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感怀诗鉴赏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即事感怀诗鉴赏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即事感怀诗鉴赏学案考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主,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特点:中国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分类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送友念友/羁旅行役等。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命题趋势:20
2、04-2013江苏高考古诗词考查情况分析见明确:题材趋势:1.写情抒情诗:02.托物言志诗:03.即事感怀诗:05/06/07/10/11/13 7首, 怀念友人:05/07/11 思念亲人:06 送别:10 闺怨:12 抒怀:134.怀古咏史诗:08/09 2首5.边塞征战诗:04 1首考查内容:1. 内容理解:102. 思想感情:83. 表达技巧:74. 结构思路:4学习目标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 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课前预习 概念:即事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诗缘
3、情,任何题材的诗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而创作的。只要心中有需要抒发的情,任何事物都可以触发诗人的创作欲望。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即事”诗题材广泛,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如怀亲、思乡、送友、酬赠、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皆可统称为“即事感怀诗”。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名言佳句。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许多即事感怀的作品,如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雨霖铃定风波(苏轼)书愤等都属于这类作品。作为高考鉴赏材料,即事感怀类
4、诗歌也是入选频率最高的。因此,考生必须明确此类诗歌的特点,熟练掌握鉴赏方法。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一 .鉴赏技巧: 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例1: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所即之事送友人 所
5、感之情惜别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解析:所即之事怀归所感之情思乡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
6、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鉴赏角度 一)、分析思想主旨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事;第二步,分析诗歌各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三步,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二)、分析形象情怀 从诗中意象入手,判断诗歌的题材,由此推知诗歌所表达的
7、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人物特点;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三)、分析写作技巧 要着重明确诗歌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这一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四)、分析语言特色 1总体把握整首诗的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
8、上有何特色(风格)?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具体分析字、词、句的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个字、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句在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描景象(把该字、词、句放入原诗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情境(点出该字、词、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 部分即事感怀的鉴赏技巧一)、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9、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2、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
10、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
11、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5、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
12、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练习: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
13、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
14、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