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科所财政学复试试题答案(半成品).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8778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科所财政学复试试题答案(半成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财科所财政学复试试题答案(半成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科所财政学复试试题答案(半成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科所财政学复试试题答案(半成品).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2年一、共答题(5选4,10分/题,40分)1、公共产品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同2007年)一、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特征: 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二、提供方式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1)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因为:1)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

2、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2)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会导致免费搭车行为,这使得公共物品也不适于通过市场方式提供。(2)而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务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

3、式。(1)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成本的弥补方式:1)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2)对使用者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何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2)第二类准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选取这类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3)从各国的实践看,有:1)政府授权经营。对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2)

4、政府参股。对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3)政府补助。对提供教育、卫生服务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机构和企业公共物品私人提供:1)企业通过开发出某种技术,使不付费者不能享受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好处,从而解决了免费搭车问题。如有线电视公司对其转播加密。2)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在人们购买私人物品时由卖主“捆绑”提供。3)有些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可以通过明晰经济资源的产权关系来得到解决。2、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它决定对什么征税,征收多少、怎样征收等税制的基本要素。亚当斯密是把税收原则明确化、

5、系统化的第一人,他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他的经济思想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用等四大课税原则。(1)亚当斯密所说的平等,包括以下的含义:1)主张所有公民应平等纳税,反对贵族免税特权,反对按身份定税以及富者轻税平民重税的不公平情况。2)税收应均衡地分担到地租、利润和工资上,不应仅由其中一种收入负担,这样是不公平的。3)按照自然形成的社会财富分配情况,按比例税率征税,税收不要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此点具有税收中性的含义。(2)确定原则:公民应缴纳的税收,必须是明确规定的不得随意变更。这一原则是为了杜绝征税人的任意专断征税,加重税收负担,以及恐吓、勒索等行为的。

6、斯密认为税收不确定比税收不公平对人民的危害更为严重。(3)便利原则:纳税日期和纳税方法,应该给纳税人以最大的方便。如纳税时期,应该规定在纳税人收入丰裕的时期;征收方法,应力求简便易行;征收地点,应该设立在交通便利的场所;征收形式,应该尽量采取货币征收,以避免因运输事物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等。(4)经济原则:即最少征收费用的原则。在征税时要尽量节约征收费用,使纳税人付出的,应该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这一原则是针对当时税收制度致使征收费用过高的弊端提出的。(【补充1】:最为完备的是瓦格纳提出的四项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即财政收入原则。又具体分为税收充分原则和税收弹性原则。瓦格纳认为,税收的主要目的

7、是为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筹集经费,因此,必须有充分的税收收入来保证这些支出的需要,这就是充分原则;同时,如果政府的支出需要增加(各种原因)或者政府除赋税以为的收入减少时,赋税应能依据法律或自然增加,即要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政府的收支变化,这就是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即是国家征税应该考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应尽可能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培养税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下分为税源选择原则和税种选择原则。税源选择原则,就是选择有利于保护税本的税源,以发展经济。税种选择原则,就是税种的选择主要考虑税收的最终负担问题。因为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分配和税收负担是否公平。要必须充分考虑到税收的转嫁变化规律,最好选择难以

8、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对转嫁方向不明确的税种,也可适当地采用,以实现税负的公平。社会公正原则:税收负担分配于纳税人时,应遵循普遍和平等的原则。具体分为税收普遍原则和税收平等原则。1)普遍征税。瓦格纳认为,社会上的人都必须纳税(都有纳税义务),不能因为身份不同,地位特殊而例外。2)税负平等。瓦格纳认为,税收的负担应力求公平合理。所谓平等,并非指每个人应缴纳一样多的税,而是应该按照各个人的能力大小来缴税,并实行累进税制,做到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对处于最低收入以下的免税,这样才符合社会正义,亦即公平原则。税务行政原则:在税收制度设计时,有关税务行政方面应体现的原则

9、。包括税收确实原则、税收便利原则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实际上是瓦格纳将亚当斯密的四原则中的三条归纳为税务行政原则。)3、我国预算体系的组成及职能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同时,由于国家预算和决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核方才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组成: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

10、,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国务院编制中央预算草案,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地方各级政府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地方各级预算收支统称地方财政收支。职能:(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

11、务委员会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1)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2)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3)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5)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3)各级人民政府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1)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2)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3)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4)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5)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6)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7)监督本级和下级政府各部门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8)向本级人民代表

12、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4)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1)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2)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3)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4)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5)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4、什么是政府采购及政府采购的职能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5、收支两条线or财政补贴“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

13、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收缴分离,规范预算外收入并减少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占压。1)对合理合法的预算外收入,不再自收自缴,实行收缴分离,纳入预算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2)取消现行各执收单位自行开设和管理的各类预算外资金过渡收入账户,改为由财政部门委托的代理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汇缴专户,该账户只用于预算外收入的收缴,不得用于执收单位的支出。从支出方面看,主要是收支脱钩,即执收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单独编制支出预算,交由财政部门审批。因此,“收支两条线”改革的目标,就是全面掌握预算外收支

14、的全面情况,真实反映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全貌,编制完整可靠的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为编制综合预算提供基础条件,从而逐步淡化以致取消预算外资金,实行预算内外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二、简答(15/题,30分)1、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2006年)固定汇率下:(1)资本自由流动1)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本币有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货币供给量将减少,直到LM曲线恢复到初始水平,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无效。2)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利率上升,资本内流,本币有升值的压力

15、,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卖出人民币,买入外汇,从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直到达到均衡汇率为止,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效。图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力 图2: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力(2)资本不流动:本国利率将不影响国际收支。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产出增加,进口增加,出现贸易赤字,本国货币有贬值压力,此时,货币当局将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则货币供给减少,LM曲线向左移动,直到抵消财政政策的作用。所以财政政策无效。2)同理,货币政策也无效。(3)资本不完全流动1)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收入增加,

16、本币有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货币供给量将减少,直到LM曲线恢复到初始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无效。2)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利率上升,收入增加(资本不完全流动,利率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有所上升,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本币有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直到达到均衡汇率为止,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一定的效果。(【补充2】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浮动汇率下:(1)资本自由流动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则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国

17、际收支出现逆差,会使出口增加,则IS曲线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货币政策有效2)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上升,资本内流,国际收支顺差,汇率有升值的压力,会使进口增加,则IS曲线向左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财政政策无效图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力 图4: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力(2)资本不流动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入增加,则国际收支逆差,汇率贬值,出口增加,则IS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货币政策有效2)同理,财政政策也有效(3)资本不完全流动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收入增加,资本外流

18、,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本币有贬值的压力,出口增加,IS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货币政策有效2)同理,财政政策有效(资本不完全流动,利率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随有所上升,但资本的流入无法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综上,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固定汇率政策,则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则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有效。)2、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及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1)基础设施: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等。 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2)特点:1)基础设

19、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具有公共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作为共同生产条件的固定资产,它不能被某单个生产者独家使用,它不是独占性地处在某个特殊的生产过程中,不能被卖者当做商品一次性地将整体出售给使用者。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2)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且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后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很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3)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

20、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其他部门(也包括本部门)必须的投入品和服务。4)为达到一定得产出量,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配比关系,且按一定的比例递增。(3)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三、论述(2选1,30分)1、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1)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1)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测算,我

21、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消费不足又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2)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近年来,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2.5%,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46

22、.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3)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200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4)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主要资源性

23、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虽然生产的产品有不少是用于出口的,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经济结构调整涉及许多方面,上述结构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来一个时期,这些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不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就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一是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三是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24、目标。四是可以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协调原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结构,协调有不同的含义。1)就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有一个适当的比例。2)对于区域结构来说,就是各个区域能够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区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3)对于城乡结构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城乡相互促进和分工合理的结构。4)对于需求结构而言,就是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第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原则。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两大目标,

25、短期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要在21世纪中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目标,都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要在经济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第三,促进就业原则。经济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增加就业。当然,促进就业并不是不要经济结构调整,也不是要求所有产业都围绕增加就业这一目标。要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要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选择要优化产业结构。产

26、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1)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2)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升第二产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由目前的“二、三、一”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3)要继续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服务业现代化道路。三大产业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4)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

27、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5)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等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小城市适合于农民转移,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少,便于管理等优势。要制定适合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清除城市发展的体制障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

28、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克服盲目和重复建设,形成全国各地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上,要注意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东、中、西部以同样的速度同步发展,而是要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3)同时,各个区域之间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中部地区要加大产

29、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应改善需求结构。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中,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以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把以城市投资为主转变为城乡共同投资,把东部地区投资为主转变为东中西部共同投资,要更多投向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更多转向民生领域;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30、打造出口产品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2、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1)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1)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偏低。2)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3)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低收入者有效需求偏低(2)制约消费需求的原因:1)国民经济中投资增速与消费增速相互比例长期失调,过度的投资需求增速在长时期里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带来了严重的排斥。2)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分配的总体结构上看,政府(财政收入)、企业(GDP)、居民(城乡居民收入)三大主体的收入增长,长期以来是财政收入增速最快,其次是GDP增速,居民收入增长最为缓慢,尤以农民收入增速低。3)经济发

31、展中城乡差距的存在和扩大,严重束缚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消费方式来看,农民的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实物自然经济的特点,相当一部分消费并不通过市场购买而是自给自足;从收入的支出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并不是单纯的消费者,同时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而农户的收入并不能够完全用于或主要用于消费支出,相当一部分收入要用于生产支出;从生活方式来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并未真正纳入公共财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农民所承包的耕地想联系,农民承包的土地不仅具有生产资料的经济功能,事实上还承载着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功能,这就使农民的社会保障更需家庭自身承担,因此会影响其消费。4)体制改革本身的历史变化,尤其是改革的核

32、心环节逐渐从企业改革转向政府改革,转向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与公共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联系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使得人们对与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加强,使现期消费受到抑制。(3)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1)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保持大体同步的机制。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水平,切实解决农民工资偏低的问题,建立农民工资支付保障制度。2)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3)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4)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改

33、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坚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消费安全。同时,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等。2011年一、共答题(5选4,10分/题,40分)1、简述经济与财政的关系(同2004年)2、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涵义(1)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怎样征收等税制的基本要素。(2)税收公平的含义:普遍征税: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平等征税: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

34、担能力相称。 1)横向公平:指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 2)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也即所得多者多征,所得少者少征,无所得者不征。(3)公平类税收原则:1)收益原则:指个社会成员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个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有利于解决公共物品提供中的“免费搭车”问题。 2)能力原则: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少分摊,这一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3、简述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瓦格纳法则”理论内容(1)瓦格纳法

35、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2)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1)政治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也愈加复杂,由此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这样就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 2)经济因素:指工业发展带来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将产生外部拥挤性等问题,需要增加公共部门进行管理。此外,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支出的增长会以超过GDP 上升的比率而增长。瓦格纳的公共支出理论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

36、资料所证实。4、简述评价公共债务规模的基本指标(1)公债适度规模:是政府负债的最佳数量界限。公债适度规模是政府债务活动的警戒线,是公债管理的重要内容。(2)公债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府偿债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债权人的偿债能力2)生产关系类型。社会制度类型决定公债资金用途有所不同弥补财政赤字和进行经济建设对公债规模的要求不同3)特定政治背景。公债发行的强制性特征可以导致公债的发行规模不同(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发行规模有所差别)国家权力机构对政府公债发行限额的规定对公债规模也有相应影响4)国家职能范围。国家(政府)职能范围大小决定政府对公债筹措资金的需

37、求政府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导致公债规模不断扩大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公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定规模的公债作为市场工具7)公债管理水平。公债管理水平决定对公债使用效益的把握,从而不同规模的公债适应相应的公债管理水平公债管理水平反映了政府对不同规模的公债的控制能力(3)公债适度规模的衡量:1)国民应债能力:居民金融资产规模国家储蓄率水平国家金融资产结构2)社会资金应债能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其相应的基金规模保险公司资金规模(主要是保费收入)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企事业单位闲置资金和其他社会游资(4)公债适度规模指标体系:

38、公债依存度:反映公债发行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包括全国财政支出和中央财政支出,前者为1520,后者为2530。公债负担率:反映公债累积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控制限额为45公债借债率:反映当年公债发行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控制线为10公债偿债率:反映公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控制线为10(5)国际衡量标准:外债偿债率(在20%为宜,最高不超25%):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当年外外债本金和利息偿还数额/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100%外债负债率(不超20%为宜):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100%外债债务率(不超

39、100%):债务率=(外债余额/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100%5、简析存在多级财政的经济原因我国现有五级政府层级,分别是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镇)级政府,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要求,我国也就有五级财政级次。多级财政级次,实质上就是财政分权。有些财政职能由中央政府来集中执行,有些财政职能由地方各级政府分散执行。在改革前,中国的财政制度是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统收统支。各级地方政府都没有自己单独的预算,中央政府集中了全部的财政收入并制定一个包括全部下级政府的统一预算。这种财政安排也将国有企业包括进来,国有企业须向国家上缴所有的利润或剩余,而国

40、家则通过财政拨款来满足国有企业的各项支出。实际上,国有企业的资金安排也是整个国家财政安排的一部分。集中的财政制度是与中国在改革前所采取的集中的生产和资源分配模式相一致的,但它与1979开始的市场化改革不相容。有三个重要因素推动了中国财政制度的变化:第一个因素是非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联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快速增长,从而改变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亏损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政府不得不去寻找其它的收入来源。第二个因素是经济改革使地方当局的政治权力得到了增强,这自然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会在财政领域提出相应的决策权要求。第三个因素则纯粹缘于经济上的原因。经济利益会极大地影响个人乃至

41、政府的行为,因此为了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去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和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改变集中的财政制度财政分权的原因/作用:1)有利于减少信息成本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有利于分配的公正性4)有利于财政监督5)有利于引入竞争和创新机制财政分权的缺陷:1)无法解决某些公共项目外部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或地区间矛盾,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当选择。2)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及效益3)分权有可能带来管理与执行成本的增加4)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简答(15/题,30分)1、简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1)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内

42、在动力。巨额贸易顺差可以说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压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资源、不动产、金融、人力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而各种资源在全球各地的价格不同,在必要时要对资产价值进行重估。这必然导致汇率的上涨或物价的提高。(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善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局面。抑制通货膨胀。在升值条件下,国内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受到影响,而进口产品因为汇率下降而价格下降,最终将带动整个社会的价格下降,进而达到紧缩通货的目的。在通货膨胀期间,本币升值无疑是避免恶性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人民币升值后,进

43、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我国居民消费进口商品的支付能力增强,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缓解国内需求紧张局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地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企业挤出国际市场,激励企业提升技术、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传统出口商品、基础产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国内总需求受到抑制,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近几年来,净出口对我国总需求的拉动作用一直很大。短期内,在我国消费率较低的情况下,总需求必定受到抑制。随着总需求的变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失业会增加、就业会减少。再加上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抑制

44、,就业问题将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而越来越突出,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一方面,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与美元的大幅贬值就使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巨大。巨额的外汇储备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而缩水,从而使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积累的成果受到侵蚀和剥夺。另一方面,国内财政还存在不平衡的状态,包括巨大的银行坏账,社保基金的缺口,政府债券发行累积的国内债务,地方政府的欠账,还有巨大的创造就业的压力等等。这些某种意义上的隐性财政赤字,都是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压力。金融市场风险加剧,制造资产泡沫。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用来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而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巨大,金融体系抵御

45、冲击的能力脆弱。而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更大的升值预期,吸引更多资本的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不平衡,甚至会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发展。(4)应对措施:1)逐步了解和运用国际惯例,建立法制化社会。2)放宽外汇管制,促进金融市场发展。3)继续提倡可持续发展。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企业的无形资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4)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减少贸易摩擦。2、简析政府投资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政府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1)政府投资的构成及其分类:政府生产性开支。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扩大政府生产性开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或投资于民间资金

46、不能进入的行业有利于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政府消费性开支。在历年的预算案中,我国政府的行政费用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虽然通过这种行政支出方式,增加了一部分消费,但这种短期行为并不能为长期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应完善政府行政管理监督机制,杜绝政府消费性开支的浪费型增长;政府投资计划中不应该再扩大政府消费性开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所谓转移支付,实质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通过不同形式返还给消费者个人。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其目的在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以提高其生活水平。(2)基于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三、论述(2选1,30分)1、试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47、意义及相关财政政策的运用(1)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