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78723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复习提纲.doc(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复习提纲(识记、理解、应用)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 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 评价。第二讲 人、社会、教育 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自的作用。 对环境因素的基本理解。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为什么说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社会生产力、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对教育的人的制约性的理解和认识。 第

2、三讲 教育目的 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哪些功能。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 第四讲 教师 怎样全面认识教育的劳动特点及其价值? 如何理解教师的社会地位 (专业地位、 经济地 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 你认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信念、 高尚的师德 修养、 良好的职业形象、 多元的知识结构、 多 向的教育交往、 完善的能力结构、 健康的心 理素质)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什么是师生关系?你认为在学校教育中, 良好 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应该如何构 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五讲

3、课程 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理解课程设置在结构应该如何体现均衡性、 综 合性和选择性。 如何理解隐性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六讲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什么是教学观?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趋势是什 么?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上好一堂课所要遵循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什么?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第七讲 德育 对德育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结合

4、我国当前德育现状谈谈应确立哪些现代 德育观。 德育目标及其特点。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第八讲 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 如何理解当今中小学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班集体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哪些功能?班主任怎样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 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的工作? 根据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向, 班主任如何才能做 好操行评定。 1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本章节学习的重点: 本章节学习的重点: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 二、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形态 四、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五、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

5、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 “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我之所以堕落到今天,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我们都可以用教育这个词来表述它。这只是“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 在20世纪之前,在中国教与育很少连用,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在西方民族语言中(英语、法语、

6、德语)“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古拉丁语“educare”这个 “e”前缀,表示有“出”的意思 “duere”词根,则表示“引导” 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把它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比较东、西方文化对教育的理解。 (三)“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它与其他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的差别何在?它所产生的影响与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 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P8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

7、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P9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 代的成长。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二、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

8、是教育者。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活动中的作用和使命。主导作用:指导(定向、选择)与管理。 使命: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 教育者: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 定”。 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在受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育的地位。只有受教育者把外部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或者善于作出自己的选择时,他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人的因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有

9、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 教育中介 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中介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 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 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 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0、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得教育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 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 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 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

11、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P16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主要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3 条件:劳动 语言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P18学校教育大约产生在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左右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原因和条件:

12、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分工(体脑分工);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系统化、抽象化,形成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文字的产生; 等等。 学校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教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部门,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功能,使“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1、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的

13、联系; 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是教育基本普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五、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简单化定义) 从不同层面界定教育学 P15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 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 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 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14、。 (二)教育学的萌芽 P22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水平,从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著作中。 中国: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它成书于战国时期,总结了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 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孔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15、、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习行结合、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观点充分反映了他在教学和德育等方面的思想。 孟子、老子、荀子、韩愈、朱熹等有过有关教育的论述。 西方: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雅典)智者派的启智教育思想。 早在公园前400多年,古希腊的智者派就建立了启智教育的传统。 主要代表人物: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苏格拉底 (1)美德即知识 (2)苏格拉底法(“知识产婆术”) “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

16、,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苏格拉底法(“知识产婆术”)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 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知识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

17、 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理想国是反映他的哲学、政治、伦理及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教育理论著作,被认作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历程碑之一。 柏拉图的教育观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他把国家和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其教育目的主要不是促进个人发展,而是通过教育,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 置,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 柏拉图和智者派的在教育思想对抗,拉开了教育史上持续至今的“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和 “国家主义”(社会本位)两种教育观争论的帷幕。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

18、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古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创造性的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在他的政治学(代表作)中有充分的反映。 在教育思想上,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完美,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公民。 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性,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这是后来许多教育家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的一个思想渊源。 (三)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的创立首先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次,与一

19、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结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的创立不是瞬间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P26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被看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

20、生的标志。 (法国)卢梭: 爱弥儿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看作是“旧教育”和“新教育” 的分水岭。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爱弥尔 一书中。 这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 (名著)。包含在爱弥尔中的新教育观念:教育要适应自然的观念。 儿童中心的观念。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实用主义的观念。 发现的观念。 P28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 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

21、标志。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极大影响,是传统教育的代表。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四)教育学的发展 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在19世纪中后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风靡全球,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仅仅不到半个世纪,随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出现,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西方已如夕阳西下,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初露曙光。 P30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实用主义教

22、育学的代表。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教育的代表。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教育著作: 我的教育信条(1897) 学校与社会(1899) 儿童与课程(1902)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明日之学校(1915) 经验与教育(1938) 人的问题(1946) 主要教育观点: 1 “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预备。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因 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

23、学习“。 2 “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 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 3 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和教法跟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脱离儿童个人的生活和经验。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这个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

24、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 (how to do)的知识。因此, 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 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4 “儿童中心“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25、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杜威认为,”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 根据赫尔巴特和杜威对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要素所处地位的不同来划分。 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 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 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近年来教育学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面貌:研究的问题领域迅速扩大;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其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二讲 人 社会 教育人、社会和教育三者之

26、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多维关系。 主要表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可以反映出教育的全部规律和特征。本章节学习重点: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P341,矛盾性:即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 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

27、间便形成了一种永恒的矛盾运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之中实现的,如果没有这种矛盾运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就失去其根本动力。 2,一致性: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 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是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是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中介转化的作用 人的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 社会发展 人

28、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实现这种转化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两个最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P39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教育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不是直接指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是指向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教育通过培养人,可以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所需求的水平上,使人在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就可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这

29、就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解决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可以从教育的功能作用中来进一步理解。 所谓功能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或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的相互影响下、所具有的客观作用。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来看,它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两种。 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关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1、教育对个

30、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上所讲的个体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这几十年的过程中,人们身心各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和正式社会成员资格,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 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掌握个体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 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促

31、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 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它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促进个体的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 的教育。 2、教育

32、的个体谋生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一方面使个体社会化,将社会行为规范传递 给学生,另一方面教育要教给他们“何以为生”的本领。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 是“人力”的教育。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4、关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

33、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 克服教育负向的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把尊重人、关心人的教育贯彻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创造以做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体现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办教育 ,实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战略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P39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先天性素质(遗传素质)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重要作用 9 个体活动(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

34、性、系统性 、选择性、 专门性 、基础性。 实事求是地估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教育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看成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足取的。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是有条件的。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校教育内外的方方面面。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49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主要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的社会功能来加以理解。 没有“人”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不关注“社会”的教育是抽象的教育。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教化与兴邦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生利与富

35、民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传承与嬗变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和谐与发展教育的生态功能 小结: 融会与整合教育诸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及特点 (一)教化与兴邦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与思潮; 教育能够培养各类政治领导等。(二)生利与富民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教

36、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单维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工作母机,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教育的推动和保证,科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教育和科技都是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基础。 教育的科学技术再生产功能的表现: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教育能够培养具有科技应用能力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直接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

37、济。 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实现教育的经济功能,并把它放到教育社会功能的中心位置,是因为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实力如何,首先表现在经济上,而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与教育。衡量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一条根本性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 (三)传承与嬗变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传播文化; 改造文化; 创新、更新文化。 (四)和谐与发展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教育在工业文明中具有促进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功能,在后工业文明中,教育也具有促进人类

38、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 在教育中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使人们对生态平衡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尊重自然、关心 所有生命和自然界,遵守环境道德,讲求生态伦理等)。 融会与整合 教育诸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及特点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教育的这一根本特征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间接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而间接地实现的。 隐含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隐蔽,不易为人所充分认识。 潜在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其实现之前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存在。 迟效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之后才能得以显现。 年树木,百年树人” 超前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

39、适度地超越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的和谐统一(它们存在着包容、渗透、互为因果等多种联系)。 教育外部功能的融合与整合(整体性、矛盾性)。 四、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P65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是指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主要体现在: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

40、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 价值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 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等都具有深刻的和统领性的制约作用。 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制度和管理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观念的不良影响: 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 ;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社

41、会文化背景、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P73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即指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个别差异性对教育具有制约性。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又量变到质变的按次序发展的特性。如,人的语言能力是按照听说读写的循序依次发展的;人的思维是有直觉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这一特性,要求教育活动的进程表必须适应人

42、的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凌节而施, 拔苗助长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 点和发展特征。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的对象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速度的快慢和时间早迟上是不均衡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身心发展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是不均衡的。 根据人的身心

43、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发展关键期(最佳期)的概念,即人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和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最佳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人的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在12岁以前。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如,弱智指挥家“聪聪”的事例。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共同获

44、得发展的。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要有基本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和谐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 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的发展的个性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它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小结:教育要尊重和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意味着被动和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固有特点。 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5、并力求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推动学生的发展。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即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有很多特性,其相对独立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具有选择的。 第三讲 本章节学习的重点: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三、我国教育

46、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育目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概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特征: 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 / 关注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 / 反映了社会发展 对人的发展基本要求 / 通常是以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为其表现形式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P117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

47、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方向。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 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的基本内容。它一般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 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整。 3、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 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