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87600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支教的起源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我国大规模志愿者服务的开始。为进一步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共青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协调、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到2000年,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

2、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在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大规模发展一年之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开始受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关注。 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支教”活动,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文化、科技和卫生服务。其中,大中专生志愿者暑假“支教的文化下乡和基层扫盲活动,可以看作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二、大学生支教的快速发展 我国大学生支教从1994年正式开始到现在,大致经过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一)第一阶段

3、(19941999年) 19961999年,是我国大学生支教快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一系列的支教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支教活动,使我国大学生支教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1996年,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开始试点“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每期半年至2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1998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关于从党政机关

4、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请示)的通知(中办发1996-23号)的精神,使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扎实有效地实施,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这项计划以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方式组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从事12年中、小学教育和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截止2007年12月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和中央直属机关组织实施了这项计划,共有近30万名城市青年自愿报名参加,先后从中派遣了17751名青年到包括西藏在内的中、西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服务,服务贫困县达到237个,

5、已形成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和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两种模式以及支教扶贫、支医扶贫两大支柱项目,形成了包括招募、培训、派遣、日常管理、评估、经费筹措等方面的一套组织实施和管理机制。 1999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又联合组织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按照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加接力方式进行扶贫支教活动。从1999年到2007年已连续成功组建了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累计从全国83所重点高校招募了2906名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赴中西部20个省(市、区)的76个贫困县(市)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志愿服务。从1996年到1999年,我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的一系列支

6、教政策和开展的支教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1996年大学生支教只是作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中的一部分,依附于当时的青年志愿者支教当中。但是,1999年“研究生支教团”的成立,标志着大学生支教开始以自己独立的身份出现在我国支教的舞台上,也体现出我国对大学生支教的不断重视。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第一阶段,虽然大学生支教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是大学生支教的概念并没有正式形成,大学生支教也没有被单独地提出。大学生支教概念的形成和提出是在大学生支教的第二个阶段完成的。(二)第二阶段(2003一一2005年) 20032005年,是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和共青

7、团中央主要颁布两项了重大政策,把我国大学生支教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号)规定,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5000-600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l_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一政策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关注,并在全国掀起了“志愿西部,服务西部”的大学生支教高潮,大学生支教的概念也开始正式形成。大学生支教开始成为当下社会的流行语之一,并开始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05年,为贯彻

8、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计划要求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政策的提出,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政策中对大学生支教进行明确的表述,这也标志着“大学生支教”得到了我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三、大学生支教的重要意义(一)磨练意志,促进了大

9、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支教”活动,大学生直接与普通农民接触,通过深刻体验基层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大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0、二)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支教”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基层,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

11、,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服务基层,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大学生“支教”活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基层、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支教”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支教”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基层,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基层,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基层中去,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基层人口素质,把巨大的基层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基层培训科技人才,帮助基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