价格从而进行贸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不同。(2) 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收入不同会造成不同的需求曲线。收入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较高。一般来说,如果偏好和成本相同的话,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绝对价格会比在发展中国家高。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贡献者关键假设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古古典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亚当.斯密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 不考虑需求生产技术绝对不同(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2. 比
15、较优势贸易模型大卫.李嘉图生产技术相对不同(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新新古典贸易理论1. 资源配置贸易模型赫克歇尔俄林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产品边际成本递增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 (无规模经济)资源禀赋不同2. 特殊要素贸易模型保罗.萨缪尔森当当代贸易理论1. 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保罗.克鲁格曼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规模不同2. 产品周期贸易模型雷蒙.弗农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
16、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重商主义者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只是反映了商人的目标,或者说只是从商人眼光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这种经济思想被称为“商人主义”(Mercantilism)或“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提出货比平衡
17、理论,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有时也称为“出超”),即出口值超过进口值,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提出贸易平衡理论。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从总体的观点看,他们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 重商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例如,“出口退税”,即当商品出口时,国家全部地或部分地退还商人原先缴
18、纳的税款;当进口商品经过本国加工后重新输出时,国家则退还这些商品在进口时所交付的关税。“奖励出口”,即国家颁发奖金,奖励出口本国商品的商人。“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即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者禁止进口本国不需要的商品,以达到保护本国工业和保持贸易顺差的目的。“进口替代”,通过扩大国内耕地面积来自己生产原来需要进口的作物,等等。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ranois Quesnay,1694-1774)。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杜尔阁(AR. J.Turgot,1727-1781) 在他们的 思想体系中,“自然秩序”的观念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重农主义学说的基础。重农学派
19、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重农学派对贸易并不重视,但他们从“自由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法国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尤其主张谷物的自由出口。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基本假设(1) 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4)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 规模报酬不变。(6) 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7) 无运输成本。 (8) 两国之间的
20、贸易是平衡的。 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基本假设 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之外。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 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基本假设 (1)两种生产要素 (2)两种可贸易产品 (3)两个国家 (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里昂惕夫之谜及解释是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
21、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 Leontief,1906-) 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 1、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认为支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另一个假定是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即如果在一种要素价格比率下,一种商品较之其他另一种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它将在所有的要素价格比率下,也属于资本密集型。这表明,商品的要素密度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规定,它不会随要素价格比率的改变而改变
22、。但在现实中,要素密度是会发生逆转的,即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 (工资提高),美国进口竞争部门会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由于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很大,或者说进口竞争部门较之出口生产部门有很高的资本替代劳动的替代弹性,致使该部门生产的产品由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现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有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果。2 、贸易壁垒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也有可能是美国贸易保护的结果。在赫克歇尔俄林的模型中,贸易被假定为自由的,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都或多或少实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尤其在战后初期。对于美国来说,保护程度较高的是劳动密集型
23、商品。另一方面,别的国家也可能对他们的缺乏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商品进行较高的贸易保护,从而使得美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3、技能和人力资本 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考虑了物质资本 (Physical Capital),忽略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美国投入在劳动力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是超过其他国家的。如果将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结合起来,里昂惕夫之谜会得到解释。4、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学说仍是从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该学说指出,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忽略了自然资源,而仅统计了
24、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美国的出口产品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它们的开采、提炼与加工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果加入这部分资本投入量,那么,里昂惕夫不等式将会由改写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会同贸易实践相吻合。 显示比较优势及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用实际的贸易状况来间接表现各国生产领域里的比较优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来表示一国各类商品的比较优势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的:(1)比较优势决定出口结构,即商品的贸易模式反映了相对成本的不同;(2)人们对各国各类商品的偏好相同,引致需求也相同。根据巴拉萨的定义,一国j的出口商品
25、i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由该种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即,如果用表示出口值,脚标分别表示行业和国家。则其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如果RCAij值大于1(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反之,若该指数小于1则表示该产品没有显示比较优势,或有显示比较劣势。将世界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具体研究一国在不同区域中的比较优势,即“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Regional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简称RRCAiC)。国家c的产品i在区域R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定义式为:其中XiC表示国家
26、C出口商品i的值,Xtc表示国家C的总出口值,XiR表示出口商品I在区域R内的出口值,XtR表示区域R内的总出口值。如果RRCAiC大于1,则表示国家的C的产品i在区域R中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越大,比较优势就越显著;如果RRCAiC小于1,则表示国家C的产品i在区域R中具有比较劣势,并且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越小,比较劣势就越显著。非关税壁垒的种类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NTBs),是相对于关税壁垒而言的一个概念,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主要种类有:1.进口配额制2.自动出口配额制3.进口许可证制4.外汇管制5.进口和出口国家垄断6
27、.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7.国内税8.进口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9.进口押金制10.专断的海关估价制11.进口商品征税的归类12.技术性贸易壁垒。 进口配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以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进口海关会征收高额的关税或罚款后才能进入进口国. 进口许可证制是指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进口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才能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 反倾销税实施条件(1)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可比价格,或(2)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a. 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
28、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或b. 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如果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作图分析图21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国小麦大米P1=1P0=1/2CIC1 C0 ( S0)S1出口进口10070503050PPCC125CIC0出口进口P1=1P0=1.25CIC1C0( S0)PPCS1C1大米小麦1007010080286530美国PPCCIC0EE 一,参照P62 二,参照P83图3-1中,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 图3-1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P*0=1.5S1CIC1C
29、1P1*=1 0 30 50 大米 钢铁 60 40CIC0 进口 PPF出口 E钢铁 50 30 0 40 60 大米 60 大米 出口 PPF进口 ES1C1CIC1P0=0.5P1=1CIC0AA 三,参照P245本国钢铁进口市场口国际市场 价格(千元)关税t=0.51.51C1120S270S160C2110本国进口需求a b c dD需求曲线b+d(b)(a)M2M20 40 60M160M1 价格(千元)本国市场外国出口供给M240进口数量数量关税后进口需求图1关税对进口“小国”的影响S供给曲线 第四章 重点 占50%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p122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
30、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
31、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
32、,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
33、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
34、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
35、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