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严格校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素问》严格校对整理.doc(2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黄帝内经素问 简介:本站的黄帝内经素问全文内容是经过本站严格校对而成,目的是给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对中医古籍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简介: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
2、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 13 首,其中 10 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汉书艺文志 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可以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
3、出于战国。对成于战国以后的少数篇章须做如下说明:素问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 85 年)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它一定得在张仲景之先。灵枢中也有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0 年)颁布太初历之后。素问中的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
4、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篇当系唐宋间之伪作。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仅依惯例而仍其旧亦无不可。黄帝内经,原书 18 卷。其中 9 卷名素问;另外 9 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由上所述,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素问与灵枢每部分各为 81 篇,共 162 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
5、要有:(1)齐梁间(公元 6 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素问目录 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第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第三灵兰秘典论篇
6、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7、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
8、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卷第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
9、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10、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
11、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