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精心预设”向“动态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精心预设”向“动态生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由“精心预设”向“动态生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每堂课之前,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设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过程预先都有假设。而新课程下的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随差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因此,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尤为重要。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开放与封闭的矛盾统一。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由“精心预设”向“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注定了新的课堂要反对独白,突出对话;要挑战单
2、一,鼓励多元;突破预设,关注偶然,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感受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成功的学习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难忘经历。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数学带给他们无穷魅力的过程,而不应该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 1、课前精心预设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运用主要来自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没有科学的预设,就不会有效的生成。教师预设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要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分析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对生成的信息迅速
3、地进行判断,使生成的资源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才能驾驭生成的课堂。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生成往往是在充分的预设之下形成的。例如:我在教学“分数意义”这一课时,我让他们利用手中12个具体实物,表示出一些分数。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在规定时间里表示的分数多?课堂上一下子忙碌起来了。他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记录的,有分实物的,并且一边讨论,一边操作,过了几分钟后,我请他们各个小组上台演示自己表示的分数,第一个上台汇报一口气说出、说完后。就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喊,还、受这个学生影响,其他小组学生又补充了六分之几
4、,十二分之几的分数。此时,多数学生都认为已经表示的很完整了。但还有一个小组同学把手举的高高的,我就请他上台来说自己观点,他说:“我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是,是8块糖,把它如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4份是,也是8块糖,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8份是,也是8块糖,我们组还认为”,这一发现真是出乎我的预料,这样的活动,确是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通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能从学生这些真实的想法中了解他们对分数意义的真实掌握情况,更可贵的是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埋下了“探究”的种子。2、善捕课堂动态资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
5、的力量,带着自已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抓住迸现在学生眼前的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有效方式。我曾听过一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活动。当进行到让学生画有二个直角的三角形和有二个钝角的三角形时,学生提出画
6、不出来,老师接着说:“你知道为什么画不出来吗?”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的精心提问,一下子被这个孩子给搅乱了。结果老师冒出一句:“我们还没有学呢?”就把这位同学打发了。第二天在上另一个班时,也碰到同样的问题。这时老师就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下面的教学。对学生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是从书上看来的?”“那么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吗?”“不知道”。好一个不知道!这时教师即时肯定:“某某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他能提前预习,真了不起,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可是他却不能说
7、出为什么?看来也有的同学和他一样,知道是180度,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想!”同学异口同声大声回答说。“今天老师不教,想请你来当一回老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来证明这个为什么吗?”“能!”。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被教师进一步调动起来;“好!下面就开始验证,可以独立学,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讨论;教师也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由于是自己自主、合作、探索得来
8、的知识,印象深刻,学得牢固,故讨论交流时,同学们感到异常兴奋、有成就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上台来展示自己对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的验证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随性生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的教学方式。此方式“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秉持着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着。 如我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小学数学长度单位:厘米的教学片段:师: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吗?生:会。师:那你们就用尺子量一量桌上红纸条的长度吧!生:独立操作,尝试测量。师:巡视同学们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请了1名学生上台
9、。师:你能向同学们交流一下测量的方法吗?生:边演示边说:“把纸条的一端对着尺的“0”刻度,再看纸条另一端,对着的是3,就是3厘米。”这时一学生把手高高举起说:“老师!我不同”。接着老师让他上台演示。生2:演示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的“1”刻度。接着数一数有3厘米,就是3厘米。马上就有同学说不对,要对准0才行。有的说生1对,有的说生2对,还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他俩的方法都对。师:他们俩谁量的方法对?谁量的方法不对呢?请同学自己再量一量、试一试、互相交流一下看到底哪种方法对。这时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经过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后,这时一位同学举起手来说:“两种都可以,只是从“0”刻度开始量读数更简便、直观;
10、对准其他刻度读数麻烦。但如果是一把断尺子,就要用第二种方法”。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完全超乎老师的预料。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那位老师并没有被男孩的突如其来而感到无策,而恰恰把他当作了成为突破比较重难点的有利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也使全班学生受益。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生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有交流才会有价值。当学生出现教师所预设以外的答案时,当教师不明白学生的回答时,请不要
11、急于否定,给出正确答案,请你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来解释,而教师则仔细,耐心地倾听,倾听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发言中的不一样的想法,捕捉“亮点”资源,有效利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从而发掘学生的智慧。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这些错误,教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教学“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30(+),这时有同学很快报出了答案,但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报出了两
12、种答案:150和36。此时我没有表态谁是正确的,而是要他们上黑板演示过程:30(+)=302+303=150,30(+)=30=36。有同学马上就说第一种简便,立即有同学反对,说二种结果都不同,有一种肯定是错误的。教师并不立即给予表态,而是再出一道题30(-)让学生接着做,很快又听到两种声音:“等于180”、“不够减”,再让学生板书:30(-)=302-303=60-90,30(-)=30=180。这时第一种方法的同学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是错了,但还是感到很迷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寻找错误的原因:分数除法法则是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而此题是除以二个数的和或差,不能直接改写成乘
13、除数的倒数,也就不能用乘法分配律来简算了。同学们发出了:“哦,原来这样”。接着老师再出示一道:(-),这时马上就有同学举手发言:“说这个可以简便,因为除数是一个数,可以改写乘除数的倒数,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这样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正确的)开始,也可以从反面(错误的)入手,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面对错误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地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资源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14、契机,从而牢固建构知识体系。由于受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在课堂上,许多教师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或者考虑自己对教学时间的分配,对学生中产生的错误信息,或许会轻易放过,甚至还会责怪,急于引导、提醒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其实,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还会错过很好的教学资源生成机会。学生的学习错误,解题的歧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捕捉错误信息,把内蕴于学生思维中的错误暴露出来,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利用这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在错误中明理,可以在求异中发展。让错误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让数学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