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申论全部复习题.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69303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50 大小:4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申论全部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综合申论全部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申论全部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申论全部复习题.doc(1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篇1、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最近对全国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199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为5854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但在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反差日显突出。在这项对12.5万人做的调查中,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着相当于42.4%的财富。2、事实上,早在十年前,贫富差距的现象就开始表现出来。当时的粗略估计是,10%的人拥有40%的银行存款。到90年代中期,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去年,根据城镇居民做的一个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不足5%的富人占有全国居民储蓄存

2、款总额(超过六万亿元)的将近一半。3、中国学者指出,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中国自古以来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说法。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话,当然不一定准确。但若将其理解为不赞成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应加以控制、调节,保持社会安定,则是民心所向。4、中国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有多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地域因素形成的,比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东部地区人们的收入向来高于西部、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历来高于农村居民。5、垄断行业的收入就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新兴行业收入高于传统行业。1995年,金融保险待业的一个高中文化程度职工,平均年收入8059元,而同时期工业企业中的大学本科学历职工,平均年收入仅7329

3、元。6、有关政策造成或扩大了收入的差距。例如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政策,造成沿海经济发展快、职工工资增长快,便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此外,某些人通过走私漏税等不合法的收入发财致富,等等。7、近年在新经济大背景下,产业之间的收入距离越来越明显。据调查,1999年与1990年相比,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职工的收入增幅最高,达到486%和435%。1999年最高的三行业职工已变为科技、房地产、金融保险。8、今年,西部地区就有“十大工程”启动,这些工程的投资少则几十亿元,多的一二百亿元,对当地的生产、就业、职工收入等,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9、据统计,到1999年,中央政府累计安排的扶贫资金共137

4、8亿元。仅1999年的扶贫资金就达到248亿元,比80年代增长了30倍。失业、下岗、早年退休、无人赡养者是城镇贫困人口的主流,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十分关注。去年全国共有281万城市居民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金额万元,涉及全国667个城市和1638个县。二、申论要求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参考答案1、这段材料说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

5、展的过程中,国民收入也水涨船高,进入小康和富裕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贫困户越来越少。然而,近年又出现新的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2、中国过去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是不对的,近年出现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现象,也不是好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应该在承认适当差距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搞好西部大开发,是从地域上缩小差距的最大举措;不遗余力地搞好扶贫工作;通过税收调节进行再分配,对高收入阶层实行增税政策,对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消费。以上种种,都不失为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好措施第二篇一、注意事项 1申

6、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一般所谓腐败,也即以权谋私,到处皆有,算不上中国独有。有没有中国特色的腐败呢? 前些 时候中国青年报有评论讲到:在某县法院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演讲会上,竞争者无不以当选后完成若干创收金额为首要保证,该院领导表示,此乃发展“执法产业”需要云云。这种“执法产业”绝非个别现象,在一些地区甚至已成主体产业,除公、检、法之外,工商、环保、审计、土地等部门也是“执法产业”的大户,其特征是以案件或行政指标为

7、资源,以执法或行政审批为手段,如公安部门通过内线聚众赌博以收缴赌资、通过妓女拉客下水以罚款,工商部门拖办工商登记同时以无证经营为由进行经济处罚各显神通,籍此为机关乃至为地方广开财路。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黑龙江克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检察院年经费总共不过50万元,却建成两座门面堂皇的办公楼和宿舍楼,哪来的钱?罚款!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检察院根本没有罚款的权限!该院院长承认:“利益驱动,克东县检察院做过违法的事情,如越权办案,(对嫌疑人)超期羁押,或者先拘留后立案。” 这不是腐败,又是什么? 官员个人以权谋私周然是腐败,但机关集体如此以权谋“公”不也是腐败?在通过滥用权力以攫取非正当

8、利益这一最关键特征上,二者实为一丘之貉,区别仅在于前者是直接中饱私囊,后者是集体分赃;“执法产业”不过将腐败变得公开化、日常化、官方化,也就是将私有化的腐败变成公有化的腐败,如此而已! 现时舆论的焦点都在以权谋私的腐败上,但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其实是更坏的腐败。 首先,以权谋私是个人犯罪,有犯罪主体,仍可能惩罚罪人,罚没赃款;而以权谋公却是集体犯罪,也就是机构犯罪,没有明确的犯罪主体,一般较难受到法律惩治。无法惩治的腐败岂不是更可怕的腐败?腐败的公有制性质使这种腐败行为制度化了,这对行政体系和社会的腐蚀和破坏作用更大。 其次,以权谋私多是通过受贿方式,即消极地接受不正当利益,以利于贿赂者达到获

9、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未必有明确的个体受害者(最终遭受损失的是国家和人民),可谓腐败者和贿赂者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而以权谋公大都是通过非法的执法方式积极地攫取不正当利益,使执法的主体得益,使接受执法的对象受损,这就造成了明确的个体受害者。人民受损害不是比政府受损害更可怕吗?而且,作为个体的人民所受的损害总是双重的:不仅是钱财方面无辜遭受剥夺,肉体乃至心灵也不免创巨痛深。 对于造成政府损失的以权谋私者,政府还可能大开杀戒;但对于只造成人民损失而未造成 政府有形损失(政府的损失是无形的信誉损失)的以权谋公者呢? 有新闻报道为证。还是中国青年报栽:安徽利辛县孙庙乡干部林明、袁志东、李鹏等人,私设

10、牢房,以种种任意罪名拘禁、毒打二百余名乡民,交钱后才放人。据司法机关调查,被拘禁者没有任何违法行为。而当地法院对这几名干部的判决,不过有期徒刑一至三年,且都是缓期执行。这是较极端的事例,不那么离谱的类似现象就更普遍了。随手单一例,广州新快报载:一外来工在买销赃自行车时被捕拘禁43小时,最后结果是:“叫你家送6叩元钱来,你就可以出去!”对方没有给任何票据。人放出来,就不错了,还想有什么结果? 如果说以权谋私的腐败是巧取,是暗偷,则以权谋公的腐败就是豪夺,就是明抢了。那些收钱放人的乡镇干部或公安机关,与强行勒索的黑社会大佬有何区别?(胡一刀)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

11、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以中央纪委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在某些地方,某些理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和部门,正在蜕变成各自割据的利益集团,用手中的权力向人民群众巧取豪夺。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由于披上了权力的合法外衣,对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害比以权谋私有过之而无不及。 2答案提示 (1)成立专门研究组,专题调查研究全国各地“以权谋公”的

12、情况,并提出对策; (2)为了解决“以权谋公”问题,以中央纪委的名义下发文件,制止问题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3)建议立法部门制定或修改法律,从法律上为遏制“以权谋公”行为。第三篇(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背景材料:1.今年6月17日,北京市和东城区劳动保障部门在地坛公园举行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活动,在咨询社会保险问题的近3000人次中,对有关政策一无所知的约占30%,一知半解的约占40%。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劳动保障政

13、策法规基本上还不明白。 2.问起原因,不少咨询者谈了“五不到”,即广播听不到(上下班在路上),电视看不到(回家做饭忙家务),报纸看不到(单位订报少),培训轮不到,企业讲不到。这说明人们了解法规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畅通,相关媒体对法规,尤其是新出台约有关政策报道和解释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3.曾有一位老工人到劳动部门说:“您给评评理,我干了30年了,大错小错没犯,干活任劳任怨,这不,签了五年合同,说什么也不给续签了,这会儿到哪去找工作?”其实,按照老工人的条件,五年前就该签无固定期合同,因为他当时工作已满10年,而且离退休已不到10年,为什么不向单位提出签无固定期合同呢?原因就是对劳动合同的有关法

14、规不了解。 4.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劳动争议也随之猛增。劳动者和企业以劳动法为准则,对薄公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仅北京的一个远郊县,1995年到1999年,4年间劳动争议案件增长5.7倍。北京市1999年全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234起,涉及职工11183人,比上一年增加64.2%,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242件,涉及职工6191人,比上一年增加78.5%。 5.李小姐在一家公司负责打印工作,由于文稿较多,常常一天也不得闲,公司还常在临下班时,交给李小姐一些需要打印的文稿,有时周末,公司主管告知李小姐,这些文稿下周一需要,李小姐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有时休息日也来公司加班,当李小姐向公司提出给加班

15、费时,公司领导却说:“公司并未安排你加班,你加班是自愿行为,也就没有加班费。”为此引起争议。 6.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今年地方企业将有33.7万名职工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其中城镇职工26万。在这26万职工中,签订5年期劳动合同的占81.1%。今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职工相对集中,人数远远超过往年,是五年期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高峰期。下半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职工占全年的73%,是终止还是续订迫在眉睫。 (二)申论要求: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

16、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参考:1.这份材料反映了劳动法实施的六年里,人们对它的掌握还比较肤浅,主要表现在条文不了解,合同不会签,纠纷案件多。 2.加大劳动法的宣传力度,另外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应尽快出台,比如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等。就劳动法而言,通过五年多的实践,也有其不尽善尽美的地方,应听取专家和劳动部的意见,加以修改。对于普通人,这部法与每个人的工作息息相关,您是否也该多花点精力学学它呢?第四篇(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

17、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背景材料: 1.学校强行“分流”,学生被迫“就范”。据余某回忆,在高二毕业进行分流考试,学校不公布成绩,成绩是良的她,竟然六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物理、数学都考20多分。她所在的高二(3)班36名学生被要求分流的有19名。事后,她得知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有两门不及格。 2.“这个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全区第一,超过了重点中学。我们都成为高考升学率中被事先剔出的分母,学校不应该这样弄虚作假。”在自愿分流的说法下,余某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留级,要么分流。记者曾经在三份家长签署的自愿分流协议上,看到过如下字样:“本人和

18、家长都不是自愿只是服从学校安排。”还有两名家长签字后附注:学校须帮助学生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3.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完成高三学习的权利,余某的父母由此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奔波,找区教委,找市教委、寻求新闻单位的帮助。而在多方协调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她将孩子转学到私立学校。 4.事隔一年半,被学校认为考不上大学要求分流的学生余婷婷,在私立中学完成了高三课程后考入联大。去年,她在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后将原学校送上了法庭。 5.在法庭上记者了解到,去年这些分流班里的学生,在参加完成人高考后,大多参加了普通高考,并有部分学生考上了大学。原告方认为,选择上普高,家长们是奔着高考的,学校并没有在一入学时就告知

19、家长会有大比例的分流,剥夺了原告的知情权。分流属于强制性,致使学生被迫转学,造成经济、精神上的损失,要求被告道歉并赔偿转入私立学校的费用,同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一元。原告同时认为,被告方举办的分流班属于非法办学,既无办学许可证,又无教委批件。 6.“这只是讨个说法。”余某告诉记者,在转学后她就有了这个想法。在过去的一年半中,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她的大量业余时间全用在了研究法律文件上。现任校长曹力认为,分流有国家相关规定,原告方属于自愿分流,原告分流后再次选择受教育的方式,转入私立学校,该行为与被告无关。原告认为的升学考试高难度、超标准的试题,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我们搞分流,也是进行教育方式的一

20、种尝试。” 当庭并没有公布审判结果。 (二)申论要求: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参考:1. 这是学生状告学校侵犯教育权利案。余某高二学年结束时被学校要求分流,不得已进入私立中学,完成高三学业后顺利考入大学。在获得了胜于雄辩的事实结果后,愤然状告母校,控告学校实行强制性分流,剥夺了她的知情权和受教育权。 2.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等

21、法律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不可的剥夺的基本权利。无论以何种理由妨碍公民行使其受教育权,都难逃侵犯他人基本权利这嫌疑。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妨碍学生行使受教育权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至大力推进科教事业,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对中国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跻身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当前教育改革要不断深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从思想观念上、从制度设计上、从实际行为上坚持维护学生及广大公民的受教育权;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确保升学率、提前为学生“找出路”等似是而非

22、的理由剥夺他们的受教育权,不但于理不通,而且于法不容,必须严格予以制止。第五篇(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资料: 招聘、用人、提拔时对学历的要求(非大专以上不可),人才流动、特别是北京等大中城市引进人才时强调的高学历(研究生留京可办理户口等),都促使学校和家庭为考试成绩忙碌,重智轻德或以智代德。父母都心疼孩子,但都不得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包括给自己施加压力。从幼儿园开始,家长都会被高额的转校费、赞助费困扰,每天帮孩子检查

23、作业、陪孩子读书,这在我们那一代是不能想象的。正因为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中学才会追求升学率。 如果能够上一个升学率高的学校,家长会不惜倾其所有。 现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孩子成了每个家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只要是学习需要或学校要求,家长们都会尽量满足,这因此成为个别学校和部分老师的生财之道。 现在小学生已经开了13门课,课表都排不开了,负担怎么降?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小学校长牟丽芳代表呼吁,请上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善待小学生。 牟丽芳对记者说,她对给小学生一味地开设新课很有些想不开。她说,现在大家都在喊减负,可是只要上面有一个新精神,学校就得开一门新课,而且五脏俱全,有课本,还有作业本。比如,

24、说要增加小学生的法律教育,于是就单开了一门法律课,发了课本;说健康教育很重要,就单开一门健康教育课。此外,还有地方教育、体育、音乐等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小学生已经有了自然课,可还要开一门科技课,内容不少是重复的。这些课程单开,能不增加小学生的负担吗?牟丽芳介绍说,现在给小学生们排课,老师们都很伤脑筋,13门课程,一周的课表实在不好排。牟丽芳说,这些新开的课完全可以放到一些已有的科目里讲。比如,科技课放在自然课里讲,法律课放在语文课里讲,一周讲一次就足够了。而一旦新开了一门课,就要多增加3到4个教师,学校的编制无形中在扩大。小学生要为这些课程支付的费用也很可观。 牟丽芳说:过去一本书才几

25、毛钱,现在的书印得花花绿绿,一本书至少几块钱,13本书,再加上英语,一学期的书费就得160多元钱。开了这些课,还要求必须要有作业本,作业本要学校统一印刷,又是一笔费用。有人说,现在学生的钱最好赚,我看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了。 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高级讲师王沛清委员对减负在一 些学校走向误区深为担忧。王沛清说,目前不少学校的减负出现令人忧虑的倾向:借口减负,随意删减教学内容;借口减负,随意修改教学计划;借口减负,随意减少教学时间。甚至,减负成为个别教师工作不负责任、降低教学要求的理由。据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小孩念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没有任何作业,任课老师认为,学生多玩一玩就开发智力了。王

26、沛清忧心忡忡地道:式的教学,最终受害的是学生。一些学校普遍反映去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学生质量差,这种现象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正确对待学生,防止教育质量滑坡,已经迫在眉睫。 国家明令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名义上,现在各学校不再兴办各种课外辅导班,但实际上一些学校的老师却在外担任家教,利用周末、晚上等业余时间承办英语、数学、作文等科目以及升学前各类辅导班的情况有增无减。一到寒暑假,各种辅导强化班的广告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很多中小学生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几乎都被超负荷的各种强化训练所侵占,使孩子们不堪重负。 减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当多的家长对此提出质疑。首先,孩子放学早了去哪儿、空余时间玩啥等问题

27、让父母头疼不已,一些家长不得不雇保姆专门负责接送孩子。而减 负后,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热衷四热,即游戏厅热、录像厅热、广场热、逛街热。其 次,毕业班补课也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曾致信本报,她认为毕业班的学生要承受非同一般的升学压力,现在规定的教学计划与中考时间安排有矛盾,如果不加课、补课,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给学生复习。据记者昨日在暗访中发现,教育部门虽三令五申,禁止个人或社会乱办班,而此禁令形同虚设,各类奥数班、提高班仍照办不误,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减负工作电视会议在广州市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州市教委发布 各项贯彻减负工作的规定;各区县教育局纷纷组织区内中小学教师收看实况录

28、像,并研究具体落实措施;一些基层学校立即行动起来减负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我从没有正耳听过减负,也没有正眼看过减负,更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这不光因为我是一名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更因为我早就知道如果被喊得震天响的减负所迷惑,只会让自己产生幻想。当它开始风靡全国时,我想,就让它走它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各行其路吧!再过几天就开学了,我还有很多作业没有做完,都说给我们减负,我的寒假作业却越越多了!长春市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陈阳这个寒假从早到晚忙着写作业,忙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说出了这番话。陈阳拿出她那大如旅行袋的书包,一本本寒假作业抖落出来堆成了小山。去年年初国家就开始出台政策给学生

29、减负,而个别学校为了单纯追求升学数量,仍在向孩子们幼小的肩头增加令人难以承受的课业砝码,使他们每天在繁重的书山题海里挣扎,即使假期也不例外。假期里,这些学生们整天面对一大堆作业愁眉苦脸,许多学生产生了写不完就抄别人作业的想法。 抓两头,躲中间,化整为零打游击。放假正式开始后,一些学校立即进入状态。某中学10月1日先补上午;10月2日、3日接着补两天,名为复习;10月6日、7日连补两个半天,名为预习新课,实为战略转移,曲线救国。校中校、校外校,打着补习、培训等招牌,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或校长,对学生或暗示或明说或强化动员。某学校由一位退休教师出面申办了一所学校,授课时间是周六、周日和节假日,本校

30、学生几乎被连锅端, 见缝插针,全方位全天候运作。一些学校由于平日的基础学科课大量挤占一些偏份科目(如美术、音乐等)的正常上课时间,于是只有在节假日打着兴趣班的名义来完成这些偏份科目的教学进度,当然,兴趣班是要酌情收取费用的。面对林林总总的高招,难怪学生和家长一方面喊受不了,一方面却不得不按学校的要求做,否则孩子就有可能受到特殊待遇。 几乎所有的学校负责人都对记者说补课是社会需求,家长要求补。 社会评价学校的标准是高考,学校要生存,就得补课。不少学校为了顶风补课,一般要召开全校家长会,以求得家长的支持,表示家长自愿。还有相当数量的校长这样认为:补课停,家教热。学校补课,是为家长减轻负担、排忧解难

31、。有的学校则用条件欠缺来解释补课的原因。学生这样差,不补课怎么办?教师水平低,不补课怎么办?教材、大纲都改变了,不补课怎么办?考试体制 不改,不补课怎么办?上级要排队,不补课怎么办? 开学前几天,记者走访中山市内几大书店发现,各书店的学习辅导之类的 书卖得异常火爆。减负减了一年,买学习资料的学生不见减少反而有上升趋势。 按规定,为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今年起市所有学校不再为学生订购各类辅导资料。然而,学校不配发学习资料,学生却自我加压。近几天,络绎不绝的学生涌向书店,精心选购自己的学习资料。 我儿子马上要上初三了,他这个年级学生有600多名,只有进入前50名才能基本保证升入中学,才算一只

32、脚迈进大学的门槛。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减负,哪个家长不着急?我已经要求孩子每天自学两个小时以上,还准备给他请家教接受采访的王女士一脸无奈,语速很快。其实,王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忧虑,学习学习再学习,减负了,孩子如不自觉,不做作业不练习题了,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许多家长反映,减负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要求老师补课已不可能,便转而自己安排。 接受调查的家长中有60.6%的家长为孩子买来各种辅导资料,有34.8%的家长为孩子请了家教或让孩子参加培训班和补课。当爹娘的还真不放心让孩子卸下重负。一位替孩子买辅导书的母亲告诉记者,虽然现在都讲减负,可今后孩子竞争靠什么?还是靠分数。可怜天下

33、父母心,看到自己的宝贝背着沉重的负担谁不心痛,可万一自己的孩子落后了,孩子的学校落后了怎么办? 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最主要的考核标准仍然是成绩。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作为生存的根本,甚至与教师的评优、奖金相挂钩,减负与升学率,两者捆绑着扔给教师,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教师们自言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苦恼。一位老师坦然相告,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在不违背教委明文规定的前提下, 他平时会做一些小动作,理由很客观,中考、高考的压力一天减不下去,学生、教师、家长就要拼搏。某学校负责人甚至说了一句,谁减负,谁倒霉。是啊,面对升学独木桥,任何愿望和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

34、,教师也好,家长也好,渴望孩子成龙成凤、有所作为,现行考试制度下,分数就是硬道理。 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对一般家庭的压力是很明显的。表示负担很 重的占,表示比较重的占.,而认为不太重和没有压力的受访者只占到。然而,当问到如果需要,是否会大幅度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支出时,还是有.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肯定会增加,而明确表示不太会的只占.。在教育的投入方面,多数家庭还是愿意继续在教育方面增加投入,哪怕需要因此削减其他方面的家庭开支。 记者在双休日采访时发现,一些学习班门庭若市。一些学龄前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来此学习特长。一位随母亲来学钢琴的小女孩说:我不想练,又怕妈妈骂。而一位随父亲学绘画的小男孩则说:我只想

35、逛公园、爬山、坐,不想画画了。 据了解,除了一些课外班在吸引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外,还有一些家长纷纷将未上学的孩子送往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家中,学钢琴、书画、舞蹈、外语等,虽说价格不便宜,家长们 仍然乐此不疲。 记者近日与一位姓赵的家长谈起此事时,他一脸苦涩地说:现在的社会大潮流就是这样,人家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不去学,上学后就赶不上人家,这也是被逼的。另一位母亲说:压力要从小就有,否则长大后他就不知什么叫甜和苦。而一些开班办学者却说:我们不管家长动机如何,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反正都是两相情愿。某校心理学教师李老师认为:过早地为幼儿施加一些学习压力,会使他们过早地产生心理疾病,压抑、沉闷、孤独,

36、直至厌学等等。 某小学一位副校长发出如此感叹:学校已开始给中小学生,而家长却让尚未迈进校门的幼童负重前行,这些家长也该给孩子松绑了。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20分) 2.假定你是一位政府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请你就学生减负工作究竟如何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字数在400500字之间。 (30分) 3.针对给定资料,用不少于1000字的篇幅,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要求论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第六篇注意事项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

37、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3.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给定资料1. 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也应该提高,如此逻辑,主导着有关“三农”问题的讨论。因为中国的农民收入增长跟不上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于是引发了许多人怀疑政府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更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制度。2. 发达国家的农民显然是没有收入问题的,而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方法大家也都比较一致:国家给予农业补贴。? 如果只有一个国家补贴农业,还可以说是偶然;如果只有一部分国家补贴农业,也可以为分析不同国家的农业政策留下余地。可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补贴农业,除此

38、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受到如此长期普遍的特殊关照。于是,我们不能不问一个问题,市场经济中,工农业真的可以均衡发展吗?无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公式如何精巧,图形如何美妙,市场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农民收入要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必须依赖政府补贴。市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3. 三农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说,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不仅如此,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三农问题就存在了,亚当斯密曾经告诉我们,财富来源于分工;而农业不可能积累财富,因为农业中的分工受到了限制。可惜的是,许多自称是亚当斯密信徒的人,却认为完全市场中的农业可以积累财富,可见,要做亚当斯密

39、的信徒并非那么容易。? “三农问题”中的农民收入问题,并非是指农民收入不存在绝对增量,而是指收入增长的速度显著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人试图证明,市场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并以这种状况为理由,指责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也许他们可以找到无数的论据,但他们不可能在经济学中找到这样的论据。4. 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制于土地,由于土地的收益递减性质,任何要素的投入增加,其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如果农民耕种的土地数量不变,农民的收入就存在一个上限,任你如何增加投入都无法突破的上限,而非农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一个有上限,一个没有上限,其结果如何,简单明了,市场如何令农民收入增加?也许有人以为科技进步可以突破上限,

40、但是,首先科技进步的投入并非农业可以承担,其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农业并非独享科技进步成果,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推动远远小于对非农业的推动。所以,讨论农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是否同步的问题时,最好不考虑科技进步。所以,农民收入增加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农民耕种的土地。所谓收入增加,无非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就是耕种更多的土地。? 土地的自然储量是有限的,增加农民耕种土地的数量,唯一的方法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增长历史所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原理。可惜的是,我们无法重复发达国家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建立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型,其

41、基本原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基本吻合。他认为,经济的发展的过程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的过程,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则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就是转移劳动力的工资率,称为“制度工资”,形成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当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时,非农业部门的财富是不断积累的,而农民的收入则仍然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形成农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三农问题”。5. 英国人曾经用超过百年的时间,成功地将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支撑这种就业转移的是包括大英殖民地在内的世界市场;美国人曾经也曾经用超过

42、百年的时间,成功地将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支撑这种就业转移的也是整个世界的市场。中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将超过一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而农村还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没有转移,有多大的市场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机会呢?美国的农民只有不到人口的2%,不仅有足够的市场,也有足够的土地,但是,他们如果要生存下去,仍然需要国家的补贴。用49个人的国民收入,来补贴一个农民,经过补贴,美国解决了“三农问题”。?6. 中国的发展已经构成了对经济学理论的挑战,经济学所熟悉的理论在南美,在东欧,在印度都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在观望或思考,他们观望在中国还会发生

43、些什么;他们在思考如何解释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他们几乎全部选择了暂时沉默,学术声誉可比生命还重要。只有中国的经济学家,却在不断地、反复地用几句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语言不断地批评中国。但你只要多读一点教科书,你就会发现,经济学没有这样的理论,说市场可以解决农业收入问题。在实践中,也没有国家相信市场基本教义的教条,他们坚信,要保证农民的收入,依靠市场都是扯;,要真正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依靠非市场的手段,依靠国家的补贴。7.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国家在农村推行了两大基本制度,一是土地承包责任制,一是村民自治制度,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说,20多年来,这两大基本制度

44、基本上决定了我国农村政治社会的基本形貌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是,国家逐步撤离村庄,市场机制日渐发挥主导作用,土地权利进一步明确化,村庄政治进一步选举化,这一导向对农村政治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我们在广大的农村就看到,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90年代,农村公益事业举办难、农民福利缺乏保障等问题又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政府的“良策”和学者的“高招”一路高歌之时,中国农村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却日见衰败,最终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国家近年

45、来先后推行了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先是费改税,紧接着又免除了农业税,并实行粮食直补,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其配套改革,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之最,被称为农村的“第三次革命”。税费改革这一惠农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继续做出相应的调整,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从总体上来看,前一阶段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在农村之外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即“解决农民的办法在于消灭农民”,于是,开放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进行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便成了解决三农

46、问题的主导思路,但由于农民人口基数的庞大,9亿农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可能顺利地从农村中转移出去,也就是说,以前“消灭农民、消灭农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甚至是根本错误的,所以,才导致了“三农危机”的发生,而税费改革则是对三农危机的被动应对,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这一转向将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8.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新农村建设是在税费改革以后启动的,税费改革以后中国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则构成了新农村建设在启动之初不得不面对的困境。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益事业:举步维艰。从税费

47、改革的实施结果来看,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国家在杜绝基层组织加重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基层组织干不成事。税费改革后,由于基层组织的严重缺位,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无法举办,给农民福利和权益造成了新的损失。在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举办公益事业异常困难,分散的家庭经营本来就不好组织,而乡镇体制改革又导致政府权力弱化,加上又不缴农业税费了,现在的老百姓是越来越调皮,而基层组织则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农村现在是“多数服从少数”,少数人不同意,公益事业就办不起来,如果基层组织要强行实施,那些不同意的个别人,动不动就去上访,而且往往是越级上访,基层干部就要挨批,越级上访挨批的更重,这样一来,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就成了泡影。现在的情况是,国家给钱都办不成事,比如镇里要修一条路,国家有配套资金,可就是有一些老百姓不出钱,哪怕是十几块钱,而国家发给农民的粮食补贴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都用来打麻将了,倒不如集中起来,用于村庄的公益建设。在稻产区的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业用水的问题,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插花地较多,所以农业生产用水是一家一户办不成,也办不好的事,税费改革之前,在农民负担中,有一项就是水费,放水都是由基层组织来统一组织的,而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